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霄, 汪师贞, 戴建平, 张兆琪[1]2002年在《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 评价和比较MRI、综合超声、CT、X线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综合诊断及其优选应用。方法 62例主动脉夹层均进行MRI的自旋回波 (SE)序列、电影 (Cine MRI)和经胸超声 (TTE)检查 ,其中 3 2例行二维磁共振造影 (2D MRA)检查 ,2 0例行叁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造影 (3D DCEMRA )检查 ,2 3例行速度编码电影血流速度测定 (VEC)检查 ,15例行经食道超声 (TEE)检查。 3 3例行螺旋CT检查 ,2 9例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MRI和TTE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 97%、85 % ,特异度分别为 10 0 %、90 %。TEE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 10 0 % ,CT灵敏度为 90 .1% ,DSA灵敏度为 89.6%。结论 MRI和综合超声及CT、DSA均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优良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 ,而MRI应为首选
贾文霄[2]2001年在《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及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和比较MRI SE序列,电影(Cine)MRI,MR血管造影(MRA),动态增强血管造影(3D DCE-MRA)及速度编码电影血流速度测定(VEC),综合超声(经胸超声TTE和经食道超声TEE)及CT、 X线血管造影(DSA)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探讨主动脉夹层影像学综合诊断及其优选应用。材料与方法:62例主动脉夹层均进行MRI SE序列、Cine-MRI和TTE检查,其中32例行MRA检查,20例行3DDCE-MRA检查,23例行VEC检查,15例行TEE检查。33例行螺旋CT检查,29例行DSA检查。对MRI各种方法及TTE、TEE及CT、DSA进行比较研究。结果:MRI和TTE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97%、85%,特异度分别为100%、90%。TEE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100%,CT灵敏度为90.9%,DSA灵敏度为89.6%。SE序列为MRI的常规序列,但对内膜破口及分支血管受累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ine-MRI、MRA、3D DCE-MRA对内膜片、内膜破口及分支血管受累的显示明显高于SE序列,对判定真假腔及假腔内血栓,VEC最佳。MRI在显示内膜破口、假腔内血栓及分支血管受累方面,与超声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MRI和综合超声、及CT、DSA均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优良方法,MRI在常规SE序列基础上辅以Cine-MRI、MRA、3D DCE-MRA及VEC等技术将大大提高MRI总体观察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内膜破口及分支血管的能力。综合超声简便易行,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同样有重要价值,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接近MRI。建议将MRI与综合超声及CT、DSA影像学检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优选应用:急性主动脉夹层或危重病人,综合超声为首选方法;亚急性、慢性主动脉夹层,MRI、CT(包括螺旋CT及超快速CT)及综合超声均可选择,而MRI应为首选;内科治疗,主动脉夹层术后随访应选超声;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后应选MRA或DSA。
林多茂[3]2004年在《75例主动脉根部疾病经典术式的临床分析及主动脉根部有限元模型的初步建立》文中指出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脉瘤的经典术式,为治疗升主动脉瘤或夹层并主动脉返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于整个升主动脉瘤变或央层的病人,这是唯一根治的方法。但手术中瓣膜置换改变了生理结构及血流动力学,且存在其缺点---机械瓣存在终生抗凝问题,生物瓣存在耐久性问题及二者均存在栓塞、出血、心内膜炎问题等等,使得研究方向趋于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手术。目前广为流传的有两类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手术术式:Yacoub的根部成形术和David的根部重建术。近年来心外科对采用何种术式上及各术式的远期效果存在争论,如何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人工血管的大小直径达到最佳最合理的手术效果是心外科医生最为关注的焦点。目前由于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基础佐证,使得研究趋向于对主动脉根部进行有限元模型分析,从而得到最接近于正常情况的术式并指导临床。本文第一部分回顾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月问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Bentall手术的75例病人资料,探讨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经典术式的适应症、基本方法和手术技术。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借助影像学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初步建立主动脉根部有限元模型。 第一部分:目的:探讨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经典术式的适应症、基本方法和手术技术。方法:本组中患者75例,其中急诊手术12例。男性62例,女性13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0.6岁。主动脉根部瘤53例,主动脉夹层4l例,其中DeBakery I型主动脉夹层24例,DeBakery II型主动脉夹层15例,DeBakeryIII主动脉夹层2例。7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马方综合征48例,冠心病4例,风心病、动脉导管<WP=71>未闭、升主动脉瘤破裂、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各1例。瘤体平均直径6.7±1.4cm(4.4~11.0cm)。经超声心动图(UCG)、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成像(MRI)确诊,明确主动脉根部瘤性质、大小、主动脉瓣病变及合并畸形的情况。