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交易、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东亚与中国经济解释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绩效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7—0040—06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大的亮点不外乎东亚奇迹与中国崛起这两大事件了。但是东亚危机之后艰难的制度改革为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对东亚奇迹和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做出一以贯之的制度解释。已有的研究大多围绕契约的范式探讨关系契约在东亚经济中的作用,但是在东亚的关系社会中契约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且契约常常是默示的和不可见的。因此,产生于成熟市场经济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契约理论对东亚的解释力就很受局限了。本文试图回到麦克尼尔(1980)的逻辑起点,从关系交易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
一、文献综述
对交易的划分是理解交易的关键。康芒斯(1934)将交易分为三类: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配额的交易[11]。诺斯从历史的角度把交易划分为人格化交易和非人格化交易[10]。这些划分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是最具有启发性的划分当属著名法学家麦克尼尔了。
麦克尼尔把契约理解为交易关系,并划分为个别交易与关系交易。他解释道,个别性契约是这样一种契约,当事人之间除了单纯的物品交换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它的范式就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交易。但是,每一个契约,即使是这种理论上的交易,除了物品的交换外,都牵涉到关系。因此,每一个契约必然地在部分意义上是一个关系契约,也就是说,这个契约不只是一次个别性的交换,而是牵涉到种种关系。而关系性契约又分为原始共同体式契约与现代关系契约。第一种关系性契约包括一个原始共同体中所有的相互交错在一起的交换行为。这个共同体有独立的经济,但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对稳定,几乎没有根本上的变化。第二种关系是现代契约关系,与之密切联系的是高度复杂的,专业化极其发达的,经常变化的大型社会[13]。
威廉姆森很好地吸收了麦克尼尔更进一步的划分,即把契约法分为古典的、新古典的和关系的三大类,古典契约法对应于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交易,每次交易自行清算,不涉及第三方,与其他交易无关。新古典契约法对应于不完整的长期契约,有第三方介入来解决争端和实现契约灵活性,但作为参照点的初始契约是不变的。关系性缔约活动对应于比新古典契约更长期和复杂的契约,其参照点由于贯穿始终因而完全是关联的,它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初始协议”。威廉姆森对契约的关注使得后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关系契约问题[1—2—3]。
维克托·金德伯格(1980)对关系交换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由于环境将以在交易关系形成阶段里双方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发生变化,关系各方需要某种措施来调整关系,以把这些新情况反映于其关系中”。“合同双方常常发觉至少割断其中一方的退路——使他更难离开这一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这就使很多经济活动发生在长期的、复杂的、也许是多边的合同内。金德伯格注意到了关系交易的动态性,指出“各方的收益流和成本流在时间上不必一致”。金德伯格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交易本身。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约翰·罗伯茨则循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思路,总结出交易的五种属性:资产特征(专用性投资)、频率与周期、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衡量履约情况的困难性、与其他交易的联系性[7]。他们注意到了交易间的关系问题,但是没有进一步探讨关系交易。
可以看到,后来的研究过多地关注自我实施的关系契约问题,而对麦克尼尔和金德伯格的原创性思想并没有从交易间的关系角度深入下去。
二、交易间关系的理论框架——交易结构论
(一)对交易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1.从离散交易、关系交易到科层组织——交易间关系的一体化
离散交易(discrete transactions)是指每笔交易是可清算的,交易之间没有关联,信息是对称的,第三方可观察、可证实的。① 这种交易者的行动完全是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的,纯粹的离散交易在现实世界中是很少的。在原始社会最接近的可能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在现代社会最接近的是股票交易和商品零售交易。
关系交易是一系列交易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联结,交易之间是有关联的,交易随时间而不断变化,交易是靠双方自我实施进行的,信息不对称,第三方不能观察和证实。交易间产生关系的标志:一是金德伯格(1980)提出的支出与收入流不一致,跨交易结算。二是一个交易成了另一交易完成的条件,交易间的因果关系出现。这必然导致组织化和交易一体化。
