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龙开展大型网上祝愿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黎兰香(LELANHUONG)[1](2017)在《越南华文报纸发展历史研究》文中指出越南华人大部分聚居越南南方,南方华人又大都集中于西贡与堤岸(简称西堤,后来官方统称为西贡)。越南华文报纸则以堤岸(即后来统称的西贡堤岸区)为中心!越南华文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据资料记载与华文报前辈忆述,越南第一家华文报纸,也是整个中南半岛的第一家华文报纸,是1918年在越南西贡堤岸区创刊的《南圻日报》(越文为:NHAT BAO NAM KY)。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论华文报纸家数之多和水准之高,越南出版的华文报纸曾经称冠东南亚地区,在亚洲仅次于中国香港和台湾。直至1975年,南方解放与越南全国统一之后,所有在越南本土发行出版的华文报纸,不论日报还是晚报全部停刊,越南全国从南到北的十几家华文报社被迫关闭停止营业,只剩下西贡堤岸区的华文地下报《解放报》(越文为:BAO GIAI PHONG TIENG HOA)。该报原是南方解放前的华文地下报《工人报》(越文为:BAO CONG NHAN TIENG HOA),同时也是现在越南唯一一家以方块字为传媒的纸印报纸。自1918年至1975年间,越南华文报纸历经五十七年风雨苍黄,经历了无数风雨,无数坎坷,无数险阻!为何曾经称冠东南亚的越南华文报业终于走进历史?越南华文报业是如何从纯属商业性经营、言论自由转型成为越南共产党党部、政府和人民的言论机关?本人将从论文的第一章着手分析,概括华文报纸在越南的诞生与其五十七年创业艰苦的历程,有早期、中期及近期,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艰难困苦。在这五十七年里,虽说也有发展,也在壮大,但始终离不开挣扎求存的挑战。可见,越南华文报纸的存在充满变数,危机四伏,极为严酷!接下来,本人将会阐述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后,越南华文报业由盛到衰的变化,越南政府对华文报纸的操控及越南华文报纸的现状;进而探讨在多样化时期,越南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华人社团的互动关系,越南华文报纸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等问题。在对每个问题进行论述的同时,本人还对越南华文报纸存在与发展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性建议。希望本论文对越南目前唯一一家以方块字为传媒的纸印报纸能持续向前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越南华文报纸是本人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题目,同时也是紧紧围绕本论文整体内容的关键词。由于越南华文报纸属于族群性媒体,因此相当多的越南华人对华文报纸所报道的新闻的信任度比越南当地主流媒体报道的要高,尤其是现居住在越南的第一代华人。很显然,华文报纸在越南华人族群中拥有很大的市场。
朱姝[2](2015)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重构研究 ——以民生银行无锡分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浪潮,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和金融机构线上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格局,也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整体变革。特别是以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逐步深入支付结算、信贷等银行核心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服务渠道和平台模式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中,包括在线支付、类似活期存款的余额宝产品类存款业务以及网络信贷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与当前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金融服务重合度较高,基本涵盖了网点经营中的支付结算、存款存续、小额信贷、理财代销等各主要经营业务品种。这势必分流既有模式下的网点金融服务,对网点经营带来全面而系统性的冲击。无疑,商业银行网点急需战略转型,从地理布局、功能定位以及服务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战略重构。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对银行业发展影响的考察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战略变迁和网点重构的思路,并以民生银行无锡分行为例,通过对其实施的“两个小金融”战略的全面剖析,进行了网点重构的方案设计。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民生银行无锡分行应尽早实施营业网点战略转型,传统从事结算及简易销售的营业网点分类转型、地理重构,实行“两个小金融”战略,构建新形势下的网点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领先尚未转型的商业银行;通过实施营业网点与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联动战略,构建新型的服务模式并提升营业网点服务效率,提升营业网点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移动金融落地战略,增加银行结算手续费用,强化关联商户对公业务合作,提升对公商户及个人客户黏度,进而提升营业网点核心竞争力。
王博洋[3](2015)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理财模式与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购物、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市场兴起的背景下,凭借市场需求和资本的双重推动,第三方支付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纵使它的出现为商家、客户及银行三方搭建了一座“桥梁”,有效平衡了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极大降低了网络交易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交易的可能性,但行业内同质化严重、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造成第三方支付行业利润空间狭小。当然,与传统支付系统相对比而言,第三方支付机构最主要是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极大程度地遏制了电子交易中的欺诈行为,有效缓和了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及逆向选择危机,但同样因为“中间人”的角色,致使数额巨大的货款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目前,国内对于如何利用这部分沉淀资金并无明确规定,所以,研究盘活这部分沉淀资金不仅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增加了盈利点,也为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既往盈利模式的弊端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公开操作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新的理财模式;其次,站在新的理财模式的角度,运用专家法、风险类别列举法等方法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秉承着“安全性、流动性”的首要原则,构建了基于公开操作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两种新理财模式,一种是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构建的内部理财模式,一种是运用基于PMV的组合投资模型构建的理财模式,并且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视角下针对两种新理财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
