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成教授临证经验三则论文_高,望1,李慧臻2通讯作者,李永成3

李永成教授临证经验三则论文_高,望1,李慧臻2通讯作者,李永成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消化科

【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799-02

李永成教授师承天津名医赵弼臣,行医近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以脾胃条五脏治疗脾胃病、内科、妇科、儿科杂病,是全国第三、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2013年被评选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余跟师数载,略解李教授处方用药之道,现将李教授治疗经验总结如下,虽如管中窥豹,但也略有所得,希望与广大同行分享。

1 四时感冒,寒温并用

感冒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李教授在治疗外感方面,不拘古人,不囿寒温,常辛凉与辛温之品并举,且用药灵活,根据四时节气、病情变化,辨证用药,善于变化。

李教授认为“当世感冒,多由风寒或风热袭人,加之素体内有蕴热、正气不足,内外相合而病”。当代人偏爱肥甘厚味、生冷之品,脾胃运化易受厚腻壅滞,内生痰湿,郁而化热。加上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容易焦虑、紧张,五志郁而化热,肝木克脾土,肝胃不和。加上作息不规律,夜生活丰富,熬夜不睡,易致阴液暗耗,日久则内生虚热。正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火郁日久必定会损伤人体正气,使人易感邪发病。综上,李教授认为现代人感冒病机多为外邪与内热相引而为病。

据此病机,李教授认为治疗应以轻清宣透之品为上,方可做到不囿寒温、解达外邪、宣散蕴热,并创制了羌防银翘散,为银翘散、九味羌活汤合而化裁之方,随症灵活加减可医四时感冒。羌防银翘散的方药组成为:金银花30g,连翘15g,板蓝根30g,羌活10g,防风10g,荆芥穗10g,细辛3g,青果10g,蝉蜕3g,浙贝母10g,百部10g,陈皮10g,麦冬10g,生甘草3g。此方金银花,甘寒,入肺经,清热解毒。连翘,性凉,微苦,味淡,能透表解肌。板蓝根,苦寒,清瘟解毒。三药并用,外可透解风热,内可宣散郁热。羌活,性温辛苦,味薄上升,入足太阳,可解表、胜湿、搜风。防风,性温味辛,通治风症,可泻肺实,散头目,为除上焦风邪之仙药。荆芥穗,辛温,散风,清头目,利咽喉,治项强。细辛,辛温能散,可用于各种风寒风湿头痛。以上四味,辛温发散,开达腠理,解表透邪。青果与蝉蜕相伍利咽开音。浙贝母,百部,佐陈皮以理气化痰,治咳嗽上气。麦冬,生肺津,治咳嗽烦渴,安心神,清心热,既养阴润肺,又能育阴,防止方中辛味药太多而伤阴液,有未雨绸缪之意。生甘草,调和诸药。李教授言:“寒温之性,全在药量,不可执一,当随证而变。若感风寒重者,当去连翘,重辛温之品;若感风热重者,减羌防之物,重辛凉之物”。

2 寒热错杂,守方调药

痞满为脾胃科常见病症,也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病机主要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特征。李教授通过长期探索,运用经方化裁,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巧妙加减用药治疗痞满疗效颇佳,从中亦可窥其学术一隅。

