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注意转换能力的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注意转换是根据目标和情境变化重组任务定势(指某种知觉和反应偏向)的控制过程。任务转换范式常用于注意转换研究[1]。该范式通常要求被试对系列刺激(如数字“1、2、3、4、6、7、8、9”)执行简单任务(如大小判断或奇偶判断),一般包括单一组块和转换组块,单一组块中始终执行同一种任务(如AAAA…或BBBB…A和B分别代表大小判断和奇偶判断),转换组块中交替执行两种任务(如AABBAABB…),其中与先前相同的任务称为非转换任务(如AABBAABB…),与先前不同的任务称为转换任务(如AABBAABB…)。研究表明,转换组块比单一组块反应更慢、错误更多,这被称为一般转换代价;转换任务比非转换任务反应更慢、错误更多,这被称为特定转换代价[2]。Mayr指出任务转换情境中的控制过程主要包括: (1)选择高级目标或任务定势并保持任务表征,即定势选择过程;(2)改变任务定势结构,即定势转换过程[3]。研究者大多通过一般转换代价考察前者,通过特定转换代价考察后者[1]。
注意转换的发展特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定势选择能力的发展研究大多发现,一般转换代价从10岁到18岁持续减小[4,5],随后开始增大直至老年[2,3,5~7],表明监控当前目标的同时保持或选择任务表征的能力在生命全程中呈倒U形发展。但也有研究并未发现一般转换代价的年龄差异[8]。定势转换能力的发展研究大多发现,特定转换代价在生命全程中保持稳定水平[2,3,5,7],表明抑制先前任务定势的同时激活新任务定势的能力在生命全程中保持稳定。如Mayr发现抑制非相关任务定势能力的年龄差异不显著[3]。Reimers等的互联网在线任务转换实验采用人物脸部表情/性别判断任务,也发现特定转换代价在不同年龄中相对稳定[5]。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果,如Kray等采用对德语词汇的4种任务(是否动物判断、单音节或双音节判断、包含字母数奇偶判断、是否含字母“H”判断),发现特定转换代价的年龄差异显著[1]。此外,目前对注意转换的发展研究多限于青年和老年。如Mayr研究对象包括青年(20岁)和老年(70岁)[3],Kray等研究对象包括青年(20~40岁)、中年(41~60岁)和老年(61~80岁)[2]。也有少数研究采用了大范围研究样本。如Cepeda等的研究包括9个年龄组:7~9、10~12、13~20、21~30、31~40、41~50、51~60、61~70、71~82岁[9]。Reimers和Maylor的研究对象为4个年龄组:10~17、18~30、31~45、46~66岁[5]。但青少年阶段的注意转换特点还有待研究。
对转换代价来源的解释主要有任务定势重组和任务定势惯性之争。前者关注重组内部任务状态的主动准备过程,认为转换代价源于耗时的内源性主动执行控制过程[10,11]。后者关注工作记忆中先前任务定势的被动干扰过程,认为转换代价反映了某种前摄干扰效应[12,13]。哪种观点对转换代价来源的解释更合理,不同观点支持者仍各执一词。以往研究多针对某一观点展开,综合考察两种观点的研究较少。Barton指出,任务定势重组与任务定势惯性可能并不相互排除[14]。可以通过呈现线索将反应-刺激间距(response-stimulus interval,RSI)分为反应—线索间距( response cue interval,RCI)和线索—目标间距(cue target interval,CTI)来分离二者的作用。RCI代表从对上一刺激做出反应到下一任务线索出现的时间,CTI代表从任务线索出现到任务刺激出现的时间。线索出现前被试不知道接下来要执行何种任务,不太可能在RCI期间完成重组,因而只受到任务定势惯性的影响,任务定势惯性随时间逐渐消退,长短RCI下的转换代价差异可以揭示这种消退过程;一旦线索出现,被试即开始对下一次任务做准备,长短CTI下的转换代价差异能够反映对下一次任务的主动重组过程[11,14]。Meiran考察了多种RCI和CTI取值对转换代价的影响,结果都表明转换代价随CTI延长而显著减小[11]。但该研究采用箭头等符号作为线索,这种线索本身有可能作为一种分辨任务影响实验结果,与之相比,有意义言语线索更加明确、熟悉,更能快速激活任务表征[15]。Cepeda等的研究采用了明确的言语线索(“什么数字?”或“多少个数”),要求被试判断数字串(如1、333、3、111)由什么数字组成(1、3、3、1)或由多少个数字组成(1、3、1、3),通过操作RCI(100ms或1200ms)和CTI(100ms或1200ms)考察任务转换中的准备效应[9]。但该研究任务较为简单,且为纯粹实验室任务,实际意义较差。
总之,本研究的目标是:第一,考察中小学生注意转换的发展特点,如果中学生的一般转换代价和特定转换代价比小学生小,就表明中学生的定势选择能力和定势转换能力比小学生强;第二,考察转换代价来源,如果延长CTI减小了转换代价,就支持任务定势重组观,如果延长RCI减小了转换代价,就支持任务定势惯性观。根据以上目标,本研究采用外显线索任务转换范式,选用更具实际意义的加减法竖式任务,RCI和CTI都分别选取200ms和2000ms两种水平,长时间距选取2000ms是为了使被试有充足准备时间完成重组或使先前任务定势的残余激活充分消退。希望通过一般转换代价和特定转换代价考察定势选择能力和定势转换能力的发展特点,并通过操作RCI和CTI,分离任务定势重组和任务定势惯性在注意转换中的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从保定市某普通小学和中学选取小学5年级(简称小5)、初中2年级(简称初2)和高中2年级(简称高2)学生各36名,其中小5学生平均年龄10.39±0.53岁,初2学生平均年龄14.82±0.56岁,高2学生平均年龄18.17±0.50岁,所有被试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采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并收集反应时和正确率,通过DMDX编写实验程序并控制实验进程。
实验材料为呈现被加数(被减数)、加数(减数)和得数的10以内加减法竖式题。一半题目按加法做正确,另一半题目按减法做正确,随机插入一些按加法和减法做都不正确的题目(即得数错误的题目),以避免反应定势。刺激呈现顺序随机,但按某种规则(加法或减法)做正确的题目不能连续出现3个以上,且不允许同样题目即时重复。
2.3实验设计
一般转换条件下采用2(任务类型:单一、转换)×2(RCI:200ms、2000ms)×2(CTI:200ms、2000ms)×3(年级:小5、初2、高2)混合设计,被试内因素是任务类型、RCI和CTI,被试间因素是年级。