科层组织是通过权力命令将交易集中化进行的交易方式。因为关系交易需要根据条件的变化重新谈判或缔约,交易成本会出现上升。随着交易一体化程度的提高,采用集中命令的方式会提高效率。科层组织在本质上是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一种交易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将离散交易、关系交易和科层组织看作交易一体化的一个光谱,离散交易和科层组织是两个极端,而关系交易是一种中间状态。这个一体化过程的关键变量就是交易间关系强烈的程度。
2.关系交易的本质
在求解关系交易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我们常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是交易参与者的个人信息的储存(诚信度、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交易渠道等能力),部分应得收益的储存,还有支付的(隐性)承诺等等。这个现象的本质仍然是交易间关系问题,也就是交易之间产生了关系租金,这种租金是一种可获得的利益。② 同时,关系也是有成本的,童牧[15] 指出,这种成本包括信息泄露、软预算约束和双边锁定等。那么,关系租金与关系成本之间的权衡(tradeoff)变成了关系交易选择的最优化问题。人格化交易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交易,只不过是人际交易关系与其他交易关系的联结。
关系交易为什么存在?还是节约交易成本。当关系租金大于关系成本时,关系交易的存在就是必要的。从信息角度来看,关系是信息的凝结,使信息更加对称,能有效克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而有利于促进交易的达成。关系形成时的成本可以在多个交易间分担,也是成本最小化的选择。把不同的交易通过关系提供的信息联结起来,在多个交易的互联中实现收益最大化,这应是关系交易的信息角度的解释。很明显,有了信息优势,监督就方便多了,可以降低监督成本。从实施或执行角度来讲,关系交易可以利用交易的关联性、因果性来制约某个交易者的行为,交易者为了获取整体收益的最大化,可以在某个交易中忍受一定的成本上升,而谋求在其他交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而关系交易会导致某种强制性。
(二)一个初步的基本模型
设函数S(R,C)满足收益递减规律,是个凸函数。易知,对于总剩余s的最大化问题:
MaxS=Max(R-C)
满足一阶条件:MR=MC。
在一阶条件下,收益和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那一点,达到最大的总剩余。这是市场交易中的典型结论。
可以假定系列交易T与其它交易没有关联,则T从整体上是可以清算的,且满足离散交易下的i个交易求和以及求最大化问题的结论。公式表达同上,在此略去。
(三)交易的结构
交易间关系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交易的结构。交易结构大体上包括交易的时空结构、信息结构、成本与收益结构和治理结构等。
1.交易的时空结构
交易的时空结构包括交易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交易的空间结构包括交易的主体、客体、交易间关系以及一个交易主体参与的交易群。交易的时间结构包括交易持续的时间、交易发生的频度、交易间的时间次序、一个交易主体参与的交易群的时间结构等。为了清楚地阐述,我们从最简单的古典交易开始,不断放松条件进行扩展。先是空间上的扩展,由一个简单交易到多主体、多客体的交易,由交易内到交易间的关系,一个交易主体由一个交易到一组交易。然后是时间上的扩展,由一个交易的时间持续到交易重新开始的频率,由一个交易内到交易间的时间次序,一个交易主体由一个交易到一组交易的时间结构。
2.交易的信息或知识结构
交易的信息或知识结构是指交易参与者在信息和知识上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一个不对称的信息或知识结构。也就是说交易者所掌握的信息在哪些方面是不对称的,在哪些方面是共享的。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固有的。由于人的精力有限,随着生产的日益复杂便有了人的专业化分工,分工与交易是伴生的,都是为了节约人的精力和信息,因此,分工就意味着交易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可能一样的。但是,交易中的信息和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而且可以演化出制度。成功的交易方式不断积累就会形成惯例,失败的交易方式则会形成忌讳(也进入惯例),这会逐渐在交易者之间形成共识。从这一角度讲,制度具有内生性。由于交易的共识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固化、传承,会变成一种信念或信仰,这也就是青木昌彦给制度定义的共有信念。
3.交易的成本与收益结构
交易的成本与收益结构是指交易的参与者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形成的结构。例如交易的成本是如何在交易者之间分担的,各占多大比例的结构;两个关系交易之间的交易成本是如何分担的,金德伯格指出的关系交易的收益和支出流不同以及跨交易结算,就是指在交易不当场结清,而是以关系交易为整体进行结算,对于每个基本交易来讲,收益和成本就不是对称的,形成一种交易间的成本与收益结构。由于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的提出,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或成本)的关注成为焦点问题,但是对于交易收益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这可能与制度在量化方面比较困难有关。
4.交易的治理结构
