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高新小学 714024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班级的学困生已更多地得到关注与重视。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教师可从情感、教法、帮扶、作业等方面着手,促使学困生得到有效转化、提升,这一直是我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动手操作唤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的提高。要想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我们就必须通过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让他们走出学困生的行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这句话应用在学困生身上最合适不过,所以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通过让他们亲身实践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消除其学习障碍,让他们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二、多样方法促进学困生的主动参与
学困生接受知识有些缓慢,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学困生对如何画图表示有很大困难。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而是采用及时提问的方法:“长减少是什么意思?”长减少就是将原来的两条长变短了,面积自然就会比原来的减少。所以我们画图时先要找到长,想想变短了的意思,再动手画。这样教学方法的改变唤醒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难题就顺利而解了。又如为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先读题,圈出关键字、说出关键字的意思,简要复述题目,再分析数量关系。如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可自行提问,由平均每个季度想到一年有几个季度。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帮扶互助提升学困生的进步
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学困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
实践表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
四、弹性作业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完成能力,布置作业时突出分层,通常可设为基础练习题、综合运用题和挑战自我题三部分,难度逐步增加,采用闯关或夺星等形式,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对多数学困生来说,他们完成基础练习题就算过关了,教师可根据基本题的完成情况予以辅导,对完成不错的学生可自行挑战下面两关,体验“跳一跳”就能成功的感觉。
五、关爱尊重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中缺少了爱,会枯燥无味,就像山泉枯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讨厌学生,或者学生讨厌教师,那么这个教学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课堂的教学成果已经呈现。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观察学困生的情况,了解其学习和心理状态,通过课堂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进行了解,在课后对学困生进行疑难解答。教师应当有耐心地、温和地去回答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信,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班级的学习中。
六、家校互配合培养学困生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习惯。学校和家长应当共同携手保持联系,互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相互协商合作,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辅导策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例如在《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相关的课堂知识内容后,可以让家长在家庭中巧妙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困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应当引导学生摒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克制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进而及时地改正缺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力,都有进步的机会,只要给学困生打开一扇门窗,送一缕阳光进来,多一份关爱,就会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又好又快地发展,最终迎接我们的将是无比灿烂的花开季节。
论文作者:李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困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作业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