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新思路_图书馆论文

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新思路_图书馆论文

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图书馆论文,嵌入式论文,新思路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图书馆领域掀起了一阵学科化服务及相关研究的热潮。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以来,国内的其他高校图书馆也纷纷效仿,致力于学科化服务的开展。随着学科馆员制度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其中不少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各馆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明显,其中不乏跟风者。除清华、北大等少数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效果显著外,不少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无论从人员素质、专业技能还是服务的内容、深度来看,都与初衷大相径庭,学科化服务多流于表面和形式,甚至形同虚设[1]。在对学科化服务褒贬不一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科馆员制度改革,突破学科化服务的发展瓶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成为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图书馆面临转型的机遇期,“嵌入式”这一概念的引入给学科化服务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成为图书馆摆脱危机、重塑形象的突破口,也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1 “嵌入式学科服务”概念的形成

“嵌入”(embed)一词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伊战争。在当时的海湾战争中,各国派往伊拉克的战地记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嵌入”军队进行跟踪报道,以便获得一手的实时新闻[2]。之后,“嵌入”一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信息技术领域。近年来,“嵌入式”理念被引入图书馆界,用于描述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员的职能定位。“嵌入式馆员”的提出为学科馆员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但目前尚未对这一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众多不同的阐述中,以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和Shumaker的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田纳西州立大学的馆员认为,“嵌入式馆员是将自己作为助教、联合指导者或者是联合设计者添加到在线课程的馆员”。Shumaker则认为,“嵌入式馆员是在可扩展的一段时间内专门为某一用户(群)服务的馆员;是由用户而不是图书馆付费的;也许有一个办公室,但是在用户区域而不是在图书馆内”[3]。

国内关于“嵌入式”服务的研究刚刚起步,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有学者提出,嵌入式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主要以学科为单元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构重组、资源组织、服务设计、系统构架等的全新运行机制[4]。笔者认为,嵌入式服务是学科化服务上升到一定高度、深入到一定程度后用户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馆员服务的高级形式。“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用户到哪,服务到哪”[5],如何将“嵌入式”的工作模式运用到学科化服务中,将学科馆员的工作通过“嵌入式”的服务方式表达出来,成为学科化服务的新方向。

2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点

与传统的学科服务相比,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重心从图书馆转移到了用户身上,体现了“用户至上”的人本思想,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嵌入性”上,把人性化、个性化融入到服务过程中,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教授曾提出,嵌入式学科服务包括目标、功能、流程、系统、时空、能力、情感、协同八个方面的嵌入性特点。而笔者认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目标嵌入、内容嵌入、过程嵌入、时空嵌入、系统嵌入、协同嵌入六个方面。

2.1 目标嵌入

从发展目标来看,“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是嵌入式学科服务所追求的目标。嵌入式学科服务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点到点的服务方式,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走出图书馆这一实体建筑,进入到用户的物理和虚拟空间,融入其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图书馆的服务变得更为立体化。学科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融入教学学习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学科馆员通过主动服务,成为教师和学生不可或缺的助手,建立起彼此间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发挥信息服务在学习、教学和科研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升图书馆在教学、学习及科研活动中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2.2 内容嵌入

从服务内容来看,嵌入式学科服务突破了传统的服务功能,除了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学科导航、用户培训等常规性的服务外,还形成了一套集用户调研、资源建设、机构设置、服务设计、技术平台及管理、成果评价、多学科关联及沟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运行机制[6],因此,学科馆员要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调动馆内外的信息和人、财、物等资源,融入用户物理或虚拟空间,运用知识服务这一手段,构建一个面向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学术研究和交流需要的个性化信息保障平台。

2.3 过程嵌入

从服务进程来看,嵌入式学科服务贯穿于用户信息行为的全过程,融入“教、学、研”一线,从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到有的放矢地向用户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学科服务,通过各种培训帮助用户掌握各种资源的检索技巧和策略,优化用户信息获取的准确性,激发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通过全程参与使潜在需求向现实转化,增强用户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其信息的分析挖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提供泛在化服务,开展个性化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4 时空嵌入

从服务方式来看,嵌入式学科服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24小时实时服务。它是一种贴近用户一线的新型服务模式,强调融入的主动性、动态性和交互性,实现与用户过程的无缝对接,其服务范围覆盖了地球上的每个角落。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真正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到桌面”的“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5 系统嵌入

