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凝聚力最佳时期的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青少年凝聚力最佳时期的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幼小衔接最佳期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佳期论文,幼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龄前儿童入学的最佳年龄应该多大,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学者们研究、争论的话题。最近一些年,由于儿童遭受的竞争压力与高等教育不相上下,使国外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重新考虑初等教育和学龄前儿童入学的年龄问题,他们提出:“愈早入学,学业成绩果真愈好?”的疑问。

在我国,按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年满7 周岁的学龄儿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初等教育。近几年,南方大部分城区学龄儿童的入学年龄有所变化,即6周岁入学。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 南北儿童的生长、发育、成熟自然存在差异,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尤其是零岁教育、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视,使婴幼儿的脑发育更迅速,智力发展更突出。所有这些都为儿童入学,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奠定物质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南方地区儿童入学年龄的提前和北方部分儿童的早入学实属正常。但是,把提前入学作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时尚,形成一股潮流,那就应当做进一步的分析了。不错,重视教育,应先从娃娃抓起,但是许多家长误认为早入学是早教育的唯一选择。儿童提前入学一年者有之,二三年者亦有之。家长们均以早送子女入学为己任,似乎提前入学可以换来许多早慧、聪明的溢美之词,于是乎,涂改户口,虚报年龄之风席卷许多家庭、学校、派出所。孰不知不恰当的提前入学,不仅难以达到家长们预想目的,相反却会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

第一,从生理方面来看,不适当的提前入学会损伤儿童的有肌体。有的家长把早入学的论据,归结为国外儿童大多为六岁入学。但家长们并不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及学校课程设置等情况。国外许多学校之所以让子女早入学,或是为了减轻家长负担,便于工作,或是为了享受一定的社会福利,尤其是国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我国有很大区别。以德国、美国为例:在德国,6月30日以前出生满6岁的儿童在8月1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基础教育,共6年,然后是5—9 年的中等教育,就初、中等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看,德国比我国时限长。德国小学一年级的周教学时数为19—20课时,一年级结束时学会所有德语字母,会1—20以内的加减法。在美国,小学三年级以前仅学百以内加减法, 儿童在学校学习、游戏各半(半小时上课,半小时活动),教学要求也十分宽松,教学内容可由师生临时决定,如果学生们都提出要休息,那么数学课就可改为“睡觉课”。而我国小学一年级的周教学时数在28课时左右,主课占70%以上,除学习100 以内的加减法外,还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常用汉字400余个, 大中城市中的许多学校每周加2—4学时的外语,大部分学生都要上1个专项班, 有的个别学生要上几个专项班,他们不但没有玩耍、自由活动的时间,就连睡眠时间也无法保证,学习负荷远超出国外儿童。

众所周知,6、7岁时期是儿童身体快速生长时期,这既是一个生长高峰期,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因为短时期的快速生长,使血液循环、骨质钙化、神经系统的发育变得相对脆弱,过早过重的学习会使上述矛盾加剧,导致或直接阻碍有肌体生长,或是促使有肌体畸态生长。近视、驼背、神经性头痛、抵抗力低等现象的出现,与此不无关系。所以,不适当的早入学会给孩子、家长、社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值得特别注意。

第二,从心理上看,不合时宜的提前入学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人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内外环境矛盾运动及主体对矛盾的解决而实现的。即外部环境提出客观要求,使主体原有的心理平衡出现倾斜,产生矛盾运动,后经个体努力,解决矛盾(即解决了客观环境提出的问题),达到心理的新平衡,心理向前发展。但是如果儿童过早入学,其生理、心理发展均未达到同级标准,学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对于他(她)们来说,变得过高、过难,儿童内心世界虽然也存在矛盾运动,但经过个体努力仍无法解决,矛盾不解决,心理不发展。这样早入学根本不会带来什么早慧,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经常性的不能解决问题,内心充满矛盾,往往使儿童产生挫折体验,导致自卑或对教育、学习的逆反。

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挫折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可能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提出应该做挫折训练,以培养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强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不同,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存在差异,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还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增加个体心理张力,化阻力为助力,而是对挫折印象深刻,恐惧感强烈。进而带来两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为自卑,一为逆反。一般说来,具有内倾人格的儿童常表现为自卑,过低认识、评价自己,缺少主动性及成就动机,经常无法解决实际上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心理障碍。这部分儿童在成人后在潜意识中仍可能存留挫折——幼稚性行为,出现挫折——倒退现象,并容易产生病态人格。具有人格外倾的儿童,面对经常性的挫折,则可能产生侵犯行为及逆反心理,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满不在乎,对教师的要求和学习有抵触情绪,破坏学校纪律,其实这些具有逆反心理学生的意识深处,仍是强烈的自卑。

另外提前入学学生压力过大,心理紧张。目前,家长送子女提前入学的大部分动机是望子早成龙,可家长们违背教育原则的过分期盼与儿童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并非正比,相反,过分的期待和希望反化为压力,造成学生的紧张心理。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一定的压力和适度的紧张,能促使神经迅速兴奋,注意力集中便于学习和解决问题,但过度的压力和紧张,则会阻断神经传导,不利问题解决,并使人急躁抑郁。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压力过大,竞争过于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青年精神抑郁症增多。在我国,社会压力与人的年龄倒置。即年龄越小(小学后),经受的压力越大,这势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实际调查表明,目前在校的少年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很差,经常出现极端性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些现象令人甚忧。

第三,心理定势对学习的消极影响。心理定势是人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一般情况下,心理定势的产生,有利于同类问题的顺利解决。但它同时也可导致人循规蹈矩,缺少创造性。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仍以讲述式为主,儿童年龄越小,主动性越差,主动探求的机会越少;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增多,受定势影响越大。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时谈到:美国的中学生可能拿不到奥林匹克竞赛奖,但将来可能拿诺贝尔奖;中国的孩子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金奖,但是中国人很少获诺贝尔奖。幼童时期养成的根深蒂固了的学习定势,势必影响儿童未来的视野、创新性。

究竟能否早入学,要依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而定。身体健康、智力水平达到入学儿童中上水平、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儿童,可以提前入学,否则要找专门的研究机构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咨询,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盲目赶潮。

标签:;  

关于青少年凝聚力最佳时期的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