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报告_农民论文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报告_农民论文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村论文,贫困论文,状况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总体贫困状况

贫困问题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成为国际发展活动的核心目标和战略要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扶贫努力,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数从1978年2.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从高达33%下降到3%左右。虽然如此,我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贫困表现出新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扶贫方面的工作以及农民自身的不断努力,自从1978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贫困人口收入逐年增加,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这种趋势一直贯穿于我国20多年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并且还将一直延续下去。这不仅表现在贫困人口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和贫困特点的变化。大部分的数据资料都表明,中国农村贫困已经从绝对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演变成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并且处于此消彼长的阶段,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已经不再是缺衣少食的生存贫困,而更趋向于表现为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相对贫困。

2.贫困人口向西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的趋势仍在持续

1978年以前,我国2.5亿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地区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困人口的减少,我国农村的贫困分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地域分布上来讲,贫困人口逐步向西部和边远地区集中;2)从地形分布上来讲,贫困人口逐步向高山区集中;3)从民族分布上讲,贫困人口逐步向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仍属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困难,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全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远远要小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更加向西部省份集中,这种集中不仅表现为数量上所占的绝对比重,也表现在贫困深度比其他地区严重,贫困特征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体现的更加明显。从目前我国的贫困分布来看,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单从国定贫困县来说,592个县中有384个是山区县,占到总数的65%①。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90%以上人口分布在贫困地区,涉及5个民族自治区、24个自治州、44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但是在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占到40%,而且大多数生活在最深度的贫困中。在国定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也占到40%。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均收入低于400元的国定贫困县当中,四分之三是民族自治县或自治地区,而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的国定贫困县中,民族自治县占五分之四强。

3.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估计,1997年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口,其中1700万处于绝对贫困中,1200万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998年贫困残疾人口为1060万(来源: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扶贫信息网),这些数字意味着,残疾人贫困人口占中国贫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比例高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5%。在贫困地区,残疾和贫困形成了恶性循环:由于残疾造成的劳动力缺乏增加了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而贫困地区缺少有效的公共健康手段和医药服务增加了致残的机会。

在统计贫困人口数量时,一般不会做性别差异分析,并且在中国确定贫困人口时一般都是以户为单位,这样贫困妇女人口都被包括在贫困人口中。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同一个家庭或同一个社区,同样都是贫困人口,妇女受到贫困的影响程度要比男性人口更大,尤其是在受教育机会、营养状况和卫生保健等方面,而受到的扶贫干预的影响却要小。老年人由于自身生产能力的减弱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缺乏,加上农户家庭经济的不发达,往往非常容易受到贫困的侵扰,通常表现为没有钱看病、营养状况跟不上等。儿童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营养状况不良等方面。

4.贫困群体脆弱性强,返贫情况严重

除了绝对贫困人口以外,我国还有6000万左右的低收入群体,这些低收入群体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其主要表现是:第一,这些贫困人口处于极为边远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自身拥有的资产(土地)质量很低;第二,社会保障系统很差,导致穷人的抗风险能力很差;第三,穷人自身的综合能力很差,以致很难在现有资产水平上迅速提高收入和积累,从而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因此在受到疾病、自然灾害以及家庭需要有大的开支的时候,很容易重新进入贫困状态。此外,这几年我国非农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从1997年底开始,我国国民经济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出现以后,一方面,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开始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城市企业开工不足,导致投资下降,新增就业机会减少,农民难以转移到城市就业,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就业结构调整。再者,由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无组织性和盲目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很多农民打工一年却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形下,技术、管理、产品质量水平较低的乡镇企业受到的冲击远比城市企业严重,不少乡镇企业停工、破产,使“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就业结构逆转,不少农村劳动力回流到附加价值较低的农业。劳务输出的不稳定和无保障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停滞,这些都使得农民现金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农民由于现金收入来源的不稳定也非常容易返回到贫困状态下。