姚明明[4](2014)在《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机制研究: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给后发企业的追赶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且使他们从相对封闭的环境直接进入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全球化价值网络的竞争中。不同于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后进企业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后发企业,这些新背景下的后发企业利用商业模式设计进行后发优势的发挥和劣势克服,通过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协同作用,实现对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不断改变着原有的竞争格局。从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视角进行技术追赶的研究,是信息网络时代后发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然而,已有的理论研究虽然对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初探,并在商业模式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于后发情境中商业模式设计如何作用于技术追赶绩效,尤其是基于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视角,却甚少关注,相关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较为缺乏。中国是新时期下后发经济体的主要代表之一,以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后发企业正进入快速追赶阶段。本文以中国现代服务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围绕“商业模式设计如何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这一基本问题,在借鉴以往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层深入地探究了以下四个逻辑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1)商业模式设计如何具体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2)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如何?(3)在不同的技术体制下,这种影响机制会有何不同?(4)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过程中,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如何共同演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梳理与调研访谈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四个子研究逐层深入进行论述,阐明了上述研究问题。子研究一在梳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影响的理论构想,并通过6家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探寻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源于实践的理论构想。子研究二结合子研究一的初步结论,做进一步文献展开,由此提出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326家中国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问卷调研,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进行调整修正。子研究三在子研究二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创新独占性和技术创新累积性两类调节变量,考察了不同的技术环境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对326家中国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问卷调研,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识别出技术体制中技术创新独占性与技术创新累积性两个维度对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与技术追赶绩效关系的影响。鉴于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子研究四在前述机制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展现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环境的共演过程。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得出以下观点和结论:(1)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通过对6家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和326家中国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大样本调研问卷研究,不仅证实了商业模式设计这两类主题引用的有效性,而且有力的证实了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都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有促进作用,且新颖型的促进作用大于效率型。(2)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促进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有增强型交互效应。根据创新的来源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自主研发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与两类商业模式设计主题形成四种匹配关系,不同的匹配关系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呈现良好的匹配,对促进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具有增强型交互作用。而效率型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的匹配没有得到验证。(3)技术创新独占性和技术创新累积性在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中有调节效应。在不同的技术体制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不同匹配对技术追赶的共同作用存在着差异:技术创新独占性分别对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的匹配、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的匹配起正向调节效应;技术创新累积性对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的匹配起负向调节效应,对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的匹配起正向调节效应。(4)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是一个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环境共演的过程。通过对阿里巴巴的纵向单案例研究,使得对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追赶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加深拓宽:企业会根据技术环境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并对技术追赶产生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以及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积累、提升也会作用于技术环境;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都会作用于技术追赶,而技术能力与技术水平的积累会对商业模式设计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得商业模式设计能够保持有效性,提高效率性或新颖性的程度。同时,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积累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或是技术追赶方面质的突破,也会使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纵观全文,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1)理论上提出并实证检验商业模式设计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2)理论上探索并实证检验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3)理论上系统研究并实证检验技术体制对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
