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田径的地域分布特征及成因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田径论文,地域论文,特征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大型运动会的舞台上,田径因奖牌总数多、竞争激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也把田径列为制定体育战略的主要内容。因此,研究和分析当今世界田径的地域分布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对认识世界,提高我国的田径水平,制定合理的分布格局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1 研究的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以国家公布的1985年至1994 年这十年间,世界前十名的成绩、名次资料为依据。全部资料涉及男、女项目共41项(全能、接力项目除外)、六大洲中的60个国家、近6 000 个运动员人次。
1.2积分办法 根据运动员取得的名次进行定量分析, 即第一名得10分,第二名得9分,依次递减第十名得1分。最后将各国在所有项目上的各项得分分别相加。
1.3划分类型 依据各个项目的性质和特点, 分别划分成四种类型,即速度型(100m, 200m,400m和跨栏),耐力型(中、长跑、 马拉松和竞走),跳跃型(跳高,跳远,三级跳运,撑杆跳高),力量型(铅球,铁饼,标枪,链球)。再将各国男女运动员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上的所有得分相加得出最后各类型的男女得分和各国在四种类型上的总得分(见附表)。
附表 世界男、女田径成绩积分表
洲速度型耐力型跳跃型 力量型
名国 名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总计
美国1523 693 310 164 736 132 339
4 3901
加 拿 大 105
12
21
472 187
北 牙 买 加 94 248342
美 古巴 53
4946 175
55
46 126 550
洲 巴 哈 马
2
20 13 35
多 巴 哥
7
7
墨 西 哥
2112 213
俄 罗 斯 53 584 489 808 812 408 729 292 4175
(包括前苏联)
乌 克 兰 10
354
13
30
52
41
26 211
白俄29
26351
79 188
挪威
331 106 44
184
捷克
12
40
17
21
112
36 238
德国 79 496 259 269
86 280 429 679 2577
(包括前东西德)
英国 295
54 332 216
542
69
54 1076
法国 58 122
92
31 113 1
417
罗马尼亚
27
320
31
84
12
63 537
保加利亚
8 131650 101
19
69 384
欧 意 大 利4 251
6597
29
365
匈 牙 利
9 4182556
比 利 时
85577 77
芬兰45
54271
172
波兰
28
52
41
19 8 148
洲 荷兰 6
54 2181
瑞士
105
27 52
103
瑞典 20
11
13
12
6058
174
冰岛3636
西 班 牙
182
24 206
葡 萄 牙67 106 173
希腊1414
南斯拉夫 13 821
哈 萨 克 13 13
爱 尔 兰10
717
奥 地 利
20 20
南非 22
66
37
542
236
210
尼日利亚 105
49 45
12
175
纳米比亚 50 50
象牙海岸 13 13
尼 日 尔 12 12
赞 比 亚 47 47
非 赛内加尔 28 432
布 隆 迪4646
肯 尼 亚 38
867
19 924
索 马 里4747
洲 摩 洛 哥
251
251
埃塞俄比亚 125
12 137
坦桑尼亚3232
莫桑比克 35
35
阿尔及利亚 65
25
90
苏丹 4 4
突 尼 斯 4 4
巴西 51606 117
南 哥伦比亚 3
15
18
美 委内瑞拉1010
洲 苏 里 南 33
阿曼
3
3
亚 日本
494
56 17
171
洲 中国
6
23
48 373
14
21
183 668
韩国3636
卡 塔 尔
31417
澳 澳大利亚 21
47
85
90 645 299
洲 新 西 兰1010
2 分析研究
2.1三大中心区域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 当今世界田径优势较为明显地呈地域性分布,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中心区域:(1 )以俄罗斯为中心的东欧区,该区域在女子径赛(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男女投掷(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白俄)以男女跳跃等项目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从表中的统计可见,该区总积分5 902分, 占全部总分的28.9%。(2)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区, 该区域包括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地区,这里多年涌现出大量的短跑和跳跃类项目的世界一流选手。在男子力量型项目中,美国多年来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该区总积分为5 235分,占全部总分的25.7%。(3)以德、英、法、意、芬为主要的西欧区,该区域在男女径赛、投掷、跳跃等项目上有很高的水平,另外,芬兰的中长跑、标枪和葡萄牙的中长跑都属世界强手之列。该区总积分4 087分,占全部总分的20%。
这三大中心区域的存在表明,虽然近十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田径水平的提高,世界田径的分布格局有所变化,但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少数发达国家在田坛上仍占有相当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些国家在所有的田径类型中,男女运动员的成绩和得分普都遍较高,如表中所示,美国总分3 901 分、 俄罗斯4 175 分、 德国2 577 分、英国1 076分。 这些高分说明了这些国家的田径发展具有全面性的特点。第二,这些国家在国际重大的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牌的总数位于世界前列。这些强国之所以强,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最主要的原因略加分析。