特定转换条件下采用2(任务类型:非转换、转换)×2(RCI:200ms、2000ms)×2(CTI:200ms、2000ms)×3(年级:小5、初2、高2)混合设计,被试内因素是任务类型、RCI和CTI,被试间因素是年级。
2.4实验程序
被试坐在距屏幕50厘米的舒适椅子上,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先呈现一个白色注视点(*),持续时间(RCI)200ms或2000ms,之后在相同位置呈现线索(“加法”或“减法”),持续时间(CTI)200ms或2000ms,要求被试尽可能准确快速地根据线索判断竖式得数正误(一半被试,“对”按F键,“错”按J键,另一半被试反之),在屏幕下方呈现“错误”900ms对错误反应反馈。正式实验包括6小组(ABCCBA),在组间操作CTI为200ms和2000ms依次交替;在组内操作RCI,A组(AAAA…)和B组(BBBB…)不需转换,各20次任务,其中前10次为200msRCI,后10次为2000msRCI,C组需转换(任务顺序随机),包括40次任务,其中前20次为200msRCI,后20次为2000msRCI。第一组任务的CTI是200ms还是2000ms、先采用200ms还是2000ms的RCI在被试间平衡。前3组之前分别练习10次,练习中的CTI和RCI均为500ms。A代表加法还是减法任务在被试间平衡。
3 结果
采用SPSS12.0处理数据,分别分析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练习和每小组前2次试验(作为热身)不进入分析。反应时数据标准为:小于250ms(看作预期[16],小5组0.06%,初2组0.01%,高2组0.01%)、3个标准差以外数据(小5组大于3883ms,初2组大于2767ms,高2组大于2363ms)和错误反应(平均错误率:小5组13.5%,初2组8.0%,高2组5.2%)均不进入分析。在发展研究中采用自然对数转换的反应时数据有助于减小极端值和反应时基线成绩差异的影响[17],本研究均采用自然对数转换的反应时数据。
3.1一般转换条件
被试单一组块和转换组块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1。
表1不同被试单一和转换组块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ln ms)和错误率
RCI=200ms
RCI=2000ms
年级 CTI=200ms CTI=2000ms CTI=200msCTI=2000ms
单一转换单一
转换 单一
转换单一
转换
反应时
小5 7.43(0.19) 7.64(0.18) 7.38(0.20) 7.52(0.18) 7.44(0.20) 7.47(0.22) 7.40(0.20) 7.48(0.19)
初2 7.05(0.15) 7.23(0.14) 7.04(0.16) 7.14(0.19) 7.07(0.19) 7.13(0.18) 7.06(0.19) 7.14(0.17)
高2 6.89(0.17) 7.08(0.17) 6.90(0.17) 6.99(0.19) 6.90(0.17) 6.97(0.18) 6.89(0.18) 6.97(0.17)
错误率
小5 0.10(0.11) 0.27(0.15) 0.08(0.08) 0.18(0.11) 0.11(0.12) 0.17(0.13) 0.06(0.08) 0.11(0.09)
初2 0.07(0.07) 0.15(0.11) 0.04(0.05) 0.10(0.07) 0.04(0.04) 0.10(0.10) 0.06(0.07) 0.09(0.07)
高2 0.04(0.05) 0.12(0.09) 0.02(0.04) 0.05(0.05) 0.04(0.06) 0.06(0.06) 0.03(0.05) 0.04(0.06)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以下同。
3.1.1反应时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1)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F(1,105)=174.265,p<0.001,单一任务的反应时比转换任务短,表明存在一般转换代价;(2)CTI主效应显著,F(1,105)=16.374,p<0.001,短时CTI下的反应时比长时CTI长,表明延长CTI加快了反应速度;(3)RCI主效应显著,F(1,105)=22.726,p<0.001,短时RCI下的反应时比长时RCI长,表明延长RCI加快了反应速度;(4)年级主效应显著,F(2,105)=102.856,p<0.001,年级越高反应越快,各组差异显著(p<0.001);(5)CTI和RC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18.984,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CTI下短时RCI的反应时比长时RCI长(p<0.001),短时RCI下短时CTI的反应时比长时CTI长(p<0.001);(6)任务类型和CT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7.039,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CTI下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大(p<0.01),对各年级单独的方差分析发现,小5学生长短CTI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初2和高2学生短时CTI下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大(p<0.05),表明延长CTI对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没有影响,加快了初2和高2的学生定势选择速度;(7)任务类型和RC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60.622,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RCI下的转换代价比长时RCI大(p<0.001),对各年级单独的方差分析发现,小5、初2和高2学生短时RCI下的转换代价都比长时RCI大(p<0.001),表明延长RCI加快了小5、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8)任务类型、CTI和RC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34.191,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RCI下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大(p<0.001),表明短时RCI下延长CTI加快了定势选择速度,短时CTI下短时RC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RCI大(p<0.001),表明短时CTI下延长RCI加快了定势选择速度。