万川江[5](2013)在《湖南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推动。各大旅行社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旅行社的净利润却在不断减少。主要原因有:低门槛导致众多新进入者抢占市场。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导致各旅行社之间通过价格竞争来抢占客源。然而旅游服务标准的缺失也使得旅行社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影响。各种人为干扰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都影响着消费者对旅游服务的满意程度。这也充分说明,旅游服务与其他服务行业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从湖南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营销现状出发,通过服务营销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南国旅当前的营销现状。发现湖南国旅在服务质量、信息化、产品开发、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用高级SWOT和VRIO模型分析了湖南国旅服务营销的内外部环境,找出公司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明确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得出结论,公司所处的营销环境适合于增长型战略。之后,通过对服务消费行为的分析和市场细分的分析对公司目前所处的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到了公司应该选择的目标市场,明确了公司的市场定位,需要瞄准中高端市场,同时合理控制好成本。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以7Ps服务营销组合等理论为指导,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有形展示、内部营销、服务过程方面对湖南国旅现有的营销策略提出了改进后的优化方案。在产品策略方面,通过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找到公司最需要的产品组合。通过附加服务的分析和设计,提出了突出公司产品个性化的方案。在促销策略方面,论证了服务沟通对于服务促销的重要性。在有形展示策略中,详细分析了服务环境设计的各个要素。通过顾客、员工满意度分析提出了如何开展好内部营销的方法。在服务过程策略中,用服务蓝图的方法,将服务过程的设计细分到各个关键点,并提出服务流程的改进办法。最后对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实施和保障进行了分析,以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其中还对网络服务平台提出了优化建议。
邱凡凡[6](2012)在《新疆旅游酒店电子商务应用价值分析 ——以乌鲁木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家旅游局的金旅工程启动以后,在网上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预订旅游线路、旅游酒店住宿开始兴起。最代表的酒店的网上预订功能也从单纯的依靠内部系统管理向内部、外部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方式转变。由于网络平台的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酒店内部的经营方式、管理结构、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由于旅游行业与发展电子商务有着天然的适应性,而酒店行业又是旅行六大要素中最早与国际旅游电子商务接轨的行业之一,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酒店的内部管理。但是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酒店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酒店在开展网络预订功能拓展至电子商务平台的利用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导致很多酒店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酒店企业存在盲目的开发,从而使很多酒店网络预订的功能缺失了它本应该具备能够发挥的色彩。在我国旅游发达城市里旅游酒店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走在前列,但是新疆地区酒店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对于新疆地区的酒店企业该如何开展建设酒店网络预订,建设酒店电子商务平台?成为当前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文章从酒店开展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着手进行研究,以新疆旅游酒店电子商务应用价值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主要研究内容,文章结构大致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在分析新疆旅游酒店电子商务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结合国内外旅游酒店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运用现状上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第二部分为酒店建设电子商务的相关内容做出解释。主要从电子商务的概念、特性、行业的适应状况方面。第三部分为新疆乌鲁木齐酒店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存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乌市所有3星级以上的酒店在运用电子商务的运用程度就行摸底调查,深入分析其建设电子商务滞后的原因。对以后发展建设电子商务的平台作为依据。第四部分新疆酒店开展电子商务的运用价值的理论分析,分别从运用电子商务的管理角度进行解析和经济价值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第五部分结合前面第三部分找出的乌市现存的差距分析以杭州为代表的发达旅游城市之间的距离,通过比较杭州城市的旅游酒店的电子商务建设的优势,对于建设乌市的酒店电子商务的过程当中借鉴和学习。第六部分为更好的建设乌市地区的酒店电子商务,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更好的发展对策。在参考国内其他的发达城市酒店的电子商务运用的成熟条件,结合本地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乌市酒店在开展建设电子商务应该从满足网站建设的技术条件、政府做好引导宣传、大力培养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在已经发展滞后的基础上做的有层次、分阶段的发展。确保酒店在利用网络预订等功能能够顺利参与国内、外酒店强势竞争的潮流中。充分体现酒店的发展依靠现代科技和高效服务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为新疆旅游酒店开展电子商务的建设和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
张岩[7](2012)在《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火爆的旅游市场和日益增长的网络消费人群,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凸显。旅游电子商务改善了传统的旅游经营方式,能为客户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随着旅游公司观念的变化和电子商务技术问题的解决,旅游电子商务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延龙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处在延边州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本区域旅游电r商务的发展势必会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延龙图区域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内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延龙图地区旅游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宣传,并未使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发展。面对发展迅速而且影响深远的网络经济,无论从现在还是从长远看,适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电子商务必然得到快速发展,为此延龙图地区旅游业更要利用好这一方式。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延龙图城市组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必会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探讨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希望借此能够为延龙图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为延龙图区域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王龙军[8](2010)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业态,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济型酒店的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中就包括网络分销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网络分销实际应用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模式的选择上,其中经济型酒店应该如何结合自身情况来分析每种分销方式的利弊,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酒店发展的网络分销模式是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经济型酒店发展、酒店网络分销应用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然后,通过对酒店分销的发展脉络、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的发展、网络分销的主要方式、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的开展效果等四个方面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本文提出了影响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决策的七大因素:营销、财务、管理、竞争者、消费者、供应商和技术。通过访谈调研,笔者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细化,从而得出影响网络分销决策的22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本文对前面提出的七个影响要素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最后得出了影响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决策的八项因子:顾客导向、基础条件、渠道管理、技术保障、运营管理、量化效益、成本、潜在需求。借助这八个影响因子,本文分析了每种经济型酒店应该如何构建适合酒店发展的网络分销模式。最后本文指出,为了取得预期的分销效果,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分销模式以外,酒店还应该在认识水平、管理创新、技术保障、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应对网络分销带了的挑战。
