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文学艺术;“道”;自然美;审美理想
1 引言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对中国现代的哲学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道家思想的发展相比于儒家思想及其他各类流派思想的发展都更注重于掌握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标准的重要特点,这也使得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多的处于创作与审美这一层面。”老子美学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他的审美思想规律被后世众多的文学艺术家逐渐转化为了永恒追求的审美思想境界[1]。
《老子》这一书籍里对于“美”的直接论述并没有多少,但有关美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依旧影响深远。老子追求道的同时依旧将“美”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将二者在同一层面上有机地结合,合为“美道合一”,而从这一结合中抽离出的本质即为人性上的“真、善、美”。老子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为:天得道即万物清明的整体美、深奥而灵通的含蓄美、任由万物肆意生长的自然美以及水润万物而不逐名的高洁美,而在这些美的体现中“信言不美”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由此造就出了老子独特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及内涵,使其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仍具有影响颇深的现实意义[2]。
2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天得一以清”中所蕴藏的整体美
得道则万物清明是诠释整体美的一种体现,而整体美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原则更在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审美上有所体现[3]。老子思想里的“道”不仅派生为其哲学范畴中的实体之最,也奠基了其美学思想中的“美”。“道”奠基了老子对美学的感知程度以及对美的价值取向,这种感知以及价值取向体现出的实为最基本的美学内涵,却也非常符合老子对于世间万物整体感知的一种表现。老子常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对于老子的感知而言,世间万物本就是一个整体,而他所感知到以及欣赏到的美也是一种万物可爱而又清明的整体美。不谈及整体也就无法触及“道”的所在,没有整体,宇宙中的世间万物就如同区别于“道”之外的支离破碎,也就没有了“美”这一言说。
老子美学思想中所注重的整体美除了针对世界这一具体意象之外,对于抽象的整体美也备受老子的推崇。“道”是万物的起源,也是由“一”所衍生而来,从老子哲学的角度来看,“一”即使整体也是部分,作为整体,它具备老子美学思想中所蕴藏的整体美;作为部分,“一”处于由部分转向整体的过程,所形成的整体美感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归根结底,事物的整体或是部分在选取参照物不同的情况下都是具备老子美学思想当中所描述的整体美的。
2.2 “微妙玄通”中所蕴藏的含蓄美
老子在政治上宣扬无为而治,同时还主张“非言”,并且他还是批判语言哲学的第一人[4],而这些都是细微精妙之言,无法直接洞察并与之论述。“微妙玄通”即指微妙深奥却又灵通的道理,老子这一主张中体现出了含蓄的美学之意,而老子在其美学思想中的含蓄美确实总是通过一些深刻而又精妙的语境来展现。
老子身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道”的寻觅中对于“道”的微妙玄通之处,是难以通过简单的言语或者定义来阐述的。故多是以抽略或者较为直观的“意象”来观“道”之教化,尤其是他反复阐述的“大象”之言。老子认知里的“大象”既具有无神形、无状貌的特点,在虚晃之中又体现出了有意有象并派生出深奥玄通的内涵。“非言”与“大象”这两种主张恰恰构成了老子含蓄美的独特而又深刻的特征体现,使得“道”之言给人以精妙绝伦之感。
2.3 “生而不有”中所蕴藏的自然美
老子一直主张“无为”,故而他非常提倡“生而不有”的返璞归真以及对大自然放弃作为的自然美。“自然”这一言辞在老子所提倡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他常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古语中的“自然”不单单是现实中的自然界还包括自然、无为的一种审美形态[5]。现实淳朴的自然在老子的眼中本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朴素自然之美,并且他还将这种自然美引申至“道”的定律中去。老子在欣赏这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的同时,还十分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批判过度追求个人的声色感官享受。“视久则眩,听繁则惑”,即老子认为过分追求声色之享受会使人失去理智,同时还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所以老子对“美”的追求是一种超脱人感官享受之外的本质上、精神上的自然之美。而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则提倡人们不能过度远离、抛弃自然,那样是会失去人内在的、精神上的本真,也即失去了淳朴归真的自然美。
在老子美学思想中,并没有赞扬那些表面上较为光鲜的形式美,他认为这种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无法真正展示出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的。因此,老子美学思想对于自然美是一直肯定的,自然美是一种淳朴、真诚的美,它不仅能够人带来一种舒畅的感受,更能赋予人无限的想象力。此外,老子美学思想还已朴素的自然美最为自己的审美理想,而后世的文学艺术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到自然美其中的魅力所在,所以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自然美的意象。
2.4 “上善若水”中所蕴藏的柔弱美
老子对于柔弱美的理解是较为独特的,他认为“柔弱”是“道”中最为基本的特征,所以提出“弱也者道之用也”这样的观点[6]。老子美学思想当中对于柔弱美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女性美;其二是水性美,然而真正讨论到柔弱美这一问题时,就必须将女性美与水性美相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老子十分热爱“上善若水”中所蕴藏的柔弱美,他更是将“柔弱”视为老子美学思想中最为基本的特征,所以后来研究老子美学思想的学者提出了老子“贵柔”思想的观念。在老子美学思想中,老子认为女性和水性在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而女性与水性共同具备的柔弱美,往往可以凭借着以柔克刚的能力可以无往不利,这也是老子推崇柔弱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当然,老子美学思想之所以重视柔弱美,归根结底还是柔弱美能够触及人的心灵,让人能够切身实际的体会到“柔弱美”中所蕴含的无穷的魅力[3]。