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此外,为了考察转换代价由延长CTI而减小是否由于任务定势重组,对200msCTI-2000msRCI和2000msCTI-200msRCI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两种条件下RSI均为2200ms,任务定势惯性的影响相同,因而如果延长CTI减小了转换代价,就是由于长时CTI下任务定势重组更充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初2和高2学生长短CTI下的转换代价均差异不显著,表明恒定RSI条件下长时准备间距没有促进任务定势重组。
3.1.2错误率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1)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F(1,105)=147.039,p<0.001,转换任务的错误率比单一任务高,表明存在一般转换代价;(2)CTI主效应显著,F(1,105)=42.588,p<0.001,短时CTI下的错误率比长时CTI高,表明延长CTI提高了反应正确性;(3)RCI主效应显著,F(1,105)=42.618,p<0.001,短时RCI下的错误率比长时RCI高,表明延长RCI提高了反应正确性;(4)年级主效应显著,F(2,105)=24.066,p<0.001,年级越高错误越少,各组差异显著(p<0.01);(5)CTI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5)=4.624,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小5学生由延长CTI减少错误的程度比初2和高2学生大(p<0.05);(6)RCI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5)=5.634,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小5学生由延长RCI减少错误的程度比初2和高2学生大(p<0.01);(7)任务类型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5)=10.955,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小5学生的转换代价比初2和高2学生大(p<0.001),表明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比初2和高2学生低;(8)任务类型和CT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9.261,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大(p<0.01),对各年级单独的方差分析发现,小5和初2学生长短CTI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高2学生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大(p<0.01),表明延长CTI对小5和初2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没有影响,提高了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9)任务类型和RC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23.724,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RCI下的转换代价比长时RCI大(p<0.001),对各年级单独的方差分析发现,小5和高2学生短时RC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RCI大(p<0.001),初2学生长短RCI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表明延长RCI提高了小5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对初2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没有影响。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为了考察高2学生转换代价由延长CTI而减小是否由于任务定势重组,比较RSI恒定条件下的数据,结果发现高2学生长短CTI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表明恒定RSI条件下延长CTI没有促进高2学生的任务定势重组。
3.2特定转换条件
转换组块中各条件下不同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2。
表2不同被试转换组块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ln ms)和错误率
RCI=200ms RCI=2000ms
年级 CTI=200ms CTI=2000ms
CTI=200ms CTI=2000ms
非转换
转换
非转换
转换
非转换
转换
非转换 转换
反应时
小5 7.64(0 22) 7.65(0.21) 7.52(0.20) 7.51(0.19) 7.47(0.24) 7.46(0.22) 7.48(0.20) 7.47(0.22)
初2 7.25(0.15) 7.20(0.16) 7.12(0.19) 7.17(0.21) 7.14(0.18) 7.12(0.19) 7.12(0.19) 7.16(0.16)
高2 7.11(0.18) 7.05(0.17) 6.95(0.18) 7.02(0.21) 7.00(0.18) 6.93(0.19) 6.96(0.17) 6.99(0.20)
错误率
小5 0.23(0.18) 0.31(0.21) 0.15(0.13) 0.21(0.14) 0.17(0.19) 0.18(0.16) 0.10(0.11) 0.12(0.12)
