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惧医缓解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BB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宝宝恐惧医院的心理探究
知觉引起的恐惧
通常,宝宝与医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打预防针。每上一次医院,都得挨上一针,宝宝当然会感到畏惧。
一位戴眼镜的护士给宝宝打过针,也许日后宝宝一见戴眼镜的生人就会害怕得大哭。这是因为宝宝还小,容易把具有同一外貌特点的人视为同一类人。很多宝宝恐惧“白大褂”,就是知觉引起的恐惧心理。
经验引起的恐惧
恐惧是后天的经验所致。它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
以前就医时发生的不愉快经验,成为宝宝挥之不去的恶梦,只要一想到要看医生,就会很害怕它。因为医生检查时,将硬硬的压舌板直接放入宝宝的嘴巴里,造成宝宝喉咙不舒服、呕吐。看医生让宝宝体验痛的感觉,这些不舒服的经验让他产生了本能恐惧。
想象引起的恐惧
一般宝宝看到医生就会想到打针痛、药很苦,患有恐惧症的宝宝即使不在医院,也会忧心忡忡。
病童引起的恐惧
受同伴恐惧情绪的感染,宝宝在医院看到同伴难受的样子,或是听到就诊时同伴惊恐状态下的叫喊声,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日常生活中妈妈们的错误做法
恐吓与威胁
经常用“护士打针”来恐吓、威胁宝宝,日积月累,就造成宝宝害怕就医的情结。
“你再不乖,妈妈就带你到医院,请护士阿姨帮你打针。”
其实,你一句无心的话很可能就增加了宝宝对医院的恐惧。因为在他的“字典”里,医院就等于“惩罚”,受到恐吓后宝宝自然会产生害怕心理。
斥责与批评
当宝宝就医处于害怕时,许多妈妈喜欢斥责与批评,这样只会加重宝宝的害怕情绪。
“胆小鬼,有什么好怕的,妈妈在这里呢。”
无论怎样,你也不要把宝宝斥之为“胆小鬼”,这种斥责不但不能使宝宝变得勇敢,反而会使他产生自卑感。可以说,真正的胆小鬼往往是被骂出来的。
恐惧是宝宝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卫机制。不害怕的人,反而容易遇险。
奖励与欺骗
当宝宝打针哭闹时,妈妈用奖励的方法去说服宝宝接受一种行为,则会使得这种行为更没有吸引力。
“听话,不痛的,别害怕,打完针后咱们去游乐园。”
奖励会让宝宝暂时兴奋而忘记医院恐惧,但不论他如何兴奋,他的亢奋或高昂的情绪总有掉下来的时候,兴奋过后可能无法回到原来的常态,掉到沮丧里。在这种情况下,宝宝情绪低落,没有精神,更加不愿去看医生。如果养成宝宝依赖奖励刺激的习惯,妈妈就需要一次次加重兴奋的程度,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就像“毒瘾反应模式”一样,当药效消失时,要再打一针更强的药。
“反恐”4策略
帮助宝宝不再恐惧医院和看医生,关键在于重建宝宝的自主性。
策略1:让宝宝扮演小医生
体验一次做医生的感觉,非常有助于减轻宝宝的“白大褂恐惧症”。以玩游戏的方式,来减轻宝宝的恐惧感。让宝宝当一回儿科医生,帮小熊打针,能减低他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平时可以和宝宝玩当医生游戏,用听诊器和他玩,嘴巴张开,让他熟悉这个流程。通过扮演小医生,宝宝会从心理上减轻对医生的排斥感,就医过程也会相对容易。
你还可以和宝宝玩“医生与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从游戏中了解医生在做什么?什么样的病必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病人什么忙?从而消除宝宝的恐惧感。
策略2: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带宝宝去看病的时候:带上一个他喜欢的玩具,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接受检查的时候,宝宝搂着熟悉的玩具会舒服一些。如果宝宝是害怕打针,你可以设法不让他看到打针的全过程,在护士给他打针的时候,同宝宝说说话,给他讲个小故事,分散他的注意力。
策略3:为宝宝挑选温馨的医院
医院里的陌生环境、药水味和针筒,是令宝宝产生恐惧与排斥心理的原因之一。如果能提供一个欢乐、有趣又安全的儿童就医环境,使宝宝就医时有如在家般温馨,将减少惧怕感和身体的不舒服。
妈妈在选择医院的时候,看看在儿童看病的地方,墙壁上是否有温馨、可爱的卡通布置,是否有宝宝喜爱的节目影片、玩具和游戏等等,这样的环境会让宝宝在娱乐中一边待诊、一边游玩,打发无聊的时间同时,降低就医的恐惧。
策略4:为宝宝挑选适合的医生
亲切可爱的小儿科医生,让宝宝觉得医生就像是自己的叔叔、阿姨一样,比较愿意接受。
医术及医德当然是最重要的选项,但跟医生有良好的互动,以及医生掌握更多灵巧的看病技巧,同样是选择依据。如有的医生会先从宝宝比较不怕的听诊开始,容易使宝宝大哭的眼、口、鼻子等检查,放在最后进行,以温柔而快速、准确的方式,使宝宝相对不太难受;有经验的医师会将压舌板放在舌头中段再带出,这样就不会让宝宝想吐。所有这些看病的技巧,你都可以列为选择医生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