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ICU病人病症往往复杂,且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而诊断性失血作为ICU病人常见的一种医源性因素则对患者恢复和病情均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本次我们积极针对ICU病人诊断性失血及与其相关的医源性贫血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并作出综述。
【关键词】ICU;诊断性失血;医源性贫血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336-01
ICU病人具有病情复杂等多种特点,所以临床为掌握患者详细情况,需对患者进行采血化验以明确其病情动态情况,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在心导管检查、实验室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引起患者血液丢失,且导致贫血事件发生则称为诊断性失血,且失血的原因是医疗因素,所以也属于医源性贫血范畴。本次研究则着重分析ICU病人诊断性失血及与其相关的医源性贫血情况,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现象研究详情作出整理报道。
1.诊断性失血及医源性贫血的研究现状
诊断性失血是加大医源性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因为ICU患者本身病情危重且进展较快,入ICU后患者机体血红蛋白下降明显,且多数达到5g/L每天,如果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败血症等,则血红蛋白下降更为显著,这对于患者的机体失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自Gleason从1992年提出诊断性失血观点后,临床对于其关注逐步增加,同时对临床采血和检验仪器做出了改进,从而遏制了诊断性失血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多数研究对诊断性失血的详细展开了新一轮分析,欧洲近期一项调查结果显示,ICU患者的平均每日采血量约为41.1ml,而实际上按照粗略方法计算,人体骨髓每24小时的平均更新血液量仅为50ml;仅仅诊断性失血一项的血液损失量就接近血液更新量,外加ICU患者如果存在急性出血等情况,则仍然十分容易出现医源性贫血。
2.诊断性失血的影响因素
2.1 实际采血量的影响
化验需血量和实际采血量密切相关,一般实际采血量等于或略大于化验需血量即可满足临床检验需求,但是多数医院对患者采血时往往执行缺乏谨慎性,导致实际采血量远大于化验需血量。这是由于目前多数医院为了盲目追求效益,开展了多项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以提高对患者的收费,这同时加大了患者的诊断失血量;此外ICU患者本身的身体条件和血管条件均较差,穿刺难度较大,因此多数医护人员为了避免操作麻烦,一次性对患者抽取血液量过大,造成患者在诊断时失血过多,而实际进行检验时往往会出现血液剩余现象,最终造成样本浪费现象,且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影响[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ICU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往往和诊断性失血量呈正比,因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临床越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测,即平均每天需要采血检查的项目达到数个甚至数十个,此时往往抽取血液样本量较大;而病情严重时,患者的器官功能障碍现象相对严重,此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有创性操作本身也会引起患者一定的出血,故加大了患者的失血量。
2.3 动静脉置管的影响
动静脉置管可适时为患者提供血管活性药物、可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同时能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实施检测,减少了患者的静脉穿刺次数;但是动静脉置管也为采血提供了便利,采血的便利性最终加大了采血频率,进而导致患者的诊断性失血量增加[2]。
3.诊断性失血及医源性贫血的血液保护现状
血液保护是指对患者血液流失采取一定的保护性措施,以期减少诊断性失血、急性出血等原因引起的血液丢失,防止患者发生贫血的现象。而血液保护的必要性则在于,其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减少ICU患者血液的流失,最终减少患者出现贫血的现象,并减少其对于输血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医疗所需的费用,同时减少疾病发展给患者带来的风险。
小容量采血作用一种简单、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目前在小儿ICU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小儿年龄较小且身体机能较差,因此该保护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重视,所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成人ICU收治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多,且医护人员工作量往往较大,因此并未对相关的血液保护措施产生足够重视,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血液保护措施难以实行的根本因素。目前在多数研究的证实下,均认为小容量采血、密闭式采血等能够对危重患者产生一定保护,减少其血液流失,从而降低诊断性失血的发生率[3]。
4.诊断性失血及医源性贫血血液保护的研究建议
基于血液保护的重要性和目前血液保护措施的不足,我们建议应该加强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对诊断性失血的认知,同时学习采血量、采血方法等标准流程,按照临床标准对患者实施采血等干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采血和大量采血;(2)减少废弃血液量:废弃血液量是指实际采血量-实际检验所用血液量的差值,针对此项问题我们建议合理应用密闭式采血系统,确保所采取的血液用途充分发挥,避免大量的废弃等现象[4];(3)应用无创设备和技术:目前临床所应用的动脉血气分析对患者的血液丢失量影响较大,我们建议应用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无创检测代替不必要的采血检验;(4)应用小容量采血和微量分析技术:建议将小容量采血理念广泛应用于ICU血液保护当中,减少血液的实际采集量,同时在血液检测的过程中,妥善应用微量分析技术,例如近几年上市的多功能血气分析仪,进而做到物尽其用。
5.小结
诊断性失血是医院性贫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临床应该引起对血液保护的重视程度,注重对ICU患者实施相应的血液保护,并且贯彻落实各项血液保护措施。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无创检测设备、微量分析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能够取得可喜结果,届时将显著减少医院性贫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严秀荣,吴蓓蓓,王永萍,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源性失血与贫血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1):101-105.
[2]黄娅琴,雷卫平,孙建良.医源性贫血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7):635-639.
[3]王兰香,李巨奇,陈尔真,等.EICU患者医源性贫血与检验失血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8):719-722.
[4]沈霞娟.ICU患者诊断性失血的相关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旬刊,2014(7):32-33.
论文作者:杨丽梅,马国胜,刘淑丽,罗占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医源性论文; 病情论文; 保护措施论文; 血量论文; 现象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