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产业技术联盟现状及对策分析_联盟标准论文

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现状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地区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产业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聚集优势科技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技术联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现象,联盟的运行稳定性、运行机制、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影响着联盟的发展和联盟作用的发挥。龙头企业或政府在倡导组建联盟时,都面临着如下问题:联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联盟如何有效组织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成员单位,实现联盟集群式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交流或分担合作课题;联盟建立何种商业模式或利益分享机制,以及如何锁定未来市场所需要的共性技术,从而实现赢利或提高市场的前期占有率。因此,系统梳理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北京市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对策,可以为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管理等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一、产业技术联盟的含义

关于产业技术联盟的含义,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技术联盟的称谓不尽统一,含义也各有侧重,本文根据国内外产业技术联盟实践,将产业技术联盟定义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机构共同参与,以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契约关系为纽带,形成的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与产业推动组织。[1](P21-24)旨在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使得各联盟成员能够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

二、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现状

近年来,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迅速,2003年之后产业数量快速增长,2009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产业技术联盟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年底,北京地区较为活跃的产业联盟约100家,其中49家为科技部试点联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9家联盟申请登记为社团法人。产业联盟现有7000多家成员单位,其中企业约占2/3,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约占1/5,行业龙头单位牵头或参与的产业联盟达80多家。[2](P90-91)为了更深入了解和分析北京地区产业联盟发展现状,课题组针对北京市科委支持或备案的联盟单位,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重点调查了联盟的基本情况、运行管理情况、运行绩效情况、创新发展情况以及政府措施对联盟的影响等方面。截至2013年3月20日,共收回48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48份(名录见表1),有效率为100%。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典型的、成功的产业技术联盟进行实地访谈。

1.基本情况

(1)联盟成立动因。产业技术联盟构建的动因是指联盟建立的主观和客观驱动力量,即各成员与其他成员建立联盟合作关系的原因。[3]从联盟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可以推断出其发展的稳固性和持续性。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可知,更好地促进产业上下游的联系与合作是产业联盟成立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提升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最后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实施需要。座谈中发现,如ABO联盟、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闪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立之初都是围绕着特定产业或技术融合供给式的组建目标,联盟成立的动因非常突出。

(2)联盟成员构成。本次调查的48家联盟共涉及2574家单位,其中企业1787家(跨国公司63家),科研机构266家,高校246家,政府机构21家,第三方机构24家,行业协会26家,金融机构14家,其他用户机构127家。每个联盟的成员构成比例的平均值为:企业占69.43%(跨国公司2.44%),科研机构占10.33%,高校占9.56%,政府机构占0.82%,第三方机构占0.93%,行业协会占1.01%,金融机构占0.54%,其他用户机构占4.93%。从其构成可以看出,联盟已成为当前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重要形式(见图2)。

(3)联盟成立时间。从成立时间来看,北京地区产业联盟自2009年以来发展迅速,2002—2008年缓慢发展。本次调查的48家产业联盟中,2002—2008年平均每年成立两家左右,2009年起迅速增长。北京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技术联盟、产业链联盟、技术标准联盟、市场联盟、服务联盟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组织发展迅速,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见图3)。

(4)联盟所属领域。从行业领域分布来看,北京地区产业联盟多集中在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等问题,正处于成长期或跨越发展阶段。本次调研的联盟覆盖面较广,涵盖了软件、通信、计算机与互联网、新能源与新材料、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多个产业领域和科技服务业,其中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软件、新材料、制造、环保等领域的联盟占比较大。联盟推动了市场推介、产品研发、技术标准、产业链合作等活动。

2.运行管理

(1)联盟伙伴选择。联盟伙伴的选择是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的基础和关键,是产业技术联盟组成结构中重要的内容。选择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于实现优化配置,取得良好的绩效,增加产业技术联盟的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联盟而言,最优伙伴选择并不存在通用的判定标准,只有适合联盟长远发展的才是最好的。[4]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产业技术联盟在选择成员时最注重的因素是:成员是否具有先进技术或新技术、是否与联盟发展目标和管理理念一致、是否具有互补性技术资源。除此之外,企业规模和实力、具有市场开拓优势等方面也是重点考虑的条件,而与政府的关系、人力资本等其他资源以及是否具有国际资源等方面考虑较少(见图4)。

