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契约文书“到达”类词语探究
卢庆全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 贵州契约文书词汇丰富,同义词语数量可观。文章以《吉昌契约文书汇编》等契约文书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义类聚”的方法,对贵州契约文书表达“到达”这一意义的词语展开研究,可以管窥贵州契约文书表情达意时用语丰富性特色之一斑。而利用“套语结构”对契约文书同义词语进行训释,则能够为汉语词语考订的方法和理论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 贵州契约文书;同义词语;“到达”类词语
贵州契约文书行文格式固定谨严,相似的结构格式使其词汇构成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一份份契约文书就像一条条活的言语链,在链上相似的环节中使用的词语意义大致相同,容易形成各式各样的同义词语系统。文章以《吉昌契约文书汇编》《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九南篇》《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清水江文书系列·天柱文书》等五种契约文书资料为研究对象,依据贵州契约文书的固定格式,采用“同义类聚”的方法,对贵州契约文书中表达“到达”意义的词语进行研究,可知贵州契约文书在表达“到达”这一意义时,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词语。有单音节的,如“至”“抵”“凭”“登”“依”“着”“到”“已”“顶”;有二字结构的,如“至凭”“抵凭”“至抵”等词语。例句试作分析如下:
【至】
例 1 《乾隆二年程国珍同子朝圣立卖明水田文契》:“情愿将祖父遗下科田贰块,地名坐落坟底下,东至沟,南至田家田,西至田家田,北至冯家田,四至分明。”[1](P2)
例 2 《道光廿年姜庚西卖木契》:“又对面溪一块,上抵路,下至溪,左右凭张姓之木为界,四至分明。”[2](P359)
例 3 《同治元年范本顺等分山合同》:“界:东至范本性之田角,西至河,左抵姜世模山,右抵四公共之山,四趾分明。”[2](P444)
例 4 《光绪七年姜老条卖木契》:“其田界限:左凭地主之山,右凭田角以毫(壕)沟为界,上抵沟,下至溪。”[2](P463)
此外,还有多学科诊疗的住院开展形式。一是进行多学科会诊;二是定期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讨论,制定特殊病例的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三是积极举办研讨会。
例 5 《光绪三十四年姜世美父子借当契》:“地名保中抱,界至:上凭山,下抵仓平,左右凭坡,四抵分清。”[2](P507)
例1在表达田块四方界限时使用的动词均是“至”,而在例2-5中除了“至”,又使用到了“抵”“凭”。通过对比,可以断定“抵”“凭”当与“至”义同,即均为“到达”之意。
1965年Gorden E.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也就是说,集成电路产业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当然,产业的更新离不开知识的更新,特别是前沿技术的学习.企业是产业或产品发展的试金石,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前沿技术的研发,所以企业掌握着大量的前沿信息和技术.高校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来自书本,而书本的理论和技术,可能都是前几年,甚至是前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就需要学生掌握先进的开发和设计经验.而人才培养方案或实验实践教学中,刚好就缺少这一重要环节.
【抵】
例 6 《嘉庆二年姜廷望等分山合同》:“其界:上抵顶,下抵大溪,左凭姜廷盛冲,右凭姜明岭。”[2](P58)
例 22 《嘉庆二十四年姜绍祖卖木契》:“其山界:左平(凭)木洪路,右平(凭)溪,上登岩梁过盘路,下至岩梁抵小溪为界,四至分明。”[2](P175)
近日,金钼股份技术中心科研团队经过技术攻关,成功制备出了外径8 mm、壁厚0.6 mm、长度达8 m的无缝钼合金薄壁管,一举攻克了大长径比无缝钼合金薄壁管的关键技术。
现在通用的铝电解槽预焙阳极导电装置是由铝导杆、铝-钢爆炸焊接复合块和铸钢爪通过焊接组合而成的,主要起传导电流和承载阳极碳块重量的作用,以导电为主[3]。铝-钢爆炸块是连接铝导杆和钢爪的部件,铝-钢复合爆炸块导电率对导杆寿命及能耗都有一定影响。主要研究钢浸镀铝对导电率影响,从而为改进铝-钢复合爆炸块生产工艺寻找新的加工方法。
例 9 《同治三年陈思畴立杜卖明科田文契》:“坐落地名吴家地,东抵沟与冯姓田,南抵买主田,西抵沟,北抵陈冯二姓田,四至分明。”[1](P28)
例 10 《民国三年姜登选卖园基契》:“界限:上凭三老家之共山,下抵买主,左凭三老家,右凭买主屋,四抵分清。”[2](P520)
“抵”又写作“低”“底”等,例如:
例 21 《嘉庆四年姜起琏立卖杉木并地约》:“其山界至:上登岭,下抵溪,左凭廷举山分界,右凭廷英山分界,四至分明。”[4](PA-58)
例 12 《嘉庆二十二年汪朝德立卖明科田文契》:“为因乏用,只得请凭中上门,将祖父遗留自己明(名)下田壹块,地明(名)坐落坟底下,东至南至北至一概抵冯姓田,西底石姓田,四至分明。”[1](P9)
