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世界观在巴黎手稿中的逻辑转换--与张一兵同志商榷_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新世界观在巴黎手稿中的逻辑转换--与张一兵同志商榷_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新世界观逻辑转换——与张一兵同志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巴黎论文,手稿论文,世界观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一兵同志去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①一文提出如下见解: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哲学逻辑仍然是一种隐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这一理论逻辑中包含着尚待解决的三大难题:“消除唯心主义,发扬辩证法能动性;消除自然唯物主义机械性,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批判资本主义,使共产主义成为科学。”而这三大难题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得到了统一的解决,从而实现了其哲学逻辑的“格式塔转换”我认为一兵同志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手稿》已经实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逻辑转换,故商榷之。

我与一兵同志的分歧首先在于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发育史中的地位的不同理解。

在一兵同志看来,1843年前后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哲学“固然已经消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其方法结构上的辩证法在理论逻辑中同时也被弱化了,人的主体能功性是通过曲折的理论要求表现出来,这就是费尔巴哈的异化史观。马克思没有全部接纳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而是在社会批判的层面上高扬了人,而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同样也是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特别是费尔巴哈的那‘半截子’式的用主体理性要求现实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成了马克思此时思想的隐性本质。”由此产生了张文所谓的逻辑深层的“三大难题”。

我们认为这种理解的逻辑上的失误在于张文只注意到马克思《手稿》哲学思想的德国古典哲学主要理论来源,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现代国民经济学”之间的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没有发现“现代国民经济学”才是马克思哲学的更重要的深层理论来源,于是也发现不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色。

真正的马克思不是一个关在书斋里求索宇宙终极本原和思存关系的思辨哲学学者,而是一位以满腔热忱投身社会革命、以深沉的实践理性去拥抱和批判人的现实世界的革命实践家和哲学思想家。《莱茵报》时期,火热的社会斗争在马克思的头脑里播下了理性、法、国家背后的物质利益这一经济学也是哲学的难题,由此他转向了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到1843年末马克思真正找到了打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佳突破口──法哲学,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序言,将黑格尔颠倒了的社会事实颠倒过来:不是理性、法、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和理性。而市民社会即物质生活关系的总体,其本质是私有财产;现代国家本质上是私有财产的国家;私有财产才是奴役人的根源。只有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于是马克思找到了消灭私有财产的“物质武器”。他说,“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②这时马克思的思想一方面触及到社会变动的经济基础及社会解放的阶级力量,另一方又从哲学人本学的高度上萌发出解放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由德国古典哲学向新人本哲学的逻辑转换。

在实现这一逻辑转换的进程中,马克思要解决的逻辑难题决非是传统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也并非是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矛盾,他研究的已不再是此类意义上的“哲学”。他面对的是“人的世界”,首先是“人的经济世界”,其逻辑难题是私有财产是怎样产生的?工人创造了财富又是怎样失去的?人类是怎样对象化出一个属人的世界反过来又统治和奴役人?人的最高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正是这些非传统哲学的现实问题引发着马克思去建构新的哲学逻辑框架。到1844年他在巴黎写下了一部首先是经济学然后是哲学的《手稿》。这一《手稿》批判的首先是“现代国民经济学”,然后才是黑格尔哲学。这一顺序非同小可,它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主要理论来源和新逻辑基础、轴心、框架,是其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发展。

在这里,马克思独创以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理论,提示了资本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他自己的劳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认定异化劳动是和有财产的普遍本质,是打开劳动与资本、地租相分离及资本剥削的秘密的钥匙。由此他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取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③可以说这就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的经济分析获得的解放工人和全人类的共产主义命题。在〔共产主义〕一章,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扬弃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即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的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由,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真正的解决。”④

