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96全国高考政治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全国高考论文,能力论文,知识论文,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的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在保持题型、题量、长度、难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依照中学教学大纲要求和考试说明,强化了对考生基础知识的考查,结构比较合理,难易程度适当,命题新颖、巧妙、灵活,体现了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试题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辩证思维的色彩十分明显,为优秀生提供了发挥能力的余地。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了重点、考点、热点的统一
在1996年高考政治试题中体现和渗透的知识点,分布在五大题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时政方面:有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包括经济、政治、妇女工作、军事外交、精神文明、祖国统一、国际经济合作等内容。
(2)经济常识方面: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生产者效益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与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在流通领域打假的重要作用;对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正确理解;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农业、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国有大型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怎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
(3)哲学常识方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青年学生树立科技意识的原因;矛盾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辩证法思想;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对立;矛盾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及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联系的客观性、具体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实践有人的意识参与,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认识发展有上升性,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等。
(4)政治常识方面: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处理国际问题的主要依据;我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正确态度;人民政协在我国的主要作用(或主要职能);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集中与民主的关系);祖国统一的方针及在《公告》中的具体体现等。
从以上列举的试题中的知识点来看,它们既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同时也和今年的热点问题密切联系。试题体现了重点、考点和热点的统一。
二、知识覆盖面广,题型结构合理,分值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
从知识的覆盖面来看,经济常识除第三课考点内容外,其他七课都有试题,分布在除辨析题外的其他四种题型中。哲学常识按考试说明要求的一、二、三、四、五、九课都有试题,分布在除论述题外的其他四种题型中。政治常识从前言到第五课每部分都有试题,分布在除简答题外的其他四种题型中。(内容、题型结构、分值比例具体见表1)
表1:
科目 时事 经济 哲学政治
政治 常识 常识常识合计
单项选择题
12分 10分410分 8分40分
不定项选择题 3分 9分 12分 6分30分
简答题10分 10分20分
辨析题 12分12分24分
论述题18分 18分36分
合计 15分 47分 44分44分
150分
百分比
10% 31.3%29.3%
29.3%
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内容、题型结构与去年相同,比较合理。分值比例则发生了变化,由去年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时事政治的比例4∶3∶2∶1变为3∶3∶3∶1。这个比例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虽然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经济常识略微突破了30%的比例,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经济工作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一切工作的中心。
和去年比较其相同点还表现在,经济常识方面没出辨析题,哲学常识没出论述题,但由于今年哲学常识考试内容增多,改变了去年哲学常识没有简答题的局面。
从选择题来看,题干能围绕一个中心,各选项和题干的关系一致,干扰项基本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结构、长度大体一致。正确选项比例分布也较合理。其中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的正确选项比例是:A项是5个,B项是6个,C项5个,D项4个。不定项选择题10个小题的正确选项按顺序排列分别是:ACD、AD、C、ABC、BD、CD、AD、BCD、B、ABCD。正确选项的合理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一些考生单凭侥幸心理而去碰运气只选某一项或某几项的错误做法。
三、试题总体难度适中,不同难度试题分值合理,既有利于合理拉开差距,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试题的难度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序的指标。难度值愈大,试题愈容易;难度值愈小,试题愈难。一般认为,选择性考试试题难度值在0.3至0.7之间为宜。按考试说明要求,难度值小于0.7的题目约占20%,难度值在0.63-0.7之间的题目约占60%,难度值小于0.3的题目约占20%。(难度分值见下列表2)
表2:
难度
0.7
0.6
0.5 0.4 0.3
0.3 平均
分值 以上
至 至
至至以下 难度
题型
的
0.69
0.59 0.49 0.39
的
一、单项选择题
28分
4分2分
2分
4分
0分
0.70
二、不定项选择题 3分
6分9分
3分
3分
6分
0.47
三、简答题 20分
四、辨析题 12分
12分 0.56
五、论述题 18分 18分
0.55
合计 31分 22分
61分 23分
7分
6分
0.55
