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主义世界观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世界观论文,特征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语境(context)观念在当代思维领域中的普遍渗透,一种语境主义世界观(contextualism as a world view)(Hayes,p.vii)逐渐显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中。无论是在量子测量过程的整体性特征、生物学解释的语境相关性问题上,还是在社会人类学的语境诉求、心理行为的语境评价中,语境实在都为不同的本体论态度提供了共同的对话平台,使它们能够在语境的基础上,构建语义范畴和概念范畴的统一性;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范式,语境为各个学科提供了可以达成一致的统一框架,为知识生产、真理探询提供了新的认识路经;语境分析的元方法论特征,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的内在一致的意义上,对各个学科的方法论作了有效的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特征,它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成为了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root metaphor)”。
一、本体论构架:语境实在
语境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世界观的特性,跟“语境”这个术语本身的意义密切相关。在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开创性的工作之后,语境观念从“言语语境”扩展到了“非言语语境”,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Malinowski,pp.296-336)自此,语境的观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关于人们在语境中的所言、所作和所思”,转变为了“以语境为框架,对这些所言、所作和所思进行解释”(Dilley,p.4)。这样一来,语境就跟语词和文本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从而也跟世界的本质尤其是知识和真理问题,关联了起来。
由此,“语境”具有了根隐喻的意义,成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语境主义注重动态活动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即在特定时空框架中不断变化着的历史事实,而且可变的事件本身赋有主体的目的和意图,主体参与到了事件和语境的构造当中,同时,语境反过来也影响主体的行为,这是一种相互促动、关联的实在图景。语境主义将实体、事件、现象等具有实在特性的存在视为是在相互关联中表述的,不同的语境会形成不同的本体论立场,从而语词及其所指的对象就会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语境就具有了本体论性的特质,成为判定意义的本质基元。跟传统的“朴素实在论”、“指称实在论”和“关系实在论”等相比,语境主义从“语境具有本体论性”的意义上(郭贵春,第48页)提出的这种“语境实在论(contextual realism)”观点,具有更强的基础性、科学性和不可还原性。这主要体现在:
1.语境实在论是基于现代科学发展形成的科学世界观 长期以来,包括本质主义、实证主义在内的各种流派都普遍认为,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就是去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终极实体。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尽管存在着隐藏的实体,不过它们都不是终极的,而是体现为有层次的递进。比如,卢瑟福实验之前,原子是宇宙之不可分的基元,卢瑟福则使我们认识到原子由大量的核子组成,是合成的。其后,随着更强粒子加速器的出现,质子、中子、强子、介子相继发现,于是物理学家越来越相信,这是一条逐渐迈向物质的最终结构和自然的基本规律的路径,但它只是一种不断的逼近,而非终极结果。
上述事实深刻表明,物理实在是由一系列的层次所构成的;在每一个层次上实在都具有独特的性质,这种性质为其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结构和实体提供解释。因为每一个新出现的层次中的实在,自身都不足以提供完全解释,而要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和研究工具。这种认识跟日常经验或古典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朴素的”、“直观的”世界图景具有很大的不同。世界绝不是它展示给我们的样子,科学研究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对世界的真实特征进行揭示和表达。自然的状态和过程是复杂的、有条件的存在,其性质不仅要依赖于人类的感觉器官和认识工具,也要依赖于未曾认识到的更深层原因和结构,这正是语境实在论所揭示的世界观的核心特征。
2.语境实在论是解释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框架 虽然世界在表象上是独立的和自足的,但无论是自然本身还是在现代科学实验中,相对于更深刻的背景条件而言,已知的所有物理现象都是偶然的和有条件的存在。通过修改其外界条件和内部构成,物质或元素就可以进行相互的转换。于是,所有知识都相对于特定的条件而存在,更进一步讲,宇宙就是由实体和过程的无穷变化着的无数语境所构成的,每一个语境构成了相对自主和可信的知识或真理,所有实在都是有条件的或依赖语境而存在的。从某一层面的语境实在向更高或更深层面的语境实在的递进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构成了我们当前的科学知识。不过,知识的语境化并不意味着无法达到确定的真理或可信赖的知识,相反,具有层次结构的语境之链,在每一个特定的语境链条上都展示出在该条件下的确定知识。这种语境实在论的图景,相比康德以来把现象与实体相分离的主张或者对实体进行还原的认识策略,更为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现状,也是对当前科学知识的比较合理的解释。