手术方法:对于主动脉夹层或累及主动脉弓的动脉瘤,采用股动脉插管。以复合带瓣人工血管进行根部置换。结果:75例Bentall手术单纯低温体外循环68例;深低温停循环7例,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29±35.5分钟(43~230分钟),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78±50.7分钟(70~300分钟)。75例Bentall手术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4.O%,其中1例为马方升主动脉瘤患者,急诊下行Bentall术,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最终死于循环衰竭,1例患者患有风心病,术后无尿,患者家属放弃透析,最终死于肾衰竭,另外1例患者伴有冠心病,于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术后死于心律失常。75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7例,心包积液2例,胸腔积液2例,溶血性贫血1例,心律失常5例,胸骨裂开重新固定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均已治愈。急性前壁心梗1例,瓣周漏(轻)1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未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鼻腔出血,与华法令抗凝有关,调整用量后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24%。手术平均用血量为663.3±415.6ml(0~2000m1),3例患者手术未输血。50例术后出院前院内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瓣功能良好,人工血管通畅,术前与术后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径分别为71.4±11.1mm(50~112mm)和58.9±10.7mm(41.1~90.1mm)。两者间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 第二部分:目的:借助影像学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初步建立主动脉根部有限元模型。方法:离体家猪心脏大血管,做成左心密闭系统,利用MRI成像,测量从0—120mmHg下主动脉根部各水平的直径变化以及主动脉壁的厚度(mm)。将所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根据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主动脉根部有限元模型的初步建立。结果:采用计算机我们初步建立了主动脉根部有限元模型。 结论:<WP=72> l、 回顾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月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Bentall手术的75例病人资料,根据统计数据得出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的一种良好的术式,其治疗效果满意。 2、 精湛的手术技术和麻醉体外循环等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 目前临床上对主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有超声心动图、CT及MRI等诊断方法,但超声诊断为最广泛使用的诊断方法。 4、 由于瓣膜置换改变了生理结构及血流动力学,且存在其缺点---机械瓣存在终生抗凝问题,生物瓣存在耐久性问题及二者均存在栓塞、出血、心内膜炎问题等等。因此若瓣膜本身无明显病理改变且瓣环无明显扩张,我们认为可行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手术,如Yacoub手术或David手术。本组中有18例可行 Yacoub手术或David手术,比例为24.0%。利用MRl成像的方法,获得主动脉根部的影像,初步建立了主动脉根部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将会为今后的研究及心脏外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张燕[4]2004年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CTVPA)成像方法,探讨低造影剂剂量和双期造影剂注射法对下肢深静脉、肺动脉强化和上腔静脉伪影的影响,从而确立常规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2002年8月~2004年3月临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48例(50例次检查)行CTVPA检查。20次检查(1组)应用150ml造影剂,注射速率为4ml/s,30次检查(2组)应用120ml造影剂,采用双期注射,第一期注射50ml,注射速率4ml/s,第二期注射70ml,注射速率2ml/s。分别测量下腔静脉、双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及腘静脉的CT值,同时测量主肺动脉、双上肺尖段肺动脉、双下肺后基底段肺动脉及升主动脉的CT值,并记录两组检查上腔静脉伪影的分数:0没有伪影,1少量伪影,2明显伪影,贯穿整个右肺动脉及右上叶动脉。结果:50例次检查均得到很好的下肢深静脉的强化,所有静脉强化的平均CT值为98~117HU,1组和2组的强化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检查的肺动脉强化CT值较高,平均CT值为323~420HU,明显高于升主动脉强化CT值(两组分别为198±56.74HU、223±55.54HU)。1、2组检查上腔静脉伪影的评分分别为1.05、0.67,无显着性差异,但“0”分两组所占比率分别为25%(5/20)、53.33%(16/30),有显着性差异(P=0.047)。结论:适当减少造影剂用量、应用双期扫描可以得到良好的下肢深静脉和肺动脉的强化,并对降低上腔静脉伪影有一定作用,可以作为CTVPA常规扫描方案。
龚雪鹏[5]2003年在《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最常见的急诊性疾病,确定夹层范围、部位及分支是否受累临床意义重大,及早明确夹层类型及其全面的形态变化是选择治疗方案,提高诊治水平的关键。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有超声、CT、磁共振及血管造影等。SCTA自1992年应用于临床至今,伴随着其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渐趋成熟,它在对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的: 1.研究主动脉夹层SCTA扫描的适当条件,重点是扫描参数的选择及造影剂的运用; 2.探讨主动脉夹层SCTA影像后处理的方法与技巧; 3.研究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SCTA不同后处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方法的临床意义,探讨SCTA表现与分型对指导主动脉夹层治疗原则的选择及术后随访评估价值;4.对比US、MRI、DSA、SCTA等儿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优劣,提出合理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5.