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纲领。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这一共产主义哲学理想绝非建立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应该”上,也绝非建立在浮在空中的浪漫主义的伦理口号上,而是建立在通过对资本社会的经济事实的全面分析和对国民经济学的全面批判获得的异化劳动这一理论基石上。这里所出发的绝非是“人”的先验主体本质,而是“人”的现实的社会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这里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劳动决非先验理想化状态的“抽象”劳动,而是通过对工人的现实劳动的全面考察、通过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的全面比较而抽象出来的科学概念,同时马克思又使之理性具体化为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分工、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的扬弃、劳动的社会化、劳动的自由化。正是这一具体的劳动的辩证法成为马克思新人本哲学的逻辑轴心。到此马克思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哥白尼革命或格式塔变换: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本体或派生物、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论的思维和存在、灵和肉的关系,人本论的人的本质和上帝的本质的关系统统被扬弃了;马克思真正找到了现代哲学的主题──属人的世界和新的哲学基本问题──人和外部世界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由此展开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的存在和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人的自由和必然、人的个体和类的诸多关系,找到了理解和掌握这些关系钥匙──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劳动和实践。并以这一“实践方式”解决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诸哲学理论上的对立。⑤并明确指出这种新人本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⑥对此马克思自谓之“实践的人本主义”⑦。这可以说是对以往全部哲学的总体超越,而这一超越的支点正是劳动实践范畴,这一范畴的主要理论来源在“现代国民经济学”。

在这里,马克思是“消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尚是肤浅的。马克思这时消除的不只是一般的唯心主义(这种消除费尔巴哈已做到了),而是黑格尔的思维异化史观,即把财产、国家、权力这类“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于是一部人的社会生产史不过是一部思维的思想生产史。对此马克思给出了人的劳动实践史观的颠倒。至于张文认定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在自己的逻辑中被弱化了,同样是由于没能从人类的劳动生产史这一更深层次上来把握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实质上马克思不是弱化了而是强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强化的不是逻辑方法上的辩证法而是劳动辩证法。克思说:黑格尔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⑧在黑格尔极端保守体系中为什么包含着非常革命的辩证法,只有站到批判了的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和异化劳动基石上的马克思才能打开这一秘密:即人的劳动尤其当下的工业劳动的辩证法才是真正现实的具有推动性和创造性的否定性辩证法。随后马克思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辩证法的批判中,都是从劳动的对象化、异化及扬弃化的角度进行真正积极的和充分现实的扬弃,这才是最有成效的挽救。

对于费尔巴哈自然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是有意地弱化了。他所推崇的是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和费尔巴哈创造的人本新哲学,因为这一新哲学的主题──“人的世界”正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主题。在马克思逻辑推架中真正有地位的不是那“半截子”的自然唯物主义而是另“半截子”的人本异化史观。马克思实际上对这异化史观又作了“两截”分析:其“上半截”是把宗教和黑格尔哲学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把虚妄的神还给了感性的人,这无疑是历史观上的进步,马克思赞许道“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真正克服了旧哲学”;其“下半截”仅仅把宗教视为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视为理性批判的对象,而没有把产生宗教的社会根原视为实践批判的对象,马克思将这种“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称之为“理论的人道语文主义”。与之相区别,马克思将自己的“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称之谓“实践的人道主义”。⑨到此再把黑格尔的历史观拉出来做“两截”分析:其“上半截”是哲学思维的异化产生了财富、国家权力等人的本质的异化,这是唯心史观;而其“下半截”则把人的自我产生看成一个劳动过程,这又是劳动实践史观。可以说,马克思在异化史观的上半截更多地继承费尔巴哈,下半截更多地继承黑格尔。

讨论到此我认为张文为《手稿》设置的三大逻辑难题是虚假的。我倒认为《手稿》真正解决了如下三大哲学课题:批判资本剥削,扬弃劳动的异化或私有财产,使共产主义即实践的人道主义成为哲学理想;弘扬实践人本辩证人本辩证法的主体能动性,消除了唯物主义的客观性片面性;弘扬否定性劳动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消除了唯心主义的主观片面性。并以人的劳动实践方式来掌握“人的世界”这一新哲学主题,克服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现了实践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劳动实践历史观的逻辑转换,使人类哲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由此马克思成为第一个伟大现代哲学家。

关于《提纲》与《手稿》的关系,张文认定:在《提纲》中“一个新的哲学逻辑起点被确定了,这就是作为人类主体通过客观物质创造表现出来的能动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而《手稿》尚未将“实践’确定为逻辑的起点,尚停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的逻辑起点上,所以《提纲》对《手稿》“是一个结构性的革命”。