老子美学思想当中之所以崇尚柔弱美,最主要原因还是老子经由世间万物的表面现象看透了事物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所以对于刚柔并济这一思想他更偏向于柔弱之美。除此之外,老子继承了原始社会女性为尊的思想,并且将世间万物的本源视为“道”,而这“道”便是女性的化身,并且还具有根源性以及崇拜性的基本特征。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提及:“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为不敢天下先。”这里所提到的慈爱、节俭、孝顺以及谦和都是形容母性的修饰词语,而母性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体现在柔弱美当中。与此同时,老子美学思想所注重的柔弱美中还具有虚静以及含蓄等重要的形态特征,这些意象对于老子美学思想内容的构成是尤为重要的。
3 老子美学思想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3.1 使中国文学发展具有含蓄风格
含蓄性是老子美学思想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7]。在老子的思想中,认知事物的美感并不能只凭借着言语这一意象,而通过人的直觉感官才能更深程度地把握事物的美感,这一点思想与西方美学是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的,西方美学善于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来阐述事物的美感,因此老子美学思想所具备的含蓄风格就尤为的突出。与此同时,老子美学思想由于所蕴含的含蓄性也使得这一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老子美学所具备的含蓄性对于中国的诗词文化影响就较为深远。在建立新中国之后的文学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治方针使得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最为著名的就是当时的“朦胧诗”的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作为一种新生的诗体,“朦胧诗”所表现的含蓄美入木三分,直接将现代诗歌中所蕴藏的含蓄性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不仅如此,含蓄美还由于自身所存在的猜测性给予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继而赋予一种模糊美,让读者沉醉于其中。不言而喻,单纯的欣赏诗歌当中的言语是无法领会到这一含蓄性的魅力的,但是依据老子美学思想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直觉中的含蓄美,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逐渐倾向于具有含蓄风格了。
3.2 彰显了中国山水画的自然价值
“自然”是老子美学思想中一直注重的意象之一。对于“自然”在审美文学当中的作用,老子一直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这些审美思想对于现代山水画的自然价值是具有显著的影响的[8]。众所周知,中国的山水画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作画者如果不能深入自然去感受自然当中的一草一木,就无法感受到自然当中的内在之美,因此所创作的山水画就失去了灵韵,达不到生动传神的境界了。老子美学思想当中的“自然美”为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审美意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作画者在这种意境当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这种“自然美”,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那种美,而是可是切身实际所体会到的。而正是由于这种意境的存在,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以及创作理念。
在老子“自然美”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作画者逐渐倾向于从自然当中找寻创作灵感,对于自然当中的舒畅感与空灵感尤为的注重,这也使得中国山水画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创作风格,从而在以形写神,神形具备这一层面上进行了升华。不言而喻,老子美学思想当中的“自然美”对于中国山水画这一艺术发展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无论是从创作风格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使得中国山水画产生了很大的突破,也使得中国绘画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
3.3 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感
老子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文学,而且他认为世间万物本就是一个统一体,一言以蔽之则可概括为虚实的统一[9]。正是因为这种统一,世间万物才能互相互通,周而复始长流不息。老子哲学中的虚实统一在其美学思想上则体现为虚实结合这一原则,且成为了文学艺术和美学发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更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典型特征。就老子思想而言,虚实结合与生命不止相通,此命题不仅体现在美学艺术的发展史上还在中国书法的发展中有所交融,且通过虚实结合衍生出的“气韵”“生动”之意,将此气韵应用到中国书法的创作中,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感。
由这一虚实结合引申到气韵生动从而产生的美学审美,表现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就是风骨神态。中国古代关于书法艺术有所论述最早是现于汉朝,当时也是书法艺术的一个自成时期,书法除了实用之外开始成为人们欣赏和专研创作的一种艺术,但这还是处于一个书法艺术发展的蒙昧期。书法开始壮大发展且确立了楷书形体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之外的书法形体如草书、行书等也都发展迅速,甚至不少该方面的大家也都势如破竹地涌出,一度表现出空前绝伦之态,特别是将老子美学思想中的气韵运用地惟妙惟肖。除了书法艺术的各种形态之外,魏晋期间对于书法的创作还引申到了“尚象”这一说,即运用自然界中的实体万物这些意象来映射书法的形体,如西晋刘劭的《飞白势》以及杨泉草法清奇的《草书赋》等书法论著。
