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同行--“山东高中人民版语文教材”解读_文学论文

天光云影同行--“山东高中人民版语文教材”解读_文学论文

天光云影共徘徊——感受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影论文,天光论文,山东论文,教科书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似有一阵阵清风迎面扑来,又像在天光云影里徜徉。

“打开智慧之门”“感受艺术魅力”“走进自然怀抱”“体悟山水神韵”……在教材中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单元话题的引领下,我们打开了眺望世界的一扇扇窗口,进入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里,我们能体认经典的厚重意蕴,也可感受时代精神的强烈冲击;我们接受文学的洗礼,又可欣赏到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各领域的魅力与特质;我们能领略到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又会发现多元文化视角下世界的丰富多彩……

纵观全书,其文本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经典性、时代性、开放性与综合性。

一、经典性

人们常把那些历千古而不衰的典范性、权威性作品称为经典。文学经典,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亦是垂范后世、众口传诵、常读常新的文本,具有持久而恒定的文学价值。阅读经典,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诸多的思想大师和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正所谓思接千古,神交群贤,从而使年轻的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立足于精神的制高点,而这对他们的终生发展都将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山东人民版教材的经典性,一是体现为对传统经典篇目的继承与坚守。此中收入的历朝历代的名家名篇,如《劝学》(荀况)、《师说》(韩愈)、《琵琶行》(白居易)、《归园田居》(陶渊明)、《石钟山记》(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等等,共有42篇/首,均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教科书。山东人民版教材在这方面并没有刻意求新出奇,因为上述篇目几乎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应该认真阅读的诗文,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二是体现为对经典的深广发掘。新选文共68篇/首,除了时代性很强的文本,大多为意味隽永、历久弥新的经典文本。为引导学生重视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教材的第二模块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与经典对话”,让学生在更充分的阅读与交流中,触摸到经典所特有的既属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的灵魂。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会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浸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屈原列传》(司马迁)中,我们体会到一个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诗人,一个世人浊醉独我清醒的灵魂,一种超越物欲、超越世俗的精神;在学习性活动《走近孔子》中,我们不仅认识到孔子是位讲求“仁义忠恕”、博学多思的“至圣先师”,还领略到他那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长者风范;在陶渊明、苏轼的诗歌中,我们会产生对超脱尘俗、冲破羁绊的富于人文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憧憬;阅读鲁迅先生的《祝福》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我们又可痛感到作者解剖社会与解剖自己的犀利与深刻……而在这些先贤与大师面前,我们一定还会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强大而坚韧的人格力量和他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阅读这些经典,感受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熏陶,激发的是热爱、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热情。正是在这日积月累的学习经典感受经典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将渐趋成形,并将继续融入到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之中。

二、时代性

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点早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语文课本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它总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而要使语文课本内容现代化,就必然要求破除偏重语言艺术标准而忽视社会文化标准的观念,要树立现代意识,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当前,选取包括无名作家的作品,以更快捷而鲜明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脉动,使学生及时感受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显而易见,本教材力求反映人类社会特别是我国人民和青少年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教材中的二十个话题涉及八个领域: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与之相应的,文本的选择也更贴近了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实际,绝大多数文本对学生们都有较强的亲和力。

其一,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入思考。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学科的文化性,因而在篇目的选择上作了积极的拓展,能着眼于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来编选文章,特别是强调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文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显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视野的拓宽。