2.1.1历史的原因 众所周知,现代体育起源于欧洲, 古希腊文化和古代奥运会是现代体育的最早源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另外,西方民族素有好斗性,竞争意识强,原来在生产中表现出的体能的竞争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渐趋消失,人们便开始寻求一条新的体现竞争的途径——体育。此外,地中海地区,西欧等国的地理位置,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冬暖夏凉,为人们从事户外活动提供了便利,这些运动符合西方民族热衷于征服自然、展开竞争的心理要求,因此,田径运动在欧洲得到了快速发展,欧洲各国也因此而一直垄断着世界田坛,北美由于欧洲的大量移民而成为最早接受田径运动的非欧洲区域,外加美洲黑人的独特运动天赋,从而得以在田径运动上后来居上。
2.1.2环境、气候、和人种的影响
物种与环境之间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学规律。在人类漫长的种系发展过程中,内在遗传与外在生态环境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田径人才的分布规律没有超越人种、环境和自然气候等一系列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世界上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大陆,受惠于不同的自然和气候类型,而这种差异构成了世界体育人才地域性分布的原因之一。
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生长在高纬度度寒冷地区的种族,其机体形态相对较大,而生长在低纬度温热地区的种族,肌体形态相对矮小。因此,以面食,牛奶为主食的北方种族,由于地处纬度较高(北欧、俄罗斯等),所以身材高大,四肢长,力量素质好。资料表明:俄罗斯和中国链球运动员在身高和体形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俄罗斯运动员平均身高186.81cm,中国运动员平均身高只有184.32cm;俄罗斯运动员平均臂长为202.88cm,中国运动员平均臂长为189.82cm,臂长超身高俄罗斯运动员为16.07cm,中国运动员为5.5cm。显然,身高臂长和绝对力量方面的优势为俄罗斯等东欧和北欧民族在投掷项目上的霸主地位提供了先决条件。
2.1.3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因素 欧美各国家工业化起步早, 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综合力强,因而在体育领域内其优势便体现为体育实施完备,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的水平高,体育器材的开发和更新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切都为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提供了物质和理论的保证。此外,由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从事各种运动的体育人口相对来说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这就为其体育发展提供了人材上的保证。国际田联最新调查报告表明:世界上大约有10万个田径俱乐部,约3 700万人参加某种田径运动,这其中,欧洲为1 414万人,北美和中部美洲为2 220.1万人,亚洲为441.3万人,南美为60.1万人,非洲为83.8万人。从人口比例来看, 欧洲和北美的田径人口无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都大大地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而亚洲地区田径人口则相对来说(按人口比例)大大地低于世界的任何其他地区,这一现象不仅表明欧美在田径运动上的人材优势,而且表明他们在运动的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对上述三大中心区域的了解和确认,有助于我们充分地认识发展我国田径事业的艰巨性。历史的、自然和人种的、经济文化的种种优势确立了欧美三大中心区域在田径运动上的绝对领先地位,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承认这一事实并非意味着放弃竞争和努力,近年来大量的事实同样证明了,局部的突破仍然是很鼓舞人心的,而且,这些局部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力地动摇了三大中心区域铁板一块式的田坛霸权地位,为世界田径的地域分布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2.2.越来越活跃的零星小区域 所谓局部的突破,具体说来指的是以上三大中心区域之外的一些国家在某些田径项目上先后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运动员,而这些国家所在区域便成为田径区域分布格局中的引人注目的小区域。例如,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布隆迪等为代表的东非区,地处海拔两千多米的东非高原之上,近年来有大批的世界中长跑选手脱颖而出,该区总积分1 140分, 占全部总分的5.5%;又如,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区, 这些国家在训练体制上各不相同,但在优势项目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共同性,即在跳跃项目和中长跑项目(特别是女子)以及投掷(特别是中国女子)项目上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该区总积分857分,占全部总分的4.2%;最后还有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的澳新区,它们在女子跨栏和男女中长跑项目上开创了独特的训练体系,且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该区总积分309 分,占全部总分的1.5%。