从校园暴力看日本教育的矛盾与冲突_升学教育论文

从校园暴力看日本教育的矛盾与冲突_升学教育论文

校园暴力视角下日本教育的矛盾与冲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视角论文,冲突论文,矛盾论文,校园暴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3)03-0189-05

日本教育的成功更多地体现在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上。其“成功”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矛盾甚至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在几十年的日本战后教育史上,以校园暴力、欺辱等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天依然生命力旺盛。

一、日本校园暴力中体现的矛盾与冲突

(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日本校园暴力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体现了青少年心灵的扭曲与荒芜。大规模的暴力行为是对每天生活的学校的否定,是对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日本教育的否定。战后的日本在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方面是成功的,也体现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但是日本所选择的是追求教育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的选拔之路。战后的日本从荒废中重新站起来,只顾一味地发展经济,追求物质的丰富,却在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扭曲,物质万能、轻视道德的问题严重,追求轻松和懒惰,却忘记了丰富的心灵的重要。富裕的社会使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疏于维护社会规则造成不均衡,其结果是,只关注自己而缺少对他人的体谅。少年的不良行为增加也受到这一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

日本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的管理主义与体罚,这种深藏在潜意识之中的衙门作风,扎根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与现代教育目的产生矛盾。

(三)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学生间的矛盾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学生间的暴力也是校园暴力的基本表现形式。日本学生间的暴力表现为欺负弱小,从单个欺负转向集体欺负、打架斗殴、团伙间的暴力竞争等。学生间的矛盾转变为暴力冲突的主要原因有:青春期少年的争强好胜心理、将家庭或学校中的压力进行宣泄、日本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使得高年级欺负低年级成为天经地义、考试竞争造成学校中形成不同阶层的对抗、追求前卫的青少年团伙为占据势力范围而进行对决等。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使国民开始了对生存的反思,日本一亿人总体进入中流社会更诱发了追求高学历的愿望。生存的压力和高学历志向联系在一起,当然就更加激化了考试竞争。70年代以后,升学竞争比60年代更加严酷。死记硬背、管理、体罚等学校带给学生的精神压力变得更强了,教育的内在矛盾更加深刻。

在教育问题刚开始深化时,学生的反叛方式是“高校纷争”(日本60年代末以高中生为主的学生政治运动,这里的高校指高中),教育问题深化之后学生的反叛方式是校园暴力。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无限的升学竞争过程中,牺牲的是人的发展。升学竞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教,学生为了升学而学,适者生存是基本法则,学力测验是淘汰的武器。升学的战斗使班级划分为升学组和就业组,也就人为地造成了未来日本社会两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在这场战斗中,人的动物本性被激发,争取生存权的斗争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鲜明的矛盾。

当时在高中之间,已经形成了依赖偏差值的一元化序列。因此,考试竞争的胜败事实上是由能够上什么水平的高中决定的。加之在初中存在操行评语报告、必修俱乐部活动、校规、体罚等管理,都与应试体制一体化了。初中生们一直忍耐,没有化解紧张情绪的出口,他们深陷其中。学校将他们看成“次品”,造成他们的紧张情绪暴发,以致最后破罐子破摔。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与学习和学力状况一起变得弱化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行为等各方面太过敏感,且经常感到过于严酷。同时伴随着孩子们的不适应集体的孤立性加深,情绪性、突发性的行为,性格的早熟和过敏性反应越来越多。但是,学校对于这样的倾向缺乏本质性的指导,却在服装等细枝末节上对学生进行“欺负”,扩大了学生的集体反感。

(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日本学校管理主义盛行,很多规定都是惩罚性的,比如学校的校规,对学生的发型、头发长度、衣服款式、裙子长度、鞋子的颜色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每天早晨在学校门口值班的老师都会进行全面检查。

学生因违反校规而遭到体罚是经常的事,学校教育就被可怕地事务化了。因为学校的管理社会化和教育的事务化现象,有问题的学生没有和老师交流的时间。而且对待学生的方法也成了事务性和应付性的了,对学生采取斥责的方式、进行简单警告成了最直接的教育方法。