在我国虽然扶贫的力度很大,效果也很明显,每年脱贫的人口也很多,但是低收入群体的返贫率也非常高。如在河北承德市,1993年全市贫困人口为83万,到1998年下降到22.24万,789个贫困村有687个超过了温饱线,2000年底全市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仅剩6.1万,但由于解决温饱的标准较低,以及各种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返贫现象普遍,2000年底统计返贫人口约60万,占解决温饱人口的78%,其中丰宁、隆化两县的返贫率分别高达84.6%和90%(承德市扶贫办提供);青海省牧区的返贫率为23%;而2000年我国的返贫人口比1999年增加了近400万(2001中国贫困监测报告)。

5.2002年中国贫困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监测调查,2002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820万,比上年减少107万,贫困发生率为3.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5825万,比上年减少277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2%。主要特点为:

(1)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较多。中西部地区由于国家的扶贫支持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2002年中部地区共有108万人脱贫,西部地区有70万人脱贫。而东部地区由于部分省遭受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河北、山东等地,致使贫困人口增加了71万人。

(2)剩余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2002年西部开发12省的贫困人口共1742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1.8%;粮食主产区贫困人口1554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5.1%。

(3)从分省情况来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省市的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13个省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在1%~5%之间。山西、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6省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在5%~10%之间;内蒙、贵州、西藏、青海4省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

二、贫困村的贫困状况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选择了云南、广西、江西、甘肃、宁夏和贵州等6个省区的1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24个贫困村进行贫困状况调查,但根据调研数据的完整性,我们这部分的分析主要是其中的20个贫困村的贫困特征。从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贫困村具有下述共同的贫困特征。

1.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我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然条件恶劣,在我们这次调研的6个省区中,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于西部干旱少雨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广西和贵州虽然雨水比较多,但由于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透严重,并且降雨多集中在雨季,一旦到了旱季,就会出现缺水情况;云南是典型的山地地区,可耕地资源非常少,交通不便;而江西则河流雨季洪水多,容易出现洪灾。在我们调查的20个村庄中,其中有4个村庄属于大石山区;4个村庄属于山区;4个村庄属于南方多灾害地区,8个村庄则属于干旱区,其自然条件恶劣不仅是其贫困的一个共同特征,同时也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方面。而这些因素作用在农户生产经营上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这些地区在农业生产上都表现为典型的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而在非农就业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农业收入是农户的收入的主要来源。

2.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家也先后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十分严峻。在所调研的贫困村中,基础设施问题集中表现为水电路三方面的问题,这和全国的贫困特征是相符合的。虽然每个行政村都已经通上电了,但有部分贫困农户承担不了拉电入户的成本,就没有通电;还有一些贫困农户为了降低费用,使用低于标准的电线,造成了电力供应的不稳定;并且通上电的农户电力资源的使用仅仅在于天黑的必要照明,每月用电量非常少,在广西省的一个贫困村,该村的村民每月平均用电仅为4度。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原因,加上水利设施建设的落后,贫困村农户的安全饮水问题表现得尤为严重,很多地方可获得安全饮水的农户比例不超过50%,用水不安全主要表现为:1)缺水,在每年的旱季,饮用水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2)水源距离远,每天取水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在一些山区,每天取水要花2个小时的时间;3)水质差,在贫困地区实施了很多积雨积水工程,在南方修建水柜,在北方则修建了许多地下水窖,但这些储存的水没有经过任何净化处理,就直接饮用,水质特别差,属于不卫生的用水。在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所调研的这些村庄中,自然村平均通路率仅为61%,并且这些道路都是够不上等级的土路,路况差,交通事故发生频繁,严重限制了贫困村与外界的商品、信息交换。

3.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

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率较高,其中女童平均辍学率12.5%,且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加上这几年实行撤乡并镇、合并村级小学,很多偏僻的贫困村就没有学校了,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但学校根本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在很多地方孩子上学必须要有一位家长进行陪读,以便照顾年幼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这样无形当中增加了受教育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是劳动力依赖的贫困农户难以承担的,因此这几年儿童失学、辍学率有上升的趋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和推广,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依靠传统经验,新技术新品种严重缺乏。贫困农村医疗条件极差,卫生诊所医疗设备简陋,缺医少药严重,并且还有很多贫困村没有卫生室和医疗保健人员,妇女长期患病率平均高达20%。

