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转变核心”试点:实现开放大学的长远目标_电大论文

试点为电大“换芯”:实现开放大学的远景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远景论文,试点论文,目标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点与开放大学

从1999年开始“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简称“试点”)以来,远程教育界对试点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试点中期评估的自评报告中可以看到,对试点的认识,有发展方向说、适应需求说、教学改革说、管理改革说等等。其中有一种表述为,试点是“探索并构建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真正把电大办成现代远程开放大学”。这种认识,再一次提出,电大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及电大系统如何建设,或者说系统如何升级,并继续保持电大系统优势这样一些重大的发展战略性问题。

二、电大既成系统和体制的改革研究

我们知道,在较早的《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1988.5)中虽然已经明确:广播电视大学是采用广播、电视、印刷教材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但是,按照传统大学的概念,站在全国角度,中国电大还不能说是一所大学,它是一种体制,一个在教学上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且覆盖全国的远程教育系统。整个系统经过20年的建设(到1999年),有1所中央电大,44所独立设置的省级电大,495所地(市)级分校,333所省级电大直接管理的工作站,2193个县级工作站,17258个教学班,各级电大承担着相应的工作职责。整个系统20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在这个体制下的系统建设与办学思想、办学特征和模式、工作特点、专业设置等显示出相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就构建系统来说,其基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建设以适应地方经济非平衡发展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在体制上尽可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办学思想是通过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为失去学习时间的人提供在职学习机会,进行大规模的补偿性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从特征上分析,在这种体制下的系统办学是以教学组织管理为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属地化管理,如学籍、毕业证书等是由44所独立设置的省电大分别管理和独立颁发,教学及其管理由中央电大、省、地、市和县电大分工负责。

二是不十分突出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见图1),在注册视听生之前,从1979-1995年,专任教师的人数,除1982-1983年进入一批毕业的大学生外,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没有超过50%,最低比例在1990年为31%,这是在没有大数量的为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的情况下的比例。

图1 1979-1995年电大系统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

对比同期全国其它成人高校,后者的专任教师最大比例为62.3%,最低比例为43.6%(见图2)。

图2 1979-1995年其它成人高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

如果考察生师比,同期电大系统的生师比(见图3),最高在1987年为62,对比同期全国其它成人高校(见图4),生师比从1983年后维持在10左右,在这个时期,普通高校的生师比(见图5),基本在5左右。

图3 1979-1995年电大系统生师比

三是对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按独立大学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从1990-199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电大系统具有专科与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分别在23%左右和72%左右,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足2%(见图6)。不否认这个时期全国高校整体水平有限,普通高校和其它成人高校也不是很理想。

图4 1979-1995年其它成人高校生师比

图5 1979-1995年普通高校生师比

图6 1990-1998年电大系统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四是注重整合社会资源。电大办学聘请了许多专家教授、辅导教师,且全方位与高校、企业、行业、部委开展联合办学。例如金融专业,电大与银行的合作已经持续了20年,许多主讲教师、教材主编来自于银行系统。

五是以行政发文件的形式运作整个系统。如最初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两次的工作会议报告,均由国务院以国发[1979]14号和国发[1979]277号文件批转。以国家教育部/原教委厅司局办名义下发的文件涉及诸如专业设置、招生、毕业生、经费、教学管理等许多方面,如198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大学自学收看生工作通知》等。同样,由各省教育厅/局专门为省电大下发的文件数量或许也超过了给任何一所大学下发的文件数量。

从工作特点上看,电大办学多以政策为依托。如自由收视政策(1979)、招收普通专科生政策(1986)、大学基础教育免试入学政策(1993)、专科注册视听生政策(1995)、计划内专升本教育试点政策(1996)、高职教育试点政策(1998)和“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政策(1999)等。而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演变,电大在校生人数亦随之有着明显的起伏变化。

从教学模式看,电大教学突出以教为主的集体授课。专业设置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系统内每年开设的专科专业数总计在460个左右(见图7),表现出按照市场调节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图7 2003-1997年电大系统统招专业总数(个)

整个电大系统,从1982-1999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65.6万人,成就是瞩目的。但是,系统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计划经济的环境里,有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分块管理体制,系统能够获得一定的整体效益,但发展规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统计数字显示:每年约460个专业,在校生基本上维持在40-60万人(见图8,不含注册视听生)。其次,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大环境向市场化的转变速度加快,高等教育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学习者可选择的高校增加,若电大继续“开计划的车,跑市场的路”,必然有车、轨不匹配的问题。第三,专业过多,专任教师必然相对太少,学科力量很难聚集起来。结果是,电大20年未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学科品牌,大学的学术地位没有获得社会的更多认可,电大办学层次的提升受到制约,且无法获得学位授予权,学生缺乏一种电大归属感,其中被社会承认的多是电大独有的“五统一”的质量保证标准。

