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在文本阅读中的激活强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愿论文,强度论文,文本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09)01-0054-60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预期推理(predictive inferences)属于精加工推理,是基于读者一般知识基础上建构的,它不是文本连贯理解所必需的,但预期推理的生成使得读者能预知即将获得的信息或即将发生的事件[1]。大量研究已基本证实文本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即时生成的可能性[1,2-8]。
然而,以往关于预期推理的研究,基本上是考察读者“基于现实的预期”,即读者根据文本信息的客观状况,结合人类一般经验形成对结果的预期。如,当读者读到“女主演一不小心,突然从14楼掉下来了”。读者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知识或经验预期女演员很可能死了。以往研究的预期推理大都只是考虑了这种基于现实的预期,如Cook等人研究发现语境支持性影响预期推理的建构[1];Graesser等人研究了记叙文中预期推理的产生与建构[9,10];Murray和Burke研究了文本预期性高低在预期推理产生中的作用[11]等。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与基于现实的预期截然不同的预期类型——基于读者意愿的预期。例如有读者可能因喜欢女演员而倾向于预期她没有死,可能掉进水池而幸免于难,即“基于读者意愿的预期”[12-15]。
关于读者意愿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产生,初期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是Kahneman和Miller的研究。他们发现,阅读中的读者在一般情况下更有可能做出“正常的(normal)”期望(如主人公成功而不是失败),这种理论被称为“正常”理论(Norm Theory)。读者的这种“正常”期望既受文本上下文的客观信息影响,也受读者意愿的影响[12]。Allbritton和Gerrig[16]的实验支持了“正常”理论,并明确提出了读者以对故事结果的希望和意愿的形式形成“参与性反应”(Participatory response)[13,16]。所谓“参与性反应”是由读者对主人公的想法、对事件的偏好或者对故事暗示的结果的反应等组成,它们被编码到正在进行的文本表征中,从而创造出一种上下文情境,促使读者编码符合其意愿的结果。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参与性反应”的存在。Rapp和Gerrig进一步探讨了读者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不同,并用现实驱动加工(reality-driven analysis)和情节驱动加工(plot-driven analysis)来分别解释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生成,认为读者的现实预期是现实驱动加工的结果,而意愿预期是情节驱动加工的结果。当没有读者意愿的条件下,读者的现实驱动加工起着重要作用,而当文本的情节足够丰富,使读者产生某种愿望,那么情节驱动加工就会发挥作用,读者意愿会影响现实驱动加工形成的现实期望,形成现实和意愿的双重预期[14,15,17]。
然而,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对读者意愿影响预期推理的研究还处在局部的初始阶段,只是通过某方面的研究提出个别结论,尤其是现实因素和意愿因素对预期推理的作用孰强孰弱还没有定论,而这正是本研究的重点。2006年Rapp和Gerrig的实验结果虽然得出了现实因素对读者预期推理的影响更强[15]。但是他们没有控制两种因素的引发强度,因而无法比较两种预期推理产生的强弱。由此,本研究首先控制两种因素对预期推理的引发强度,进而比较文本实时阅读过程中两种预期推理产生的强弱,本研究预期,对于具有同等引发强度的现实因素与意愿因素,它们在实时阅读过程中引发的预期强度不同,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
本研究更重要的设想是,读者自身的情感风格会影响预期推理的产生,尤其是带情感倾向的文本阅读。
情感风格(affective style)是Davidson等人提出一个解释情绪系统个别差异的概念,是指个体在情绪反应与情绪调节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一致性的差异。人类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于同样的情绪刺激,不同个体产生的情绪反应性质与强度不同,即情感风格[18]。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也认为,人的情绪反应特点是个体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并作为个性的一个维度[19]。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N分量表就是这一维度。根据艾森克人格理论,典型的N分量表高分者表现为情绪过分紧张,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很难平复;典型的N分量表低分者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弱,即使激起情绪也会很快平息,即使生点气也有节制[20]。以上是描述情绪反应的极端例子,实际上如此典型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处于两个极端之间,只不过倾向于某一端而已。由此可把读者分为不同情感风格的两类,前者为“情感导向型”,后者为“非情感导向型”。不同情感风格的读者对相同实验文章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情感倾向,因而产生不同强度的意愿预期和现实预期。具体来说,“情感导向型”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而“非情感导向型”读者则不是。
