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 272000
【摘 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调查。方法:抽选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显著的17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的8例,对照组11例,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73-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引发的疾病,患者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表现。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死亡率非常高[1]。尽早接受治疗才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药物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式,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抽选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入院治疗的人员。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5-6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2.6±2.4)岁,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程平均为(2.1±0.5)天,室性心律失常病程平均为(3.1±0.5)h;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5-6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2.5±2.9)岁,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程平均为(2.4±0.4)天,室性心律失常病程平均为(3.4±0.6)h。患者无其他脏腑功能衰竭表现,无休克症状。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学会审批。
1.2一般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50mg静脉推注,若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可重复推注药物,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50mg。
1.2.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推注时间在10min之内,若患者病情控制不良可再次推注。而后予以1mg/min速度滴注,持续6h,当患者心律稳定后持续滴注24h。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调查。
1.4评估指标
显著:患者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表现消失,心律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表现消失超过80%,但未全部消失;无效:患者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表现超过50%,但低于80%。评估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1.5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显著的17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的8例,对照组11例,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此点在临床中已经获得了证实。因此,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利多卡因、胺碘酮均是临床汇总常用的抢救药物[2]。利多卡因是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Ib类抗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能够促进心肌细胞内K离子外流,降低心肌自律性,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3]。但在治疗的过程中,一旦药物浓度超过5μg/ml,患者发生惊厥的几率也会升高,甚至会诱发心脏传导速度减慢,容易诱发不良反应,因此药物输注速度非常慢,且注重药物浓度[4]。若药物浓度达到顶峰但疗效不理想,也不能继续使用,因此,患者治疗效果通常不理想。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抑制钠离子、钙离子内瘤,降低心肌细胞传导速度,心肌窦房结自律性提升,但不会对动作电位、静息膜电位造成影响[5]。其能够延长心房、房室传导时间,同时能够起到抗肾上腺素的作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起到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的作用,其不会影响心率,因此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显著的17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的8例,对照组11例,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改善效果更为理想。此外,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此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胺碘酮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性,不仅能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同时能够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祖善,缪荣华.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04):4-6.
[2]吴宝健. 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和镁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09):141-142.
[3]蒋达兴,丁继军.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3+1980.
[4]朱战辉.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07):19-20.
[5]张立志.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511-512.
论文作者:盛存见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0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利多论文; 对照组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疗效显著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