3.语境实在论反映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表明,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还是近代的古典科学,它们所奉为至高追求的“确定性知识”或终极知识已经完全没有了可能。不确定性成为这个时代科学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传统上寻求世界之基本元素或构造基元的企图,实际上抹杀了认识新的微粒或实体的可能。语境实在的提出又为哲学和科学的这一追求注入了信心,因为即便是语境实在,也仅仅是暂时的和相对确定的,它不具有绝对的意义。比如,我们会把量子现象看成具有波和粒子的特征,是“不能预测的”和“无法描述的”,它只具有不确定的和概然性的特征。因为科学理论给出的仅仅是对可能世界的描述,观察或测量结果跟对象之间的关系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语境关系,而非传统认识论范畴内的再现。与此相应,所谓认识宇宙,追求单一、统一的规律,更只是相对于语境而言的;离开特定的技术条件和思维框架,这些都只是一种理想,否则世界就过于简单了。
总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在跟世界进行相互作用时,认识对象所展示出来的属性和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之间,具有概念上的区别。这使得科学家普遍认识到,“对象应当在不同的条件或语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或未曾预料到的属性,这种语境实在的科学世界观,是现代科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它跟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和本质论观念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味”。(Schlagel,p.xx)
二、认识论路径:语境范式
知识问题是科学和哲学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问题之一。关于知识之本质、基础和限度的讨论占据着人类认识长河的重要位置,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就是由知识所构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界不是自明的,不同的实在和事件有着各异的理由而存在和出现,从而关于实在和世界的不同看法也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认识范式和框架。基于现代科学发展而形成的语境实在论思想,也形成了能够反映新的认识论路径的语境范式。
当人们认识到事物本身与它展示给我们的表象之间具有很大不同之后,关于知识或认识的问题就具体化为:(1)界定独立存在的对象;(2)描述对象对于认识主体的影响;(3)阐明主体认识或经验对象的过程;(4)传达认识到的结果或知识。历史地看,按照对这四个认识论问题的关注重心的不同,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种认识论的范式。
1.本体范式 这是最早形成的一种认识论路径,它更多地关注对外在于主体的世界进行客观的界定。比如柏拉图就按照理想的、普遍的理念原型来界定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赋予这些对象以名称和意义。日常经验中的世界是变化的,形成的仅仅是意见和信仰,而永恒的理念则构成了真实知识,保证了获得真理的可能。亚里士多德则立足于经验,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觉的归纳,根据事物的性质、形式和过程就可以理解世界的变化及存在,也就说,可观察性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常识性的、客观的和经验的知识。
可以看出,作为人类早期认识世界和自然现象的一种框架,本体范式更侧重于上面四个认识论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即以界定独立存在的对象和真实世界为取向,关心的是世界的本质、构成和本源等。应当说,这种本体范式为客观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使得人类在早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科学探索定位于工具性的成功之上。不过,这种比较简单的本体范式过分狭隘地对应于客观世界,把客观理性视为唯一的理性手段,从而事实上无法真正洞察到世界的真实面貌,尤其是无法理解外部的刺激是如何被主体经验到,并形成对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等的认识结果的。这一缺憾部分地促成了笛卡尔后来的认识论转向。
2.心智范式 作为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思想的重要之处在于引入了一种新的认识论范式或认知框架,这就是寻求知识的心智路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推理使人们意识到,个体对自身意识及内容的认识,要比对他人的认识具有更大的确定性。也就是说,个体自身意识的知识在认识论上要先于任何其他种类的知识,所以,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心智的存在独立于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此后,洛克以作为意识之唯一对象的观念为认识的出发点,区别了独立存在的第一性的质和主观的第二性的质;贝克莱则把存在完全归结为感知;休谟把因果性和客观世界视为心理的一种状态;而康德更认为,我们之所以具有科学的知识,是因为主体本身的认知结构将它们呈现给了我们。肇始于笛卡尔的这一思想,根本改变了哲学发展的路径:既然只有心智及它的知识才是最明确的,那么在认识过程中,就必须以意识、观念、感觉印象等属于心智范畴之内的东西作为认识的开端,所有独立的客观都只是依赖于心智的,是从意识中推导出来的。
