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业市场与信息集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专业论文,市场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农村专业市场作为一种特定背景下生发的制度安排,之所以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其核心在于其信息聚集优势。信息聚集程度与市场交易规模存在正反馈机制,是一个自我累积的过程。关于农村专业市场发生、发展及运行问题的探讨,都不能忽略信息因素。
关键词 农村专业市场 信息集聚 规模经济
农村专业市场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相伴随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创新,它的兴起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这一现象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研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农村专业市场兴起的动因、功能、发展前景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较高层次发掘其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仅选择信息功能这个视角对农村专业市场的兴起、发展与运行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
农村专业市场作为一项市场交易的制度安排,其兴起与发展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涵义。它与特定的制度背景、产品技术特性、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特征相关联,可以说,农村专业市场这种交易方式是上述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产物:一方面是城市以国合商业为主渠道的传统流通体制对80年代初崛起的农村工业企业产品构成较高的体制性壁垒,另一方面是生产多样化低档次轻工产品的农村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功能不全,迫切需要解决销售功能内部化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在这样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农村专业市场应运而生。
农村专业市场的产生和蓬勃发展,显然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极好实例,其实质是交易费用的节省。特别是众多小型分散的农村工业企业可以依托农村专业市场这一便利渠道将其一部分企业职能(如产品销售、生产协调)外部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率,更使专业市场显示出一种特有的优越性。
专业市场之所以能节省交易费用,其核心在于它具有信息优势。专业市场把大量的商品集中在某一固定地点,使交易双方可以节省搜索交易对象和各种市场信息的费用,提高成交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专业市场与其说是商品集散地,还不如说是信息聚集场所。俗语云:“跑千家,不如逛一市”,即是专业市场作为信息密集体的最好写照。
专业市场的信息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的农村工业企业虽不具备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但可以舍却简单的人员直接购销方式,转而从专业市场的购销交易活动中直接获取各种技术和经济信息。
2、多样化、低档次、难以整齐划一(标准化)的各种农村工业小商品,可以依托专业批发市场的购销网络,实现较为标准化的交易,呈现出一幅较为完整真切的市场信息图像。
3、专业市场凭借其对同类不同种商品(即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或互补性)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为客户提供市场信息导向,甚至为全国市场提供基准式的价格信息。
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市场交易网络,是沟通和连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而这种桥梁纽带作用正是通过其信息流和物流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其中,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信息流将会越来越凸现出其独特的功能。有关专业市场发展前景问题的讨论,也可以从信息这一角度获得部分的却是很重要的回答。
市场,从深层次的本质来理解,并不光是指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而是指一种交易关系、一套交易规则。因此,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银行和信用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契约化,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无形市场”将会产生并日益发展。此时,交易活动中不仅货币与货物发生分离,而且信息流和物流也将发生分离。信息网络将会脱离实际的物质流通而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鉴于这种趋势的现实可能性与必然性,我们现在谈论“如何提高专业市场的档次,扩大辐射能力,使专业市场的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这一问题,除了应从提高产品档次,健全市场规则入手外,更多地要从完善和强化专业市场的信息功能着眼,使现有的大型专业市场真正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并在金融、交通运输、通讯等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形成一个以市场为龙头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贸经济中心。
也许到那时,传统意义上的作为一个有固定交易场所的“有形”的专业市场可能消解了。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历程,并受到农村工业企业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其他各种因素演变方向、进程的制约。
二
农村专业市场作为一个信息聚集场所,是包含买者、卖者、商品三者在内的信息密集体。专业批发市场一旦形成并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就有可能形成垄断性经营,具有垄断性倾向。这种垄断性,主要是由信息密集所引起的。
在专业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规模与信息聚集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市场规模越大,市场内蕴含的有关交易活动信息及其他经济技术信息越多;市场信息聚集得越多,越能使交易者感到便捷,也即搜索交易对象和交易信息所需费用越低(除非市场规模超过一定限度),越能吸引更多的交易者从事交易,市场规模也就越大。简言之,市场信息聚集程度所决定的交易成本高低状况制约着交易规模,而交易规模反过来决定着市场信息聚集度,两者须臾不可分离,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
但是,这种正反馈机制要真正发生作用,是有一定“最低临界规模”的。也即在与一定经营规模相应的信息聚集度条件下,交易者得到的节省交易成本的收益大于等于选择其他交易方式(如交易功能内部化或到其他市场交易)所得到的收益,从而使交易者能建立起进场交易的边际获利预期。此时,“最低临界规模”可以称之为“最低临界信息聚集度”。只有在突破这个临界规模的基础上,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信息聚集程度的自我累积过程才会启动,专业市场才会进一步成长壮大。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回答两个相关的问题,即专业市场之间的竞争和转移扩散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类市场中有的专业市场生意日益兴旺,而有的专业市场萧条冷落成为“空壳市场”?