从运行系统来看,嵌入式学科服务以统一的应用系统作为桥梁和支撑,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无缝集成和提供。借助于网络系统平台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将服务较好地融入在线教学、在线咨询等过程,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系统与知识管理平台的无缝集成,使学科馆员的服务工作与用户信息环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基于网络的电子邮件、BBS、博客、维基、虚拟交流、协作式互动服务、专题网站等服务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服务的专业化,以此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为用户提供高效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2.6 协同嵌入

从运作模式来看,构建各部门间协同合作模式是嵌入式学科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环境变得更为复杂,用户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完全依赖于学科馆员独立式工作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群的深层次需求,这也促使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化。只有打破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界限,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减少冗余环节和资源浪费,建设覆盖全局的信息化管理环境。因此,建立以学科馆员为主体、以学科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团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承担学科联络、知识组织、情报研究、个性化服务等多职能、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

3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

对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而言,与其他一般大学图书馆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要满足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而且要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这就要求其在服务内容、服务层次、服务方式上更多地体现研究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扮演好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角色[7]。因此,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嵌入实体空间,还要嵌入虚拟空间,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深化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果。

3.1 基于实体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要真正嵌入用户环境,就需要建立与用户需求的关联,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深入教学、学习、科研三个不同环节,来满足用户不同信息环境下的不同需求。

3.1.1 嵌入教师教学环境

嵌入教师教学环境是指学科馆员融入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为高校教学提供“一条龙”服务,即嵌入式教学服务。也就是说,学科馆员通过与教师的紧密合作,直接融入教学环节,协助教师一起完成课程、作业、实践活动等的设计、组织实施乃至评价工作,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获取和更新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学科馆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嵌入到教学服务中,一是学科馆员针对教师的要求和课程特征,解答教师的相关问题,提供该学科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如开设学科专题讲座、举办沙龙、图书馆利用培训等;二是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教学内容,由学科馆员和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方式和内容,共同对教学效果负责,教学以教师为主,内容由双方交替传授。目前第一种嵌入方式已为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广泛采用,但因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关系相对松散,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而第二种嵌入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密切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用户教育由图书馆唱独角戏的局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致力于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生学科课程体系中,促使学科馆员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与教师的协同合作。这一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批判性思维,实现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前,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教学内容的服务方式已经在美国得到普及,如康奈尔大学积极促进图书馆与院系合作,推广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授课,即由图书馆员主讲一门课程中的一两节课,重点是向学生介绍图书馆有关的学科资源和服务。这种嵌入教学服务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利用学科文献的知识,而且又能使图书馆密切与院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馆员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2006年,康奈尔大学仅主馆参与合作授课的课程门数就达到了179门之多,并且该大学的绝大多数分馆也都建立了与院系紧密合作的教学关系。目前,这种合作授课方式已发展成为康奈尔大学用户教育的主流方式[7]。但是,在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尝试性地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07年起开始嵌入式教学,针对专业课程的内容、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至今已为15个院系进行了77堂嵌入式教学,受教育人数达4782人,颇具成效[8]。学科馆员与教师的这种合作模式在国内外均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且呈增多趋势,这为嵌入式学科馆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示范作用。

3.1.2 嵌入学生学习环境

嵌入学生学习环境是指学科馆员在学科馆员制度深入实施的前提下,主动出击寻求与院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基于双方相互尊重开展精诚合作,走出图书馆,走进课堂,随堂听课,参与课程教学,整合图书馆学科资源,通过学科化服务协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生融为一体。一方面,对新生进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图书馆及其各类数据库使用指南、网络资源的评价等;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为学生设立相应的课程信息资源平台,辅导学生完成课业。通过与学生的深入探讨,全面深刻地了解他们对专业知识信息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内容。

国外的URI(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CCV(Community College of Vermont)等不少高校都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嵌入式馆员服务项目。例如,美国佛蒙特州的CCV主要通过让馆员走出图书馆深入一线用户,以及开展在线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9]。此举不仅提高了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还激发了学科馆员的成就感和职业归宿感。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学的学科馆员已经开始为各学科建立相关学科导航,内容涉及该学科的背景资料、发展现状、权威学者、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机构及其网址和对研究内容的评价、与该学科相关或相近主题的机构指南等,以及与该学科有关的核心期刊的投稿指南。嵌入式馆员通过融入学生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和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或模式,以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3.1.3 嵌入用户科研环境

