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建设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流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2)06-0059-04
近年来,中国高教理论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如何创建中国的一流大学的策略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策略,本文欲对此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世界一流大学概念及特征
在众多论者眼中,一流大学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只能在比较的研究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在世界或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与其他大学的对比评估中产生的。江泽民总书记曾用“四个应该是”全面概括了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评价一流大学的根本标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与此同时,中国高教理论界也对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上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齐全并拥有一批举世公认的高水平学科。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从一流学科的建设开始的,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那些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几乎都是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较强,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并有几个学科在全球排在前列,其余学科也达到一定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且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学术大师。“一所大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会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1]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阵容强大,素质很高,且经过严格筛选程序的挑选,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杰出的科学家或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创造者。
3.培养一批世界公认的高质量的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世界一流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
4.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5.教学经费充足,科研设施一流。充足的教育研究经费和先进的实验设施及图书信息系统。
6.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大学要由一流的教育家管理,实行教授治校,给教授更多的决策权,且校长能够慧眼识群才,按学术水平选拔和培养人才,千方百计聘请杰出的人才来校执教[2]。另外管理机制灵活,行政效率高,学校管理突出学术导向机制,行政权力被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学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享有较高的学术自由[3]。
7.一流的学术环境。世界一流大学只有在充分的学术自由前提下,只有在激烈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才能进行永远的开拓创新,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4]。
8.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理念。能够不断适应教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5]。
9.广泛的国际交流,开放的办学理念。
也有论者通过比较国际上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得出一流大学形成模式的主要特征: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都是适应社会需要,为推动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积极提供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支撑,整个学校教育实力定位是本国或本地区的一流水平,且都是在学校教育实力间的竞争中赢得的[6]。对于上述一流大学特征有论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特征是对一流大学内涵的某些反映,但并不能由此说明一流大学的内涵是什么,即诸多特征之和并不等于一流大学的内在本质。”另一方面,一流大学的外延也存在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由此认为“一流大学”是一种“模糊集合”[7]。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当前有关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的探讨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我们对这些特征探讨的目的,不是一定要找出一个明确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或特征,而是要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确定一个适切的目标,为其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说要一步就达到哈佛、剑桥等名校数百年才达到的成就,这对我国的高校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当做的是把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的探讨结合我国的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或在探讨世界名校兴衰的同时,结合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为其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和指导,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论者认为,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有的已经或正在纠正,有的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创建实践,主要有:(1)“理工分家”破坏了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2)超速发展重点大学,重点投资难以保证;(3)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研究相对薄弱;(4)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难以造就拔尖人才;(5)缺乏对适应市场经济的理性思考,急功近利,学术目标不高[8]。也有论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的体制、模式和实践方面所形成的某些偏差,也成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负累[9]。
还有论者认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问题是:(1)教育方式与教育体制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挥;(2)人才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3)教育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4)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周期较长;(5)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统”得较死,陈旧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仍然存在;(6)高校面向社会和世界的开放程度不高,高校之间及与外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足;(7)学校办社会使之负担沉重[10]。
有人根据《亚洲周刊》上中国大学排名靠后的情况认为:这里也许有中国大学在亚洲地区的国际交往和宣传方面的不足,但没有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成果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一流大学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无论在学生素质还是培养质量上,离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师资力量对中国大学来说也许是所有大学评价指标中最薄弱的一个……教师中教授、博士的比率、人均科研经费、论文等也都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的差距。总的看来,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声誉(学术声誉)、师资力量和留学生方面,中国大学较有基础或已具备的初步条件主要在学生、财政经费方面[11]。