例8-9、例11在表达四方界限时使用的动词均是“抵”,而例6-7、例10、例12中除“抵”外,还有“凭”“至”。对比可知“抵”当与“至”义同,即均为“到达”之意。
【凭】
例 13 《嘉庆七年姜映辉、老四招龙光地佃种契》:“其山界至:上凭顶,下凭胞瑾之山,左凭岭,右凭冲,四至分明。”[2](P69)
左小龙道:“你们女人就是的,这不过是个机器,发动机不过是机器的机器,现在机器的机器坏了,那就换了机器,就跟你的圆珠笔没芯了一样。”
例 15 《道光十四年姜氏香矫母子卖田契》:“其田上凭廷映之田,下抵绍恒之田,左抵水沟,右抵载渭之田。”[2](P311)
例 16 《咸丰九年范炳贤、炳璨、炳文兄弟佃契》:“地名四里塘,界至:上凭顶,下抵河边,左凭世德之山,右凭岩湾四公山为界,四至分清。”[2](P434)
例 17 《同治十年张益孟佃契》:“其山界趾:上凭埂路,下凭小盘路抵世俊之共山,左凭冲以黄闷之山为界,右凭冲,四抵分清。”[2]459
1.1.1 发病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凭”又写作“坪”“平”等。
例 18 《道光五年杨孝经对门荒坡断卖契》:“自己愿将祖业坐落土名对门坊坡一块,上坪正用茶山为界,右坪龙怀山边为界,左坪水毫为界,下坪显朝田坎上为界。四至分明,要行出断。”[3](P15)
例 19 《道光十一年杨正朝冲归神茶山断卖契》:“上平正坤地脚为界,下平杉山地,左平岭为界,右平熊姓山头破领为界。四至分明,要行出断。”[3](P23)
例 8 《道光九年姜士模卖鱼塘契》:“自愿将到中寨大墉坎下鱼塘一口,内抵沟,外抵坎,左抵水沟,右抵菜园与路,四至分明。”[2](P259)
例 14 《道光十二年姜壁彰佃契》:“其山界限:上凭水沟,下抵溪,左凭绍周,右凭溪,四至分明。”[2](P290)
例13、例18-19在表达四方界限时使用的动词均是“凭”,而例14-17中除用“凭”外,还有“抵”。对比可知“凭”当与“抵”义同,亦有“到达”之意。
【登】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匹配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点[2].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教学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要我学”化作“我要学”,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与教学模块完全融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建立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这不仅能为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提供范例,而且可以应用到相关的专业.希望模式完善后能为相关专业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学生提供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及可复制的教学模式.总结调查结果并结合教学经验,对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4,AD∥是AB上的一点(不与点A、B重合),EF∥BC,交CD于点F,连接CE.设AE=n,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EFC的面积为S′.请你利用问题1的解法或结论,用含字母n的代数式表示
例 11 《光绪三十二年冯李氏同子法贵立卖明菜园文契》:“今将祖父遗留分授本己名下菜园乙(一)厢,①坐落名汪家园路坎上边,其地四至:东低田姓地,南低买主地,西低马姓地,北低路,四至分明为界。”[1](P222)
例 7 《嘉庆六年龙美保卖木契》:“其界左抵光显之木,右抵保生之木,上凭保二之木,下凭路,四至分明,并不错杂。”[2](P68)
例 23 《道光十三年龙文品、龙光渭佃契》:“界至:上登顶,下抵田沟,左凭冲,右凭岭下以浪沟为界。”[2](P304)
例 24 《道光二十九年姜祖送、生春弟兄立卖杉木山场约》:“其山界限:上登凹,下至油山为界,左凭领(岭)与启儒所栽为界,右凭冲,四至分明。”[4](PA-209)
例20、例22、例24在表达四方界限时均使用了动词“登”“至”“凭”,例21、例23在表达四方界限时均使用了动词“登”“抵”“凭”,故可断定“登”当与“抵”“凭”“至”义同,即“登”亦有“到达”之意。
【依】
例 25 《乾隆三十九年姜国才立断卖杉山约》:“呼眼对岳:左凭冲,右凭岭,上依界至,下凭木路。”[4](PA-13)
例 26 《道光二十二年姚玉榜立卖墦土》:“自愿将到土名大客墦土一团,上依古路为界,下[依]田坎为界,②左依坟山为界,右依龙朝鳌杉木为界,四至分明。”[5](P32)
例 27 《道光二十五年姚上朝卖墦土契》:“自愿将到土名冲重墦土一冲,上依买主土为界,下依含光土为界,左依岭为界,右依龙茂锦柴山为界,四至[分]明。”[5](P33)
例 28 《光绪二年姜神赖立卖山场字》:“其山界限:上至二小脑以凹冲凭东佐山为界,下凭凹路依冲至宗海荒坪为界,左凭海珑鸠敖田角,右凭克顺里党田角小冲为界,四至分明。”[6](PB-202)
例 29 《光绪八年姜发在弟兄二人立断卖山场杉木约》:“界限:上登顶以小坳为界,下抵唐姓久乌深加田,左凭冲,右依松衣田坎下冲至溪为界,四至分明。”[4](A-239)