交易的治理结构是指在交易的执行过程中,交易参与者所承担的治理责任是如何分布的,形成一个什么结构。契约被视为一种治理交易的机制[8],因此,交易的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契约理论。
(四)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受到麦克尼尔的启发,关系交易是经济制度的常态,离散交易与科层组织则可以构成经济制度的两个极端,从离散交易经过关系交易向科层组织的演变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关系交易的复杂程度作为一个维度,效率作为另一个维度,则可以刻画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交易绩效,如图1。
图1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交易绩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的离散交易则是低效的,关系交易有助于企业和组织的产生,并提高经济绩效。在全球化的大市场情况下,企业兼并后的大型企业往往会增强竞争力。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在政府协调下,企业组织起来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见曲线1)。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简单的离散交易是高效的(如黑市),而作为高度组织化的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其效率则是低下的和不可持续的(如前苏联)。如果计划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简化关系交易,则会提高经济的绩效(见曲线2)。
在现实中,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情况是一种混合的经济体制。根据不同的背景,混合经济的经济绩效处于中间状态,而且变化小,最低点处于1于2的交点之上,导致曲线3的形成。现实中的情况,更多地处于三条曲线共同的上方。
三、理论的检验及应用
(一)东亚问题的解释
政银企关系反映了东亚制度模式的核心框架,最能体现关系型交易的总特征,可概要地表示如图2。
图2 东亚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
政府在金融约束条件下为银行提供相机租金和贷款担保。银行缺乏独立性,银行在政府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指导性信贷,作为对政府的回报。企业在政府的竞赛机制下,以出口业绩获得信贷和其他政策上的优惠,企业所带来的出口增长等便是对政府的回报,达到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和发展经济的目的。银行和企业间还存在持股关系。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体现了许多交易的联结,是一种封闭性的关系交易。
首先,政府、银行与企业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交易。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欠缺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只能更多地求助于银行,因为从银行之外融资的交易费用实在太高了。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银行的融资是有选择性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相机”的成分。银企双方高层人员之间的往来建立了一些亲密的个人关系甚至行贿受贿关系。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少数企业迅速成长为财阀或企业集团。在政府的指令下,银行向某些特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使其成为出口和工业化的主力军,同时银行由于锁定的关系而面临这些企业的道德风险。不论企业经营好坏,政府仍要继续向大企业投资。而银行的风险是被政府担保的,银行也愿意贷款。这样容易造成银行大量坏账的积累和企业负债——自有资本比率升高(甚至达到500%以上)的情况。金融危机也就由此而酝酿。
其次,企业内和企业间充满了关系交易。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克服这种市场残缺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在投资和用人时,往往首先考虑比较熟悉的家族内企业或特殊关系人(有亲缘、血缘、地缘、学缘等关系),加之东亚的儒家思想偏重于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经济制度环境“意外耦合”,强化了企业的关系交易。
东亚企业表现出的资产专用性被家族式企业不断强化,而且是多种专用性资产投资的交错,使当事人陷入一种难以退出的缔约困境。企业的选择是只有往前走,在关系型融资和集团内融资的支持下,把企业集团做大,把更多的关系企业和关系人纳入集团,或者成为企业集团的一部分,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在集团内部用非市场化的关系交易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是市场发育被阻碍,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交易费用高,企业规模上是超大规模(相对于国内市场)集团与中小企业并存,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小,甚至依附于大企业集团。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东亚这种关系交易制度,便会发现它一直处在动态演变之中。在经济起飞之初,政府干预刚刚开始,关系型交易还没有制度化,银行、企业大多处于自然的状态,经济绩效明显。