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区经济内在联系与合作开发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内在联系论文,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3)02-0041-04
一、东北经济区内在经济联系及其合作基础
1.东北经济区省际间的互补优势与内在经济联系
从自然资源拥有情况看,东北经济区各省(区)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这种资源分布状况构成了各省经济发展的特色,同时也为各省资源互补提供了基础。辽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全,矿产资源丰度居全国首位,各种有用矿产110多种,其中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菱镁矿约占85%、溶剂灰岩约占14%、高铝原料红柱石约占84%,均位居全国首位,这些不仅构成了辽宁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而且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其他省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吉林省自然资源有其特色,全省林地面积1.3亿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4%,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树种广阔,用途各异,是木材加工业发展的基础;吉林省草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储量较丰富,而且分布距中心城市较近;水泥用灰岩、硅灰石、油页岩等不仅储量大,且分布集中;长白山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东北经济区的一大特色,在东北地区被广为利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良好,许多自然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木材蓄积量、森林覆被率也居全国第一位,是发展林、牧业的重要基础;东北经济区中黑龙江省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煤炭保有储量226.6亿吨,是东北经济区中煤炭最为丰富的省份,可提供给其他两省发展冶金行业。
2.产业结构的非均衡与产业关联
东北经济区特别是东北三省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城市多,工业门类齐全,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料基地,许多工业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但各省有其自己的产业优势,各省以其自己的优势发展经济并与其他省区的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并形成多条产业链和多个工业体系。
以鞍钢为主体的钢铁工业体系。辽宁铁矿资源特别丰富,焦煤和其他辅助材料齐全,是发展钢铁工业的显在优势。钢、生铁、钢材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1.9%、12.1%、11.0%,占东北三省的85%,不但供应整个东北地区,如长春一汽的钢材用量基本来自辽宁,还供应全国其他地区和出口。辽宁钢铁产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已形成普、特钢协调发展,原、辅材料基本配套自给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
以大庆油田为主体的石化工业体系。石化工业在东北经济区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东北经济区的支柱产业,而且已形成十分完整的发展体系。黑龙江省具有原料优势,是我国最大原油生产基地,年产5000万吨原油,占全国的1/3,为东北三省石油和化工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以大庆为核心的黑龙江石化产业已具规模,石化工业在该省所容纳的劳动力在全社会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吉林省石化行业可生产千余种产品,吉林化工集团在精细化学品方面有一定优势,其利用吉林基本化工原料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产品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在东北三省精细化工品率达到最高。为东北三省汽车行业、机械行业配套的辽宁石化工业体系也较完备,石油加工能力较强,辽阳化纤、丹东化纤在全国闻名。东北三省的石化工业主要是配套和衔接关系,黑龙江省侧重于石油开采,辽宁侧重于石油加工,吉林精细化工是优势。
以一汽集团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体系。以一汽集团为主体的吉林汽车产业已形成汽车产业基础,整车和零部件共同发展,不仅带动了吉林省相关部门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跨地域合作也带动了其他省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如一汽集团与沈阳金杯、大连柴油机、辽宁轮胎、哈尔滨市微型车等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吉黑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食品工业。吉林省2000年底食品工业总产值141.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9%,是仅次于汽车、化工的第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深加工、禽畜屠宰及深加工、饮料酒及酒精制造业为主导的食品工业格局。吉林德大、吉发集团、长春大成集团等骨干企业带动了全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长白山生态食品开发是其特色及优势。黑龙江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左右,其中食品加工区位商1.21,表明其产品自给有余,已属于区域专业化部门。而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等已成为食品工业的重点行业。
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医药工业体系。2000年吉林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7%,中成药地位突出,利税占全省医药工业的77.8%,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优势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国第二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其生物工程制药已形成新的增长点,科研力量较雄厚,并已形成五加科、药用动植物、真菌、地道药材等系列产品优势。
3.技术比较优势与技术转移
从总体上看,东北经济区人才技术优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集中,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教学、科研、开发、咨询、信息中心和枢纽,如辽宁的沈阳、吉林的长春、黑龙江的哈尔滨都集中了所在省的绝大部分科研机构;二是各地科研布局各有特色,辽宁省在金属、机械、石油、化工、农林土壤、新型材料、计算机硬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吉林省在基础化学、量子化学、运输机械、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领先;黑龙江省则在石化、有色金属、农林、生物工程等技术应用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三省各有侧重优势,各自形成东北地区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
4.东北经济区区位比较优势及其各省区间的合作
东北经济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东北面同俄罗斯、西面同蒙古、东南部与朝鲜半岛接壤,并与日本隔海相望。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的南部,连接东北和华北,沿海丹东、大连、营口、锦州等港口条件很好,对外联系方便;辽宁省港口优势为东北经济区其他省区物资的对外输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木材、农产品等都要通过大连等港向日本、韩国等国家输出。黑龙江省是东北三省发展对俄边贸的纽带,黑龙江省的边贸口岸为辽宁、吉林的对俄贸易提供了联系的基地。吉林省位居东北腹地,与其他各省区的联系十分便利,其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在东北经济合作中具有信息和交通优势。内蒙古东四盟市是东北三省与广大内蒙地区联系的纽带,内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东北三省先进的技术通过这一地区实现交流与互补,内蒙古东四盟市是东北经济区通往蒙古共和国和欧洲的通道,对于拓宽东北经济区对外开放渠道将起到重要作用。
5.交通运输比较优势与相互连接