陈争艳[9](2009)在《基于游客网络行为的西安市国内客源市场时空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旅游信息发布和游客获取各种旅游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游客的网络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探讨游客网络行为和旅游行为的关系、网络信息对旅游决策的影响以及信息流对游客流的导引成为旅游市场研究新的视角。本文尝试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说明互联网对旅游主体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为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消费者行为学等理论基础上,广泛参阅了网络行为和信息流对游客流导引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研究的选题——基于游客网络行为的西安市国内客源市场时空动态研究,为了调查游客网络行为,本研究编制了一份关于游客网络行为的调查问卷,并以西安市国内游客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市场问卷调查,获取了游客网络行为及网络旅游信息对游客影响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一维方差分析等,分析了游客的网络行为、信息刺激对游客决策的影响以及信息流对游客流的导引。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有1/3左右的游客使用过Internet获取旅游信息,并且这一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部分游客的社会属性与我国网民特征十分相似,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年龄分布以青年为主,学历相对较高(高中以上占绝大部分),月收入水平差异较大。由于网民数量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劲头,因此,研究游客的网络行为是十分必要的。(2)游客的网络行为主要包括信息查询、在线交流、在线预订、参加论坛社区等。游客主要通过景区网站和综合性门户网站搜索旅游信息,喜欢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为摄影作品、热点推荐、电子地图等,但是光顾旅游网站的时间比较少,预订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火车票和住宿。游客对价格信息、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信息、行程安排、住宿情况和特色饮食等网络旅游信息比较关注。(3)游客对网络旅游信息的关注度与网络旅游信息对游客决策影响度之间显着相关。本文通过一维方差分析探讨了游客社会属性与决策影响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网络旅游信息对游客的决策影响度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不同月收入的游客之间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网络旅游信息对游客的决策影响度在不同年龄的游客之间、不同学历的游客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分析旅游网站使用比、旅游网站信息在游客信息源中的比重(信息比)以及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游客流导引的机理,可以看出网站信息流对不同客源市场游客流的导引强度和机理是不同的。根据本研究的相关结论,结合西安市网络营销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游客网络行为的西安市网络营销策略。
李荦荦[10](2009)在《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研究 ——以大连旅游营销系统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estination Marketing System,下文均简称DMS)应运而生。DMS是旅游目的地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特征,在目的地政府的推动下,以目的地整体为营销对象的网络营销系统。目前DMS已经在英国、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芬兰等十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使用,在“金旅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各旅游目的地也掀起了DMS的建设热潮。我国DMS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DMS的进一步运营,诸如网站营销点击率低、网站内容简单,更新速度慢、旅游营销滞后、旅游网站参与企业少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DMS的发展。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的角度对我国DMS的运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大连DMS做以实证研究,用来揭示“金旅工程”构建的DMS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大连DMS运营管理的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下: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及框架。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DMS的发展现状以及理论研究现状,通过对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DMS在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对DMS的运营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与DMS运营相关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DMS运营管理流程。本文的第四部分对我国DMS运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大连DMS作为实证对象,对其整体运营状况做了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DMS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的DMS网络体系,还处于DMS应用的初级阶段,DMS的总体推广速度和实际运营效果十分不理想。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DMS在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政府主导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目的地旅游企业参与度低、资金困难、获利能力低。本文的第五部分针对大连DMS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对DMS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动DMS的市场化经营模式以避免政府主导经营下的运营效率低下以及资金匮乏等现象;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培育有利于DMS运营的市场环境;增加网站实用内容;有针对性的促进当地各类企业的参与以提高DMS的实用性。本文的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以展望。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从运营的角度对DMS的发展做以研究;其次,本文选取大连DMS的运营状况作为国内DMS运营的实证研究,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本文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以往简单定性研究的不足。
二、e龙开展大型网上祝愿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龙开展大型网上祝愿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华文报纸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黎兰香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越南国内关于华文报纸的研究 |