嵌入用户科研环境是指学科馆员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科研领域,提供学术研究信息和知识增值服务。研究型大学的用户出于科研的需要,对信息服务有更深层次的要求,除了一般的咨询服务外,还需要更为专业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增值服务,这就要求学科馆员融入科研过程、开展学科情报研究。众所周知,文献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分析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更有调查表明,在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中,51%的时间用于查阅资料,而仅有9.3%的时间用于编写科研报告。由此可见,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耗费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10]。因此,构建学科团队,开展合作研究、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成本,而且可以提升学科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科研服务,有助于迅速融入用户的科研氛围,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工作者的相关科研信息,并通过提供贯穿课题的选题、申报、研究进展、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全程式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深入到用户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中,协同其高质量地完成科研项目及成果总结和转化等工作。正是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首推嵌入式科研服务,在2003年实施“资源到所,服务到人”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战略,建设专职的嵌入式学科馆员团队,深入科研一线,提供到所、到组、到人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为该单位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9]。由此可见,学科馆员嵌入高校的科研院所,甚至嵌入课题组,对用户和学科馆员来说都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互助共赢的模式。

3.2 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基于实体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软硬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效果,而虚拟空间提供的零障碍、一站式服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人机互动,因此,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能够弥补基于实体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不足,并与其相辅相成,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体系。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服务是指把服务嵌入到用户的虚拟环境中,如用户电脑的桌面、智能手机和阅读器等移动通讯设备、常用学习软件和搜索引擎、主流网站等,增强学科资源和服务的能见度和易用性,使用户时时刻刻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图书馆优质的服务。目前,根据用户虚拟环境的不同,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主要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和基于移动通讯空间两种服务模式。

3.2.1 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实现:(1)采用自制的工具条(Toolbar)方式。目前,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部分高校图书馆应用UML、LibX、IE秀等开放源代码软件将图书馆自制的工具条插件添加到各种教学课件、网页浏览器和Office软件中,用户可利用该工具条查找多重资源[11]。(2)开展RSS的个性化推送服务方式。RSSReader、FeedDemon、SharpReader等RSS阅读器带来了从“拉(Pull)”到“推(Push)”的网页浏览方式的变革。采用RSS阅读器可以实现学科相关信息的聚合,并按照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将学科动态、学科新书通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成果等信息推送到用户计算机桌面。(3)建立学科Blog方式。通过博客实现学术交流、学科导航、资源推介、信息获取技巧等服务,打造学术互动社区,引导读者进行评论和反馈,建立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开展了这项服务。(4)采用快捷菜单(Shortcut Menu)的方式。利用快捷菜单融入用户常用软件和常用网站,通过数据挖掘工具智能化地获取用户感兴趣的资源和服务。这种方式可以使用户在浏览网页、讨论问题、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不用登录和访问图书馆网站即可在自己桌面方便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发的“e划通”桌面工具将各种资源、服务集成到用户桌面,实现各种学科门户、专业门户与用户的个人门户、个人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开创了国内嵌入式与针对性服务的先河,是支撑这种服务方式的典型软件[12]。此外,还可通过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链接到卓越网、Google Scholar、Amazon等开放性网站,使游离于图书馆之外的用户重新回流到图书馆。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利用各种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和应用。

3.2.2 基于移动通讯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基于移动通讯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嵌入手机、iPad、阅读器、学习机、PDA等智能设备中。现代移动通讯设备及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基于移动通讯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由于手机具有普及率高、便携式、多功能等优点,基于手机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已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推广。通过手机这一载体,可以实现新书通报、参考咨询、书籍资料查阅等掌上阅读工作。例如,清华大学的手机图书馆可提供馆藏书目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预约和续借图书、多库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阅览服务。又如,国家图书馆设立了“掌上国图”特色服务(又称“随时图书馆”),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国图WAP网站、手机阅读和国图漫游等功能[13]。通过“掌上国图”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了解和使用国图资源。近年来,3G通讯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打造了更为广阔的学科服务平台,如移动博客、播客、移动交流平台等,引领Lib2.0服务功能从桌面向掌上过渡,实现了学习的高度随身性和实时性,为嵌入式学科服务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4 结语

嵌入式学科服务为我们展现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美好愿景和蓝图。但就目前而言,图书馆现有的服务能力与用户的信息需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观念、馆员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嵌入式学科服务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避免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学科馆员要主动开展破冰之旅,走进用户,与用户充分沟通、协同合作,让他们逐步了解、接受并认可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双方建立起充分的互信,才能使学科服务与用户的教学、学习、科研相融合,实现服务的无缝无障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以人为本,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服务理念的推广和渗透,嵌入式学科服务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签:;  ;  ;  

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新思路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