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基本理论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2-0160-0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呼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而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依此规范该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该学科的学科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指导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取得辩证统一后所形成的富有哲理的伟大思想成果,所以它不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获得了与会国际组织和各国首脑的一致认可,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各国政府对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的制定工作。
我国最早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见诸1994年由国务院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一章第"4.41"条就是专论“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文中指出:“(a)鼓励高等教育机构重新考虑其课程设置,加强关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b)鼓励在这些领域拥有专门知识的区域性和国际经济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为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和研讨;(c)鼓励产业部门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参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技术培训。”[1](P24)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在1994年9月召开的“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年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开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他指出:“生态经济研究工作要适应世界环境与发展的趋势。同《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相联接。因此,生态经济研究需要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扩展。不仅研究生态经济学,更要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2](P29)
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之我见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运行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经济机制及其综合效益的学科。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上述表述的具体含义,再做如下解释:
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系统客体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而不仅仅是被简化理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2.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可基本分类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状态、具有初步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状态、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状态这样四种状态。所以严格来说,可持续发展只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一种矛盾运动状态,而且可持续发展状态本身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3.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要实现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转变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这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来加以回答。4.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要维持系统已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的状态,需要相应的生产力条件、生产关系条件和上层建筑条件,这也要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加以回答。5.当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处于上述四种不同状态时,都要产生一定的综合效益,这种综合效益有些是人们所预期的,有些是人们所没有预期的,但由于它能从相对应的角度反映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所以也应该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加以回答。6.由于处于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状态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由同时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而后两类子系统要由不可持续状态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状态,同经济系统一样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所以,把这三个子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相应上层建筑条件同时列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视野,能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该学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导作用,又使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经济学特征。
(二)对目前国内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观点之述评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的专著,按出版时间为序,第一本是贾华强教授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该书未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具体表述,它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运行的一般前提、经济均衡、人口均衡、资源均衡、生态均衡以及走向优化可持续发展均衡七个方面,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第二本是潘家华研究员的《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该书也未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具体表述,但在其“前言”中指出:“我觉得有必要应用经济学方法考察各种持续发展途径的特点、局限及其实践含义,在此基础上探讨持续发展的市场调控机理及其政策含义,以实现符合效率原则的环境持续。”“本书在体例结构上仍延续199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主要以西方有关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展开研究。”[3](PⅣⅤ),这表明该书的宗旨并不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而是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持续发展途径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第三部是由刘思华教授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一书。刘思华教授在该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按这个定义展开了对理论体系的探索。该书指出:“我们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定义为:是从多种学科的结合与综合上,‘着重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过程所发生在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和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关系发展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这就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不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而是以此为范围在三维复合系统的总体上着重研究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即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总体上揭示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4](P22-23)
应该说,上述提法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系统见解,其学术探索价值是非常大的。它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参照系,以进一步思考这个提法的准确性、全面性,以此为基础,探索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其他思维空间及其提法,并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而在某一个新兴学科创立初期,在对其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表述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论点,这对学科在讨论中迅速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例如,我在研究了刘思华教授的上述论点及其著作后,就形成了该书是力求建立一个狭义理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观点,即正如作者所论是以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大系统“为范围在三维复合系统总体上着重研究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由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基础”,[1](P7)即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所以,如果从广义角度来理解,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经济机制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探索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人类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来解决。因此,人们除了建立狭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外,还应建立一个广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上述观点,以力求建立一个广义理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我认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这是使该学科能立于经济学科之林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就要研究该学科同其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以便于从相关学科,特别是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引进一些较成熟的概念,但又要创立该学科不同于其相关学科的独立的概念和范畴。
(二)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状态。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运行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的学科,所以这门学科必须要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各类运行状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状态、具有初步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状态、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状态)进行系统探索,从中寻求可持续发展基本经济规律和理论。
(三)分别研究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上述四种状态的各自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从中找出促使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具有初步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状态过渡,及由具有初步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状态向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状态过渡所需要具备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
(四)研究使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的过程,以及维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所具备的物质流、能量流、人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运行条件、运行秩序及运行规则。
