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芳[1]2001年在《化学技术社会(CTS)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劳动技术教育中体现CTS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据现代课程理论和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在分析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包含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用系统论的观念论述了实施的CTS教育(化学-技术-社会教育)的必要性,CTS教育的目标,分析了实施CTS教育的几种模式。特别是对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如何渗透CTS教育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文中从技术教育的职能和功能、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等方面、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阐述了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CTS教育的必要性;对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CTS教育的内容和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项目引导教学模式——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CTS教育一种有效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孙建茵[2]2010年在《论现代性文化及其悖论》文中认为现代性批判已经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焦点性问题,而从文化层面反思现代性的危机也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路径。在众多理论流派之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因其独特的现实背景和批判视角,在20世纪的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作为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马尔库什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将研究的视点主要集中到现代性文化的问题上,建立了逻辑清晰、思想鲜明、体系相对完整的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从总体上说,马尔库什的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独特审视。这一理论的根本宗旨就是为如何解决现代性文化危机提供另一种思路和方案。简要地说,马尔库什通过对两种现代性文化意义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历史和逻辑根源的分析,指出了现代性文化从诞生之初起便是一种悖论的形式。由此,他认为“悖论”是现代性文化的根本特征,而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内在机制。现代性文化的悖论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征表现,虽然给现代性的发展带来了困扰,但是悖论本身并不是现代性危机产生的根源。马尔库什将批判的视角直接指向了理性扩张所产生的同一和普遍化的文化模式。在他看来,现代性文化的悖论特征能够提供一种批判的视角,矛盾双方的对抗与交流为现代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基于这种理解,马尔库什围绕着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意识形态理论及范式理论,逐一展开了批判性分析。通过对因果思维的打破、对文化特殊性的关注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最终为现代性文化指明了出路,那就是利用多元文化提供的批判视角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如此,现代性便有可能避免陷入理性普遍化、总体化、单一化的文化危机。
秦宇[3]2014年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关乎中国公民意识教育事业全局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成为指导我们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思想,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大众化的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借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经验,融入人文关怀,更好的关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切实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效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对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概念的进行梳理,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宏观上讲,人文关怀与公民意识教育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同时二者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终极价值追求上也高度一致;从微观上讲,人文关怀凸出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身心自由,要求以人作为参与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这分别与公民主体意识教育、公民权责意识教育、公民民主自由精神,以及公民的参与性等方面存在共性。在必要性研究上,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还是发展公民意识教育事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是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是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手段。十七大提出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规定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其自身的群体特点和教育需求,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还承担着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社会等重任,因此,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当着重加强公民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权责意识、道德意识、参与意识教育,并充分运用理论灌输、心理疏导、情景教育、示范教育、社会实践、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方法。在人文关怀视域下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要着眼于学校、个体和社会叁个层面。学校层面上,注重理论灌输,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认知;融入情景教育,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接受度;突出示范教育,促进大学生公民认知内化。个体层面上,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公民行为选择,同时注重“传帮带”,促进大学生公民主观能动性发挥。社会层面上,要加强精神激励,营造良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精神氛围,同时注重物质激励,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物质保障水平。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强烈号召,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的发挥,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关怀其主体地位,尊重其人格尊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公民国家与民族意识、身份认同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权责意识以及道德与文明意识的培育,真正把人为关怀融入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去,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杜焕芳[4]2005年在《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的主题是有关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制度的研究。作为一个事实,近年来,国际私法中的司法与行政合作的因素日益增多。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之所以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关注和青睐,是因为国际社会解决民商事争议的现实需要和司法与行政合作机制本身的功能使然。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特别是随着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类型公约的制定和修改,日益认识到其重要性。实务部门在处理实际案件中,在利用司法与行政合作的各种方法的同时,也提出了各种改革意见。与国际上的研究热度相比较而言,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够。 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国内和国际两种体制,运用理论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历史分析和动态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实证分析和批判研究相结合、理论阐述与实际运作相联系的研究方法,对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加以比较全面的梳理,对其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组织架构、合作领域、合作方法以及国内实施等作比较系统的研究,并认为它正在成为国际私法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领域,具有实在性功效和潜在性意义。 