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芬
云南省禄丰县和平镇和平小学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施数学教学,诱发学习兴趣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
关键词:激发 兴趣 提高
教了这么多年的小学数学,经验谈不上丰富,但感慨颇多。回忆读书时对数学的印象,除了做题还是做题。记得那时自己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要是当数学老师,就决不布置这么多作业,让学生们天天玩。儿时的想法虽然多少有些幼稚,但细细想想,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是不可取的。美国教育心里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几年,我也不断在努力创造自己的"趣味课堂",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教中激趣
重视教学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学的艺术水平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也不一样,课堂的效果更不一样。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因此,教师要不断探讨讲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平时常采用的有"故留悬念法"、"创设情境法"、"以情感人法"与"夸奖评价法"等等。"夸奖评价法"就是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之中:"你真聪明!"、"你是个小博士"、"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是这个问题的小专家!"、"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等等,越这样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越高,兴趣越大,一节课会高潮迭起。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我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不仅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练中生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要求我们当堂验收、反馈,让学生尽快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老师尽快了解教学效果,这本身就是培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如果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去检验,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更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练习时,要挖掘一些兴趣因素,让学生在练中激兴趣、趣中继续练,循环往复,巩固提高。例如练习时,采用竞赛形式抢答和必答,也可采用游戏形式抽签回答或演板,也可采用辩论形式进行对辩等等,方法很多。通过练习,学生一方面可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产生学习新欲望、新兴趣。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上对课标下联教材,在课标中有落脚点,在教材中有体现处,并且有层次、有梯度,做到分类辅导、分层推进、人人参与、共同提高,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练习欲望和练习兴趣,消除学生疲劳厌烦感,力争当堂完成任务,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目的。
总而言之,教学中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2、《儿童应该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全国模范教师陈晓梅。
论文作者:邓丽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角形论文; 正方形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长方形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