例26-27在表达四方界限时使用的动词均是“依”,而例25、例28-29中除“依”外,还有“凭”“抵”“登”“至”。对比可知“依”当与“凭”“抵”“登”“至”义同,即亦有“到达”之意。
对韩城区块3层主力煤层排采井网进行规划,已经实施的开发井主流井距为280~350 m,南北向排距大于东西向井距的菱形井网。压裂时通过微地震监测及稳定电场井间监测表明,压裂缝呈椭圆状分布,主裂缝延北东方向延伸,裂缝半长为80~175 m,在短轴方向的裂缝半长为50~85 m。压裂井与邻井井间距300 m以上,2口井方位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压裂基本不能波及邻井。压裂井、邻井方位与主应力方向呈60°~180°,波及邻井的几率比较大。
【着】
例 30 《同治六年彭启发立卖山场杉木字》:“其山界:上着刀尖,下凭盘路,左凭岭以四十户山为界,右凭坟山翻过以彭渭保之山为界,四至分明。”[4](PA-226)
例 31 《光绪二十八年姜海治等分山分林分银合同》:“我等此山界限,上凭土恳抵着姜、杨二姓山,下抵路,左凭姜正荣等之山,又凭海治、为宏之山,四抵朗然。”[7](PE-70)
例 32 《嘉庆十六年(1811)姜老典立断卖山场约》:“此山界限:上至刀尖以坪为界,下至鸟思西溪,左凭文勋山以下凭岩嘴,右凭启姬山小冲为界。”[4](PA-86)
例 33 《道光二十七年唐老玉立卖山场杉木约》:“坐落地名皆也冲斗,左凭国玉之山以冲为界,右凭必彰之杉木以冲为界,上凭水沟与(以)田为界,下凭刀尖以与为界,四至分明。”[6](PB-147)
例 34 《道光二十九年姜普略立卖杉木并地约》:“情愿将到杉山一块,座落地名污茶溪眼打野,界限:上凭刀尖,下抵溪,左凭东兴与启书为界,右凭亦启书与启光为界,四至分明。”[6](PB-158)
例30-31在表达四方界限时除了使用“凭”与“抵”外,还使用了动词“着”,对比可知“着”当与“凭”“抵”义同,即亦有“到达”之意。在例32-34中同样是表达到达“刀尖”这个界限,使用的动词则是“至”“凭”,通过对比可进一步确认“着”亦可释作“到达”。
文中设计的标量脱靶量测量系统采用基于LFMCW雷达测距原理的脱靶量测量方法,系统带宽大、距离测量精度高。但是接收机中频带宽小,信号采样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低,信号处理计算量小,电路简单。该系统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峰值功率低、测量精度高等特点。而且采用一体化、模块化设计,根据不同任务可装载于不同的靶标平台。该系统已形成系列化产品,成功应用于靶弹、靶船和无人机等多个靶标平台。系统脱靶量测量精度≤1 m,测量范围为0~60 m,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部队打靶训练和科研靶试提供精确的脱靶量信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到】
例 35 《道光廿年姜庚西卖木契》:“自愿将到地名污容溪口杉木壹块,界至:上凭龙涯云,下凭溪,左凭庸姓之木,右到刘福与之木。”[2](P359)
例35中在表达四方界限时使用了动词“至”“凭”“到”。“到”与“至”皆为“到达”之意,故可知“到”确有“到达”之意。
【已】
例 36 《乾隆三拾五年姜士凤卖荒田契》:“外批:此田之界至,上平(凭)坡,下至本田,左已领(岭),右已沟,四至分明。”[2](P17)
例36四至界限表达除使用了“平”(即“凭”)、“至”外,还用到了“已”,对比可知“已”当与“凭”“至”义同,即“到达”之意。这里的“已”当为“倚”或“依”的借音字。
【顶】
例 37 《嘉庆十二年唐德身、张和位、李元高三人立分杉木合同约》:“上顶岭,下至半冲,左右凭冲,四至分明。凭中言定杉木二股均分,主家占一股,栽手三人占一股。日后杉木成林发卖,二家不异言,日后照股数分木,是实。”[6](PC-12)
例 20 《乾隆五十二年姜老兰同弟应祖立卖杉木山场契》:“自愿将祖遗杉山,坐落地名假格,上登顶,下至犂嘴半坡,左凭国彰,右凭冲,四至分明。”[4](PA-37)
将“上顶岭”与“下至半冲”“左右凭冲”进行比对,可知“顶”当与“至”“凭”义同,均为“到达”之意。
【至凭】【抵凭】【至抵】
例 38 《嘉庆五年陆登奇立断坡约》:“愿将自己祖业,坐落地名长坡岭一块,东至凭买主为界,南至凭陆万才火路为界,西抵凭买主为界,四至分明。”[3](P3)
例 39 《嘉庆八年龙永贵、龙德高二人立断卖柴山坡杉树核桃约》:“愿将祖业坐落土名对门坡背柴山杉树核桃一块,东至平(凭)茶山地埂,南至平(凭)茶山地脚为界,西抵平(凭)进海山头为界,北至平(凭)冲边为界,四至分明。”[3](P4)
令w=4|m|πft/c,对于特定的互调频率,ar和w均为恒定常数,lr为随电长度L而定的常数,则式(28)可简写为:
例 40 《乾隆四十五年汪子龙立卖明水田文契》:“将祖父遗留分受(授)自己水田壹块,坐落地名军轮屯,东至抵本宅田,南至抵辜宅田,西至本主田,北至本宅田,四至分明界址。”[1](P4)
例 41 《道光二十九年汪兴贵同弟兴有立卖明菜园文契》:“将祖父遗留分受(授)分内名下菜园一箱(厢),其地四至:东至底田宅地,南至底路,西至底田汪姓地,北至底本宅地,四至分明。坐落地明(名)汪家园。”[1](P213)
在小波阈值去噪中,结合待处理数据特点,选择最优的阈值判定方法和处理公式在整个去噪中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去噪后信号整体质量提升.阈值常用式(3)固定阈值规则进行判定,同时还有学者对固定阈值规则进行改进,如文献[5]中提出式(4)还有文献[6]中提出式(5)的改进阈值规则.
