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专业设置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响和制约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兴衰的因素诸多,其中专业设置科学与否、合理与否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专业设置关系到农村初级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流向、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教学计划大纲的拟定与实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应该说,专业设置是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是农村初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专业设置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在农村,要重视办好直接为农林牧业服务、特别是与发展粮棉油生产有关的专业,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其他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专业设置要适应农村经济需要和农民生产经营体制。”据此要求,农村初级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适应需要原则
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初级技术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对科教兴农、科技致富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日趋强烈,对农村初等职业教育也赋予了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为依据,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发展方针。适应需要原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要适应农村经济主体产业发展的需要。 正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所指出的:“要重视办好直接为农林牧业服务,特别是与发展粮棉油有关的专业。”使农村职业初中培养出的人才,能成为农村主体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
(2)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商品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如农机服务、良种供应、饲料加工、农副畜禽产品的运输和供销、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供销服务等行业,及为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有关专业。农村初级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有规律可循的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
(3)要适应农村实用新技术吸收和推广的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实用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农村初级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及时捕捉到实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改造和调整旧有专业,建立起适应农村实用新技术吸收和推广需要的新的专业格局。
(二)地方特色原则
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要在乡一级,毕业生主要是为本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设置专业必须立足本乡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以保障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和适销高效。地方特色原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立足资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它直接关系到专业设置的后劲。要在对本乡资源充分调查和正确估价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为毕业生在本地经济建设中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提供保障。
(2)着眼优势。不同地区的乡镇经济,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要充分以这些优势为依托,设置对口专业,这样利于提高就业安置率和以人才促优势的拓宽和发展。
(3)突出重点。每个乡的初级职业学校,要结合本乡实际, 依据师资、场地、设备等条件,突出专业设置的重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拳头”专业,并努力在本专业领域的横向比较中,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独树一帜的“绝活”。
(三)宽窄适宜原则
初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依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程度和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确定专业的口径。专业口径的宽窄决定着专业设置的成败和人才培养效益的高低。专业设置的宽窄适宜原则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按教育层次定宽窄。一般而言,教育层次越高, 专业化程度越高,专业定向性越强,专业口径相对窄一些。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初等层次,其专业面应适当宽一些,以适应乡镇企业职业转换和农村多种经营的需要。
(2)按专业类别定宽窄。在农村初等职业教育中, 专业类别归属的不同,直接影响其专业口径的宽窄。第一产业各专业覆盖面较大,定向性不强,专业面应适当拓宽一些,以利于毕业生结合客观实际,选择农户经营方向。第二、三产业各专业,直接为地方企业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专业指向明确单一,专业面应适当窄一些,以利于毕业生毕业后迅速顶岗。
(3)按人才需求量定宽窄。在农村乡镇, 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有较大差异。需求量大的专业,定向性较强,专业面可适当窄一些;需求量小的专业,定向性较差,专业面应适当宽一些。
(4)按办学模式定宽窄。农村初等职业教育有多种办学模式, 若按专业课密集程度可大致划分为两类模式:一是专业课集中在一年内完成(如3+1模式、初三分流模式等);另一类是专业课贯穿于3—4年中(如2+2模式、三年制职业初中模式等)。前者专业教学集中完成,利于专业技能的强化,不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专业面应窄一些,侧重形成专项实用技能。后者专业教学课时分散,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形成和熟练,专业面应宽一些,侧重适应农村多种经营的职业变换需要。
以上确定专业口径宽窄的四个方面参考标准:①这是按一般情况的,难免有个别特殊情况而出现反例;②这四个方面参考标准并非相互独立,某一具体专业从不同方面审视,常常会出现宽窄相悖的现象。要在专业设置的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各方面因素,确定宽窄之度,努力使专业口径宽窄适宜。
(四)客观可行原则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农村初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但不能只讲需要,而不顾客观条件,出现盲目发展的现象,要设置某种专业,必须考虑开办此专业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必须使需要和可能有机结合。对农村初级职业学校而言,设置专业的客观条件起码包括如下内容:①拥有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若干名专业教师;②拥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③拥有一定的专项经费投入;④拥有教学实施的基本文件资料。如果只讲需求,不讲投入,不讲条件,单纯追求数量而盲目发展某些专业,既大大降低专业设置的效益,也保证不了专业教学的质量。
