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基地要办出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要办论文,特色论文,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少而精的高水平文科基础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设立了近50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其中,历史学基地共20个。再加上虽未列为“基地”,但同样有颇强实力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单位,全国高校中历史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呈现出激烈竞争,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在这种态势下,要建设好史学基地,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
为什么要强调史学基地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首先,这是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要求的需要。国家教委在建设文科基地的文件中,对人才培养规格有一个总的统一的要求,指出“基地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文科基础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个总的要求下,各个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是千人一面,而应是各具特色。拿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人才来说,有的人可能较长于理论思维,有的则长于历史文献的整理及历史资料的发掘考订;有的善于对历史作宏观的观察和概括,有的则更有兴趣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局部的抉微和剖析;有的人对历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感,对现实问题有很强的历史感,但也有的人也许愿意用毕生的精力,去钻研一些表面上似乎离现实稍远,但实际上却是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大意义的学术问题。只有这种不同规格的人才集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时代坚强而有战斗力的史学队伍。
其次,这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历史学是个大学科,就其所涉及的时间和地域来说,是古、今、中、外;就其所包含的领域来说,则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兼收并容。任何一个单位,要在各个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都处于领先地位,是根本不可能的。每一个基地都只能选择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下大力气,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地作出学术贡献,力争成为这些方面、这些领域的权威单位。这样,全国合在一起,学科建设也就会有大的进步。
最后,这也是对现状的承认和尊重。事实上,所谓“特色”,往往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的长期积累,自然形成的。我不大赞成对复杂的学术状况的评估,也象对流行歌曲或所谓“歌星”一样,搞什么“排行榜”,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如此等等。前面说过,任何一个单位,在历史学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单位和单位之间,学术水平和学术力量自然有相对强些和弱些的区别,但恐怕更重要的,是每个单位往往有自己的强项,也有自己的弱项。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形成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色,才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正确的途径。
(二)
史学基地办出特色,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建设过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努力,需要做许多扎实而细致的工作。这里只是就如何办出特色的几个较重要的问题说一点自己的粗浅想法。
要办出特色,首先要选准选好自己在学科建设上的主攻方向。在选择学科建设主攻方向时,主要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本单位的原有基础;二是这个方向在现实生活和学科发展中的意义;三是有没有实现此目标和任务的必要客观条件。主攻方向的选定,实际上是确定基地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的长远战略目标,应该十分慎重,而且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一旦选定之后,就要调动各种手段,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围绕主攻方向开展学术活动。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工作,就是要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与确定或大或小的研究课题。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只有通过大大小小的研究课题才能具体体现出来;也只有各项研究课题的不断完成,才能形成基地的学术特色。
要办出特色,还必须有几位确有学术专长的学科带头人。人不在多,但要确实在学术上有发言权,能出思想,出主意,又有群众威信,名符其实地在学科建设上起“带头”的作用。基地的特色,很大程度上是在这几位学术带头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人们往往慨叹现在集体研究项目不大好组织。确实有这个问题。特别是用行政的命令的办法去组织集体的学术研究活动,往往会产生很多矛盾,不易成功。但如果有好的学术带头人来组织,则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当然,在组织集体研究项目时,学术带头人不仅要起学术指导的作用,而且作风要民主,办事要公道,而且要定期完成阶段性成果,使得参加者能够得到与其所付出的劳动相应的收获。
要办出特色,还要特别注意形成一个年青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学术群体。各个史学基地之间,应该有竞争。这种竞争,主要的当然是学术水平的竞争,而归根结底,则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年青学术群体的竞争。哪个单位形成了一个政治、业务素质都很好的年青学术群体,那里就有生气,就有发展的后劲。如果只靠少数几个“名教授”撑门面,而不用很大的力气去培养年青的学术群体,那到一定时候,就会感到捉襟见肘,底气不足了。
(三)
前面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和怎样形成特色的问题,讲的是“个性”;这里还要讲一点“共性”,就是不论你怎样办出特色,有几个问题是史学基地建设过程中都应该注意的。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学术和工作环境,还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况。
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办好史学基地的重要保证,这道理似乎不用多说。领导班子如果不团结,搞内耗;或者脱离群众,独来独往;或者没有点子,没有章法,当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群众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反之,领导班子有思想,有干劲,能团结,讲民主,困难再多,也能做出成绩。我这里想强调一点是,领导班子的视野要宽阔一点。不是讲要办出特色吗?但也要防止满脑子就是自己的“特色”,别的一概都不关心,那也是不行的。我们历史学界似乎有这个毛病,就是“专业”的观念过深过重。不但搞历史的,别的学科的事一概不予关心,而且搞中国史的不管世界史的事,搞近代史的不管古代史的事,搞政治史的认为经济史、文化史超出了自己的专业范围,甚至研究辛亥革命的连有关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文章都不大有兴趣去浏览。结果,学术圈子很小,思想也容易弄得狭窄起来。我以为,这种状况,是急需改变的。史学基地的领导,除了致力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外,还应多引导大家关心史学领域甚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些应该关心、值得关心的问题。
学风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把它称作“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整顿党的作风》)几乎可以把学风看作是政治素质和学术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对于一个立志献身学术事业的人来说,养成一个好的学风,是一辈子受用的事;对于一个教学和研究单位来说,造成一个好的学风,任何一位新成员的介入,都会很快受到积极的薰陶。所谓好的学风,一般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指实事求是;而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坚持对历史事实、历史真相的尊重。一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评价,对历史观点的肯定或否定,唯一的依据是看它是否符合历史真实。目前,在一部分人那里,学风不正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无根据的瞎说,捕风捉影的武断,把老祖母的嫁衣翻出来当作时装的“创新”,跟在古人、洋人后面鹦鹉学舌的“开拓”,以及粗制滥造、抄袭拼凑等行为,虽不能说成了“时尚”,至少在某些出版物中曾招摇过市。一个认真严肃、为社会负责的学术工作者,实在应该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嗤之以鼻。
史学基地要健康地得到发展,还需要靠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和工作环境。在这里,政治空气是浓厚的,政治方向是明确的,学术氛围是民主的,同志关系是融洽的。不同学术观点可以畅所欲言地争论。工作上没有那么多扯皮拆台,紧张而有序。在这样的环境里,必定是事半而功倍,办法更比困难多。
最后还想谈一下精神状态问题。文科基础学科,包括历史学在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问题,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国家设立史学基地,也可以看作是为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一种政策性措施。但在一个相当时期之内,条件的改善毕竟还是很有限的,不能指望过高。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以为更加重要的是振奋我们的精神,勇敢地去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唉声叹气无济无事,怨天尤人也无此必要,心灰意冷更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史学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看看史学发展的历史,有些大部头历史著作固然是当时的朝廷集中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完成的,但也有不少史学名著是作者在穷愁潦倒的困境中发奋写出来的。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急剧变化的现实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呼唤着学术的繁荣,历史学也正是大有用武之地。不看到这一本质现象,却被某些暂时的困难弄得心神不定,岂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么?
标签:历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