图8 1979-1999年电大系统统招在校生(万人)

三、试点对电大实现开放大学的远景目标的探索

我们知道,试点的全称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这种提法改变了教育主管部门过去面向电大系统的文件多以“广播电视大学”或“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称谓,实实在在地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所大学与其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普通高校相提并论。从这个视角看,开放教育试点可理解为,如何在卫星、互联网和电大系统三网合一的环境中建设真正的远程开放大学,“探索并构建电大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专科起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力争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把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的远景目标”。试点的这一远景目标既有建设中央电大为国家开放大学的目的,也有建设省级电大为地方性开放大学的意义。从1999年开始的试点,重点探索的是,在原有电大系统基础上,通过改革,形成作为开放大学的中央/地方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建设一所真正的开放大学的构想,其指导思想、办学特征、工作特点、专业设置等与完全基于体制与协同的分级办学系统有很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概括起来,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要特征;工作特点与基础是以教学资源和服务为依托;专业设置是以学科和市场为导向。

就学科建设而言,作为一所大学,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数量多,而是每个专业的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开放教育试点突出了师资队伍建设,反应在试点中期评估指标中,对试点专业的教师配置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要求和资历要求。评估结果显示,各级电大从1999年试点以来,教师队伍有了明显的扩大,总人数的年增长率,5年中分别为5.62%(1999)、10.99%(2000)、7.35%(2001)、9.82%(2002)和15.18%(2003);2003年专任教师达到4.25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77人,硕士2028人,本科35268人,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5107人,分别占全体专任教师的0.18%,4.77%,83.02%和12.0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2万人,中级职称1.86万人,分别占总专任教师人数的23.95%和43.76%。

其次,在专业数量上,按中央电大的试点进程,试点专业相对集中,逐步增加(见图9),5年从3个专科专业增加到了22个。尽管专业数不多,但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见图10)。

图9 1999-2003年开放教育开设本专科专业数(个)

图10 1999-2003年开放教育专本科在校生数(万人)

在可比较的专科教育中,2003年试点的22个专业的在校学生人数达到67.3万人,超过了同期统招421个专业在校学生总计的46.8万人。开放教育2003年出现了一个专业在校生即超过10万的规模,如小学教育专业109995人,法学专业105498人;超过5万在校生的专科专业有金融学专业76865人,会计学专业75777人;接近5万人的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9074人。

办学规模实现扩张的同时,学历教育层次也得到提升。开放教育本科专业超过10万在校生的规模的有法学专业和会计学专业,超过4万人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金融学和工商管理。

专业的相对集中,学生人数有了一定的规模,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扩充的可能性。如法学专业,近几年中央电大教师扩大到了9人(其中2人兼职);浙江省电大增至10人;浙江台州电大扩充到了7人,其中2人为教授、2人为副教授,3人为在读硕士研究生,另外该电大还聘请了来自于法院和检察院等单位的11名兼职教师。

回顾几年的试点发展,围绕一个专业出现了各种称谓或职责分工不同的教师,如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课程主持教师、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等。从中央电大到省、市、县电大,正在形成基于学科的教师群体和专业教学实验基地。这种聚集效应和效率的增长,在一所大学的理念下相对容易形成专任的教师队伍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而且专业学术水平也会逐步地提高,进而促进一个学校学术地位的提升,包括学位授予权的确认,也会促使与其它高校,包括国外高校的课程学分互认。有了高校的内涵,贯彻落实“高教法”所赋予给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可能得到兑现。这些事件的发生或形成具有一种连带的效应。

从学员角度,在一所大学的体制下,学习者学籍和学分的一致性,在条块分割的社会大环境里,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跨地区流动和不问学历层次的衔接。“电大时空,连接成功”(宁波电大广告语)反映了学校办大和做强的理念,进一步发展了“版图多大,电大多大”的认识。有大,还要有精,才能做强。麦当劳和肯德基不可说不大,但全世界只有一个麦当劳品牌,一个肯德基品牌。品牌的树立来自于消费者的体验和认可。电大系统的核心凝聚力,最终也是来自于学习者的满意度和社会的评价。学科的品牌会给学习者带来荣誉,学生在大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会产生出一个学校和学科的归属感。

从电大系统整体看,为实现开放大学的远景目标,办好中央电大固然重要,但有限的品牌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环境里,无法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建设一流的省级电大,以市场为导向,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亦是必需的。在试点过程中,探索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对省级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处理好电大系统内部发展中的关系,是电大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中央电大办学、省级电大办学和电大系统社会服务功能的输出,三环相嵌成套或许是电大系统建设实现全面升级的一种思路。最终,无论中央电大,还是省级电大都要为实现一流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并成为国家以及地方远程教育的骨干。

标签:;  ;  ;  ;  ;  

电大“转变核心”试点:实现开放大学的长远目标_电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