论文约34万字,共分七章,前后有导论和结语。 在导论部分,论文分析了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说明了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就理论意义而言,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能够拓展国际私法的研究范围,提高国际私法的应用价值。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不仅要靠法律适用规范、管辖权规范、判决或裁决的承认与执行规范,而且要靠司法与行政合作规范来解决域外送达、域外取证、司法救助等诉讼程序中的难题,以及解决扶养费的跨国追索、跨国儿童收养的安排、被诱拐儿童的返还等实际个案中的困境。就实践意义而言,通过对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倡导和推广这种合作机制,使之成为统一国际私法的新机制。同时,统一国际私法的这种新机制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通过研究,也有助于改进和发展这种合作机制。 正文部分,除第一章属于基础性的理论铺垫之外,其余六章遵循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的发生与创制、运作与实现、效能与再生这样一个思路来展开论述。 首先,从分析国际法律合作形式的多元化与差异性并存,国际司法合作的功能从自治型向回应型转变的法律理念入手,对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的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探讨,包括法律概念和法律属性的界定,法律渊源和基本原则的阐明(第一章)。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是国际司法与行政合作在民商事领域的体现,具有国际法
付璐[5]2009年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据世界汽车的百年发展历史,运用设计美学基础理论,系统研究了汽车车身造型的基本因素、思维方法、美学特征、美学风格、美学规律、以及设计方法,尝试性地探索了汽车车身造型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文章的开篇,是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和研究方法及总体思路进行介绍。叙述了我国汽车设计美学领域、艺术与设计领域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为研究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文化提供了参考。第二章,以设计美学为指导,建立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理论基础。从人们对汽车的美、汽车美的性质的认识及审美欣赏出发,研究提出了,汽车车身造型美的四对美学特征:即汽车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汽车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汽车的理性美与感性美;汽车的刚性美与柔性美。第叁章是论文的主干部分。研究、界定了,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所涉及的艺术因素、技术因素、价值因素、材料因素等4个基本因素。强调艺术因素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中的重要性、特点及应用范围;重点考虑技术因素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中的功能、结构及工艺特点,尤其是人机学、空气动力学的应用;材料因素是汽车车身设计的物质基础。合理选用功能、结构匹配的车身材料,才能塑造汽车车身刚度和强度的新型结构,满足现代化汽车造型设计的工艺要求;着重分析汽车车身造型的价值因素,结合国家重点项目“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的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AA110105);题目《汽车造型2D手绘与3D数模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6AA110105.1)题目《重型商用车集成开发先进技术》项目子项。运用价值工程理念,对汽车车身造型进行了形体分析与价值分析。第四章是运用形式美的艺术法则,探讨汽车车身造型中的设计美学规律。提出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对比与调和等8对汽车设计美学法则。第五章从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前期入手,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入到车型的构思中,研究提出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虚拟思维等11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形成较系统的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思维模式。第六章从研究汽车文化切入,对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加以论述,初步建立了汽车设计美学的文化基础。第七章对照世界名车的汽车造型,评析汽车车身造型前脸、侧围、后围、顶棚、内饰、色彩等各部分的造型特点与风格。预测探索现代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方向。
翟中东, 孙霞[6]2013年在《2012年监狱理论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本年度重要出版与学术会议动态根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出版的重要学术着作有:吴宗宪着《监狱学导论》(法律出版社),李豫黔着《刑罚执行理念与实证:亲历中国改革30年》(法律出版社),翟中东着《减刑、假释制度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贾洛川着《监狱行刑伦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张东平着《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周祖勇着《环境改造:现代中国监狱改造罪犯的重要途径》(法
戴艳玲[7]2014年在《2013年监狱理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一、本年度出版的主要着作及重要的学术和专业动态(一)主要着作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出版的学术及相关专业着作20余本,基础理论研究专着较少,对监狱工作热点问题和热点内容的系统研究着作较多,表现出理论研究对实务工作需求的针对和把握。此外,一些学科建设研究和高教类着作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振兴监狱学科发展、更有助于监狱理
金喆[8]2019年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成长——以校本课程《自然生态与现代农业》的实施为例》文中提出《自然生态与现代农业》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学习者在“玩”中习得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在“做”中实践种植和实验的方法技能,在团队合作中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课程背景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高速的信息流、丰富的社会资源、显着的城市化标志,让生活在其中的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便捷和高效。然而,远离自然生态、缺乏生产者、营养关系倒置、生态系统不稳定的现状也让青少年缺少了与大自然的接触,对自然的感受比较淡漠,更缺少对农业的认识和基本的
徐哲晟[9]2019年在《中医哲学在医学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中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以及中医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联系展开,论述如何将中医哲学和中医伦理融入医学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
于舰[10]2017年在《以“对接课标”为主旨的馆校结合活动研究——以辽宁省科技馆教育活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博物馆作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堂”的概念已经获得了馆方和学校的广泛认可。形式多样的参观和研学活动也成为博物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校应该在博物馆开展什么类型的活动以达到教育目的?博物馆应该为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产品以增强用户体验?这都是我们公共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标准发布》,新版课标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让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教育有了可以参照的标的。辽宁省科技馆结合新版科学课标,开发了基于展厅和科学工作室的教育活动,极大提升了学校参与的热情和粘性。
参考文献:
[1]. 化学技术社会(CTS)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劳动技术教育中体现CTS教育[D]. 傅小芳. 苏州大学. 2001
[2]. 论现代性文化及其悖论[D]. 孙建茵. 黑龙江大学. 2010
[3].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 秦宇. 郑州大学. 2014
[4]. 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研究[D]. 杜焕芳. 武汉大学. 2005
[5].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D]. 付璐. 吉林大学. 2009
[6]. 2012年监狱理论研究综述[J]. 翟中东, 孙霞.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3
[7]. 2013年监狱理论研究综述[J]. 戴艳玲.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4
[8]. 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成长——以校本课程《自然生态与现代农业》的实施为例[J]. 金喆. 环境教育. 2019
[9]. 中医哲学在医学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徐哲晟. 卫生职业教育. 2019
[10]. 以“对接课标”为主旨的馆校结合活动研究——以辽宁省科技馆教育活动为例[J]. 于舰.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