4.贫困发生率高,贫困深度重

在20个村庄中,剔除两个没有获得数据和两个仅有特困人口数据的村子,剩下的16个村庄共有贫困人口15639人,所占总人口比重为60.8%,贫困发生率为60.8%,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贫困发生率,也说明了我国贫困人口呈现出的集中居住的特点。并且这些贫困人口的贫困深度重,仅用三个指标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人均年现金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住房条件。据调研,贫困人口的平均年现金收入仅为598元,人均粮食产量为269kg,不安全住房户的比例高达47%。我们主要运用了2001年李小云教授主持的“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研究”课题中提出的8个指标,这8个指标经过专家的讨论和在全国贫困地区的试验证明对衡量贫困是敏感的,它们是人均年现金收入(元)、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不安全住房户比例(%)、获得安全饮用水农户比(%)、可稳定通电的农户比(%)、自然村通路率(%)、妇女长期患病率(%)、女童辍学率(%)。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贫困村的贫困深度,我们运用了贫困综合指数这个指标。贫困综合指数是一个二级加权的和数,在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中用来对贫困村进行贫困程度排队之用,其计算公式为:

PPI(贫困综合指数)=∑WB

W是指两级加权权重,W=指标类别权重*指标内容权重,B是指各指标的打分。

为了计算贫困综合指数,我们特别和这10个县的扶贫干部们座谈,讨论每项指标的贫困程度分值,其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贫困指标分值

贫困识别指标 贫困程度

单位

123 45

人均年现金收入元600~ 500~600 400~500 200~400 0~200

人均年粮食产量

公斤

350~ 300~350 250~300 200~250 0~200

不安全住房户比例 %0~3030~4040~5050~60 60~100

获得安全饮用水农户比 % 80~10070~8060~7050~60

0~50

通电率% 80~10070~8060~7050~60

0~50

通路率% 80~10070~8060~7050~60

0~50

女性长期患病率% 0~5 5~1010~1515~20 20~100

中小学女生辍学率 % 0~5 5~1515~2525~35 35~100

根据贫困指标分值和指标原始数值,我们对调研的18个村(有2个村庄因为数据不全,没有计算在内)的贫困指标进行了赋值处理。考虑到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异,在指标权重方面我们没有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平均,而是在各个省都进行了参与式指标权重确定,再根据计算公式得出调研村的贫困综合指数(PPI)。

贫困综合指数计算验证了前文我们所做的阐述:虽然我国总体上贫困人口减少,但贫困人口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贫困村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其贫困深度依然还十分严重。在我们所调研的18个村庄中,贫困综合指数超过3.5的有6个,占到调研贫困村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这意味着这些村庄还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有7个村庄属于深度贫困状态,占到38%;有4个村庄处于中度贫困状态,占到22%;仅有一个贫困村处于轻度贫困状况。

三、贫困群体对自己贫困状况的自我评估

正如前面所说,贫困村的贫困状况我们可以用一些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都是客观的。但对贫困的体验和理解,仅仅用客观的指标就很难把握,贫困群体对贫困状况的自我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5省区的180户贫困农户进行了贫困状况自我评估调查,有效问卷159份,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贫困群体参与基层民主政治活动情况、经济状况、社会活动状况和环境状况四个方面。