“脾胃病迁延日久者,必寒热错杂。” 正如临床上很多痞满患者虽有口渴咽干等热象表现,但追问病因,常有过食生冷而导致胃中痞闷不舒,此为脾阳被遏的表现。另外,痞满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尤为紧密,情志不舒,则气机壅滞,而致痞满。所以李永成教授认为,痞满总病机为: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治疗应以寒热平调,调肝健脾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据此病机,李教授采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原有经方仅保留半夏、干姜、黄连三味。半夏,辛苦而温,降气化痰,健脾燥湿。干姜,辛温守中,温胃护阳。黄连,苦寒燥湿,清中焦郁火。三药并用,辛开苦降,寒温并调。李教授强调:“寒热之性,全在药量变化。”对于肝胃火热旺盛者,可加黄连至6g,并减干姜用量,反之,对于胃寒较重者,可将黄连改为3g,更甚者则去黄连,加高良姜、香附各10g,合良附丸之温胃理气之功。另外,羌活一可升脾胃阳气,“清阳升则浊阴降”;二可通行膀胱之气,缓解痞满所伴有的背部牵扯痛。随证加减中,对于气郁重者,加枳壳、陈皮、木香、厚朴、青皮,通调腑气,疏解气郁。对于食积重者,加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焦槟榔、鸡内金除食积。对于脾胃虚弱者,加茯苓、白术健运脾胃。

方以寒热平调为根本,临床应用时注意守方调药,合以解郁、消痞、导滞、健运之法,可见李教授应用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治疗中谨守辨证施治,灵活应用,审证求因,谨守病机,精思脉理,收效良好。

3 发于表者,脾胃调之

皮肤病是皮肤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后,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并相应地出现各种临床表现。李教授认为:“善治疮疡者, 不在外治, 而在内治脾胃。”因此针对某些皮肤疾病,李教授不仅注重外调,更在脾胃病理论基础上颇有建树,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疗效可靠的治疗体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化源充盛, 则营血充足, 肌肤润泽; 若后天化源匮乏, 则营血亏虚, 血少无以润养皮肤, 则皮肤干燥, 甚至皲裂瘙痒。同时,皮肤疾患病因为湿邪者甚多,病机关键为脾胃不和,湿郁于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汗出见湿, 乃生痤疿。”凡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者均易脾失健运, 湿聚而生内热,,侵袭皮肤肌肉层,轻者出现湿疹或水疱, 重者疮疡溃烂。李教授在治疗中反复强调中焦固则病易愈,这里的中焦即指脾胃而言。若已出现病症不能单纯应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之品,而应以顾护脾胃为先,并配合调神之药,缓解因皮肤出现的斑点而造成的患者心理负担。故治法应以调和脾胃,祛湿安神为主。

据此病机,正如《外科证治全书·胃气论》所述:“凡证之现五善、七恶者, 非脏腑胃气存亡之明征乎。胃气一败, 便为凶候, 故善治外证者, 无论大小轻重, 必先顾其胃气。”李教授采用白术、山药、茯苓、陈皮、砂仁等先从脾胃治之,健运脾胃,其次,兼顾皮肤会出现的痒、酸、肿、痛等诸多症状,以及患者情绪上的烦躁不安,急躁易怒等情况,适量地给予一些镇静如夜交藤、远志、生龙骨、生牡蛎等安神之品。白术,苦甘而温,益气健脾,燥湿利水。山药,甘平,补脾肺肾三脏,益气养阴。茯苓,甘淡而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陈皮,苦辛而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砂仁,辛温,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健脾利湿药物相配伍可以固脾强胃,中焦健则诸邪不侵。夜交藤,甘苦而平,养心安神,驱风通络。远志,苦辛而温,安神益智,祛痰开窍。生龙骨、生牡蛎,共同重镇安神,收敛固涩。

全方祛风、健脾、安神同用,从脾胃治之,注重情志的调控,不但有利于皮肤疾病的好转,更能平复患者情绪,符合中医形神合一的观点,达到脾胃健旺, 药力及时转输至病所, 祛除病邪,抑制复发,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 结语

李永成教授以经方化裁,辨证施治而善治脾胃病,并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思路运用到外感及皮肤病的治疗上,举一反三,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作者简介:

高望,主治医师,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消化科天津30015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通讯作者:

李慧臻,主任医师,教授,通讯地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邮编300150,

指导老师:

李永成教授,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高,望1,李慧臻2通讯作者,李永成3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李永成教授临证经验三则论文_高,望1,李慧臻2通讯作者,李永成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