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道德素质的渗透培养,凭借集体辅导的形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影响。并且能促使教育者明确自己的多重角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在德育渗透的时间上、空间上、师资上有更好的补充,促使学校形成一个道德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育人”“和谐育人”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学科教学;道德素质;积极影响
一、初探现状实现多元立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心理负荷,对未来人才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的目标,要求将德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目前,仅通过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及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不够的。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涵之一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也需要渗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让全体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征渗透相应的道德教育内容。这种全员、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会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校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形成依赖性强、面对困难和挫折就悲观逃避等陋习。另外由于长期以来,部分家长和教师重知识,轻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形成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为目的。导致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缺乏自信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自闭等行为及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学科引领塑时代有德之人
1.挖掘道德教育因素,使学科教育目标与心育目标有机整合。
学科教学渗透道德教育,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内涵,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出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知识点,备教学环节,而且要联系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挖掘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来设计教案。并在学科渗透中,确定并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各科教师充分了解任教班级集体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共性或个性心态,针对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设定道德教育目标。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理解、尊重、接纳学生的基础上,推动其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发展良好的个性。
(3)内在性原则。道德教育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是脱离教材,硬贴标签、穿靴戴帽地强加某一达成目标。
(4)差异性原则。各学科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目标设定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凭籍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语文课可较多直接引用相关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数学课则更多的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
2.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
(1)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表达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尤其是语文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基调,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深化学生的情感熏陶。此外,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能力也是必需的。在这一点上,首先要求教师一踏入课堂就应及时进入教师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不要把课外的各种复杂心情或不健康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2)在学科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乐意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善于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在积极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学管理艺术的运用。特别是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做到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不伤害学生,多肯定、多信任、多鼓励,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树立自信,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3)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心育学科渗透的基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道德教育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自信心。把教学中形成的师生间的和谐美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使得教与学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
3.不断钻研探讨,构建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为更好地实践课题研究,促进成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钻研探讨、实践反思,针对学科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这一研究方向,构建出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启迪思维、探究解惑——迁移运用、体验成功——及时反馈、鼓励评价。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发扬教学民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元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创造性地接受教育,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和较强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启迪思维、探究解惑。这一环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学、讨论、实践等学习活动,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并发现问题,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3)迁移运用、体验成功。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迁移,举一反三;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优秀学生加速发展,中等学生有所提高,待进步学生基本达到要求,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及时反馈、鼓励评价。教学反馈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对各种反馈的信息采取及时、公正的评价。通过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反馈评价时运用激励机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以上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的探究实践表明,在学科教学中注重道德素质的渗透培养,凭借集体辅导的形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影响。并且能促使教育者明确自己的多重角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在德育渗透的时间上、空间上、师资上有更好的补充,促使学校形成一个道德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育人”“和谐育人”的良好局面。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开拓学校道德教育全员化的良好开端。对后续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力度,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创建有效评价体系还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线的教育人,我们更希望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开辟出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之路。
论文作者:邓惠如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科论文; 教材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