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我国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次大战以后,经济一体化,科学国际化,人才世界化的日益发展,使人类面临许多综合性问题,迫使人们采用综合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性融合和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更加显著。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的一场争夺战,谁拥有它,谁就占优势,就能赢得胜利。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证明,凡人世间任何高层次的复杂竞争,几乎都是人才运用脑力的竞争。因此,抢夺科技创新人才,就是抢夺明天。
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纲要中指出,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掌握知识这一新财富源泉,就会落后他人,以至于丧失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当今席卷全球的知识经济即智能经济,是以人的知识和智慧为依托的智力创造为核心的人才经济,在科技创新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源泉的今天,知识经济也就是创新经济。知识经济需要新思想、新观念、科技新设想和科技新成果,而创新人才正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活载体,是未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支柱和脊梁。科技奖金投入是由人去使用的,科学技术是由人掌握的,科技成果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市场是由人去开拓的,高素质的科研、生产、掌握和运用高科技手段处理各类信息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而创新是人才的能力,创新是一切人才所追求的目标,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就没有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日本的本田、佳能、丰田、松下等闻名全球的公司,已成为创造知识的公司,每个人都是有知识的创新者,正如丰田公司前董事长丰田英二曾说:“产品是由人创造的,不培养人,发展生产就是空谈”。所谓创新,一般的理解指能产生新颖、独特、有用的劳动成果的过程。因此创新型人才就要具备科研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发展联想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获取信息跟踪国内外前沿科学的能力、文字与科技写作能力、社会与人际交往活动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其中发明创造能力是核心,属于“猜测型”科学家。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要能超脱自己本身、积极进取、勇气十足。有独立性、超前性、想象力、预见力等。其个性特征是富有主动性、洞察力、变通性、疑向性、独创性、严密性、科学性,有信息和坚持力等,而丰富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超群的创造能力是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主要的智力特征。亘古至今的一切科学发明表明科学创造是一种身心和综合性劳动,若仅从心理结构考察创新型人才除了有情操、意志、性格等一般表述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破旧立新,不怕犯错误,不满足现状,敢于“违反逻辑”,具有科学叛逆精神和勇于进入别人研究领域与非智力要素也十分重要。但创造力强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上述的条件和个性特征、非智力要素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适宜的大小环境和机遇,才能成为创新人才。
美国密希大学丹尼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人才分为7个层次即7等,他认为一等是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能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但一般来说,人才可分为3个层次:合格人才、专门人才和杰出人才。杰出人才即国内外人们常讲的顶尖人才、拔尖人才、科技精英、科技明星、学术带头人、国家级项目主持人、国家级工程负责人以及高级科研管理人才等。他们都是科技大军中的帅才和将才,都是有重大创造和卓越贡献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其中国家级以至世界级的科技精英即人才层次与人才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在今年6月北京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大声唤呼:我国最缺乏的是高层科技创新人才。
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也是一种特殊能力。据日本科技厅对创新人才(开拓型科研人才)的解释是,他们不仅善于洞察世界科技发展新潮流,及时提出带战备性的新课题,而且能够指出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科技创新人才以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兴衰影响很大。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圣西门假设的那样:若法国突然损失了自己的50名优秀数学家、50名优秀物理学家、50名优秀化学家、50名优秀的军事工程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就会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难怪国内外称他们是科学殿堂里的栋梁,农民奉为“财神”,被企业当作“资本”,被政府拥作“智囊”,是各国增强综合国力中被抢占的人才“制高点”。
全世界取得创造成功并成名的国家级与世界级的顶尖人才,总数不过300万,占现今全球实有人口总数的0.6%。美国科学基金会曾于1994年预计,从1995~2010年美国每年将缺乏9600名博士水平的科学家。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统计,现在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中,高科技人才总共不足19万人。美国商务部的预测,到2005年,要有100万名高科技人才,才能满足全美高技术企业的需求。高科技人才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今天美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大障碍,于是“超弹性工作时间”和“超早抢购人才青苗”的战备应运而生。日本文部省于1985年就设立了培养和确保年轻一代科技人才成长的“特别研究员”制度。德国开设了高校毕业生培训等,充分说明各国对造就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返视我国,我国的科技队伍,主要是科学研究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科学教学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等。据1998年4月的一份统计资料,我国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2704万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145万人,中级379万人,初级1820万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平均每万人中科技人才数量仅为200人,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2000人和发达国家4000人的平均水平。而农业科技人才更是极度匮乏,连农民技术员在内仅占农民总人数1.11%,和国际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科学素质不相适应,结构水平也不理想,其中最缺乏的是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我国这支数量和总体水平不够强的科技大军,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科技人才中,45岁以下的只有26万人,仅占总人数的16.8%,两院院士50岁以下的更是凤毛麟角。以北京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例,截止1997年7月,该市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4人,仅占全国880名两院院士总数的0.5%,且老龄老化,当中惟一的1名中科院士时年87岁,3名工程院院士年龄分别为73、72、60岁,有突出贡献专家队伍平均61岁。而边远的一些省份更加匮乏。如青海省惟一担负培养全省人才的一所综合大学仅有3名教授,令人简直不可想象!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各条战线都缺乏人才。而有人却说,在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啥都不缺。其实我国最大的“赤字”还是人才赤字,人才最紧缺。我国要逐步成为科技强国,就要依靠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而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从哪里来呢?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里,在人才日益走向国防化的新趋势下,我国仍要继续采取培养与吸收“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国内培养和海外吸引的关系。树立“集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新思想、新观念。确立以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标准的公平竞争的择优机制,让中青年创新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回顾科学史上做出杰出科学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创造力最强的时候多数都是在二三十岁、三四十岁。据国内外有关资料介绍,他们在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时的平均年龄位于25~45岁,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对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人员调查,获奖最佳年龄是40~45岁。因而要重点培养和造就45岁左右的科技人才,让其挑重担,进入高层次,充分发挥他们发明创造黄金时期的聪明才华。强化优化继续教育工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新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一些省市实施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百人计划”、“千人工程”、“青年明星工程”、“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晨光计划”和中科院最近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等,要给予各项优惠政策,科研课题重点资助和特殊的待遇、补贴等。为了抑制科技人才群落出现的“人才密植”和“闲置”,防止人才群落的老化和创造力的萎缩,要顺乎人才有国籍而无国界日益国际化的趋势,倡导“远缘杂交”,借用脑力和优劣互补,重视国内外人才交流,使其充满活力。
加紧造就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科技创新人才,采取应急措施,激励他们尽快成才,目标是把其培养成面向未来(这个未来不是20世纪而是21世纪)的国家级以至世界级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让他们顶天立地、后来居上、攀登高峰以迎接我国科技发展“黄金时期”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