在考试竞争的压力下,学校通过学力测验选拔优秀学生,将学生划分为升学班和就业班,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实际上就是不公平的待遇。对就业班的学习不管不问,实质上就是一种放弃,客观上阻碍了这部分学生的升学之路。因此,学生们会成立团伙,组织起来与学校对抗,有的要求修改校规,有的联合罢课,有的干脆就直接动用暴力,致使班级无法上课,学校一片混乱。

(五)学生与教师的矛盾与冲突

在日本,引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讲课不受欢迎、教师在管理中言行不当伤害学生自尊、教师在发现学生问题时指导与警告的方法引起学生不满、教师因学生违反校规对学生进行体罚、学生认为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方面出现不公正有偏向等等。

二、日本化解教育矛盾与冲突的经验教训

(一)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发表统计报告

克服校园暴力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正确把握校园暴力发生的实际状况。日本对于校园暴力的统计从1982年开始,由文部科学省发表详细的统计报告,为应对校园暴力提供支持。除此之外,警察厅也进行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首相官厅也有关于青少年问题的调查,日本每年还出版《青少年白皮书》、《文部科学白皮书》,其中也都有校园暴力的相关数据。相比之下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数据。

(二)把教育的功利目的放在第二位,培养具有丰富心灵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日本在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宏观政策来改善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多次修订学习指导要领,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以及丰富的心灵,增强教育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二次报告指出,初等、中等教育改革要重视学生的德育,以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个性为原则,培养具有自由、自律以及公共精神等丰富的人性。要培养基本的生活习惯、自我控制力、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作为中学生的生活态度,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学习、集体生活、志愿者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1]。

回归教育的真正目的,以人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消灭考试竞争、减轻学生压力、取消升学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都是现实而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教育的过快发展在日本和中国都存在,这种跨越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人格形成的功利主义倾向。教育的科学发展应该是一种相对慢速的发展,这种缓慢体现了教育的规律和秩序,体现教育的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创新是基于教育规律的创新,而不是闭着眼睛的跨越。

(三)建立全校一致应对的学生指导体制,学校规章制度要抓大放小

日本一直重视学生指导工作,也建立了相应的学生工作体制,但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主导下,学生指导体制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在把学校当成衙门,认为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把学生当成压制和惩罚的对象的理念下,学生指导体制起到了负面作用,甚至成了校园暴力的导火索。

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就发现了学生指导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但效果不是很好。比如2001年发出“为应对少年的问题行为等而推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勒令停学制度的运用的状况的通知”。2003年发出“关于儿童学生的问题行为等的应对措施的反思的通知”。2004年制定儿童学生的问题行为对策重点计划[2]。日本提出要建立全校一致的学生管理体制,加强学生指导,科任教师也要承担起教育责任。修改校规,在根据校规进行学生指导时要抓大的问题,放开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给学生一些相对的自由,也就是要抓住教育的主要矛盾,放开次要矛盾。

(四)重建可以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所以教师的行为以及水平直接影响到校园暴力这一突出的教育矛盾的产生、发展甚至激化。所以教师是师生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这一主要方面,就找到了化解校园暴力的突破口。

因此,教师要看到,即使反抗老师的学生,在他的内心也是希望老师关心自己的事情。在平日的班级生活中,只有班主任能敏感地感受到每个学生的不安和烦恼,学生通过与老师的谈话加深对老师的亲切感和信赖,这是培养良好关系的基础[3]。相反,在对老师的信赖日渐淡漠中,即使有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其他学生也会默认,偶尔也会采取相同的态度。很多学生在心底里期望老师能严厉地制止这些行为,可是现实很令他们失望。

基于此,老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学生的不安与烦恼并尽快找到原因,帮助他们进行化解。在遇到班级管理的问题时,要对小的问题进行及时坚决地制止并进行细致的指导,这样有利于逐渐建立正向的、积极的、可信赖的班级氛围。

针对以校园暴力、欺负、教育荒废为核心的教育问题,日本教育行政机关、各学校及关心教育的社会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学校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与冲突也随之转化为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日本的学校教育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尽管如此,也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标签:;  ;  ;  

从校园暴力看日本教育的矛盾与冲突_升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