这种心智范式导致了主体/客体、心/身相对的“镜式”认识论模式。跟本体范式不同,心智范式更侧重于上面四个认识论问题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即探讨外延的、因果的和可观察的外部事物,跟非外延的、非因果的和私人的心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心智范式促使哲学开始去思考外部的客观世界是如何能够存在于精神中的,以及精神对世界的表征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等问题。既然认识客观世界的感觉会欺骗认识主体,那么就必须转而在自明的原则中,来寻求更为可靠的知识基础,进而,澄清人类本身的理性认识能力就成为哲学探索的第一要务。不过,心智范式以主体世界为基本定位的目标取向,囿于狭隘的主观理性,过分地脱离了现实世界,因而在实际的哲学探索中造成了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把做梦跟有意识的经验相区别的问题。尤其是心智范式容易导致假设过多的虚无实体,形成无休止的形而上学的争论或伪哲学问题,从而严重阻碍科学认识。这一点是20世纪初语言学转向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
3.语境范式语言学转向使人们在思维上普遍意识到,哲学问题并非真正的论题,而是起源于语言的混乱和模糊,更为重要的是,“本体论所描述的对象依赖于人们使用变元和量词所意指的东西……因为在任一情况下,问题并不在于实在是什么,而在于人们所说或意含的实在是什么。这一切表明,实在依赖于语言”。(Quine,p.94)因此,人们不再全力关注知识的起源、认识的能力和限度、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而是转向探究语言的意义、语言的理解和交流、语言的本质等。这种探究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样一种解决哲学问题的策略最初以理想语言为主要诉求,通过寻找指称的唯一确定性和绝对所指,形成了语言和实在、命题和现实之间的同构性语义模式。不过,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尤其是以理想语言来“统一语言”这一尝试在解释实践中的失败,人们逐渐意识到,哲学的任务不只是根据特定意义和句法规则,去翻译、解译或解释任意符号的思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和理性化了的语言图景不具有覆盖所有哲学认识的能力。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倡导的那样,对语言而言,使用才是最根本的,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实践,是人类的公共生活实践。哈贝马斯也表达了同样的洞识:“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作用,在规则的引导下,进入人的语言的世界,从而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进而达到沟通与相互理解”。(见魏敦友,第27页)这样一种从认识的语义模式向语用模式的转变,实际上导致了新的认识论路径——语境范式的形成。它更侧重于上面四个认识论问题中的第四个问题,即传达认识到的结果或知识。语境范式沿着语言分析的传统,构造了一种动态的、语境化的交流理性标准。它以语言的适当性作为判断命题是否具有意义的基准,把理论命题的实在性归诸于历史的、文化的和科学的语境维度中,通过语境的功能来形成和强化科学概念和理论的意义,其最终目的就是在科学语言的语境化当中、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对科学理论进行新的意义重建。
语境认识论范式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知识的语境相关性”:不仅“关于知识的主张是相对于言说语境的……而且,对认识论结果的评价,也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进行”。(Hookway)从这一意义上看,知识不是命题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语境相关的。也就是说,关于知识的主张的正确与否,会随着会话和交流的目的而变化,因而,知识主张的适当性也是随着语境的特征变化着的。应当说,认识论路径的这一变化,在科学知识的产生、理解和评价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语境范式也正是基于现代科学发展表现出的特征而形成的。玻尔就曾经讲过,“物理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一再地表明,在存在之舞台上,我们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Bohr,p.119)因为现实世界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和概然性的状态,科学理论对世界进行的描述是对象和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取决于我们探索事件和过程时所采取的方式。这种情况使得语境范式成为当代科学认识的必然结果。
三、方法论视角:语境分析
随着语境实在作为认识世界基元这一地位的确立,以及语境范式作为新的科学认识论路径的形成,语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作为语境主义最核心的研究方法,在科学认识和哲学研究中也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性。语境分析方法具有一种普遍的方法论能力不是偶然的,这是由哲学思维的内在发展和科学实践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这种方法主要体现为:
1.语境分析方法是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的集合 从历史上看,“分析哲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对本体论和语义学之间关系的强烈洞察”(Puntel),这种洞察使得语言分析方法介入到哲学和科学当中成为了必然。哲学和语言学的相互结合和介入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哲学家希望通过形式的手段,在理想语言的基础上来构造世界的逻辑结构;其后,作为语言之指称的对象被引入了进来,语言意义进一步跟本体论域密切关联;最后,弗雷格提出了著名的“语境原则”,语言之使用者也成为了交流的必要因素。由此,符号—意义—使用者的三维模式成为了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法论手段。在此,语形学以句法形式为取向,形成“逻辑—语形”分析;语义学以言说对象为取向,形成“本体论—语义”分析;语用学以语言使用者为取向,形成“认识论—语用”分析。如阿佩尔所言:“正是语用学才分析整体作用;而在这个整体作用的语境中,对语言系统或科学系统的句法—语义学分析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因此,唯有指号学语用学才能使当代语言分析的科学逻辑变得完整。”(阿佩尔,第111页)这三种分析方法的整合和扩张就是语境原则或语境分析方法的整个应用空间。