比如,《中国西部》(朱增泉)着力表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作者满怀激情,以浓墨重彩表现了中国西部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行文饶有风味且又匠心独运。著名学者谢冕的《富有的是精神》一文,恐怕不仅仅是对大学新生的殷殷嘱咐与期待,也是对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告诫与警策。《致橡树》是对几千年男尊女卑的爱情观的反拨,也是新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的爱情宣言。台湾作家许达然的《远方》,以其形象的笔触,极富感召力的语言,鼓舞人们去探索,激励人们展开理想的翅膀去搏击未来,而不是把自己禁锢在现实的、狭隘的利益和幸福中。此外,《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杨焕明)、《论无性造人》(托马斯)和《读数时代》(南帆)也都紧跟时代的节拍,是思想与文笔俱佳的作品,引发了我们对我们生存的时代的深入思考。这些作品,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相应的思想含量。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时文的选入,都严格遵循文质兼美的标准,既贴近了鲜活的时代主题,又有较强的文学气息,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从目前看来,教材的选文,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片面理解叶老的“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的说法,过分强调选文的经典性,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几十年前的作品,被时代的快车远远地抛在身后;二是盲目地追赶时代的潮流,标新立异,惟新是举,仅仅考虑把最新的能反映时代变化和发展的作品选入,而对作为语文教材之要素的“语文味”重视不够,这就很难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作用,充其量也只是起到知识介绍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失去了语文的特点。但从鲁人版教材的选文来看,这个问题解决得较好,其间的经验值得借鉴。

其二,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开掘。教材中不少当代作家的文章,既有对现实的思考,又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不仅是当代人对历史的新的解读,更多的是在对历史的沉思中融进对现实的理解。

《千秋遗爱在人间》(刘征泰),是一篇怀念诸葛亮的文章。作者发思古之幽情,措历史于笔端,文笔流畅,知识宏博,开阖自如,酣畅淋漓,极力抒发了人们对一代贤相的深切怀念。我们是不是也可从中读出作者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呼唤?《文天祥千秋祭》(卞毓方)则是对文天祥深情的纪念。作者通过对文天祥最后岁月宁死不屈、慷慨激昂的斗争的追述,书写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诠释了“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让人感怀不已。《第十二座雕像》(邓琮琮、张建伟),是一篇蕴含着深厚情意的怀人文章,也可以说是一首含着泪、滴着血的赞美诗,写的是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保护北京旧城墙如杜鹃啼血般奔走呼吁的内容,文中充盈着真挚浓郁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逼人反思,促人警醒。另外,余秋雨的《都江堰》和军旅作家韩静霆的《书生论剑》也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融进了对现实的深入思考,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对“爱情”的正视。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恋爱”问题在高中阶段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传媒便捷的时代,各种观点,各种诱惑,无孔不入,眩人耳目。那么,与其让学生偷偷摸摸地看那些陈旧俗滥的爱情故事,乃至打着爱情幌子的庸俗而粗劣的色情描写,不如光明正大地展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以及钟情之人为了爱情而不惜献身的执著。教材没有含糊或回避爱情这个敏感话题,而是做了大胆的尝试,专门编选了“爱的生命的乐章”这个专题,精心选编了4首诗,2篇戏剧作品。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忠贞不渝,张生与崔莺莺的缱绻多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纯真哀婉,无不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生命乐章。新入选的三首爱情小诗也颇具意味:构思精巧、短小隽永的《公园里》,描写极短暂的一瞬,极微小的一幕一个小小的吻,从清晨的公园,扩大到整个地球,最后被推到整个宇宙,由一瞬而变为永恒。这个吻,使得无限寂寥的宇宙有了生的气息和爱的温情。普希金的《小花》,则会使人读后脑中装满一个个问号,留下各种美丽而忧伤的遐想。叶芝的《当你老了》,平静而真挚的倾诉,流动又飘逸的情思,使该诗的格调优雅而舒缓,语言朴素而含蓄,于淡淡的哀伤中流露出有情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那份亲切与温馨,和谐与默契。诗人那深沉脱俗、撼人魂魄的爱情观,默默地透射出令人倾慕的精神魅力,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悲剧之美。

这些作品,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爱情的纯洁与美好,也让学生懂得,爱情还是一种责任,一种炽热而又执著地追求,有时甚至需要用生命去维护。有人说,要想荒地里不长草,最好在地里种上庄稼;要想灵魂无纷扰,那就用美德感染它。该教材对爱情的正视,无疑是一种认真而理智的选择。

