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区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汇区论文,进一步加强论文,招商引资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进一步加强南汇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能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入研究南汇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对策措施,十分必要和迫切,本研究是在开展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思考和建议。
一、南汇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南汇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为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2006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374个,累计合同外资32.4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4亿美元,总量比2003年前增加了1.3倍。至2006年,外资企业产值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4.8%。四年累计引进内资企业2.1万户,上交税金近126亿元,至2006年,内资税收在全区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44.2%。
(一)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为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南汇区建立了一套工作机制,创设了两个招商服务平台。一是投资服务中心,重点开展“一门式”服务,承担综合性服务协调管理职能,建立起了集中办理、并联审批、联合会审及联合竣工验收等多项服务机制。二是2006年成立的招商展示中心,发挥投资宣传推介等作用,并针对目标企业开展招商活动。建立了一套招商激励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制,实行业绩与个人奖金相挂钩,激发了招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全区各镇、园区以及部分委办局所建立专门招商机构,结合区域特点积极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
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办法》、《关于工业区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办法》、《关于工业区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区与镇(园区)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对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发挥了较大作用。此外,积极争取市里支持,除康桥工业区享受浦东新区优惠政策外,2004年开始又设立了“康桥、临港”两个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形成了一支招商队伍。1998年以来,全区各镇、园区及有关委办局所属共有39个招商单位,逐步建立起各自的招商引资工作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招商单位共有招商人员400人左右,其中服务人员占50%,平均参加招商工作的时间为5年、其中部门负责人平均为8年。同时,在区级层面,经委、外经委、发改委、投资服务中心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对提高招商队伍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
努力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各镇、园区及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如,产业链招商,围绕中国电信、华硕、西门子等核心项目,招引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努力形成产业链。以商引商,努力营造亲商氛围,服务好已落户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吸引其他企业。委托招商,以签订协议或其他方式委托国家、上海驻外招商机构或国外机构等开展招商,如国际医学园区积极与美国商会及其他海外名人志士联系招商等。此外,还有主题招商、专题招商、信息招商等方式。
大力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一是请进来。每年召开“南汇投资环境说明会”,举办各种类型的联谊、考察、论坛等活动,如2007年举办了“驻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看南汇”、“微电子及光电子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论坛”等等。二是走出去。多次组团到美国、日本、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有力地促成了一批项目的落户;积极参加全国性招商活动,如中国深圳物流博览会等,借力开展招商。此外,还借助上海桃花节,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推介南汇,增强投资吸引力。
(三)招商引资的经济成效日益显现
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3年的20.3%增加到2006年的54.1%、达360亿元。三产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至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6.6亿元增加到155亿元,年均增长23.5%。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初露端倪,2006年,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323万标箱,海洋产业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9.6%,2007年1—6月我区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37.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9%。
重点区域贡献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以各工业区为重点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006年,全区工业区工业总产值为464.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0%,上交税金31.82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9.8%。临港新城经济发展高速增长,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亿元,增长174.7%。康桥工业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5.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9%。南汇工业园区、国际医学园区、祝桥空港工业区及各都市型工业园产业集聚势头良好,对经济的贡献稳步增长。
二、三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形成。通过招商引资导入产业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举措,使二产不断集聚优化,三产稳步拓展提升,二、三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不断得到强化。2007年1~6月,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1∶53.1∶43.8,二、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1.2%和48.2%。
二、南汇区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南汇招商引资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在上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坐拥洋山深水港及浦东国际航空港“两港”的独特优势,为南汇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港口经济和服务经济提供了良机。区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明确的海洋经济功能定位和“一核六区”的区域规划功能布局,为产业集聚分类指导,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面对宏观调控新形势,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竞争激烈,南汇的招商引资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问题。
(一)招商队伍有待继续提升