二、中国国内关于越南华文报纸的研究 |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
一、越南概况 |
二、华文报纸概念 |
三、越中关系概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越南华文报纸的兴起时期(1918年至1945年) |
第一节 越南华文报纸从头说起 |
第二节 国事日非,越南华文报纸如雨后春笋 |
第三节 越南独立派华文报纸诞生 |
第三章 越南华文报纸的发展时期(1945年至1965年) |
第一节 饱经风霜的越南独立派华文报纸 |
第二节 战后好时机,越南华文报纸恒竞奋起 |
第三节 每天十四家出版,越南华文报纸称冠东南亚 |
第四章 越南华文报纸的困难时期(1965年至1975年) |
第一节 新政府抛出报禁政策,华文报纸减少一半 |
第二节 报纸出版按金法,迫使华文报纸由亏本而至无奈停刊 |
第五章 全国统一后的越南华文报纸 |
第一节 南方解放与越南全国统一后,华文报纸全部停刊 |
一、越南华文地下报纸从秘密出版转为正式公开发行 |
二、越南华文地下报纸的创刊人物 |
第二节 越南华文报纸57年创业的坎坷之路 |
一、第一次冲击是1963年 |
二、第二次冲击是1965年10月 |
三、第三次冲击,发生于1971年至1972年期间 |
第六章 多样化时期的越南华文报纸(1975年至今) |
第一节 现存的越南华文报纸概况 |
一、华文地下报纸《解放报》公开发行初期 |
二、从《解放报》到《西贡解放日报》报名的由来 |
第二节 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概况 |
一、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的组织结构 |
二、华文《西贡解放日报》历任领导 |
第七章 越南华文报纸在多样化时期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
第一节 越南华文报纸的特点 |
一、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版面编排 |
二、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的特点 |
第二节 越南华文报纸的社会功能 |
一、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
二、服务华人社会,维护华人社会的权益 |
三、融合越南本土民族的文化,创立内涵丰富的越南国家文化 |
四、积极支持社会的慈善事业 |
第八章 越南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华人社团的互动关系 |
第一节 越南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
一、越南华文教育概况 |
二、华文教育是越南华文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三、华文报业是华文教育的后续载体和推动力量 |
第二节 华文报纸与华人社团之间的互动关系 |
一、越南华人社团概况 |
二、华文报纸是华人社团发展的推动力量 |
三、华人社团是华文报纸的积极支持者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若干思考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从国际大背景看 |
二、从文化教育现状来看 |
三、从越南的华人社会来看 |
四、从华文报纸本身来看 |
第二节 若干思考 |
一、越南华文报纸应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
二、培养接班人是越南华文报纸能持续向前发展的生命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外文部分 |
三、越文部分 |
四、英文文献 |
五、电子文献来源 |
附录 |
后记 |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重构研究 ——以民生银行无锡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互联网金融及其本质特性的研究 |
1.2.2 有关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研究 |
1.2.3 有关互联网思维下的银行网点重构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2.1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
2.1.1 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
2.1.2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
2.2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
2.2.1 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2.2.2 对业务模式的影响 |
2.2.3 对营业网点的影响 |
2.3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现有举措及其评价 |
2.3.1 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 |
2.3.2 竞合关系的改变 |
2.3.3 业务服务模式的改变 |
2.3.4 营业网点的重构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和网点业态考察 |
3.1 银行业的渠道建设与竞争考察 |
3.1.1 面向大数据和人机互动的信息化建设 |
3.1.2 借鉴OTO模式的渠道和网点改造 |
3.1.3 增进客户体验的服务及营销模式改进 |
3.1.4 员工结构和规模的调整 |
3.2 商业银行网点布局和业态功能定位考察 |
3.2.1 布局现状 |
3.2.2 功能现状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战略变迁和网点重构 |
4.1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战略变迁 |
4.1.1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变迁的基本趋势 |
4.1.2 新经营战略的构建基础与总体方向 |
4.1.3 基于新战略的商业银行业态调整与网点建设新思路 |
4.2 新网点主义下的网点空间重构和网点业态重构 |
4.2.1 营业网点的战略转型 |
4.2.2 营业网点的线上线下联动战略 |
4.2.3 客户黏度的提升 |
第五章 以民生银行无锡分行为例的网点重构方案设计 |
5.1 民生银行实施“两小金融”战略下的直销银行构建 |
5.1.1 民生银行的“两小金融”战略及其实施情况 |
5.1.2 民生银行实施“两小金融”战略效果 |
5.1.3 民生银行的“两小金融”战略评估 |
5.2 互联网金融业态下的民生银行无锡分行网点重构方案设计 |
5.2.1 社区支行的战略方案 |
5.2.2 小微支行的战略方案 |
5.3 网点重构方案实施的相关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3)第三方支付机构理财模式与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 |
1.2.3 现有研究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机构理财新模式研究 |
2.1 闲置资金理财理论研究 |
2.2 第三方支付平台运作模式及沉淀资金形成机理(以支付宝为例) |
2.2.1 在途资金 |
2.2.2 支付平台吸存资金 |
2.3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2.4 新理财模式的意义及提出 |
2.5 影响新理财模式的风险因素分析 |
2.5.1 政策法规风险 |
2.5.2 技术风险 |
2.5.3 信用保障风险 |
2.5.4 流动性风险 |
2.5.5 基于沉淀资金理财模式的风险 |
第三章 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内部理财风险控制 |
3.1 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小微企业融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2 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小微企业资信评级指标体系 |
3.3 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小微企业资信评级模型 |
3.3.1 确定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U |
3.3.2 确立模糊综合评判因素的评语集V |
3.3.3 进行单因素评判,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 |
3.3.4 运用AHP方法构建权重矩阵W |
3.3.5 计算的最终评语 |
3.3.6 得出总体评价得分 |
3.4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分析 |
3.4.1 确定因素集 |
3.4.2 确定评价集 |
3.4.3 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 |
3.4.4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3.4.5 确定的最终评语 |
3.4.6 得出最终评语向量结果 |
3.5 理财模式的风险控制机制 |
3.5.1 拓展盈利渠道,提升服务质量 |
3.5.2 健全内部信用体系,加强风险防范 |
3.5.3 完善用户认证体系,加强防范非法经营风险 |
第四章 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多元化理财风险控制 |
4.1 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多元化投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2 沉淀资金投资中金融工具的选择 |
4.3 沉淀资金多元化投资组合模型 |
4.3.1 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多元化投资模型建立 |