1.参与基层民主政治情况

一般来说,贫困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社区生活中“没有声音”,尤其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穷人的呼声往往被淹没,政治参与程度低,这不仅与贫困群体自身的资产特征有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开始的比较晚,其标志是村民自治的实施。从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后,全国31个省份县全部完成了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有6亿多农民直接参加了选举活动,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的做法在农村已经基本普及,促进了广大农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点亮了希望的火种。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下,我们特别考察了贫困群体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情况,这主要通过两类指标来说明:参加选举情况和公共事务决策情况。调研结果说明:1)大部分贫困群众都参加过村干部选举,男性参与程度略高于女性,其比例分别为89.4%和83.2%;2)大部分参加选举的农户对选举结果表示满意,男性满意程度要高于女性,其比例分别为75.5%和67.3%;3)大部分贫困群体很少向村委会提过建议,并且其建议也很少被采纳,而这也可能就是提建议少的重要原因;4)男性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男性占到61.8%,女性仅为37.6%,相应的男性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的满意率也要高于女性;5)有多于一半的男性认为自己在村里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而只有35.2%的女性认为自己在社区里有权力。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贫困群体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的几个特点:1)大部分人都参加了村干部选举,但这种参与是低层次的,而这种低层次主要表现为参与流于形式,没有决策权,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群体对选举结果不满意;2)由于声音的被淹没和忽视,贫困群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程度低,在社区公共活动中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3)贫困群体自身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比较低,认为社区事务由村干部等社区精英决定就可以了,这主要表现为对社区公共事务处理方式满意率要远远高于参与率。4)妇女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程度要低于男性,无论是参加村干部选举还是参加公共事务,妇女的参与率都要低于男性,因此妇女的社区权威感也要远远低于男性。

2.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是描述贫困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主要让贫困农户对自己的基本生活、生产投入、教育健康投入以及收入情况进行了评估。在基本生活方面,主要考察了贫困农户的粮食安全、营养状况、住房条件、电视机拥有情况和每年购置衣服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生产投入方面,主要考察了贫困农户有无足够的钱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及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大牲口的拥有情况;在家庭教育健康投入方面,主要考察了农户是否有能力供孩子上学、医疗健康服务以及是否能承担目前的农业税费负担;在收入情况方面,主要考察贫困农户有无非农就业收入以及收入的稳定情况。

农户基本生活情况包括了农户吃穿住用四个方面的内容,其基本情况为:1)贫困群体的粮食安全问题值得关注,调研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农户每年缺粮2个月以上。在一些村庄,农户有半年的时间只能每天吃稀的,如玉米糊、稀饭等;2)缺菜少油也是贫困农户的一个普遍特征,很多村庄的农户土豆是唯一的蔬菜,因此大部分农户都认为自己的营养状况非常差,这样的比例占到近70%;3)贫困农户的住房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主要表现为房屋结构差和住房面积小,茅草房、石头房、土坯房所占比重非常大,这些房子基本上都属于“冬不挡风,夏不遮晒”的危房。很多贫困户不仅住房质量差,房屋面积也非常小,一家人都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且是一房多用,起居、仓储多在一处,还有很多是人畜同住,卫生条件极为糟糕。在广西的一个农村里,当地村民形象地把他们的房子叫做“三局”:“畜牧局、人事局和粮食局”,这样的房子用木头高架起来,地下饲养牲畜,叫畜牧局;中间住人,是人事局;房顶上挂着粮食,叫粮食局。4)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电视机的普及率非常高,但在贫困地区,电视机的拥有率却不高,并且电视机也是以黑白电视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贫困农户收入低,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电力和无线信息系统薄弱,在很多地方接收不到电视节目。在一些贫困村庄,农户只能“听”电视;5)每年都购买新衣服对于贫困农户来说是比较奢侈的一件事,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户能够每年都会给家人添置新衣服,并且一般都集中在过年的时候,主要都是给孩子买。

在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中难以打破的环节,调研结果显示:1)绝大部分贫困农户都没有存款,这个比例为92.5%,没有存款也决定了贫困农户在家庭支出时的无能为力。2)大部分农户不仅没有存款,并且连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零花钱也没有,很多农户在必须购买一些日用品的时候就采用赊购的形式,等到秋收的时候再还。3)因为没有钱,将近60%的农户表示不能购买优良的种子,无力购买足量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其他必要的生产资料,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单位产量低和质量低的“三低”情况,从而导致贫困农户的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4)在农业生产以手工劳动和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作系统下,大牲口是农户必备的生产资料,但在贫困地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没有大牲口,有大牲口的农户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几家联户共有。5)对于农业税费,税费改革以后,农业税虽已经减少很多,但对于贫困农户来说,仍有64.2%的农户认为自己无法承担农业税费负担。