东北经济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区域交通体系。铁路以哈大线为一纵,滨洲、滨绥线为一横的“丁”字型铁路和沈山、锦承、京通进出关线为骨干,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公路已形成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国、省干道为骨架,连结沿海港口、内陆口岸、铁路、机场,贯通三省的公路网。水路已形成以大连港为主,营口、丹东等中小港为辅,同国内务港口、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系的海上运输网。航路有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重要航空港,沟通国内主要大城市和边远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管道已形成纵贯东北三省,连接主要炼油厂及港口码头的地下输油网。这些对促进东北三省的区内外经济联系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辽宁省铁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公里,是全国铁路密度最大的省份,辽宁省铁路和高速公路里程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5位,并且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省辖市由高速公路网联通的省区,这为辽宁省成为东北经济区的中心提供了条件。黑龙江省有与俄罗斯连结的铁路,便利了其他省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
6.城市化比较优势与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东北经济区城市化程度高,拥有较多的各具特点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城市类型较齐全,分布较均衡。有综合型的中心城市、资源型的专业城市、边境口岸城市、风景旅游城市。有以沈阳为中心,包括沈大鞍抚本在内的辽宁省中部城市群,是东北三省最大的经济中心;以大连为中心,包括丹东、营口在内的南部沿海城市带;以长春为中心,包括吉林、四平在内的东北中部城区城市群;以哈尔滨为中心,包括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在内的东北北部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对东北地区的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都起着核心和骨干作用。
二、东北经济区合作开发的战略构想
1.东北经济区合作开发领域
东北经济区合作开发领域主要是交通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的合作开发、主要工业基地的合作开发(包括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食品工作、医药工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哈大经济带的合作开发、东部沿边经济开放带的合作开发等;同时也要着眼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领域进行合作,形成以服务经济为内容的新经济支撑点,为将来过渡到以知识社会和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准备条件。
2.东北经济区经济合作开发模式
根据东北经济区发展的特点及优势,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合作、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关联企业合作、以港口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为窗口的对外开放合作应成为其合作开发的主要模式。
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都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东北地区恰恰是这类行业的积聚区。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这两方面只有大公司和集团才能做到。对于东北经济区来说,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合作为主要合作模式,是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并且从不需要大量增加资源投入、不需要长期建设的组织结构调整入手易于取得成效。东北的石化、汽车、钢铁等都具备组建集团的实力,创建具有高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将为东北经济区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关联企业合作。东北经济区近期主导产业集中表现为石化工业、汽车工业、食品加工业等。东北石化行业在资源、技术、装备、市场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石化工业的发展对东北的农业、轻工、纺织、电子、建筑、运输、机械、食品、医药等经济部门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既符合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要求,又符合东北经济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条件。东北汽车工业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各省间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较强,如果能打破地区壁垒,它将成为东北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东北汽车产业的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一汽集团,进行存量优化和增量调整,并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使整车和零部件生产齐头并进。
以港口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为窗口的对外开放合作。东北经济区南部沿海地带的港口城市和北部的边境城市应发挥其地缘优势,南部沿海地带的港口城市是经济发达区,也是东北经济区与关内联系的纽带;北部的边境城市要利用东北经济区与俄罗斯产业结构的差异与需求的互补,发展边境贸易与技术交流。
三、扩大东北经济区省(区)际间经济合作的对策措施
1.加强省际间、城市间的交流
东北三省城市间要有定期的交流,可与项目洽谈会同时进行;城市之间可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扩大市与市之间的交流。政府间交流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区域整体合作规划的组织与设计等,还可考虑创办东北经济发展与合作论坛,以此扩大该区域在国际上的影响。
2.扩大资本流动,建立区域统一的资本市场
市场的引力加快了企业的重组、并购与联合,而资本市场的发育是企业重组的成功基础,区域统一的资本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东北经济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东北经济区应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统一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完善,以充分发挥大区域金融机构的作用。目前,应制定和运用区域性货币政策,鼓励各基层行对企业型和成长期企业增加贷款;应积极促进现有金融机构按照规范的行业运作模式,建立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推进金融创新;应培育多层次、为各种类型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3.加强区域内的商品贸易合作,建立区域统一的商品市场
为促进空间市场一体化,应在区域内建立生产协作和商品劳务交流关系,形成互相提供生产要素、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以共同利用生产服务设施和信息等要素,这主要适用于区域的基础服务产业和辅助性产业。而主导产业在利用区域优势因素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后,大多输往区外市场实现该区域的现实经济效益,继而又买进更多区域短缺的商品和要素,带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4.强化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建立区域统一的多个企业群和产业基地
企业群利用企业内各方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当前,应发展和完善汽车工业基地、装备工业基地、食品加工工业基地、石化工业基地等,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产业中心,并吸引国内外资源向此集聚。
5.集中区域整体优势,联手合作开发国际市场
东北经济区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各自的优势,如日本是辽宁第一大贸易伙伴,至2001年底,在辽宁投资的日本企业有3620家,合同外资金额达68.9亿美元,日本企业在辽宁共提供了14万个就业岗位;辽宁有最好的培养日语人才学校,软件人才又非常丰富;双方在产品、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有许多互补性。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合作也有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地域优势。因此,应集合区域整体优势,构建和完善机场、公路、通讯设施、交流中心、会展中心及各类市场设施等,以使东北经济区成为国际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区域中心之一,最终成为区域性国际商品、资金、人才、信息的集散区域。
收稿日期:20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