4.3.2 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多元化投资实证分析 |
4.4 理财模式的风险控制机制 |
4.4.1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稳定的网络环境 |
4.4.2 设立保证金制度,明确风险准备金计提 |
4.4.3 完善沉淀资金及其利息的运用 |
第五章 绪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4)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机制研究: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后发企业与技术追赶相关研究 |
2.1.1 后发企业与技术追赶 |
2.1.2 基于技术追赶的后发企业优势与劣势 |
2.1.3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情境 |
2.1.4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 |
2.1.5 小结 |
2.2 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
2.2.1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
2.2.2 商业模式设计与主题 |
2.2.3 商业模式与战略辨析 |
2.2.4 商业模式与技术追赶 |
2.2.5 小结 |
2.3 技术创新战略相关研究 |
2.3.1 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与外延 |
2.3.2 基于创新来源的技术创新战略分类 |
2.3.3 技术创新战略与商业模式 |
2.3.4 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追赶 |
2.3.5 小结 |
2.4 技术体制相关研究 |
2.4.1 技术体制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
2.4.2 技术体制的维度划分 |
2.4.3 技术体制与技术追赶 |
2.4.4 小结 |
2.5 本研究的切入点 |
3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效应: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理论背景与理论预设 |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2.1 方法选择 |
3.2.2 案例选择 |
3.2.3 变量测度 |
3.2.4 数据收集 |
3.2.5 数据分析方法 |
3.3 案例分析与主要发现 |
3.3.1 商业模式设计 |
3.3.2 技术创新战略 |
3.3.3 技术追赶绩效 |
3.4 跨案例分析与命题提出 |
3.4.1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 |
3.4.2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 |
3.5 本章小结 |
4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效应:概念模型 |
4.1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的关系 |
4.1.1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
4.1.2 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 |
4.1.3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追赶绩效 |
4.2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 |
4.2.1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
4.2.2 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的匹配 |
4.2.3 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的匹配 |
4.2.4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的匹配 |
4.2.5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的匹配 |
4.3 本章小结 |
5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效应: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问卷设计 |
5.1.2 变量测度 |
5.1.3 数据收集 |
5.1.4 分析方法 |
5.2 小样本预测 |
5.2.1 商业模式设计 |
5.2.2 技术创新战略 |
5.2.3 技术追赶绩效 |
5.3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 |
5.3.1 商业模式设计 |
5.3.2 技术创新战略 |
5.3.3 技术追赶绩效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
5.5 多元回归分析 |
5.5.1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 |
5.5.2 回归分析结果 |
5.5.3 小结 |
5.6 结果与讨论 |
5.6.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
5.6.2 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 |
5.6.3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匹配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6 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匹配:技术体制的调节效应 |
6.1 概念模型 |
6.1.1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
6.1.2 技术创新独占性和技术创新累积性的引入 |
6.1.3 技术创新独占性的调节效应 |
6.1.4 技术创新累积性的调节效应 |
6.2 变量测度 |
6.2.1 技术创新独占性 |
6.2.2 技术创新累积性 |
6.3 数据分析 |
6.3.1 小样本预测 |
6.3.2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 |
6.3.3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
6.3.4 多元回归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匹配:独占性的调节效应 |
6.4.2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匹配:独占性的调节效应 |
6.4.3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匹配:独占性的调节效应 |
6.4.4 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匹配:累积性的调节效应 |
6.4.5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自主研发战略匹配:累积性的调节效应 |
6.4.6 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引进战略匹配:累积性的调节效应 |
6.5 本章小结 |
7 追赶中的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共演:纵向案例研究 |
7.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7.1.1 方法选择 |
7.1.2 案例选择 |
7.1.3 变量测度 |
7.1.4 数据收集 |
7.1.5 数据分析 |
7.2 案例分析 |
7.2.1 起步阶段(1998-2003年) |
7.2.2 追赶阶段(2003-2008年) |
7.2.3 赶超阶段(2008-2012年) |
7.3 案例讨论 |
7.3.1 共演路径的进一步讨论 |
7.3.2 共演机制的进一步讨论 |
7.4 案例总结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8.2.1 理论贡献 |
8.2.2 实践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题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5)湖南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2 服务营销的独特性 |
1.2.3 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湖南国旅营销现状 |
2.1 湖南国旅概况 |
2.2 湖南国旅营销现状分析 |
2.2.1 湖南国旅品牌和体制分析 |
2.2.2 服务质量差的原因分析 |
2.2.3 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湖南国旅服务营销环境和市场定位分析 |
3.1 湖南国旅服务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湖南旅游市场情况 |
3.1.2 旅游业服务的特点 |
3.2 湖南国旅服务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
3.2.1 企业组织结构 |
3.2.2 湖南国旅VRIO模型分析 |
3.3 湖南国旅服务营销SWOT分析 |
3.3.1 湖南国旅SWOT分析 |
3.3.2 高级SWOT分析 |
3.4 旅游服务市场细分分析 |
3.4.1 旅游服务产品市场细分 |
3.4.2 目标市场选择 |
3.5 旅游服务市场定位分析 |
第4章 湖南国旅服务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4.1 服务产品组合和开发 |
4.1.1 服务产品生命周期 |
4.1.2 服务个性化和品牌化 |