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难度档次的题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难度较小的题是单项选择题,难度最大的题是不定项选择题。从总的情况来看,难、中、易比例比较合适。从学科分布来看,比例也较恰当。(试题难度分值在各学科的分布见下列表3)
表3:
难度
0.70.6 0.50.40.30.3
平均
分值
以上至 至 至 至以下
题型的0.690.59
0.49
0.39的
难度
时事政治6分5分2分 0分2分0分 0.70
经济常识6分
20分8分 8分5分0分 0.56
哲学常识
10分8分9分 6分5分6分 0.52
政治常识
10分8分
15分 7分4分0分 0.56
合计
32分
41分
34分21分
16分6分 0.55
四、不少试题新颖、巧妙、灵活
关于试题的新颖性,如单项选择题的第5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繁森事迹的掌握程度。它的新颖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题型新颖,属于一个组合选择题(也叫单项中的多项选择),是历年高考试题中少见的新题型。②考查角度新颖,以往考试是给出事迹,让考生选出正确的人物,而今年正好相反。这两个方面都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同时又内在地渗透了对“模范团长”李国安先进事迹的考查,使试题又具有综合性特点。(17题也属于此种类型,不再赘述。)
试题的巧妙性表现在时政材料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上,避免了单一的时政化和知识化倾向,如单选的7、8、12、17、18题和不定项选的第22、24、26、27等题,另外还有主观性试题就不一一列举。不少选择题,其选项“干扰”性较大,审题稍有不慎就容易出错,如单选的第11、16、19题,不定项选的第24、27、29、30等题。
试题的灵活性,如单选的第10题,要在高三教材中直接找出正确答案的原话是不可能的,但在教材第161~162页有这样一段话:“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这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各个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根据这段话所表述的道理,考生就可作出正确选择。其实这个题也就是对考生演绎推理能力的考查,第Ⅱ卷的主观性试题基本都有灵活性的特点。
五、试题总体上体现了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
今年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又重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关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本文前面已有较全面的叙述。知识运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是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如,第Ⅱ卷主观性试题中第四大题的两个辨析题,突出考查的是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像第33题“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得把权力下放给地方”。这种说法本身带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要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发挥两个积极性,就要适当分权或放权。怎样才算适当?这就是:全国性事务的决定权应集中在中央;地方性事务的决定权则应适当下放给地方。分权(放权)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就是:全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央在把必要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地方的统一领导;地方要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在中央的集中指导下处理地方事务。这段话简言之,即统中有分,分中有统,统分结合,维护中央的权威。这个答案逻辑严密,辩证性强,但在教材中谈的比较分散,要将此题回答完满,确实还需要一定的综合归纳能力。总之,这种正误混杂型的辨析题不失为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种好形式。(第34题也属于此种类型,不再具体分析。)
关于归纳、演绎能力的考查,在第五大题的35、36题体现得最为明显。这两题的第一问:“公告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什么方针”和“这两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都是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而第二问的“方针在公告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和“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主要考查学生的演绎能力。当然这里的能力体现,首先离不开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只有具备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谈得上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36题第三问即“你准备提出哪些可供企业参考的合理化建议”,不光有能力考查,其实也有对学生思想觉悟、认识问题水平的考查。考查考生假如自己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该怎样解决问题,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考生关心企业改革、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同时,第35题的第二问里也有对学生思想觉悟的考查,如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关心程度,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深度。同样,这一问也还有较大的迷惑性。因为方针是“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公告中体现有“一国”,中央统一行使主权,“两制”则没有,具体体现的是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以及香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虽然这种问法与教材所讲的知识不矛盾,因为“一国两制”的内容里就有一条:“设置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容易在“两制”问题上产生困惑,当然这也是命题的巧妙之处。
总之,1996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总的来说是贴近教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突出能力、考查能力,但又不是脱离知识而考查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又不是联系局部的、狭隘的实际,而是联系全局的、整体的热点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