这实际上是一个有关专业市场之间的竞争问题。
我们以为,虽然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最为关键的原因则在于一个市场有没有达到一个“最低临界规模”。一个专业市场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如果能通过有效的努力,吸引一定数量的某类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使入场交易者达到一定规模,初步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网络,使交易者建立起边际盈利的预期,此时,交易规模与信息聚集度将会自动地引发其正反馈机制,开始其自我累积、自我发展的历程,会越来越发挥出其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作用。如果达不到这一临界点,市场就会趋于萧条,甚至成为“空壳市场”。市场交易信息网络未能建立,盈利预期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地方政府或市场所有者采取物业管理零费用等优惠措施,也不可能使市场兴旺起来。
一般而言,以区域性农村工业企业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基地式专业市场相对比较容易达到并突破这样一种“最低临界规模”,因而发展比较正常,如绍兴中国轻纺城,位于桐乡濮院的中国羊毛衫市场等等。而在贩销、中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散式市场要达到并突破“最低临界规模”,就必须有一个广阔的市场腹地,在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容量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只有区位选择得当,并且正确分析市场容量的前提下,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步入正轨。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两个市场相距不远,先建的市场场租费很高但兴旺极致,而后建的市场费用很低却冷落萧条?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用图例来说明。
如果先建的甲市场交易规模扩大,由W[,1]扩大到W[,2],由于各经营户间竞争剧烈,导致场租摊位费用上涨,从而使边际收益率下降到R[,2]。此时,在相隔一公里处新建了乙市场,摊位费用很低。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会有一部分经营户转移到乙市场营业,以谋取较高的边际收益率R[,3]。但事实上,这种转移并没有发生,为什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甲乙两市场的费用高低,而在于信息聚集所带来的聚集经济。由于信息聚集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下降,提高了成交率,因此,预期边际收益率是递增的(曲线L[,3])。虽然在甲市场摊位费用较高,但只要节省交易成本而带来的成交收益增长超过摊位费用上涨的影响,则甲市场并不会因为摊位费的高涨而冷落。相反,乙市场由于系新建而无法建立起边际盈利预期,因此,不可能吸引甲市场的经营户入场营业。
只有深入把握专业市场的信息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经营效应,才有可能解释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在这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
三
农村专业市场,就其功能和形式来看,是一种实体性的经济组织。从产权特征上来看,它涉及到两类主体,即市场所有者(或经营者)和租用场地从事销售的分散的经营户。一方面,专业市场是众多经营户从事交易的场所,是一种独特的共享性销售网络;另一方面,它之所有者(或经营者)又通过向经营户提供物业和服务而有一定的盈利。
市场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中,除了包含房地产意义上的租金和管理费用外,还包括对经营户进入对共享性销售网络所带来利益的一种分割。换句话说,市场所有者除了房地产收益外,还应该享有专业市场这一特殊“品牌”的无形资产收益。
正是基于专业市场这一特性,目前部分专业市场中开始推行股份公司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既有利也有弊,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关键是,对专业市场进行公司化管理,其着眼点应放在什么地方?
我们认为,对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有两个既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即房地产经营及其物业管理,和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专业市场作为一种“有形”市场,必然有相应的房地产经营管理,同时作为一个特殊实体,它又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即专业市场的声誉和辐射力。公司的管理必须抓住“无形资产”经营管理这一龙头,不断提升专业市场的档次和地位,不断扩大市场的影响和辐射力,才能使市场的“无形资产”不断增值,才能使市场所固有的房地产价值凸现出来,实现增值。
抓好“无形资产”建设,首先必须注重培育和发挥专业市场的信息中心的作用,使市场在汇聚、收集、处理分析和发布信息方面的功能不断强化。专业市场要提高档次,增强辐射力,其核心是服务水平上档次,服务功能有创新,而信息服务功能无疑是最优先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之相配套则是金融融资和交通运输等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完善。
在专业市场实行公司化管理,从单纯物业管理走向多元化全方位服务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公司化管理模式中科层制结构带来的弊端,特别是科层机构自我膨胀、自我循环的倾向,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责清晰、功能较强的服务体系,这也是公司化管理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