初2 0.12(0.12) 0.18(0.15) 0.06(0.08) 0.14(0.11) 0.09(0.12) 0.12(0.14) 0.06(0.08) 0.12(0.11)
高2 0.12(0.13) 0.13(0.11) 0.04(0.06) 0.06(0.09) 0.06(0.08) 0.06(0.07) 0.04(0.06) 0.06(0.08)
3.2.1反应时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1)CTI主效应显著,F(1,105)=19.683,p<0.001,短时CTI下的反应时比长时CTI长.表明延长CTI加快了反应速度;(2)RCI主效应显著,F(1,105)=76.053,p<0.001,短时RCI下的反应时比长时RCI长,表明延长RCI加快了反应速度;(3)年级主效应显著,F(2,105)=98.363,p<0.001,年级越高反应越快,各组差异显著(p<0.001);(4)RCI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5)=4.094,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小5学生由延长RCI加快反应的程度比初2和高2学生大(p<0.05);(5)CTI和RC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46.327,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CTI下短时RCI的反应时比长时RCI长(p<0.001),短时RCI下短时CTI的反应时比长时CTI长(p<0.001);(6)任务类型和CTI的交互作用显著,F(1,105)=23.490,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小(p<0.001),对各年级单独的方差分析发现,初2和高2产生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小(p<0.001),表明延长CTI对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没有影响,减慢了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7)任务类型、CTI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5)=6.899,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转换代价比初2和高2学生大(p<0.05),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转换代价比初2和高2学生小(p<0.05),表明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和高2学生慢,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和高2学生快。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比较恒定RSI条件下的数据,结果发现初2和高2学生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小(p<0.001),表明恒定RSI条件下延长CTI减慢了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
3.2.2错误率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1)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F(1,105)=25.537,p<0.001,非转换任务的错误率比转换任务低,表明存在特定转换代价;(2)CTI主效应显著,F(1,105)=32.037,p<0.001,短时CTI下的错误率比长时CTI高,表明延长CTI提高了反应正确性;(3)RCI主效应显著,F(1,105)=46.528,p<0.001,短时RCI下的错误率比长时RCI高,表明延长RCI提高了反应正确性;(4)年级主效应显著,F(2,105)=27.708,p<0.001,年级越高错误越少,各组差异显著(p<0.01);(5)RCI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5)=5.905,p<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小5学生由延长RCI减少错误的程度比初2和高2学生大(p<0.01);(6)任务类型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接近显著,F(2,105)=2.955,p=0.056,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初2学生的转换代价比高2学生大(p<0.05),表明初2学生的定势转换正确性比高2学生低。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4讨论
4.1 注意转换能力的发展
4.1.1定势选择能力的发展
先前研究表明一般转换代价从10岁到18岁持续减小[4,5]。但本实验反应时结果发现小5、初2和高2学生的一般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表明小5、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相同。一方面,这可能与本实验采用的加减法竖式判断任务有关。Bojko等曾指出任务性质对任务转换的年龄差异有影响[8]。如Cepeda等采用数字Stroop任务[9],林镜秋采用数字划销任务[18],Kray等采用几何图形形状任务(三角形/长方形)和颜色任务(黑白/彩色)[2],都发现一般转换代价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减小,而Bojko等采用朝向眼动和反向眼动任务,没有发现一般转换代价的年龄差异[8]。另一方面,这可能与本实验采用外显线索任务转换范式有关,根据Kray等的观点,线索能够降低任务不确定性,从而减小或消除任务定势选择能力的年龄差异[1]。
错误率结果发现小5学生的一般转换代价比初2和高2学生大,表明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比初2和高2学生低,这与先前研究结论一致[9,18]。小学生较大的一般转换代价可能反映了低龄儿童在工作记忆中保持和协调多项任务定势的能力较差。此外,Mayr曾指出,情境新异性对任务转换的年龄差异有影响[7]。本实验的转换组块中任务顺序随机,任务的不确定性要求被试具有较高的任务定势区分能力,小学生区分任务定势的能力比中学生差,因而小学生较大的一般转换代价也可能反映了不确定情境下较差的定势控制能力。