根据上述两个设想,本研究设计两个实验。实验1对一般读者进行实验,探讨具有预期推理引发等级相同的现实因素与意愿因素对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的激活强度的影响;实验2根据读者情感风格的差异,把读者分为“情感导向型”和“非情感导向型”,探讨两类读者在文本阅读中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激活的强弱。
2 实验1
2.1 目的
探讨对预期推理的引发具有相同等级的现实因素与意愿因素在文本实时阅读中对预期推理产生的影响。
2.2 方法
2.2.1 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52人,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自愿参加实验,且获得一定报酬。
2.2.2 材料
对Rapp和Gerrig的2006年的实验材料进行改编,形成12篇实验文章。每篇文章由8句组成。第一句介绍一个人物及一定情境。第二句是能引发现实预期的现实语境句,两种版本,引发成功和失败的现实预期的语境句。第三句是能引发读者意愿的意愿句,两种版本,引发成功的或失败的意愿预期的意愿句。第四、五句是过渡句。第六句是目标句,叙述主人公的结果(全部是成功结果)。最后两句是结束句。每篇实验材料大约150字左右,见表1:
8篇填充文章,结构与长度同实验文章,但填充文章是描述性的,不需要读者进行预期也不包含矛盾信息,以免被试总结出规律,猜测实验目的。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与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要求被试根据所读内容进行判断,以保证被试认真阅读。阅读理解的答案一半是“是”,一半是“否”。
2.2.3 评定实验1
为使实验文章中的语境句和意愿句确实能引起读者的某种预期推理,特别是使同一故事中的现实语境句和意愿句能引发相同等级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对实验文章进行了评定。评定实验1有96人参加,均不参与正式实验。
96名被试各有一本小册子,里面包括主题不同的26篇文章,每篇文章有四句话,第一句是介绍句;第二句是引发预期句,四种版本,引发成功和失败现实预期的语境句,引发成功和失败意愿预期的意愿句;第三、四句是过渡句。根据每篇文章的四种版本,成功现实和成功意愿版本为一个故事对,失败现实和失败意愿版本为一个故事对,每对故事所引发的预期推理的倾向性相同。把26篇文章随机分为A(成功版本对)、B(失败版本对)两组,每组13对。A组13篇成功版本和B组13篇失败版本组成第一套材料(A1B2),A组13篇失败版本和B组13篇成功版本组成第二套材料(A2B1)。每套材料中文章顺序随机排列。每个故事对左右排列,左边为①,右边为②,每个故事对的两个版本随机排列。96名被试随机平均分配到其中一套材料。要求被试依据每个故事的倾向性回答,“你觉得①和②两种情境下王洋成功发动汽车的可能性是否一样?不管你认为是‘一样’还是‘不一样’,请用①、②在1~9上标出各自的可能性等级。1表示最不可能,9表示最有可能。”据此选出12篇实验文章,每篇文章的成功版本对读者的判断差异不显著,失败版本对亦然,t检验结果见表2。即,12篇文章的每个故事对,一般读者的外显评价能引发相同等级的某种预期倾向。
2.2.4 评定实验2
为保证实验故事的连贯性,对12篇实验文章进行了连贯性评定。32名被试参加,这些被试均不参与正式实验。
32人各有一本小册子,每个故事的四个版本与实验过程中的版本相同。评定要求:要求被试看完一篇文章后评定其连贯性,即实验故事是否是连贯的,并在1~9上标出其连贯性程度,1表示最不连贯,9表示最连贯。评定结果是,12篇实验文章的连贯性都很高,平均数都在7左右,且四种版本之间差异不显著,F(3,93)=0.09,p=0.37。
2.2.5 设计
采用2×2被试内设计。自变量1是能引发现实预期的语境句,两个版本,引发成功或失败的现实预期的语境句;自变量2是能引发意愿预期的意愿句,也是两个版本。因变量是目标句阅读时间。
由于引发成功现实预期的现实语境句与引发成功意愿预期的意愿句对成功目标句的引发强度相同,而引发失败现实预期的现实语境句与引发失败意愿预期的意愿句也是如此,因此,如果读者在文本实时阅读中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都能即时产生并且两种预期的激活强度有差异,那么,两个因素将产生交互作用,如果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那么意愿因素的主效应显著,而在相同意愿句条件下,不同现实语境句的差异显著。
2.2.6 程序
12篇实验文章,四个版本构成48篇文章,组成四套材料,同一主题的不同版本不同时出现在同一套材料中。每套阅读材料都包含12篇正式实验文章与8篇填充文章,随机排列。52名被试随机分成4组,每组13人,分别阅读四套实验材料之一。
实验材料用E-prime软件编程,以移动技术逐句呈现,被试自定步调阅读。指导语是:“请按照自己的正常速度阅读短文。每次只呈现一句,按空格键阅读下一句。每篇文章结束后会出现一串红色的‘?’,接着呈现1个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并按键反应:若判断为是,则按下键盘上的J键;若判断为否,则按下F键。当您回答正确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正确’两字,回答错误时,出现‘错误’两字,持续1000ms后自动消失。每篇文章阅读过程中请不要休息!”。正式实验前有2个练习文章让被试熟悉实验任务。
2.3 结果与分析
记录目标句阅读时间及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首先删除阅读理解题回答的正确率低于75%的被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据此删除4人。然后删除在平均阅读时间2.5个标准差之外的极端数据,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2.20%。利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理,一种以被试为随机变量(),一种以项目为随机变量(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和标准差见表3。