当经济起飞开始并加速时,政府干预的成效很明显了,同时关系交易也迅速制度化,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迅速形成并稳定下来。当经济起飞的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经济赶超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政府便考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如资本市场)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政府逐渐退出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政府已被固化在传统的政银企关系中,制度异化日益显现。因此,关系交易为特征的制度是东亚奇迹的源泉,也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解开东亚问题的钥匙。
(二)转轨问题——以中国的改革为例
中国的计划经济具有浓厚的关系交易色彩。中国的市场化过程,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的关系交易转向市场经济中离散交易的过程。
在东南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实质是在计划经济下的关系交易之外建立离散交易的新体系。这种交易方式的高效和活力为改革计划经济树立了新的模式。经济特区吸引了外商投资,带来了资金、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也吸引了内地处于计划经济边缘的可流动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生产要素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方式下进行合理配置。这样,在计划经济的边缘,新的交易方式为主导的经济制度产生了。
人民公社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关系交易模式。从家庭生产单位转向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交易方式不断一体化和组织化,最终造成了长期经济绩效的下降。林毅夫对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的解释是,退社自由权利的剥夺对合作社的激励结构具有显著影响。退出权被剥夺正是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劳动市场是内部化的,农民没有别的选择。没有退出权也是因为声誉的交易与生产的交易是关联的,相对于声誉的交易,生产上的自主权已经是很次要的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关系交易向离散交易方向转变,大大提高了经济绩效。
国有企业是典型的关系交易模式。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但是长期雇用关系,而且捆绑了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这些关系交易能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对员工有一种激励作用,但是也导致了高昂的退出成本,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形成,价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经济绩效是不断下降的。国企改革的路径正是从交易结构入手,减轻企业负担、推行主辅分离的政策实际上是解除一些关系交易的捆绑,降低员工退出企业的成本,增强人才的流动性,让市场机制不断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指导下,工农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具有因果关系的交易。农业和轻工业的收益不是进入自身的扩大再生产,而是要投入到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中去。在计划体制下,政银企关系也是封闭的关系交易模式。银行没有自主权,而是按照政府指令把资金优先贷给重点扶持的重化工业;而企业也没有自主权,产量、规模甚至人事安排都由上级单位来决定。各种经济组织都在关系交易的模式下被一体化了。改革的方向正是打破关系交易模式,让各种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决策之间没有复杂的因果关系。经济决策单位可以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实践也证明,改革之后的经济绩效不断提高。
近两年东南沿海出现了技工短缺和民工荒问题,这反映出市场化改革在有些方面走到了市场经济的极端。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没有通过关系交易给工人形成稳定的预期,出现专用性技术投资缺乏,劳动保障等配套待遇短缺,最终造成劳动力的流失和浪费。
收稿日期:2007—04—19
注释:
① discrete transactions 的中文译法还不统一,目前有个别性交易、单项交易、个别型或离散型交易和非连续性交易。后来笔者发现discrete一词电气与自动化领域很常见,一般译作离散,因此,这里一并译作离散交易。
② 关于关系性融资的租金,青木(2001)和丁克(Dinc,2000)总结出四种:垄断租金、政策诱导性租金、声誉租金和信息租金(青木2001,第315页)。在本质上,关系融资的租金应属于关系租金。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③ 这是一个其它条件不变,一个关系交易如果用离散交易的方式进行时,前者与后者的交易剩余的差值。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租金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