4.1.3 通过附加服务提升核心产品价值 |
4.1.4 提高服务质量 |
4.2 定价策略 |
4.2.1 产品价格分类和成本构成 |
4.2.2 定价方法选择 |
4.3 服务沟通和促销 |
4.3.1 服务和商品促销的差异性 |
4.3.2 服务沟通的重要性 |
4.3.3 服务营销的促销组合 |
4.4 销售渠道策略 |
4.4.1 网点渠道扩展 |
4.4.2 加大电子渠道投入 |
4.5 有形展示策略 |
4.5.1 有形展示策略构成要素 |
4.5.2 服务场景分析 |
4.5.3 服务环境的设计 |
4.6 内部营销策略 |
4.6.1 顾客—员工满意镜分析 |
4.6.2 内部人员管理 |
4.6.3 内部营销方案设计 |
4.7 服务过程策略 |
4.7.1 服务蓝图分析 |
4.7.2 服务流程改进 |
4.7.3 投诉处理和服务补救措施 |
4.7.4 排队方案选择 |
第5章 湖南国旅服务营销策略实施与保障 |
5.1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5.1.1 关系营销和客户保持与建立 |
5.1.2 优化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
5.2 企业文化建设 |
5.3 未来的工作计划和安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疆旅游酒店电子商务应用价值分析 ——以乌鲁木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文章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文章技术路线 |
2 酒店电子商务相关概念 |
2.1 电子商务的概念、特性 |
2.2 电子商务与酒店行业的天然适应性 |
2.3 酒店电子商务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运用状况 |
2.3.1 酒店电子商务的概念、特点 |
2.3.2 国内外酒店电子商务发展的运用状况 |
3 新疆乌鲁木齐旅游酒店的概况 |
3.1 新疆乌鲁木齐旅游酒店电子商务的运用现状 |
3.2 新疆乌鲁木齐旅游酒店建设电子商务滞后的因素 |
3.3 酒店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运用价值 |
4 新疆旅游酒店运用电子商务的管理价值理论 |
4.1 从管理角度分析新疆旅游酒店运用电子商务的管理价值 |
4.1.1 客户关系管理在酒店行业中运用的必要性 |
4.1.2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概念 |
4.1.3 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如何在酒店企业实施 |
4.2 从经济角度分析新疆旅游酒店运用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理论 |
4.2.1 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
4.2.2 网络经济边际收益递增的原因分析 |
5 乌鲁木齐市与杭州酒店电子商务运用比较 |
5.1 杭州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运用现状 |
5.2 乌市酒店运用电子商存在的显着差距 |
6 新疆乌鲁木齐酒店利用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
6.1 新疆乌鲁木齐酒店发展电子商务对网站信息技术的建议 |
6.2 新疆乌鲁木齐酒店电子商务发展应采用的发展模式建议 |
6.2.1 顾客主导型的应用模式 |
6.3 新疆酒店发展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区域一体化理论 |
2.1.2 旅游理论 |
2.1.3 电子商务理论 |
2.1.4 旅游电子商务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区域一体化的含义 |
2.2.2 旅游的含义 |
2.2.3 电子商务的含义 |
2.2.4 旅游电子商务的含义 |
2.3 旅游电子商务分类、特点及优势 |
2.3.1 旅游网站的功能及分类 |
2.3.2 旅游电子商务的特点 |
2.3.3 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 |
第三章 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 延龙图区域一体化进程 |
3.2 延龙图三市自然概况及旅游发展现状 |
3.2.1 延吉市自然概况 |
3.2.2 延吉市旅游发展现状 |
3.2.3 龙井市自然概况 |
3.2.4 龙井市旅游发展现状 |
3.2.5 图们市自然概况 |
3.2.6 图们市旅游发展现状 |
3.3 延边州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
3.4 延边州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4.1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现状 |
3.4.2 旅游企业网站建设抽样调查 |
3.4.3 旅游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调查 |
3.5 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1 旅游企业建设中电子商务意识不强 |
3.5.2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重复建设、效益不高 |
3.5.3 缺乏统一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
3.5.4 网络营销不够广泛和深入,利用程度较低 |
3.5.5 管理能力差,顾客忠诚度低 |
3.5.6 网络安全性差 |
3.5.7 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 |
第四章 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
4.1 增强旅游信息化意识,树立科学的旅游电子商务观念 |
4.1.1 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 |
4.1.2 引导和培养企业和民众的电子商务观念 |
4.2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建设、维护与服务 |
4.2.1 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
4.2.2 以长白山为依托,建立区域性旅游电子商务数据库 |
4.2.3 利用网络营销推广旅游网站 |
4.2.4 做好网上售后服务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
4.3 建立规范的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 |
4.4 加快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文献回顾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综述 |
1.3.3 酒店网络分销发展研究回顾 |
第二章 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应用的理论依据 |
2.1 分销渠道概述 |
2.1.1 分销渠道的涵义 |
2.1.2 分销渠道的功能 |
2.1.3 分销渠道的结构 |
2.2 分销渠道的设计 |
2.2.1 渠道设计的界定 |
2.2.2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 |
2.2.3 确定渠道方案 |
2.3 酒店网络分销的技术构成 |
2.3.1 连通Internet 的酒店内部网 |
2.3.2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酒店管理系统 |
2.3.3 酒店互联网站 |
2.3.4 酒店外部网 |
第三章 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现状分析 |
3.1 酒店分销的发展脉络 |
3.1.1 传统的酒店分销方式 |
3.1.2 信息时代酒店分销的发展 |
3.2 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的发展 |
3.2.1 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概况 |
3.2.2 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对网络分销的影响 |
3.2.3 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的发展趋势 |
3.3 网络分销的主要方式 |
3.3.1 分销网 |
3.3.2 酒店自建网站 |
3.3.3 酒店竞争者联盟 |
3.3.4 搜索引擎 |
3.3.5 平台网站 |
3.4 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效果评价 |
3.4.1 网络分销的积极作用 |
3.4.2 网络分销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2 研究方法 |
4.2.1 变量定义 |
4.2.2 样本与问卷 |
4.3 实证分析 |
4.3.1 因子分析 |
4.3.2 管理者基本特征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模式的选择 |
5.1 酒店分销方式的比较分析 |
5.1.1 传统分销与网络分销的比较 |
5.1.2 不同网络分销方式的比较 |
5.1.3 不同网络分销方式之间的关系 |
5.2 网络分销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
5.2.1 网络分销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
5.2.2 网络分销要与酒店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
5.2.3 网络分销要与酒店组织管理体系相协调 |
5.3 可供选择的三种网络分销模式 |
5.3.1 单一型网络分销模式 |
5.3.2 主辅结合型网络分销模式 |
5.3.3 综合应用型网络分销模式 |