贫困人口素质问题也是阻碍贫困人口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因为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带来的人口身体素质差以外,贫困人口没有经济能力承担必要的教育和医疗成本也成为贫困恶性循环中重要的一节。从调研中我们发现:1)在供子女上学方面贫困农户非常为难,尤其是贫困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比男童要更少。只有62.3%和53%的农户表示自己能够供儿子和女儿上完小学,只有48.4%和32.7%的农户表示自己能供儿子和女儿上完初中,并且这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未来的这些年中要风调雨顺,不能出现任何变数。2)看病也是贫困农户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大部分农户在生小病的时候只是到卫生所去买点便宜的药,生大病才会到医院,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无论生大病还是生小病都在家里自己扛着,这严重影响了贫困农民的身体健康。

收入低是贫困农户最基本的特征,而收入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非农就业机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只有34.6%的贫困农户有过打工的经历,并且普遍认为工作非常难找,挣钱非常少,并且经常会上当受骗。非农就业机会少,加上农业生产是典型的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相对比较恶劣,贫困农户家庭收入还呈现另一个特点,即收入状况不稳定,这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贫困农户脆弱性非常高,据调研54.7%的贫困农户表示自己家的收入非常不稳定。

综上所述,贫困农户在经济生活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单一,收入低,并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而在贫困地区农业收入波动性大,造成了农户收入的不稳定。2)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差,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很多贫困人口比较担心的问题,住房条件、营养状况以及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都不容乐观。3)贫困农户依然不能走出贫困恶性循环,农业生产仍然是自给自足为主,不能进行必要的生产投资,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投入低产出,这样贫困程度很难得到缓解。4)农村贫困问题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约有一半的贫困群体不能顺利地供自己的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加上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薄弱,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将不会很容易。

3.社会服务活动状况

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也是阻碍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没有对这些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而是主要考察了贫困农户自己对这些方面的体会,主要包括农村水电路、社会服务、社会生活三方面。

多年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交通不便、饮水不安全、电力供应不稳定依然是提高贫困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据调研,有34%的农户认为本村的交通非常不方便,有24.5%的农户还没有乘坐过公共汽车;而有将近一半的农户认为饮用水不够用,并且水质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并且有62.9%的农户认为水源距离太远,每天取水所花费时间太长;由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全国绝大部分行政村都已经通电,但在用电方面,贫困农户非常节俭,家里所用的电灯功率低,并且基本上只是在天黑的时候照明之用,因此有近72%的农户表示自己用电非常少,在部分村庄,农户家庭用电每月不超过5度;即便在这样用电很少的情况下,仍然还有37.1%的农户认为自己家庭的用电负担太高,承担不起。

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农村医疗条件和教育条件依然满足不了广大贫困农户的需求,有47.8%的农户认为自己医疗看病非常不方便,并且有更多的农户表示当地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其比例占到63.5%;对于孩子上学的受教育条件,贫困农户的评价比对医疗条件相对要好一些,但仍然有38.4%的农户表示了不满,但为了节约教育成本,乡村学校的合并,教学点的停止,造成了很多分散的没有足够生源的自然村和一些行政村没有学校,这些地方的孩子只得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小学,孩子上学不方便成为困扰父母的一个主要问题。信息闭塞也是贫困地区落后的表现和原因,在贫困村,农民和外界交流的三大渠道都非常不畅通:写信、打电话和上网。写信、打电话还相对容易一些,有45.3%和42.8%的农户认为打电话和写信还是比较方便的,对于上网仅有17.6%的农户表示听别人说过什么是网络,但没有一个农户知道网络究竟有什么用途和使用过网络。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已是既定的事实,尤其是农业银行从乡镇层次撤出,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一直都得不到解决,只有不足40%的农户说自己曾经贷过款,并且贷款数额都比较小,周期比较短,大部分是三五百元,最多不超过2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

农产品商品率低是贫困农户收入低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农村市场条件。在目前贫困地区,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相对比较完善和活跃,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相对比较容易和方便,并且质量上也比较有保证。但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尤其在交通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市场距离远,农产品很难转换成商品,因此很少有农户会经常去市场出售农产品;在一些地方,当地老百姓都是等小商贩上门收购,这样农产品成为买方市场,价格低廉,因此有73%的农户对目前农产品价格非常不满意。