除了对书法上“生动”意象的不断领悟外,老子美学思想中衍生出的“气韵”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上自始至终的追求。东晋时期, 人们开始抛出书法的外在形体更加注重笔法与章法技巧的规律探寻,并且在此之上还练有一番造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论有《论书》以及《用笔赋》等。 这些书籍展示了晋代文人墨客对于“尚意”的执着追求 ,也就是重视书法作品之外的情感表达。有这一方面也能够看出,魏晋时期是“尚象”转向于 “尚意” 的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这也是书法美学的开端,将书法艺术与老子美学思想相互结合,形成了更为深度的书法美学艺术,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化艺术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到了北宋时期,书法艺术上的发展不仅与老子思想中的美学原则混为一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老子思想哲学上的深刻内涵。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墨池编》这一书学理论书籍中是这样评价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以笔翰……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也就是在说颜体的端庄笔健之态是因为颜真卿的忠烈傲骨以及不染灰尘的高洁风骨。中国书法艺术之道与老子思想是息息相关的,老子哲学崇尚“道法自然”,老子美学思想也遵从“自然美”,而探究中国书法以及绘画艺术之道的根本也是追求“道法自然”,即化天地自然万物为境界,故而老子美学思想当中的“自然美”既增添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感,又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意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正如老子美学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所言,顺应自然将朴素归真的自然万物化为虚实结合的境界,从而升华为“道”的境界。
3.4 构建以柔为美的现代理想艺术框架
老子美学思想中的“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起源,而道的基本特质之一即是柔弱。古往今来,柔弱美一直是中国艺术文化中尤为重要的审美取向。虽然柔弱美主要是用于塑造人物性格的,但是对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柔弱美而言,它逐渐伴随着老子美学思想形成了现代理想的艺术框架,从而影响着整个的中华艺术文化[10]。老子美学思想中的柔弱美主要是从水性的角度来阐述的,文学艺术应当如清水一般,具备柔弱不争、轻灵乖巧的品性。老子曾经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这意思其实就是指柔弱的水会有助于世间万物都处于虚静的状态,这往往会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或是洗涤人心灵的作用。从事物的对立面来看,喧闹的环境总是会给人产生心浮气躁的感受,而只有柔弱的水流淌在分外宜人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给予人更多的享受。老子美学思想所形成的现代理想艺术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老子美学思想中的柔弱美还可以从女性的角度进行探讨。在现代理想艺术框架当中,张爱玲、毕淑敏以及冰心等女性作家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蕴藏的柔弱美都备受读者的喜爱,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受老子美学思想的影响的。
不言而喻,老子美学思想当中的柔弱美已逐渐深入到自然与人类的各个角落当中,并且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会最终化作文学艺术的方式为人类所鉴赏。这就是老子美学思想其中的魅力,为现代文学艺术构建了一幅意义非凡的理想艺术框架。
4 结语
老子美学思想所表现出的“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天得一以清”中所蕴藏的整体美,还是“微妙玄通”中所蕴藏的含蓄美,又或是“生而不有”中所蕴藏的自然美以及是“上善若水”中所蕴藏的柔弱美,这些老子美学思想中的各种美学形式除了自身蕴藏着深奥的哲学理论之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从文学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老子美学思想对于当代的绘画、诗歌以及书法等各种文学题材均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并且针对各类文学题材都形成了相应的审美取向体系。除此之外,老子美学思想当中的柔弱美更是从水性以及女性的角度为当代理想文学艺术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不言而喻,老子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深入了解老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与艺术风格以及结合老子美学思想当中所蕴含的哲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现代的文学艺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而这对于我们弘扬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具有显著作用的。
[参考文献]
[1]赵以保.论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3(2):128-131.
[2]刘昌奇,程玉悦.老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存在形态之影响[J].文化艺术研究, 2015, 8(3):124-131.
[3]叶烨.老子的思维方式及其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影响[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84-87.
[4]杨杨.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J].文学界(理论版),2010(8):134-135.
[5]刘勇.老子美学思想在具体艺术门类中的表现——以画、书、诗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2(3):124-126.
[6]刘昌奇, 程玉悦. 老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存在形态之影响[J]. 文化艺术研究, 2015, 8(3):124-131.
[7]张康贵, 叶萍. 中国古代绘画与音乐在艺术美学思想中同一性的研究[J]. 大家, 2012(7):65-65.
[8]叶萍. 论中国古代绘画和音乐艺术内涵的相通性[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S1):186-187.
[9]欧阳孟强. 浅析《老子》美学思想——以一、二章为例[J]. 文艺生活旬刊, 2012(2):271-271.
[10]方彬. 老子美学思想浅析[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4):71-72.
论文作者:范江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老子论文; 美学论文; 思想论文; 这一论文; 柔弱论文; 中国论文; 自然美论文; 《新疆教育》2019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