这样一种语境分析方法具有的独特功用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来说,一个具体的语境分析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参数,包括:(1)基架(setting),即社会和时空的框架;(2)行为环境,即会话中对身体和行为的运用;(3)作为语境的语言,即谈话本身所使用的语境,或者再语境化;(4)超语境,即背景知识以及相关性的结构。语境的这一动态构成实际上不仅涉及到语言、自然环境、主体本身的心理和认知结构,而且还包括社会语境和生活形式。由此,既是知识之生成原则又是认识结果的语境,使得行为者能够根据特定的意趣来构造语境,从而语境分析就是“一种在实践中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模式”(Duranti and Goodwin,p.22)。语境分析使得哲学的提问方式发生了改变,求解问题的方式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改变。由此,语境分析方法成为了当代哲学运动的基本诉求之一。
2.语境分析方法满足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需求随着物理测量的日益系统化和科学理论越来越远离经验的发展,语境分析方法作为理论解释的特定分析方法,在科学说明中具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语境分析之于现代科学的意义在于:它用“科学可错论”的视角来思考科学的合理性和道德规范,认识到科学的世界图景不仅是对实在世界的客观表达,更是科学共同体间约定的语言世界;科学家所面对的除了自己的言语行为能力之外,更有自己深嵌于其中的社会历史的境况。由此,“解释者进入了一个具有告诉他讲话者的任一言说所意谓东西的理论的言说情景中。讲话者进而说出了具有意向的某种东西,即它将在一种特定方式中被解释和将被这样解释的期望的意向。事实上,这种方式并不是由解释者的理论所提供。但此讲话者仍然被理解;解释者调整他的理论以使它产生讲话者所意指的解释”(Grandy and Warner,p.166)。它所显示出的哲学意义不仅体现在科学解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变化上,而且表明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已不仅仅是科学解释问题,更应结合人文解释,从科学共同体的意向、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认识;在科学语境基础上所建构的解释才能对科学理论的本质做出真正认识。
语境分析方法使得科学家和哲学家们认识到,科学理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叙事知识”,相反,其合法性只有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论辩才成为可能。所以,通过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方法在语境基底上的统一,可望使得本体论与认识论、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直观经验与模型重建、指称概念与实在意义,在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内在地联成一体,形成方法论的新视角。
语境分析方法在理解命题和知识时所使用的这种“语形—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模式,使得哲学对话真正建构在牢固的公共生活实践之上。其所展示的作为人类对话要素结构的特性,内在地规定了对话的公共性、实践性和历史趋向性,使人类思想的各种信念、欲望、语句态度、对象都被“语境化”,“一个确定的有归属的知识句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命题,这意味着存在有多种知识关系,而非一个”。(Preyer and Peter,p.2)因此,没有超人类权威的“上帝之眼”来选择真值,一切均取决于在当下情景状态中所进行的平等对话。信念的每一次变动、真值的任一重新取舍,都只是语用语境的再造或公共实践具体形式的变易,都是在公共实践具体的、多样化的关联之网内所进行的信念的重新编织。这就是说,人们是根据语用语境关联的整体性、公共实践的具体性、对话要素的结构性,而不是根据严格的逻辑推演,来进行哲学对话和科学探索。
综上所述,语境作为一种具有本体论特征的实在,为一切意向、态度和行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成为知识结构和理解模式的一个不可还原的基础。这种以语境范式为基本定位的思维路径,不仅本身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和结果,而且反过来为理解和把握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趋势定位和理性重建的模型及其各种特征,提供了最清晰和本质的脉络。可以说,语境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观念,在本体论上,它可以使理论和流派之间做出有原则的改变和后退,有意识地弱化各自内在的规定性,从而使相互之间有融合的基底;在认识论上,它可以使认识疆域获得有目的的扩张,脱离给定边界的狭义束缚,获得以问题为中心的重新组合,趋向于从一个视点上来透视整个哲学的所有基本问题;在方法论上,它可以使科学方法论从给定的学科性质中解构出来,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和全面扩张,越来越成为核心的分析工具。
尽管语境观念本身仍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诸如相对主义的困境和再语境化的问题,但是,反观今日包括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在内的各个学科,无论是在理论的定位、知识的构造还是方法的使用上,语境主义世界观的思想都已经深刻地渗入到了这些学科的方方面面之中;可以说,“所有的经验和知识都是相对于各种语境的,无论物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和语言的,都是随着语境而变化的”(Schlagel,p.xxxi),这正是语境主义世界观思维的要旨所在。
标签:认识论论文; 本体论论文; 科学论文; 世界语言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世界观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