这些零星小区域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发展中国家在田径事业上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它们也是众多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看来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2.2.1落后国家有意识地选择突破 许多发展中的国家, 由于受到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发达国家所具有的高级体育实施、科学的训练手段和高水平的教练员,因而在实力上大大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它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少数速度或耐力项目作为突破口,在这些项目上大量地投资,以加强实施建设,选派优秀运动员去发达国家集训等,从而逐步地形成传统优势,培养出能够与发达国家抗衡的实力,并因这些特殊项目而在世界田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2.2.2黑人人种的独特性和高原地理环境的优势
黑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种族,在1997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男子23个项目上,共夺得其中的14个项目的金牌,他们在田径赛场上的出色表演和惊人的成绩,越来越引人注目。许多人类学家和生理学家对黑人人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黑人人种在生理构造上具人独特的结构和特征。首先,黑人的髋部窄,小腿长,关节灵活且活动范围大,因而重心高,弹跳能力好;其次,他们肌肉中厌氧酸和快肌纤维含量高,非常适合速度型项目;再次,他们血液中红细胞多,皮下脂肪较薄,耗氧少,身体散热功能好,因而能耐高温。黑人生理上的独特性为他们威震世界田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另外,海拔两千多米的东非高原,为非洲黑人运动员称雄长跑运动项目创造了绝妙的气候条件。世界田径的长跑优势大都集中在东非高原、墨西哥高原和欧洲的山地等海拔2 500~3 000m高度地区。 高原气候是造就耐力性运动员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世居高原之人,在生长发育期肺脏功能发生改变,肺泡总数增加,肺泡面积增大,肺通气量、肺活量较平原人高:此外,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容增多。而这一切因高原气候而形成的生理特征都有利于耐力型项目,特别是长跑项目。
2.2.3女子田径的历史同步性和东方性的精神优势
在世界田径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即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男女发展不平衡现象。这其中,近年来中国女子田径的崛起显得特别令人瞩目。从人种学来看,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在世界几大种族中属身体形态相对较小的民族,因此,中国田径虽然在灵巧的跳跃型项目上有过一些辉煌的战绩,但历来在力量和速度方面与其他种族存在较大的差距。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中国女子在耐力、投掷项目上的崛起为中国田径在世界田坛上是创下了新的里程碑。当然,这一崛起与我国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体育科学训练水平的提高大有关联,但是,却不是仅仅如此。因为我们必然会深感疑问,为什么男子田径没有大的起色?
笔者认为,中国女子田径的崛起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田径运动在历史上一直是男子的“世袭领地”,女子田径的起源发展较晚,女子田径进入奥运会的时间是1928年,而且,其时女子田径项目很少。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女子田径运动与发达国家的女子田径运动,从时间上来看,是同时起步的,这种历史的同步性就意味着,较男子田径运动相比,女子田径各项目的原始成绩相对较低,从而为中国女子赶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决定性的先决条件。其次,东方女子素有勤劳勇敢、能够吃苦耐劳的美德,这就为中国女子在中长跑及投掷等需要坚强毅力的运动项目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准备了精神素质上的必然条件。最后,从生理指标来看,女性的各人种间的差异相对来说小于男性间的差异,这也为中国女子田径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生理学上坚实基础。另外,同其他东方国家相比,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为中国女子田径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社会环境。通过与非洲女子田径运动的开展相比,我们便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这一点。非洲女子在其他方面都与中国女子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在身体素质上甚至较中国女子更具竞争力),但是,由于她们一般在12—17岁就必须出嫁,而且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也很低,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她们活跃于田坛的机会,从而决定了非洲女子不能象中国女子那样在田径运动中获取辉煌的成功。
综合上述,发达国家对田坛的控制虽仍然非常明显,但却不再是铁板一块的;而另一方面,落后国家也应该认识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确实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才能获得成功。本文对世界田径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的探讨,结合了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社会学的分析,旨在尽可能准确而合理地描述出世界田径的最新格局及其发展的潜在方向,以期有助于我国体育战略决策的酝酿和制定。
1998—10—12收稿
标签:田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