尽管现有的招商人员对全区招商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但是,总体上,招商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招商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学历层次整体还不高,年龄结构还不尽合理,外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熟知产业发展趋势、掌握招商引资规律、深谙招商引资技巧,能够主动出击、具备外向招商能力的人员较少。尤其缺乏招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及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人才。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招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等靠要”现象,思路不够宽、方法不够多。有的招商人员面对地根、银根紧缩的宏观调控,显得束手无策,办法不多,遇事等待观望,抢抓机遇的效率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产业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一是产业规划研究不够。对“1+3+3+X”的产业功能规划、区域布局细化研究不够,规划可行性、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够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物流、商贸、旅游规划的研究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对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产业链形成规律、产业集聚要素、产业生态演变等研究比较缺乏,招商战略缺乏理性思考。三是对行业企业跟踪评估研究不够。对已引进企业包括优势、主导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较少,企业落户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对地方财力、就业贡献及对地方产业生态发展的贡献信息不明。
(三)投资环境有待继续优化
一是基础环境还比较落后。作为后发地区,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本市优势工业区及上海周边优势工业区相比差距很大,如苏州工业区已构建起工业城、工业社区的创业环境,而在南汇即便优势工业园区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企业的招引。二是服务环境还不够完善。“一门式”服务流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区真正的“亲商、兴商、安商、富商”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三是扶持政策还不完全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总体上,现有扶持政策侧重于扶持二产,对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较少;侧重于增量,对存量优化缺少具体政策;侧重于规范性政策,而激励性政策较少。四是招商宣传推介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广度还不够,宣传方法还比较单一,桃花节“以花为媒”、宣传南汇、吸引投资的作用还有待挖掘,对“两港南汇”区位优势、发展潜力的宣传推介也亟待加强。五是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少数人甚至认为招商引资是招商部门的事。
(四)招引质量有待继续提高
一是产业集聚度还偏低。四大工业主导产业中,真正意义的现代装备业尚在形成中,电子信息业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12.6%,而松江区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区比重78.1%,嘉定区电气机械业占全区比重也达到了20.1%。三产主导产业优势尚未真正形成,尤其缺乏真正意义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三产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的拉动。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仍然比较缺乏,多数行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停留在粗加工或装配阶段,附加值不高。三是产业经济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与产值增幅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不明显,2007年1—6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达49.7%,但利润总额增幅仅为22.2%,税金增幅仅为2.2%。此外,规模企业对本地就业吸纳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南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对策建议
南汇应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按照“政府抓服务营造环境,企业抓经营促进发展”的原则,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为目标,以改善投资环境、盘活存量资源为抓手,积极发展海洋产业和海洋事业,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策略上,从注重项目数量向注重项目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二产向注重二、三产并重转变,从注重政策吸引向注重政策、环境吸引并重转变。在目标上,努力实现重点产业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重点企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高。由于招商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操作上应进一步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产业规划,引领招商导向
1.加强产业规划的相关研究。一是对“1+3+3+X”的产业功能规划、区域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尤其要加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物流、商贸、旅游规划的研究。二是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律研究,分析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产业链形成规律、产业集聚要素、产业生态演变等,为实施引优、引大、引强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研究引进企业现状、发展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等。通过加强规划相关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招商方向,引优、引大、引强产业项目提供依据。
2.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树立以规划引领招商的理念,充分认识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的修订工作。清理、修订区、镇(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可行性。切实加强规划的执行监管,有关部门应制订规划实施细则,做细操作方案,建立规划执行评估机制,严格监管规划执行情况,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确保通过规划引领招商工作,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二)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优势
1.着力完善投资服务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提高“一门式”投资服务效能。优化、整合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审批监管,提高审批效率。实行“二个集中”:审批职能向审批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一门式”窗口集中。“三个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职权到位,将审批实权充分授予窗口人员。二是加强对落户企业的跟踪服务。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做到一个大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对项目的洽谈、签约、审批、建设情况,实行重点跟踪、重点服务、重点督查,为企业落地办证、办照提供代理服务,为企业落户后提供跟进服务,以服务推动落户企业增资扩股,以服务推动在谈重点项目早日落地。三是建立招商与服务无缝对接机制,推行招商——办证——建设——竣工验收全程服务项目经理制,确保项目从招商到竣工验收以及投产后专人专职提供协调与服务。
2.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环境。一是优化投资基础环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步伐,做实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等创业环境配套,真正使投资者安心落户。道路、污水管网、水电气等要努力跟上企业需求,衔接协调好银行、中介、教育、保险、信息等服务,扩大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二是塑造兴业人才环境。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开展招商知识与技巧培训,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招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招商服务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做好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对接工作,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加强人才引进及服务工作,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打造城市名片。结合桃花节“名片”,依托“两港”开发,以塑造海洋文化为着力点,努力打造“两港”城市文化名片,增强对投资兴业的吸引力。