(五)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运行产生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及其成本收益状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指标体系。
(六)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它包括生产系统、流通系统、分配系统、消费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行系统探索的同时,对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四、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理论经济学科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产生由于是全世界经济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的需要,所以该学科必定是21世纪指导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流经济学科之一。这就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科,它既广泛地吸收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学科,特别是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营养,与这些学科又有一定的区别。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不是从局部和微观上,而是从整体和宏观上来探索如何使资源配置的机制从传统发展模式转移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的系统规律的学科。也就是说,它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被应用,将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资源配置的方向、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和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必然属于抽象化程度较高的理论经济学科,而不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被列入理论经济学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本质上应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能从理论指导上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资源配置的方向。所谓“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5](P2)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经济中的各种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向的指导作用在于,它要使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这同传统经济学在论述资源配置时只重视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经济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的着眼点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能从理论指导上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人类的任何配置资源的活动在其进行前都有着预期的目标,并在其进行过程之后产生相应的结果。过去,传统经济学往往把资源配置片面地理解为是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所以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就主要着眼于经济效益和效率,而未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列为预期目标。这是传统经济学导致经济社会运行经常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的根本原因。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就是要对传统经济学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从理论上阐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体系,即把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预期目标。这样就能从理论上影响和改变人类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使资源配置的结果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能从理论指导上影响和改变人类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研究人类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大系统的基本规律,必然要研究其制度创新问题,这又涉及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内在运行机制的问题,从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学的资源配置机制理论,并对指导实际工作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五、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渊源关系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直接学科派生来源是生态经济学。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在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一部分生态经济学家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形势,相应扩展其研究领域,而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所以,同为理论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历史渊源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的历史渊源关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这个客体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的学科,而“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学科”。[6](P1)这二者的研究客体中前者比后者多了“社会”二字,说明了前者研究客体要比后者复杂,但又可以将后者在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中所形成的一些较成熟的理论加以吸收,运用到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中去。例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在研究配置资源引起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同组合问题时,就可以吸收生态经济学关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中所形成的成熟理论,进而再对社会效益及三者之间的组合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就便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侧重点的历史渊源关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在研究通过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时,可广泛地吸收以研究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宗旨的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很多成熟理论。这是因为,早在10多年前就初步形成其理论体系的生态经济学申明,它“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而是着眼于合理地发展社会经济,研究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规律。因此,生态经济学不能为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就提倡所谓零增长率,更不能借口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反对发展经济。恰恰相反,它是要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合理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并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相结合,综合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使社会经济能得到合理的较高速度的发展,同时又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保持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并使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有后劲”。[6](P18)很明显,生态经济学早就阐明的这一观点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现在所要研究的侧重点是完全一致的。后者应广泛吸收前者在这方面研究中形成的较系统理论,为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服务。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经济学一贯提倡的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生态经济学有着无法割断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及其概念时,就同时强调了生态与经济因果关系的重要性。该书在论述了全球经济与生态互相关联的发展及其形成的危机后指出:“这些相关的变化将全球的经济和全球的生态以新的形式联结在一起。我们过去一直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表示关注。现在我们被迫对于生态压力——土壤、水域、大气和森林的退化对经济前景产生的影响予以关注。从不久以前起,我们又被迫面对各国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性急剧增加这个现实。我们现在被迫习惯于各国在生态上的日益增加的互相依赖性。生态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局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成为一张无缝的因果网。”[7](P20)
六、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这二者存在着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发展经济学之间的区别绝不仅仅是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加上“可持续”三个字的区别,而是研究对象的根本区别。“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落后状态发展到现代化状态的规律性,研究其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要素及应该采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等。”[8](P3)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护持其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状态运行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经济机制及其综合效益的学科。由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目标,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目标,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所探索的规律带有通用性,而不像发展经济学只是探索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规律性,所概括的规律和原则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发展经济学相互联系的一面在于:这门学科在探索发达国家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其维持可持续发展运行状态的经济规律的同时,还要以较大的注意力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这后一方面的内容在传统的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虽较少,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被全球所接受之后,经修改的国内外发展经济学新版本也相应地加上了这方面的内容。这就增加了这两门学科相互融合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应吸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吸收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科学论述。
(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都要从不同角度研究环境与发展问题。后者在发达国家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初由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Marshall)和庇古(Piaou)提出经济的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的理论后,该学科在西方经济学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以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定研究对象、以经济的外部性作为研究侧重点,并以环境的污染和治理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恢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经济学科。很明显,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的很多理论可以被吸收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来,这对于引导人们在配置资源时使其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要广泛得多,它还要研究环境经济学内容之外的其他很多重要领域。
收稿日期:2000-11-25
标签:发展经济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