(2)联盟经费来源。目前,北京产业技术联盟的研发经费和日常运行管理费用来源是多方面的。研发经费来源包括政府资助、联盟企业按比例出资、委托项目研发费和金融贷款、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等。本次调查的联盟中有79.17%的联盟研发经费受到政府资助,64.58%的联盟研发经费来源为委托项目。日常的运行费主要来源包括会费、政府资助、提取项目管理费等(见图5)。由问卷分析可知,58.33%的联盟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受到政府资助,54.17%的联盟日常运行管理费用来自会员缴纳会费。在访谈中,联盟成员认为在成员单位之间建立起特定的商业模式将是联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点因素(见图6)。

(3)联盟利益分配。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成员的资本投入和联盟成员的工作成效是影响联盟利益分配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联盟整体收益状况和成员所承担的风险大小,最后是成员在联盟中的重要程度。在调查中,92.31%的联盟达到了各成员的最低预期收益,仅有7.69%的联盟还没有达到各成员的最低预期收益。对于联盟的利益分配方式,75%的联盟采用知识产权分享的利益分配方式,40%的联盟采用利益分成的利益分配方式,10%的联盟采用股权投资收益分成的利益分配方式。以获得合作收益为主的利益交互式的紧密性联盟,成为成员单位看好或期望的最佳状态。从龙头企业获得合作项目或订单是最直接的受益方式,但目前又不期望在联盟发展中被并购。仅以信息交流为主要目标的松散性联盟,对重点成员的凝聚力不大,对小企业的吸引力较大(见图7、图8)。

3.运行绩效

产业技术联盟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需要不断提高内部运行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业技术联盟整体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以抱团取温式的发展来抵消外部激烈竞争环境对联盟的消极影响。分析产业技术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是评价的基础和保障。为了了解和分析影响产业技术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48家联盟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了统计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联盟运行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为:联盟运行成本、联盟成员间的协调能力、联盟盈利能力、伙伴关系及联盟敏捷性。对于运行成本因素来讲,协调沟通成本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调整成本、监控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开拓市场成本和其他成本的影响较小(见图9)。

对于协调能力来讲,主要有联盟成员的合作情况、联盟成员间的文化融合情况、联盟冲突管理和联盟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情况等因素对联盟的绩效具有影响。其中联盟成员的合作情况为:超过半数的联盟能够很好地开展深层次合作、41.17%的联盟能够较好地开展合作交流,仅有4.66%的联盟开展一般性的业务合作;68.75%的联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磨合,共同去解决遇到的阻力。这些磨合或阻力主要是合作参与方在技术或市场中有竞争关系、多单位参与的协调与组织管理难度大,其次是利益分配或合作的商业模式不明朗、未能争取到合作研发的经费(见图10)。

关于联盟协调能力中的联盟成员之间的文化融合情况,统计结果表明,68.75%的联盟成员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促进联盟发展为共同价值追求;31.25%的联盟成员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差异,处于认同与积极融合的过程中;仅有6.25%的联盟成员保持各自独立的企业文化。

联盟冲突管理统计结果表明,联盟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业务性意见分歧,其次是利益分配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和文化理念冲突。对冲突管理的有效程度,72.34%的联盟成员认为“好”,8.51%的联盟成员认为“很好”,19.15%的联盟成员持“中立”态度(见图11)。

关于联盟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情况,统计结果表明,25%的联盟成员共享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数据信息、需求信息等资源,58.33%的联盟成员共享部分与合作相关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数据信息等资源,20.83%共享部分不涉密信息与数据资源。

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产业技术联盟运行绩效内部影响因素

运行机制:产业技术联盟中的业务流程分配、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日常事务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等影响组织成员行为,对于联盟的运行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运行机制是联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影响到联盟各成员的利益与整体目标的实现,否则会增加联盟终止的可能性。

技术融合程度:联盟成员对于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等有追求动力和学习能力,适当的技术融合是联盟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提升联盟组织和各成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对于技术融合程度而言,并不是融入越多越好。[5]国外对技术联盟终止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联盟成员的技术融合程度只有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否则也会增加联盟终止的机会。

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对于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合作伙伴之间的契合性。主要是指联盟成员之间资源、能力等方面的契合,对组织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二是合作伙伴的贡献。对产业共性或关键技术的获得取决于合作成员对共性或关键技术的投资,且能从中获得额外收入,这种收入可能是市场,也可能是渠道、人脉,或是技术扩散等。三是合作成员的素质。主要是指合作成员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努力程度等综合素质。这对联盟的运行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也至关重要,不但影响联盟的运行绩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联盟终止与否。四是合作成员的管理与文化偏好。主要体现为合作伙伴在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偏好,对联盟组织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持久性有一定影响。