我不否认马克思在《手稿》中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这一哲学新主题,但这一新主题不是放在抽象的人性上,而是放在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这一理论基石上。在此马克思对人的实践活动尤其劳动生产活动给出了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深层地揭示:“首先,他通过人的生产和动物和生产的全面比较对人的实践活动做出了如下的抽象:“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沉的活动”;⑩其次他把人的实践活动归定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也即是把实践活动归定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活动;再次,他把人的实践活动归定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受意志和目的支配的生命活动;(11)第四,他将劳动实践视为现实的感性活动,并与“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区别开来;(12)第五,他对劳动实践的社会性给予了全方位的揭示:“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和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13)第六,他对劳动实践给出了具体地历史揭示,如劳动的对象化、分化、异化、异化的扬弃等等。至于劳动实践的现实性,能动性、推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自为性等《手稿》都有揭示。那么《提纲》对“实践”作出了什么呢?这里只提到“人的感性活动”,“革命的”、“批判的”活动,这都是极度抽象的,失去了《手稿》中的丰富的具体内含。张文甩开《手稿》为《提纲》制定出一个逻辑起点性的实践概念,这实在是对《提纲》的主观随意拨高。因为《手稿》已制定出劳动实践这一理性具体范畴,并且已将“劳动实践”确定为自己的新人本哲学的逻辑起点或基石,根本不存在《提纲》对《手稿》的结构性革命。

张文在为《提纲》制定了革命性的实践概念后,随后又逐条讨论《提纲》对《手稿》的革命。但我看到的是两者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提纲》第1条从主观方面把现实当作实践来理解与《手稿》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提纲》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实际上不过是对《手稿》中的通过“实践方式”解决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片面的对立的发挥。第2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手稿》同样做出了理论对立的解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的论断。第3条人和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实践论理解,在《手稿》中的这种理解要丰富具体得多,而且独创了劳动实践观意义上的人化自然观。(14)第4条对费尔巴哈异化史观的批判,这是对《手稿》“两截”分析的显化。第5条第9条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其实《手稿》异化劳动论实际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已把感性世界、市民社会及私有财产当作劳动实践来理解。第6条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手稿》不仅辩证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双向生产,而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人的实践这一类牲征,这较《提纲》则更全面更深刻。第8条关于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手稿》已对整个社会历史作出了劳动实践的理解,并认定“劳动”是解答历史之谜的钥匙。第10条关于新旧哲学的立脚点,《手稿》已坚定地站到批判资本社会的共产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第11条"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也正是《手稿》的新人本学的逻辑支点,劳动的对象化、分化、异化及其扬弃不正是“改变世界”的辩证法吗?《提纲》有超越《手稿》之处,那就是《提纲》较《手稿》更直接更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哈人的本质异化史观的“下半截”,即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纯粹自然的孤立的“类”,这当是《提纲》对《手稿》的深化和提高,但就其内容而言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张文认为《手稿》的“哲学逻辑仍然是一隐性唯心主义历史观、”其主要根据在于认定《手稿》的逻辑框架袭用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即用主观理论要求实现历史的唯心史观。对此,我们应怎样看呢?

这还得先从本体论谈起。在欧洲哲学史上的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有三:追求终级实在的绝对论思维,或追至物质实体,或追至精神实体;反朴归元的还原论思维,将人的现实世界或还原为抽象的物,或还原为超感的神;从两极对立关系把握事物本来面目的一元化思维,或用物质本原解释精神现象,或用精神本原解释物质现象。由此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两大哲学派别,亦即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一思维方式对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本质上它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遮蔽了人主体、失落了实践的创造性。马克思踏进哲学王国正值传统本体论方式土崩瓦解,现代人本论方式方兴未艾之际。他带着“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的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信条着手他的哲学革命。这一革命首先面临着哲学主题的变换。是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哲学以僵死虚玄的形上天国拉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在哲学史上真正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哲学主题大变换。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拒绝使用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取“人本主义”的称谓,并用“人本主义”来称谓自己的共产主义,正是取于时代性的哲学主题变换的考虑。

