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作为记录事物的记事簿和还原历史的重要工作,成为人们日后不断观察和研究的依据。社会的进步促使档案工作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利用科学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进行档案管理,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在低保制度建立与执行过程中,渐渐形成和产生了低保档案,真实记录了低保 政策的落实情况,反映了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状况,是是低保资金发放的重要根据,也是低保工作的基础,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的扶助。
一、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城乡低保档案,即各级民政部门在低保申请、审核、审批、发放、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建立完善的低保档案是改革传统社会救济方式的需要,是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低保的基础性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执政理念下,新时期低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二、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材料全面性。在低保相关材料收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重材料的全面性,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保证低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避免判断的误差,而且能够确保低保档案的规范性。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在保存低保申请人资料时,不仅需要留存一些政府制定的文件,还需要留存申请低保人员的个人信息(影像图片资料、身份户籍证明、各种药费支出单据以及经济收入测算情况)、相关部门审查资料等,需要涉及很多领域、很多阶段,其内容较为复杂,这些材料都应该成为低保档案的内容,通过整理、分类在案。
(二)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相关材料的编订顺序,采用规定的格式,以户头为单位建立个人档案,妥善保存。对申请人的社会公示、入户调查结论和其他方式审查制定的文件材料,应该分类整理与归档,保存在系统档案中。同时,关于一些领导审批文件、会议研究资料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内容,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统一集中归档,进行有效保存。无论是哪一种资料,档案管理人员都必须按照先后顺序、档案的地区、档案类型、档案形式等方面进行类目代号编制,在类目内对其进行流水号排序。
(三)提高档案的服务功能。低保档案不仅记录了低保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而且是人们群众信息资源库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民生保障制度迅速发展的基础,更是判断兜底保障工作是否发挥的主要衡量标准。所以,提高档案的服务功能是低保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对低保档案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出低保档案的特征与规律,同时基于特征与规律制定出相对应的归档文件目录、案卷目录、档案类型、人名索引等检索方式,对低保档案实体进行完善的同时,深入挖掘低保档案其他功能,从而满足低保档案利用的需要。
三、规范与高效管理城乡低保档案的策略
(一)收集与整理是做好低保档案工作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低保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各环节的业务工作事关档案管理的质量,在管理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及时收集整理。在工作中形成和积累的一切资料都必须纳入档案管理范畴,要按照低保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要求,由专职档案员收集、整理和归档并存入档案室。有价值的文书档案、声像实物档案、业务工作档案的管理要分类分档;二是认真负责检查。档案管理人员负有对档案管理的业务全权责任。对文书档案、低保对象分户档案必须进行全面检查:首先检查档案资料是否完整,各类档案的各项要素有否填写。其次检查各种门类和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否齐全,对于不完整、不齐全的文件材料要及时补充完整、收集齐全;三是规范整理。对于收集齐全的文书档案和低保业务档案,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年度—问题—类别”的方法 进行分类整理编目、编号。使低保档案管理科学、方便利用;四是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是做好低保档案工作的保障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能够持续、规范地进行,必须要有制度作为保障。根据《档案法》要求,结合低保工作的实际,要制订《档案员工作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工作制度》、《档案统计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同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常予以研究,不断改进,使低保档案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也实现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五是加强低保档案的动态管理、分类施保是低保档案工作的重点 定期或不定期调查、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充实完善档案内容,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 升有降”。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对公示没有异议的,按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公示有 异议的,要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及时变动档案信息内容,以充分发挥低保档案的证据作用。
(二)借助计算机辅助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在管理一些具有佐证性的纸质低保档案时,需要对档案资料的内容、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建立完善的低保档案数据库与目录,有效管理和利用档案。从收集到利用低保档案的全过程,应该采用数字化档案编号对应纸质文件资料,对其进行双重管理。其目的在于:确保原始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可靠的历史记录;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利用现代化技术确保低保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
(三)借助网络化对城乡低保档案进行管理。对已经形成低保档案但是不要求具有证据性的材料,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网络将原始电子文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中。然后分类、整理、归档、保存在服务器里面。如果资料需要长期保存,还可以将其保存在光盘中,为在线储存器节约空间。
(四)加强城乡低保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素质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档案管理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同时引导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二是组织开展低保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活动,引导管理人员真正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价值,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三是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主要是网络、办公室软件、计算机等运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城乡档案管理的质量。
(五)借助大数据平台规范管理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城乡低保档案管理中使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所以,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购入现代化设施(光盘刻录机、计算机、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等),开通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开展信息核对,将城乡低保对象档案电子化管理,为档案管理营造优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从而提高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论文作者:王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档案论文; 低保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城乡论文; 工作论文; 材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