(2)产业技术联盟运行绩效外部影响因素

行业特征:产业关键和核心技术研究涉及行业领域和技术领域较为广泛,受行业发展速度影响,尤其对于竞争激烈、产品寿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产品复制性强、风险大的行业影响更大。[6]因此,行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技术联盟的整体运行绩效。

市场因素: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竞争者的技术优势、产品及流程的更新、人力资源整合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绩效。[7]同时,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也对产业技术联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影响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绩效。

政策因素:政府不断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竞争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相应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来保障产业技术联盟目标的实现。

三、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产业发展及技术路径的需求来组织产业联盟参与的引导性活动及政策有待完善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产业发展中对个体的支持较多,而以联盟形式来组织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相关政策较少,不能充分地围绕诸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属地优势来组织联盟体参与;另一方面是对不同发展阶段联盟的利用效率不高。对联盟中的基于技术的联盟、基于市场培育的联盟、基于服务的联盟的利用,应各有侧重,鼓励不同特点的联盟组团开展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与服务。此外,利益共享、责任分担、创新优惠政策等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引导支撑体系。

2.联盟自身目标和运行模式不够明确,单纯依靠政府输血的联盟发展思路难以为联盟提供有利于知识创新及转移的有效支撑

明确的发展定位是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伙伴选择、产学研合作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北京地区部分产业联盟在成立之初,缺乏对行业的深入分析,定位和发展目标比较模糊、空泛,成员间的产业细分构架不完备。联盟的发展主要以申请政府项目作为重要的持续因素,以信息交流、合作研发、技术标准研制为重要内容进行内部知识创新及转移活动。在联盟知识创新及转移的外部性、市场化运行方面尚未利用好社会资金及职业经理人来建立一定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联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3.不同结盟导向、不同产业路径转化状态的联盟运行管理有待完善

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自2009年起迅速发展,平均成立时间较短,联盟在利益分配、伙伴选择、运行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等方面尚不成熟,主要表现:一是成员间的沟通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二是联盟内部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低效的治理机制,不但削弱了各成员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了协同创新的竞争优势,在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同时,也对产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效率带来一定影响;三是产学研合作与资源共享不充分,产业技术联盟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存在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隐患;四是不同领域联盟成员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不一致,产业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运行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对策分析

1.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发挥政府调控职能,明确主导产业发展中联盟的参与和服务

在重点产业或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应引导和鼓励联盟的参与,要求联盟牵头单位围绕产业发展,组织产业链需要的成员单位,形成涵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服务企业在内的集团式的联盟,促进成员单位在产业各环节中发挥作用,并获得自身发展。形成不同联盟参与、共同促进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并采取联盟项目资金支持、政府采购、联盟标准制定与实施、支持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相关措施,支持联盟创新发展。

2.加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分类推动,构建联盟文化建设,完善联盟运行机制

北京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的产业领域,多集中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软件、新材料、制造、环保等领域,反映出来的产业技术组织活动以新产品合作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市场价格竞争与谈判、产业细分中龙头企业的服务外包与合作为主要形式。因此在产业技术联盟的管理和运行中,就需要联盟成员间达成共识,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文化认同,选择科学合理的联盟利益分配方法。应综合分析各联盟成员为联盟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成本及承担的风险,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技术联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3.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强化联盟知识创新及技术转移管理,维护联盟关系资本

应不断加强联盟的诚信机制建设,增加联盟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联盟成员单位做好知识管理。[8](P90-91)产业技术联盟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盟成员相关信息的整理与动态分析,考察联盟成员与联盟发展需求是否符合,鼓励联盟各成员将其优势资源投入到合作中,同时注意搜集潜在联盟伙伴的相关信息,为联盟伙伴进入与退出联盟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建立联盟内部组织学习机制。实现联盟内部知识的学习、转移、积累与再创新,为联盟的快速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加强交流合作,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过程中,对外交流合作对联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技术联盟对外合作有:投资商合作、科研院所合作、政府招商部门合作、社团组织合作及国际合作等。[9][10](P47)因此,应该利用合作方的优势,加强联盟的对外合作交流能力,加快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活动,从而不断提升产业技术联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内部交流中,应构建联盟的风险防范体系(如图12)。

对各类风险指标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识别和评估测量。具体来讲,就是做到及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做好防范风险的全面准备,结合分析的情况提出解决风险的有效措施,使联盟能够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降低风险对联盟发展的影响程度。

标签:;  ;  ;  ;  

北京市产业技术联盟现状及对策分析_联盟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