3.着力健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一是研究制定既符合宏观政策要求,又能满足南汇区经济快速增长发展需求的土地招拍操作程序,制定土地回购政策及具体的实施细则。二是完善更灵活的财政扶持政策,创新政策环境。对经过充分论证、确定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引进项目,在项目建设、税费征缴、财政支持等方面要有具体的优惠和倾斜,建立企业再发展奖励、创新扶持奖励政策。继续探索对贡献较大的落户企业的有效激励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培育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活民营企业。四是制订切实可行的“亲商、兴商、安商、富商”政策,着力优化投资兴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三)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招商合力
1.整合招商引资力量。建立健全区内招商引资整合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区经委、外经委等部门招引内外资的组织管理、指导服务等职能。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区投资服务中心和区招商展示中心的职责,做到适度整合、分工有序、协调有力。以区投资服务中心为主体,进一步整合投资服务政务资源,进一步巩固完善集中办理制度,提高综合性服务协调管理效能,加强注册型企业的招引、管理,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机制等。以区招商展示中心为主体,健全招商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宣传推介、对外联络、业务培训、信息联动等作用。建立区域联动招商协调机制。完善与“两港”合作及高层互动机制,逐步形成互通招商信息、项目地错位布局、产业发展互为依托的联动发展格局。建立与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多层次的项目信息沟通机制,增强与物流协会、采购协会、上海总部促进中心等的联系。及时捕捉国家和上海的有关项目信息,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有关重大项目的筹划工作,尽最大努力将有关项目引进南汇。
2.建立招商信息平台。建立区级招商信息管理机制,制定招商信息目标管理工作办法。按照“统一协调、内部共享、及时有效、对接互动”的原则,建立招商信息收集、共享机制及项目对接机制,实现全区招商资源的统筹、联动。形成以南汇招商网为基础,集招商信息收集、资源共享、项目对接与招商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招商信息平台。通过建立招商信息收集机制,汇集项目信息、资源信息和投资信息,建立相应的项目信息库、资源信息库和投资信息库;通过建立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招商信息内部共享;通过建立招商项目对接机制,实现招商资源有效利用;通过项目招商宣传展示平台,公开、宣传区位优势及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发布招商信息等。
(四)破解要素制约,拓展招商空间
1.拓展招商引资土地资源空间。加快盘活土地存量。继续发挥项目推进办的工作机制,争取收回一批闲置土地。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利用节能减排政策杠杆,通过“腾笼换鸟”、“拆笼赶鸟”、“一笼多鸟”等,为优质项目提供土地资源,进一步提升、优化土地资源使用效能。鼓励企业二次开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不增土地指标扩大生产用房,支持、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容积率。鼓励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将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转型为有特色、有品牌、有技术含量的企业。适当集中使用土地指标。进一步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倾斜,“优强大”项目优先分配指标,避免优质项目因土地指标制约而造成项目流失,避免重点企业因受指标数量限制而无法全面启动。
2.拓展招商引资项目资源空间。一是争取国家和上海重大产业项目。通过大项目配带土地指标,破解土地瓶颈,如大飞机项目、上海市区的“退二进三”项目等。二是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国内外跨国公司、外省市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战略投资。三是实施产业链招商战略。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配套合作,支持企业进行产业链间的合作、重组、并购。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壮大企业资本实力。充分依托“两港”,招引、培育、创建航运服务产业链、物流产业链等;针对目前主导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及初具规模的现代装备业,重点引进、发展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国内外著名企业,不断优化和做长产业链;针对已有大型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争取招引其上下游企业入驻,鼓励企业投资建立创新、研发、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拉长企业产业链。与此同时,大力招引现代商贸、现代旅游项目,积极引进公司总部、营销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型、服务型项目。
3.拓展招商引资活动资源空间。一是建立招商引资计划管理机制。将招商活动组织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对招商活动进行周密策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考核,年中分批推出不同的主题招商、专题招商活动。二是创新招商形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外引外、以商引商、委托招商”,“走出去”、“请进来”,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逐步构建宣传推介网络,鼓励各镇、园区、有关部门等在市内外设立宣传推介平台,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成效”的要求,重点推进注册型企业的招引工作,建立相应绩效评价机制,对符合一定标准和要求的,区政府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予以适当支持。三是广泛挖掘招商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国内外节庆资源,组织各具特色的主题招商活动。如可策划利用世博会、奥运会契机开展特色专题招商等。
(五)健全评估机制,确保招商质量
1.健全产业现状评估机制。整合统计、财税、经济、对外经济、招商引资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集产业发展及经济贡献于一体的统计信息平台及评估机制。通过评估机制,实现产业分类统计及经济贡献统计功能,按企业、产业、区域(园区、镇)等分类科目进行投入产出统计,包括分类科目的占地面积、投资强度、能耗、产值、税收、地方财政收入及就业贡献等信息,实现月、季、半年、年度等定期或不定期分析,及时评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引优做强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决策信息。
2.健全产业项目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项目评审制度。严格依照园区产业导向和产业发展规划,对引进项目的产业布局合理性、投资强度、容积率、贡献度、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把关,着力引进知名品牌项目,大力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确保引进项目有利于加快园区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集聚。着力把好两个入口关:一是严格执行项目用地的控制指标,对不符合产业导向或贡献度不高的项目,不予供地。二是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对引进项目实施严格的能耗与环保一票否决制。
3.健全产业项目后评估机制。对项目实行引进前承诺、引进后跟踪及动态监管。建立事前承诺机制。项目落地前,通过协议将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税收贡献、吸纳本地人员就业等承诺予以明确,为实施后评估创造必要的前提。建立跟踪评估机制。项目落地后,应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分析投资者践行承诺情况,利用适当介质对评估结果予以通报,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扶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通过信用评价,培养和张扬企业的信用行为,为守信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 招商引资论文; 招商方案论文; 政策评估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