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哲学主题的变换上,马克思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就象马克思的同胞爱因斯坦如果仅仅停留在罗伦兹变换上就实现不了相对论革命。马克思新贡献在于进一步找到了掌握“人的世界”合理的思维方式──劳动实践思维方式即异化劳动论,同时又提升出解放人的世界的哲学理想──积极扬弃异化劳动的实践的人本主义,这就为新人学的逻辑大厦奠定了全新逻辑基石──劳动实践树立起坚固的逻辑骨架──劳动实践辩证法、构造出崇高的逻辑上层建筑──实践人本论。我在近年诸多文章中讨论过,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虽有相同的哲学主题,但在掌握“人”这一哲学主题的方式上是有本质区别的,由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人学结构。不能将马克思的具体的实践人本论混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理论人本论,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我这里要进一步讨论的是马克思在《提纲》和《形态》中为何放弃了“人本主义”的称谓而取“唯物主义”?是否真如一兵所言,《手稿》坚持的是人本论立场而不是唯物论立场,故属于唯心史观,《提纲》坚持的是唯物论立场而不是人本论立场,故属于唯物史观?

我认为张文的逻辑深层潜藏着一个“物质本体论”的幽灵,由此呈现出将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化的倾向。前面谈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本体论思维的产物。“唯物主义”就是物质本体论,其基本立场就是坚持自然先于人,物质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的,精神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这种“唯物主义”再“辩证”再“历史”也只能是物质本体论范围内的“辩证”和“历史”。马克思在《提纲》中自谓“新唯物主义”,但完全超出了物质本体论含义。这里根本就没有当作宇宙本原或客观实在解的“物质”概念,没有一句物质本体论命题,没有一段“形而上学”!它通篇强调的就是把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没有一丝一毫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其实所谓的“新唯物主义”就是“人的实践主义”!前面谈到,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用实践方式解决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自然先于人之类的唯物主义旧结论已是简单的科学常识,不再是马克思的哲学问题,马克思研究的不再是宇宙本源和思存关系,而是人和外部世界的改造被改造关系,再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来指称马克思哲学已无意义。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固定到本体论意义的“唯物主义”框架上,主要是斯大林的贡献。他不仅将其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且使其彻底本体论化,复辟了哲学史上的本体思维方式。独断、还原、一元、自然、必然是其特点;失落了人、失落了主体性、失落了实践是其致命缺陷。张文使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称谓,这个“物”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实践的物质力量”或“物质生产”,那么在“唯物主义”前加上“实践的”就是概念的重复。如果指的是宇宙本原和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那么这一“唯物主义”就是由马克思克服了又由斯大林复辟了的物质本体论。坚持此类“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根本解读不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新历史观。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世界”的“人的现存感性世界”,是人们的实践创造的,它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自在的物质运动”如此的“世界观”应更准确地称为“实践人本主义”,即实际活动的人通过社会实践将其本质力量对象为客体世界同时改造主体世界的哲学学说,而不应该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更不该称之谓“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实践而诞生的人的历史,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的人的历史,如此的“历史观”应称为“人的劳动实践史观”。它当然不是唯心史观,但也不应该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后者根本体现不了马克思的《手稿》已经实现的“人的世界”这一哲学主题和“劳动实践”这一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换。

现在是到了全面清算传统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时候了,是到了克服遇事先问一个是“唯物”还是“唯心”的思维定势的时候了,是到了积极弘扬和大力发展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世界观的时候了。1994年是《手稿》诞生150周年,谨以此文向青年马克思表示我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责任编辑注:张一兵:《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学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一文见本专题1993年第11期41页。

注释:

①张一兵:《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载《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见《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25-28页,以下引用不再注明出处。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15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9-101、120、127、167、174、161-162、163、96、96、163、121-122页。

(14)参见丛大川、孙咏:《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论纲》载《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993年第9期。

(15)参见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哲学的秘密在于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30页。

标签:;  ;  ;  ;  ;  ;  ;  ;  ;  ;  ;  ;  ;  ;  

马克思新世界观在巴黎手稿中的逻辑转换--与张一兵同志商榷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