5.4 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模式的具体选择 |
5.4.1 东部地区的单体酒店 |
5.4.2 中西部地区的单体酒店 |
5.4.3 东部地区的连锁酒店 |
5.4.4 中西部地区的连锁酒店 |
5.4.5 全国性连锁酒店 |
第六章 经济型酒店开展网络分销需要解决的问题 |
6.1 提高认识水平 |
6.2 推进管理创新 |
6.3 加强技术保障 |
6.4 重视员工培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酒店网络分销选择问卷调查 |
附录B 使用主成分法得到的总体方差解释表 |
附录C 影响因素与管理者年龄的相关性 |
附录D 影响因素与管理者学历的相关性 |
附录E 关于影响因素与管理者性别相关性的T 检验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游客网络行为的西安市国内客源市场时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
1.2.2 我国互联网络发展 |
1.2.3 我国旅游网站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统计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游客网络行为分析 |
2.1 研究设计 |
2.1.1 问卷调查目的 |
2.1.2 调查问卷内容的构成 |
2.1.3 问卷调查的有效性控制 |
2.2 样本概况和信度、效度分析 |
2.2.1 样本概况 |
2.2.2 调查数据的信度分析 |
2.2.3 调查数据的效度检验 |
2.3 游客网络行为规律 |
2.3.1 信息查询 |
2.3.2 网络旅游论坛 |
2.3.3 网上预订 |
2.3.4 对网络旅游信息内容的关注程度 |
第3章 信息刺激对西安国内游客决策影响的研究 |
3.1 信息刺激与旅游决策 |
3.1.1 信息刺激 |
3.1.2 旅游决策 |
3.1.3 信息刺激对旅游决策的影响过程 |
3.2 网络旅游信息可信度分析 |
3.3 关注度与决策影响度相关分析 |
3.4 网络旅游信息整体对游客决策影响程度 |
3.5 游客属性与决策影响度差异性分析 |
3.5.1 游客性别与决策影响度差异性分析 |
3.5.2 游客年龄结构与决策影响度差异性分析 |
3.5.3 游客文化程度与决策影响度差异性分析 |
3.5.4 游客家庭结构与决策影响度差异性分析 |
3.5.5 游客收入水平与决策影响度差异性分析 |
第4章 旅游网站信息流对西安市国内游客流的导引 |
4.1 流空间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
4.2 旅游网络信息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
4.3 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游客流的导引作用 |
4.3.1 信息流和旅游流概念 |
4.3.2 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游客流的导引作用 |
4.4 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游客流的导引方式 |
4.4.1 主动式导引 |
4.4.2 被动式导引 |
4.4.3 互动式导引 |
4.5 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游客流的导引过程 |
4.5.1 网站访问路径对游客流的导引 |
4.5.2 网站信息应用对游客流的导引 |
4.5.3 网站在线预订对游客流的导引 |
4.6 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游客流的导引强度 |
4.7 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游客流导引的机理 |
第5章 西安旅游网络营销策略 |
5.1 西安旅游网络营销现状 |
5.2 西安旅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
5.2.1 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自身观念比较淡薄 |
5.2.2 旅游网站内容单一 |
5.2.3 旅游网站影响力较低 |
5.2.4 旅游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
5.3 营销策略 |
5.3.1 设计适应游客网络行为的网页 |
5.3.2 完善信息内容和信用制度,增强网络消费安全 |
5.3.3 为潜在游客精心设计目的地完整的旅游体验方案 |
5.3.4 针对细分市场实行精准营销 |
第6章 总结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研究 ——以大连旅游营销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的理论意义 |
1.2.2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框架 |
第二章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发展研究述评 |
2.1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1 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发展现状 |
2.1.2 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发展现状 |
2.2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相关理论研究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旅游目的地 |
3.1.2 旅游目的地营销 |
3.1.3 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 |
3.1.4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
3.1.5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 |
3.2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管理流程设计 |
第四章 大连旅游营销系统运营现状研究 |
4.1 大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
4.2 大连旅游营销系统运营存在的问题 |
4.2.1 系统点击率很低 |
4.2.2 系统中的信息质量不高 |
4.2.3 目的地旅游企业参与系统的数量有限 |
4.2.4 系统的营销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
4.3 大连旅游营销系统运营问题研究 |
4.3.1 系统推广滞后 |
4.3.2 政府对系统运营管理缺乏效率 |
4.3.3 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沟通 |
4.3.4 系统运营过程中资金匮乏 |
4.3.5 系统中企业参与程度低 |
第五章 大连旅游营销系统运营对策研究 |
5.1 加强对大连旅游营销系统的营销推广 |
5.1.1 关系营销 |
5.1.2 加强 Web2.0 时代的系统营销 |
5.1.3 交换链接 |
5.1.4 搜索引擎营销 |
5.1.5 注重网络营销搜段与传统营销手段的紧密结合 |
5.2 构建大连旅游营销系统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
5.2.1 系统中政府和运营商的角色定位 |
5.2.2 构建网络型旅游营销系统 |
5.2.3 调整系统的盈利模式 |
5.3 加强对大连旅游营销系统运营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管理 |
5.3.1 加强运营中利益相关者的职权划分 |
5.3.2 促进系统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
5.4 促进大连旅游营销系统面向旅游者的信息服务创新 |
5.4.1 旅游社区 |
5.4.2 在线学习 |
5.4.3 特色旅游项目 |
5.4.4 行程规划 |
5.4.5 虚拟旅游 |
5.4.6 网站调研活动 |
5.5 调动目的地企业参加大连旅游营销系统的积极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e龙开展大型网上祝愿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华文报纸发展历史研究[D]. 黎兰香(LELANHUONG).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重构研究 ——以民生银行无锡分行为例[D]. 朱姝. 东南大学, 2015(02)
- [3]第三方支付机构理财模式与风险控制研究[D]. 王博洋.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4]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机制研究: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视角[D]. 姚明明. 浙江大学, 2014(09)
- [5]湖南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万川江. 湖南大学, 2013(10)
- [6]新疆旅游酒店电子商务应用价值分析 ——以乌鲁木齐为例[D]. 邱凡凡.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7]延龙图一体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张岩. 延边大学, 2012(02)
- [8]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分销的应用研究[D]. 王龙军. 北京工商大学, 2010(02)
- [9]基于游客网络行为的西安市国内客源市场时空动态研究[D]. 陈争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10]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研究 ——以大连旅游营销系统为例[D]. 李荦荦.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