贫困群体不仅物质生活匮乏,文化生活更是简单。虽然有63.7%的农户家里都有电视,但只有不足40%的农户表示自己经常看电视;无线广播现在也不十分普及,只有近21%的农户表示自己经常会听国内广播;至于看电影,虽然有将近50%的农户表示看过电影,但绝大部分农户都说这都还是在集体经济的时候,乡里村里请人来放电影的时候看的免费露天电影,都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了,很少有人自己掏钱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因为他们平时都很少走出自己生活的村庄,只有47.2%的农户会经常到县城和乡镇去走走看看,很多农户长这么大都没有去过县城,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乡镇,但也是一年去一次两次。一般农村社区比较活跃的乡间文化演出在贫困地区也很少见,贫困村基本上都没有能力请戏班、曲艺团来村里表演,因此只有不足30%的农户承认自己观看过演出,并且这部分农户主要都集中在本身就能歌善舞、有着文艺表演传统的云南的几个村庄。电视、电影和广播三大传媒的不发达以及文艺演出活动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了贫困农户文化生活单调,并且贫困农民本身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比较差的,有70%左右的农户承认自己的文化生活太单调。

相对于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单调匮乏的文化生活,贫困群体的社会关系情况是比较不错的,大部分贫困群体都能得到亲戚邻居的帮助,尤其是在干农活的时候换工成为贫困群体弥补劳动力不足、机械动力以及牲畜不足的主要方式,而在困难时候相互帮助则成为他们渡过难关最主要的支持。因此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虽然比较单一,主要以亲戚和邻居为主,但亲戚和邻居构建成的社会关系网却成为贫困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贫困农户在社会服务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行政村的三通基本实现,但自然村还没有,贫困农户在水路电方面仍然不能得到安全和有效的保证;2)教育和医疗仍然是广大贫困群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表现为这两项支出超出了贫困群体所能承担的范围,还表现为贫困地区医疗教育条件的简陋和落后,贫困群体得不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医疗条件;3)贫困群体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其信息闭塞的主要原因,打电话、通信和上网等基本的通讯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4)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的相对不完善和农产品市场的瘫痪加深了贫困群体“货币支出化,收入实物化”的桎梏约束;5)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是贫困群体日常生活的一个典型特征;6)与基础设施条件差、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社会生活的简单乏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紧密,这种社会网络在贫困农户的生计发展中发挥着强有力的功能,成为贫困人口自身构建的社会安全网、应付各种风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4.环境状况

近几年,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贫困地区环境恶化、自然条件差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前文已经提过贫困群体表现出极强的脆弱性,其具体体现就是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候的无能为力,而贫困群体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遭受自然灾害的机会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人群。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对农户的自然条件和受灾情况进行了考察。

调查中发现:1)贫困农户对当地的生存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环境不满意率高达42.1%,而这更多的是因为当地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分别有45.9%和36.7%的农户对其表示不满。2)贫困农户对当地的生存条件的总体满意度更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在贫困地区,土地肥力差、产量低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只有33.3%的农户认为自己的土地条件还可以,大部分农户都认为土地肥力不够,土质差,这样一则威胁了农户的粮食安全,二则减少了农户收入;水资源是我国很多贫困地区面临的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问题,这一点也得到了贫困农户的普遍认可,有近80%的农户对当前自己拥有的水资源状况表示不满,认为水资源不足是他们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长时间的人为破坏以及人地矛盾的日益紧张,农村能源不足也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出来,有56.6%的农户认为当地农村能源缺乏,因此三位一体的沼气池在很多贫困农村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穷人和贫困社区常常是自然灾害的主要受害者,这一方面归因于贫困社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质量低劣的脆弱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打击,据调查,大部分农户都受到自然灾害、病虫害和环境退化事件的打击,其比例分别占到76.7%、79.9%和57.9%;另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社区的贫困群体由于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差和农村社会安全网处于基本为零的无保护状态,贫困农户一旦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恢复是非常困难的。

标签:;  ;  ;  ;  ;  ;  ;  ;  ;  ;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报告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