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房颤心房重构相关性研究论文_骆小梅,薄雅坤,王贵鹏(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高血压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房颤心房重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房颤组按照疾病特征分为阵发性房颤组(29例),持续性房颤组(51例)和永久性房颤组(54例)3个亚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左房内径、血清MIF、Ⅰ型CP(PICP)、Ⅲ型NP(PⅢNP)水平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左房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左房内径增大,且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增加,且3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左房内径与血清MIF、PICP、PIIINP水平均呈正相关(rMIF=0.7050,rPICP =0.6954,rPIIINP=0.6816;P<0.01)。结论:MIF、PICP、PIIINP可能通过参与房颤患者心房结构的改变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房颤;心房重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Ⅰ型CP;Ⅲ型NP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130-02

心房颤动(房颤)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房颤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但炎症和以心房纤维化为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证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前炎症因子,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房颤患者血浆中MIF表达水平上调,提示MIF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病与维持[1];但其机制如何尚不清楚。为探讨MIF在房颤结构重构中的作用,本研究将MIF与房颤心房重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了解MIF在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所有房颤患者均结合病史、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房颤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病、心或胸手术后房颤患者,甲状腺相关疾病患者,感染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肺纤维化、肝纤维化患者,脑出血及脑梗死者,结缔组织病、骨代谢性疾病患者,肿瘤患者;对照组排除既往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病史者。房颤组按照疾病特征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反复发作但能自行转律,且持续时间<7d,29例),持续性房颤组(需要药物或电转律,7d≤且持续时间<1年,51例)和永久性房颤组(不需要转律,持续时间>1年,54例)3个亚组。房颤组及各亚组一般资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

 

1.2 MIF、Ⅰ型CP(PICP)和Ⅲ型NP(PⅢNP)检测

采集晨起空腹静脉外周静脉血5ml,于2h内3000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 MIF(美国R&D公司试剂盒)、PICP和PⅢNP(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的浓度,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超声心动图检测

采用挪威GE,VIVID E9心血管彩超系统,按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左房内径,将左房内径>38mm定义为左房扩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采用Pearson 进行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患者左房内径比较结果

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左房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左房内径增大,且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2。

2.2 各组患者MIF、PICP及PIIINP比较结果

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增加,且3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左房内径、MIF、PICP及PIIINP比较结果(x-±s)

 

注:a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b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P<0.05,c与持续性房颤组相比P<0.05。

2.3 左房内径与MIF、PICP以及PIIINP的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左房内径与血清MIF、PICP、PIIINP水平均呈正相关(rMIF=0.7050,rPICP=0.6954,rPIIINP=0.6816;P均<0.05)。

3.讨论

房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针对房颤患者的心律和心率控制、药物性和非药物性的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如何从发病原因进行治疗,以及对发病高危因素进行修正的一级预防相对于特异性的疾病治疗显得更有意义。

早在上世纪人类已经开始对房颤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但至今仍未发现特别的致病因素能独立引起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目前主导的房颤发生机制有心房结构重构、炎症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左房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左房内径增大,且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心房结构重建在房颤发生中发挥作用。

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最突出的表现为心房纤维化,研究发现,房颤的发生随心房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持续性房颤的维持和难以转复与心房间质纤维化有关[2];原发性房颤的病人心肌组织内有补丁样的坏死或纤维化的形成,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周围区域有严重的间质纤维化改变,电隔离这一区域会使部分患者的房颤终止[3]。本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组血清PICP及PIII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增加,且3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左房内径与血清PICP、PIIINP水平均呈正相关。Ⅰ型和Ⅲ型胶原为心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构成成分,当机体受到氧化应激、炎症、心肌受损等病理刺激时成纤维细胞分泌胞外基质,导致肌束间胞外基质过量沉积,为心肌纤维化奠定物质基础;心房间质纤维化干扰了心房局部兴奋或冲动的传导,引起不连续的冲动传导以及传导的空间分布离散,导致房内传导的不均一性,易于形成折返,有利于房颤的发作和维持,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

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炎症因子参与房颤的发病机制,促进了患者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MIF是一种巨噬细胞的自分泌因子,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关键介质。MIF与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关,且有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以及血浆中MIF表达水平上调[4]。本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血清MI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IF水平增加,且3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左房内径与血清MI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提示我们,MIF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炎性反应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MIF、PICP、PIIINP可能通过参与房颤患者心房结构的改变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MIF、PICP、PIIINP或可成为预测房颤发生与持续的新的指标,并为房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Wan C,Li Z.Serum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is correl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J Clin Lab Anal.2018,32(2):e22225.

[2]郭静文.MG53通过TGFβ1诱导心房纤维化及房颤的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8:3-41.

[3]马薇.持续房颤心房纤维化的预测因素及基质改良消融策略对房颤预后的影响[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8:7-37.

[4]李昕,饶芳,吴书林.炎性因子参与心房电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19):3760-3764.

论文作者:骆小梅,薄雅坤,王贵鹏(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房颤心房重构相关性研究论文_骆小梅,薄雅坤,王贵鹏(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