这表明,在文本实时阅读过程中,意愿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实因素只有在成功意愿因素上才能起作用。这就说明了文本中的现实语境句和意愿句确实引起了读者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而且意愿因素的作用大于现实因素,即意愿预期的激活强度大于现实预期。
实验1的结果初步表明,对于具有同等引发强度的现实因素与意愿因素,在实时阅读过程中,意愿因素对读者的预期推理倾向性的影响大于现实因素。事实上,意愿因素与个体的情感风格是密切相关的。具体来说,有些人情绪反应强烈,在情绪激发后很难平复;有些人情绪反应缓慢、弱,即使激起情绪,也很快会平复,即使生气也是有节制的。在情感风格的影响下,他们对相同材料所激发的情感强度应该不同。实验2中我们进一步探讨不同情感风格的读者在实时阅读中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激活的强弱。
3 实验2
3.1 目的
探讨不同情感风格的读者在实时阅读过程中,引发相同等级的预期推理的现实因素与意愿因素对预期推理激活强度的影响。
3.2 方法
3.2.1 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72人,“情感导向型”读者36人,“非情感导向型”读者36人,汉语母语者,无阅读障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自愿参加,且给予一定报酬。
72名被试是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N和L分量表)在300人中抽取的。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有关人格研究的量表,包括四个基本因素: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和“掩饰”倾向(L,即不真实性)。此问卷操作简单且信度、效度较高,重测信度为E分量表(0.86),N分量表(0.73),P分量表(0.65),L分量表(0.62)。该问卷自1980年引进我国经过有关专家的修订,项目内容较适合我国国情,并建立了中国常模[20]。
根据问卷成绩,去除掉L分值较高的一部分(60人),然后根据N值的大小来选取被试。如前所述把N分特高的人定义为“情感导向型”;N分特低的人定义为“非情感导向型”。两类读者各36人,隔一周后进行实验2。
3.2.2 设计与程序
采用2×2×2混合设计。自变量1是被试类型,被试间变量,两个水平,“情感导向型”和“非情感导向型”的读者;自变量2是能引发现实预期的语境句,两个版本,引发成功和失败现实预期的语境句;自变量3是能引发意愿预期的意愿句,两个版本,引发成功和失败意愿预期的意愿句。因变量是目标句的阅读时间。
如果情感风格影响预期推理的激活强度,对于“情感导向型”的读者,文本阅读中所产生的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那么,成功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情感导向型”读者,意愿两版本差异显著,而现实两个版本差异不显著;如果“非情感导向型”读者的现实预期强于意愿预期,那么,现实两版本差异显著而意愿两版本差异不显著。如果情感风格不影响预期推理的激活强度,那么,“情感导向型”和“非情感导向型”读者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在各水平之间的差异情况相同。
实验材料与程序同实验1。
3.3 结果与分析
记录目标句阅读时间及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首先删除阅读理解题回答正确率低于75%的被试,据此删除10名被试。然后删除在平均阅读时间2.5个标准差之外的极端数据,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2.55%。利用SPSS11.5对所有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理(和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和标准差见表4。
这就进一步说明“情感导向型”读者更倾向于引发意愿预期,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而“非情感导向型”读者则不是。
4 讨论
文本阅读中,读者往往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期。依据预期推理产生的影响因素不同,可把预期推理区分为基于现实的预期和基于读者意愿的预期[12-15]。前者是读者根据客观的现实条件,如时间、空间等结合人类一般经验形成对结果的预期;后者是读者根据主观的个人意愿对结果进行预期。先前研究大部分只考虑了现实因素对预期推理的影响,而较少考虑读者的个人意愿在预期推理中的作用。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由文本内容与其主观情感相结合形成某种态度倾向,这种态度倾向会对阅读过程的各种加工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与“纯客观”的阅读不同的加工特点,尤其是对于预期推理等精加工推理过程的影响更明显。虽然心理学界逐步对这种由读者主观意愿而引发的预期推理开始感兴趣,并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但多数只是在研究读者意愿影响预期推理的激活(产生),而对两种预期推理的激活强度比较却鲜有探讨。就算探讨了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激活强度[15],也没有考虑到对阅读材料引发预期推理的强度进行事先控制,更没有研究不同情感风格读者在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的激活强度。