二、专业设置的类型
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摸索、调整而形成基本定势的。其类型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
(一)单一型专业的分类
单一型专业指按照传统的专业划分方法确定的、专业指向明确单一的一类专业。单一型专业可进一步按如下两个视角划分:
1.按产业归属分类
第一产业类:主要含种植类专业和养殖类专业两大部分。种植类专业中有农学、农机、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养殖类专业有畜牧、兽医、水产、经济动物饲养等。在农村初级职业学校中,第一产业类专业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产业类:在农村,第二产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因此初等职业教育的第二产业类专业与当地的乡镇企业的工种有对应关系。乡镇企业的定向和发展受历史传统、地方资源、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靠近大城市的农村将受到机械、电子、纺织等主干工业的辐射;山区、渔岛以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为重点,有采矿业、采石业、农林牧渔加工业、水产加工业、捕捞业等;有些地区以继承民间传统工艺技术为重点,如印染业、刺绣业、编织业、酿造业、制革业等。
第三产业类:目前农村多数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农村初级职校的第三产业类专业覆盖面不大,普遍开设的仅有财会、服装、幼师、工艺美术、理发技术等少数几个专业。
2.按专业特征分类
生产技术型专业 农学、蔬菜、畜牧等专业为“生产技术型专业”的典型实例。这类专业为农、林、牧业培养初级实用技术人才,直接为农、林、牧业的商品生产服务,对推广实用先进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广泛的社会需求。这类专业需在生产劳动中学习专业知识、生产技术,专业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技术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劳作性。
手工操作型专业 缝纫、理发、木工、土建、石雕、扎染等专业为“手工操作型专业”的典型实例。这类专业具有社会服务和小商品生产的性质,有一定的社会需求量。专业的手工操作性、手工技巧性较强,对文化基础要求不高,涉及到的技术原理也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学习和掌握技艺。
知识技能型专业 家电维修、农机修理、兽医等专业为“知识技能型专业”的典型实例。这类专业属于科技的社会服务性行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社会需求量将逐步扩大。这类专业所接触的工作对象、原理相对复杂,其专业技能是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对文化基础要求稍高,需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有机协同,方能获得相应的技能。
(二)复合型专业的分类
1.综合式专业 指相近专业群综合构建、有机组合而形成的综合性专业。由于农业生产受作物生产规律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且生产场所比较分散,适宜于家庭规模经营。况且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分工分类不可能很细,农户大多是以一业为主,兼搞多种经营。因此,农科类专业应逐步向综合化、群集式方向发展。许多农村初职校试办的家庭综合经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多种技艺基础的新型农民,即是农科类专业综合化发展的典型实践。
2.拼盘式专业 指一组相互联系不甚密切的专项技术,因某种特定原因(地方生产特色、家庭经营需求等),拼积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模式。广西灵山县盛产荔枝、龙眼、香蕉,为了发扬这一地方产业特色,灵山县职业初中建立了多种栽培(种植)技术并存且兼及养殖技术的拼盘式专业,其专业课程有:《荔枝栽培技术》、《龙眼栽培技术》、《芒果栽培技术》、《香蕉种植技术》、《西瓜种植技术》、《甘蔗种植技术》、《猪鸡养殖技术》、《淡水鱼养殖技术》。如此拼盘式专业模式,体现了鲜明的地方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3.主辅式专业 指以某一单一型专业为主,辅以1—2门单项技术而构建的专业模式。
如种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为了拓展专业覆盖面,拓宽就业门路,可增设《家用电器初级维修技术》和《简易服装裁制技术》等课程。主辅式专业在农村经济相对发达,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有着良好的实践效应。
三、专业设置的深层探索
(一)关于专业重心低移问题
目前,农村初级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实施大多依照农村职业高中的模式进行,难免专业重心偏高,不符合初职校学生的实际,“欲速则不达”,产生不良教育效果。
同一专业名称,在知识和技能重心上,初职校与职业高中一定要有明显的差异,要突出农村初级技术人才重实践、重应用的特点,要面对农村初级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低和所设专业课时少的实际,努力使专业重心低移,尽可能贴近农村初级职教的实际,尽可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关于向准技术密集型过渡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种田无须读书、读书不必种田”,这无疑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一种反映。正是这一观念的羁绊,许多农村初级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仅局限于劳动力密集和经验密集的生产劳动。久而久之,农村初等职业教育便可能步入父传子、师带徒的传统手工劳动密集型的局限,但又考虑到本层次教育的客观条件,专业设置仅要求达到准技术密集型的程度,完成向准技术密集型的过渡,是农村初职校专业设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向。
(三)关于专业稳定与调整的关系问题
1.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按教学规律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专业设置应相对稳定。专业的相对稳定是农村初职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专业变动过于频繁,会使教师、设备、教材等基本条件跟不上转移的步伐,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设置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具有从属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用新技术的涌现,势必要求农村初职校要适时调整专业,不断设置新的专业和停办社会不需求的专业。
3.对于专业设置中稳定与调整的关系,农村初职校应持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避免随意性。专业调整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调整面不宜过大,专业一经设置一般应至少保持三年不变,才能既适应社会需要,又避免过大的波动,主干专业应尽可能保持稳定,对非主干专业适时滚动调整。新增专业是为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和扩散而建立的,其中也包括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分解、组合演变而形成的专业。正确处理和有效的把握专业稳定与调整的关系,对于科学设置专业、发展农村初等职业教育,有着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该文系作者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验》的专题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