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pCTA)与电子束CT血管造影oB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1.选择临床诊为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引例,应用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SCT扫描,对照手术结果逐例观察、记录并分析所采用的CT扫描参数、影像后处理效果,比较图像质量,分析成功的扫描参数。二.25例随机选择造影剂注射方式经肘静脉或踝静脉,经肘静脉选择经左或经右,比较不同注射造影剂方式的图像质量。3.采用MPR、MIP、SSD及VR等方式进行影像后处理,探讨合理规范的后处理方法、技巧。4.结合临床对比分析SCTA不同后处理方法显示情况在临床治疗、术式选择、术后评估等方面的价值。5.对28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照手术结果评价SCTA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并发症以及分型的准确性,并与常规磁共振(MRI)、DSA、超声包括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TEE)等影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6.对28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照手术结果评价SCTA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并发症以及分型的准确性,并与EBCT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7.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O刀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X’检验。 第3页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果:1.引例诊为主动脉夹层并正确分型,39例并行DSA*例)及外科手术o8例),SCTA结果与之完全相符,图像效果满意。其成功获得主动脉夹层SCTA的主要扫描参数:*)升主动脉夹层:层厚4mm,重建间隔Zmm,螺距1.25,管电流175mA;口)累及升、弓、降部及胸主动脉:层厚smm,重建间隔2~3mm,螺距1.50,管电流150mA:O)主动脉夹层累及腹主动脉:层厚6~smm,重建间隔2~3mm,螺距 1.50或1.75,管电流 150mA。管电压均为120kV,造影剂用量均为90~100ml,流速3ml/s;延迟扫描时间在胸主动脉取205,腹主动脉255。2.造影剂应用以右肘静脉给药最好,踝静脉次之,左肘静脉注射产生伪影最大。3.影像后处理方法及技巧需要在VQ工作站上反复摸索方能熟练掌握;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得到的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通过采用不同的显示技术或多种技术相结合,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瓣等可得到全面、立体、良好地显示。4.主动脉夹层以ill型最多…5、1O),I型次之p7.0OX11型最少门.9O卜轴位图像推确可靠,SSD、VR、MIP、MPR及VE成像是对轴位图像的有力补充。5.SCTA、常规MRI、DSA、TTE、TEE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分别为100%、100%、sl.8%、83.9%、100%;分型准确率SCTA,常规MRI,DSA,**E分别为9工%、%厂%、81.8%、刀.8%:**TA分辨率高,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和分型的准确率均在92%以上,且扫描快、图像直观、不受金属植人物及病重的限制;6.SCTA与EBCTA比较:SC】人。EB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准确 第4页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率均为 100%,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术后随访、检查费用等综合方面有优势,EBCTA在对升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膜及冠状动脉等的显示方面更优。结论:1.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根据扫描范围选择、匹配好各种扫描参数,是获得满意的主动脉夹层影像的前提条件。2.不同部位造影剂应用图像质量不同:造影剂应用以右肘静脉最好,踝静脉次之,左肘静脉最差。3.影像后处理方法及技巧的熟练掌握亦是成功获取高质量主动脉夹层图像必不可少的要素。4.SCTA轴位和各种重建图像的联合应用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数据测定、术前模拟、术后随访等方面能提供更多的信恩。5.SCTA对主动脉夹层综合价值方面较USE、常规MRI、DSA等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可作为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常规手段。6.EBCTA特别有助于对升主动脉病变,尤其是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膜及冠状动脉等的显示,诊断效果等于或优于SCTA。
佚名[6]2018年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参考文献:
[1]. 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J]. 贾文霄, 汪师贞, 戴建平, 张兆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2]. 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及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D]. 贾文霄. 新疆医科大学. 2001
[3]. 75例主动脉根部疾病经典术式的临床分析及主动脉根部有限元模型的初步建立[D]. 林多茂. 吉林大学. 2004
[4].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 张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
[5].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D]. 龚雪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6].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佚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
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主动脉夹层论文;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论文; 肺动脉栓塞论文; 超声成像论文; 磁共振检查论文; 肺动脉论文; 健康论文; ds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