汪记从最初的个体经营,到如今成为一家集生猪屠宰、鲜肉加工、销售、冷链运输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其发展历程见证了食品行业的变革与升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精。这一路走来,历经多少艰辛,又挥洒了多少汗水,只有汪宗星体会最深。
观察契文例38-41可见:例38“至凭”,或写作“至平”,如例38-39“抵凭”,或写作“抵平”,如例39-40“至抵”,或写作“至底”,如例41,皆同于“至”,均为“到达”之意。
综上,贵州契约文书在表达“到达”这一意义时,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词语。有单音节的,有二字结构的。有些词语的意义,尽管脱离语境,单纯比对,算不上真正的同义词,如“登”与“凭”,而一旦被用进固定化的套语结构中,便具有了义同的条件。如在上文“上凭……下抵……”这个套语结构中,有的契文中用“登”换下了“凭”,此种语境情形下再看“登”和“凭”,便有了义同的根据。利用套语结构,根据已知词语的语义,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对一些生僻词语作出训释,从而构建起一组又一组的同义词语。总之,通过对贵州契约文书同义词语的考察,可管窥贵州契约文书表情达意时用语的丰富性特色,而利用“套语结构”来训释契约文书的同义词语,则能够为汉语词语考订的方法和理论提供有益补充。
注释:
①文中引用贵州契约文书资料时,假借字、讹字在原字后面用“()”注出本字或正字。下同。
②文中引用贵州契约文书资料时,据上下文意补出的脱字外加[]号。下同。
[参 考 文 献]
[1]孙兆霞.吉昌契约文书汇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陈金全,杜万华.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高聪,谭洪沛.九南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4]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年):第1卷[M].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2001.
[5]张新民.天柱文书:第一辑(11)[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6]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年):第2卷[M].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2002.
[7]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年):第3卷[M].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2003.
Study of the Vocabulary on “ARRIVING ”in Guizhou Contract Documents
LU Qing-quan
(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bstract :Guizhou contract documents have abundant vocabulary and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ynonyms. Taking contract documents such as “Jichang Contract Document Compil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dopting the method of “synonymous clustering”,this paper studies the words that express the meaning of “ARRIVING” in Guizhou contract documents,so as to get a glimpse of how its rich vocabulary can help express ideas and feelings. The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synonyms in contract documents by means of “set phrase structure” can provide a beneficial complement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Chinese words.
Key words :Guizhou contract documents;synonyms ;vocabulary on “ARRIVING”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09.023
[收稿日期] 2018-10-22
[基金项目]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贵州契约文书俗字词汇研究,项目编号:2017BYY137。
[作者简介] 卢庆全(1975-),男,山东高密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09— 0096— 04
责任编辑:思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