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从强调本地区、本民族的狭隘本土观念,转变为强调培养胸襟豁朗、视野开阔的全球世界观,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意识、世界意识、人类意识,学习和尊重多元文化,这也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语文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地将学生视野局限在本民族的圈子内,严重束缚了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未来建设者的全球视野。有鉴于此,教材的选文明显体现了这种开放意识,其间共选入国外和海外作家的作品32篇/首,约有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选文具备一种现代的、人类的多元开放眼光,使学生在充分涵咏本国本民族的作品的同时,也有幸领略到相当数量的不同思想、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的异域作品。在外国作家作品中,除去以往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经典作品外,又选入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也选入了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悼念乔治·桑》和戏剧家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还选入了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及大师的卡夫卡的《梦》,存在主义作家加谬的《西西弗的神话》……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的广泛涉猎,将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丰富而健全的阅读口味、欣赏趣味与鉴赏品位,同时能对世界文学的概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印象和初步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世界文学的殿堂打下了基础。

而散见于各册教材的中国作家书写在国外见闻的作品,则可视为一个“中国作家看世界”的专题,作家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下了对世界的观察、体验与思考:青年学者傅国涌的《华盛顿的选择》,满怀感情地歌颂了华盛顿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也让人们近距离的认识到一个政治家的人格风范。在《古希腊的石头》一文中,作家冯骥才品读着那些满是裂痕与缺口的石头,内心不能不被古希腊文明所震撼,他追索着古希腊的恢宏历史,也时时穿插着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回顾与反思,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与之相关的,《尼亚加拉瀑布抒情》(刘长春),《庞贝梦魇》(周瑞金),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作品,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视角上认识世界,表现了一个现代文明人所拥有的宽广胸怀和深邃见解。

另一类作品,则集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为典型的是挪威作家格里格的《梅兰芳》。身为挪威人的格里格,在观看京剧演出时,深深地被吸引;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风采和气度,更使他陶醉。这篇文章,写出了中国古典文化对世界的深刻感动与幽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东方文化的追怀与颂扬。而梅兰芳对格里格说的一句话,即“易卜生是伟大的”,不仅使当时的听者感慨系之,也让今天的我们深长思之。两个人对彼此所在国度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自内心的倾慕,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智慧闪光,也是两位卓越的大师及其艺术精神的激情碰撞。再如日本作家高山樗牛的《月夜的美感》一文,对中国古诗的运用可谓手到擒来,从容有度,可以看出传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我们不难发现,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精粹无不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都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珍视,我们都要怀着虔诚敬慕之心,好好地学习、欣赏和借鉴。

四、综合性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方位的提高,自然不仅仅包括文学素养的提高,还需要提升学生在美学、艺术乃至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素养。故此,“探求美的真谛”“感受艺术魅力”“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打开科技之窗”“探索科学奥秘”等五个单元的二十多篇文章,除了少数文学作品外,大多涉及美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等学科的内容。

霍金的《黑洞旅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有关黑洞形成的理论,也不仅仅是生动形象而又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知识,还能让我们感受科学之美,提升审美的境界,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负责、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霍金那身残志坚,能扼住命运咽喉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将激励每一个读者的生命意志。《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是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乔治·桑对伟大的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解读。她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用清丽流畅的文字,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贝多芬作品的乐思与乐魂。这是文学大师与音乐大师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从视觉到听觉,从精神到灵魂,我们似乎都受到一种洗礼,甚至得到了新生。

只要我们用心去读,《镭是一种恐怖物质》(比埃尔·居里)、《月夜的美感》(高山樗牛)、《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蒙娜丽莎的魅力》(傅雷)等作品,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料之中却又出乎意外的收获。就是最为严谨的数学和物理,如果我们从换一个视角去看的话,也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读了赵鑫珊《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是啊,谁说科普文章枯燥无味?沈致远的《说数》和《对称趣淡》就妙趣横生,充满了诗情画意……

现在,让我们翻开书,直接去体验、去感受吧!

标签:;  ;  ;  ;  ;  ;  ;  

天光云影同行--“山东高中人民版语文教材”解读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