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密山市委党校 麦忠微
【摘要】
本文从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关怀弱势群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和思想政治工作关怀弱势群体的实践路径来讨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反映了党对当前民众社会心态和思想状况的热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日益多元化,其中尤以弱势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最为引人关注,其不仅关乎弱势群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注重“人文关怀”,以科学的工作理念实现其社会价值。
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内在功能就是促进个体发展,而个体发展包括智力、体力、心理、品德等方面,所以,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蕴涵了人文精神的实践。在中国文化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范畴,指诗书礼乐等。人的生存、发展、价值、尊严和幸福的维护与实现首先依赖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摆脱受奴状态。人受奴役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强加的奴役,如强权暴政的奴役,主要是精神、心理、贪欲等方面的不自由和不自主。教育的功能之一便是帮助人们摆脱自我奴役,提高自身能力以对抗外在奴役。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这一功能。我们不能否认思想政治工作所承担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职责,但也必须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人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
“人文关怀”是一个融合了关注、关心和关爱等意识、情感和实践在内的综合性道德概念。其立足于人的真实需要和基本价值,以满足符合人性的合理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表现为对人的幸福、价值、尊严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体现为一种现实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行为,本质上具有“善”的品质。“真实需要”是关怀的原点,“关怀”也是人性的普遍需要。
二.关怀弱势群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关注现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存在着“缺场”和“不当”两种情形:“缺场”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不关怀或较少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和心态,而在“较少关怀”的实践中却关怀“不当”如关怀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等不符合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关怀作用,而且有时候还伤害了他们的情感和尊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社会转型期,由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分层,导致社会性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利地位导致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平感愈发强烈,有些弱者甚至出现了心态失衡问题,极为复杂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心态日益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日渐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火药桶”。
三.思想政治工作关怀弱势群体的实践路径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能够弥补“关怀缺场”和“关怀不当”的情形,体现了对人性普遍需要的肯定和尊重,能够激发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弱势群体摆脱“自我奴役”,获得幸福、价值和尊严。相比于社会支持、制度保障等对人们物质利益的肯定和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品质更多地体现为尊重、理解、关心、引导人的社会心态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就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思想实际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对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二是培养弱势群体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主体性人格。
引导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自然而然的,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是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改变的决定因素,可是仍然需要外力的推动,其中,思想上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必不可少。思想政治工作要对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影响的弱势群体的思想意识时行“拨乱反正”和“疏通浚导”,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手段、途径,引导弱势群体客观、理性地看待弱势地位,正确认识自身在改变弱势地位进程中的价值并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引导弱势群体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主体人格。毋庸讳言,我国部分弱势群体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与其自身的观念意识无关系,这种贫困人格意识既是长期的贫困生活造成的,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主义历史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一部分民众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自私自利的道德人格,最典型的表达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小农经济土壤之中,在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保守、依附、封闭、压抑的人格意识,缺乏合作、开放、竞争和创新的市场经济需要的主体性人格。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弱势群体的思想实际,在充分了解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引导其形成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主体性人格”,改变其在“去弱”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宣传部门等具体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作用,引导弱势群体以客观的心态看待自身困难,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目前处境,树立积极追求财富、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意识,为其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清燕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02)。
[2]朱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9)。
[3]郑杭生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麦忠微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弱势群体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社会论文; 心态论文; 自己的论文; 人文论文; 意识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6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