4.1.2定势转换能力的发展
先前研究大多表明特定转换代价在生命全程中保持稳定水平[5,7,9]。与之相反,本实验结果发现了特定转换代价的一些年龄特点。反应时结果发现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转换代价比初2和高2学生大,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转换代价比初2和高2学生小,表明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和高2学生慢,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和高2学生快,这可能因为短时CTI下小5学生抑制先前任务定势的同时快速激活新任务定势的能力比初2和高2学生差,在长时CTI下小5学生可能等不及地要做出反应,因而定势转换速度较快。错误率结果发现初2学生的转换代价比高2学生大,表明初2学生的定势转换正确性比高2学生低。以上结果可能主要与实验任务有关。先前表明特定转换代价在生命全程中保持稳定的研究一般采用较为简单的实验任务,如人物图片表情/性别判断任务[5]、几何图形颜色/形状判断任务[2],而采用较难任务的研究发现了特定转换代价的年龄差异,如Kray等采用德语词汇任务发现老年人的特定转换代价比年轻人大[1]。虽然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与本研究不同,但提示我们实验任务的难度可能对特定转换代价的年龄特点有影响。
4.2转换代价的来源
4.2.1一般转换条件
关于任务定势重组,反应时结果发现小5学生长短CTI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初2和高2学生短时CTI下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大,表明延长CTI对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没有影响,加快了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恒定RSI条件下初2和高2学生长短CTI下的转换代价均不显著,表明长时准备间距没有促进任务定势重组。错误率结果发现高2学生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大,表明延长CTI提高了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恒定RSI条件下延长CTI没有促进高2学生的任务定势重组。关于任务定势惯性,反应时结果发现小5、初2和高2学生短时RCI下的转换代价比长时RCI大,表明延长RCI加快了小5、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错误率结果发现小5和高2学生短时RCI下的转换代价比长时RCI大,表明延长RCI提高了小5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各年龄组都受益于延长的RCI,减小了转换代价,这表明先前任务定势残余激活的延迟效应随时间逐渐消退,为任务定势惯性观提供了证据[12]。上述结果表明,一般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在任务转换中的作用不大,任务定势惯性起主要作用。
此外,反应时结果还发现CTI和RCI的效应是交互在一起的,短时CTI下延长RCI减小了转换代价,长时CTI下长短RCI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这与Cepeda的研究结果一致[9],这似乎表明,任务定势惯性效应可以由有充分时间重组而克服,即当有足够准备时间时,RCI的作用减小了;同样地,短时RCI下延长CTI降低了转换代价,长时RCI下长短CTI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这似乎表明,任务定势重组效应也可以由先前任务定势延迟效应的充分消退来抵消,即有足够时间使先前任务定势充分消退时,任务定势重组的作用减小了。
4.2.2特定转换条件
关于任务定势重组,Cepeda和Meiran的研究都表明延长CTI减小了转换代价[9,11]。本实验反应时结果发现小5学生长短CTI下的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初2和高2学生短时CTI的转换代价比长时CTI小,表明延长CTI对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没有影响,减慢了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任务定势重组或任务定势惯性都难以对此做出解释,这可能与实验任务有关,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任务定势惯性,本实验发现延长RCI对特定转换代价影响不大,表明特定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作用不大,这与Cepeda的研究结果一致[9]。
5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发现:
关于注意转换能力的发展特点,一般转换条件下,小5、初2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相同,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比初2和高2学生低,特定转换条件下,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和高2学生慢,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和高2学生快,初2学生的定势转换正确性比高2学生低。
关于转换代价来源,一般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在任务转换中作用不大,任务定势惯性起主要作用,特定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和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的作用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