也有论者认为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存在一些误区和无效益现象[12],具体表现为:(1)此次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动力系外部的压力,因此行政色彩较浓,建设目标过于急功近利;(2)对重点建设高校的选拔不具激励性;(3)建设拨款难以评价和保证效益;(4)学科建设成就不突出等等。另外还有些论者就我国目前一些高校不断通过扩大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以期实现学校向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的转化提出了质疑,认为“清华、北大等企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大学要发展成研究型大学,并不在于像近来一些人热炒的去肆意扩展研究生数量……而设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水平才是百年之计。”[13]“切不可认为一流的投入、一流的规模必有一流的教育产出,相反,如果我们能办出特色,在某些学科上具有国际影响力,而不是去刻意追求规模和学科齐全,也会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这应当是我们创建一流大学努力的方向。”[14]
事实上,在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远非以上所述,实践过程中问题和矛盾还会不断涌现和突出,这就需要我们的深入探讨。
三、创建我国一流大学的战略策略
对于我国高校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论者从比较的角度提出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逻辑步骤图:确定一流的办学目标→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进行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构建一流的学科体系→确定新的办学目标[15]。综合看来,理论界提出的战略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布局要从综合角度来考虑,在把学校办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重点学科和世界一流的专业的建设,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基础学科的重点建设和开展基础研究[16]。“中国建设一流大学,选择不同学校的强势学科予以重点扶持也许比重点资助几所大学更能促进一流大学的形成。”[17]
2.在师资队伍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形成人才优势,同时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18]。
3.在科研创新上,有人提出要以原始创新为重点加快一流大学的建设[19],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则提出了要实现一流大学之梦,在科研上必须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20]。另有论者更是提出要成为名牌大学,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科研,向科研重点倾斜,甚至可以是“科研第一、教学第二”[21]。
4.在国际交往上,有论者针对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学术第一、重点突破、提高学术声誉;吸纳优秀研究生,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声望;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影响[22]。
5.在课程体系建构上,有论者提出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选择,一流大学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强调5点,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激励机制为保障、以评价体系为导向、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特色[23]。
6.在体制创新上,有论者提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在保证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大制度创新步伐:一是要把大学当作学术组织来建设,塑造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二是要建立强大的独立的研发建制,推进成果产业化;三是要改造科学院与大学系统的关系,强化大学科研实力[24]。
7.在研究生院建设上,有论者认为研究生院功能的完整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组织建设的系统性,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是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根本保证[25]。
还有论者提出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组织“精锐”参与世界角逐,其思路是:确定建设对象;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抓大放小,盘活现有教育资源,为建设一流大学创造优良环境;按照一流大学的标准,加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力度,以实现首期建设的目标[26]。建设一流大学,不应求大求全,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所有学科都争世界一流,而必须“有所谓,有所不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遵循“特色大学”的原则[27]。
四、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及“211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些重点大学以此为契机,努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制定和启动了一系列各有特色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发展规划。
清华大学的目标是力争到2011年建校100周年的时候,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此要在近几年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1)基本完成综合型学科布局,建设若干一流学科;(2)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3)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4)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5)从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出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大学提出了从1999年初开始,大体用17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15年前后,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型”的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其正在和将要采取的主要对策有:(1)实施“高层次创造型人才工程”;(2)实施创新基地建设计划;(3)加强与各省市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学园建设;(4)着重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学生;(5)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决不是一两所大学孤军奋战所能完成的任务。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没有全体大学质量的提高,没有一批高校向高水平大学前进,没有大学之间支持和协作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提出建设一流大学战略的高校还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国内著名高校。这样就有利于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最终使几所高校迈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实现国人的梦想。但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流大学的创建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五、有待深入讨论的几个问题
1.我国目前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由政府根据学校的名气来确定重点投资对象,而不是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高校间的平等竞争来确定。如何变这种政府行为为高校的自觉行为,真正在高校间形成一种竞争机制,通过平等竞争来促进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成,仍需我们重点研究。
2.目前我国对于一流大学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国外高校的情况,多为横向的现实的比较,而缺乏纵向的历史的比较,较少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未能为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定好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照搬国外高校发展的模式,而与中国的实际脱节。
3.我们目前理论界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主要是针对一流大学的特征进行探讨的,而很少针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所存在的问题或偏差提出解决策略。
4.理论界目前主要是集中于探讨中国高校整体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很少针对某一所或几所高校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设策略,各高校自身所提出的策略的适应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