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以上几点,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强弱问题。实验1是研究一般读者在文本阅读中引发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强弱。在实验中有效控制了实验材料的预期引发强度问题,结果发现,对于预期引发强度相同等级的现实因素和意愿因素,一般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进一步地,本研究引入读者情感风格因素。在实验2中,基于不同情感风格读者对相同材料所激发的情感强度不同,把被试分为“情感导向型”和“非情感导向型”,进一步探讨不同情感风格读者产生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强弱。结果发现,“情感导向型”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而“非情感导向型”读者则不是。这就说明了不同情感风格的读者引发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是不同的。
情感风格是个体人格特征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情感风格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表现。在生活环境中,面临各种情绪事件与情绪刺激时,个体的情绪反应存在广泛差异,这种差异性情绪为后继的情绪反应和其它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背景或情绪信息的前提[21]。研究情绪反应的个体差异、情感风格的不同,能够使我们了解不同个体情绪信息加工的不同背景,了解个体由于情绪风格不同而形成的认知和行为的差异。就像认知风格一样,情感风格作为个体差异之一,也会影响读者的一般阅读加工,其影响作用在阅读具有倾向性的材料过程中尤为突出。实验中读者在阅读时所产生的预期的倾向性体现了读者的情感风格。总之,本研究引入情感风格的因素,探讨读者的情感风格对带情感倾向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产生的作用,使得结果更接近于“现实人”的阅读过程。可见,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预期推理的条件、性质、结果等问题有一个新的了解与把握,而且还可以推进对阅读信息加工的“真实过程”的研究,从以往探讨“机器人”式的阅读过程向“现实人”的阅读过程迈进。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文本阅读中“参与性反应”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述,当读到能引发读者意愿的文本内容时,如“王洋喝了太多的酒,甚至意识不到自己醉了”,读者会对故事结果产生一定倾向的情感反应,如“不要让这样的人成功发动汽车”。这是读者依据某种主观愿望产生的对故事结果的“参与性反应”。在这种“参与性反应”的影响下,读者进一步编码出某种可能的结果,如“他喝多了,以至于手抖,摸不到钥匙孔,所以最终发动汽车失败”。这种“参与性反应”不仅深化了文本的内容,而且影响读者对文本的进一步加工,促使读者编码符合其意愿的结果。这就是“参与性反应”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过程。在本研究中,实验故事有四种组合版本,分别是“成功现实句+成功意愿句”、“成功现实句+失败意愿句”、“失败现实句+成功意愿句”、“失败现实句+失败意愿句”,相同的现实引发句的条件下,不同的意愿引发句时,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差异是显著的。这就说明被试在阅读实验故事时,确实对不同的意愿引发句产生了不同的参与性反应,因此对故事的结果产生了不同的预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加工。
我们认为进一步研究读者的参与性反应能丰富文本阅读理解的理论。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仅仅考虑现实预期是不完整的。本研究和以前的几个研究[12-15]加入了读者意愿的因素,拓展了以往文本加工理论关于读者意愿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以往文本加工的理论大部分集中在文本描述的“事实”。如一般研究者认为读者的情境模型包括像如文本的时间、空间等维度[22-24]。基于这种观点,读者以现实驱动(reality-driven analyses)来建构情境模型[14]。本研究结果证明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也进行情节驱动(plot-driven analyses)的建构[14,15],读者的个人意愿在阅读中产生“参与性反应”,影响了读者的现实预期。因此,文本阅读中关于情境模型的概念需要适度扩展,如,加入读者意愿等因素。换言之,对文本阅读的理论阐述必须考虑读者的意愿与需要。事实上,在文学和影视创作中,很多作家和电影制片人经常需要设置能够强烈引发参与性反应的情境来吸引观众,观众内心既有上下情境期望,也产生各种各样的主观意愿。由此可见,关于读者意愿等因素的研究不仅将成为未来文本阅读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同时有助于文学和影视的创作。
5 结论
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现实因素与意愿因素产生预期推理。对于具有同等引发强度的现实因素与意愿因素,在实时阅读过程中,意愿预期的激活强度大于现实预期。
“情感导向型”和“非情感导向型”的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强度是不同的,“情感导向型”读者在文本实时阅读中产生的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而“非情感导向型”读者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