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12年经济体制变迁的分析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俄罗斯12年经济体制变迁的分析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俄罗斯12年经济体制转轨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4)04-0037-011

1991年年底,苏联宣告解体。实行了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俄罗斯在十分动荡的条件下,急速地向市场经济过渡,希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计划经济转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已有12年(注:本文把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开始时间定为1992年,到2003年为止共12年(叶利钦两任总统,普京一任总统),文章试图对此期间俄罗斯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践作一阶段性分析。),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本文试图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俄罗斯12年来走过的一段复杂的改革路程,从理论到实践作一点综合性的分析,论述其成效和缺陷,找出其规律,并从中得出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以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各种生产资料并按照其自身目标配置资源,以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和分配剩余产品。它的严重弊端在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很长时间内严重阻碍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1991年年底苏联宣告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宣布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过渡。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一般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改革方式,另一种是激进式改革方式。两种方式的选择通常遇到改革成本和收益的问题,而对其深入进行分析有助于比较两种改革方案的优劣。

1.改革成功的标志

我们先来界定一下成本和收益的有关概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作为一种重大的制度变迁,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我们把这个成本定义为改革成本。改革的阻力成本是指因改革方案的实施引起暂时的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负增长的损失,以及人们遭受的心理上的痛苦和福利损失。此外,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新旧体制并存的摩擦成本。当两种体制交织在一起使经济体制运行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或等于摩擦成本时,社会就应着手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所谓改革收益是指改革方案实施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改革成功的标志是改革收益和改革成本之差大于旧体制下的净收益。

2.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由于实施温和的改革方案,开始时阻力成本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改革的阻力成本会不断增大,这是因为在改革逐渐深化的情况下,会触及到深层次难点的缘故。而摩擦成本在改革开始时成本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矛盾加剧,摩擦成本也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渐进式改革的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都是时间的正函数。在渐进式改革初期阶段,改革总成本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总成本会不断增长。需要指出的是:渐进式改革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面临不断增加的总成本。渐进式改革一旦克服了中、后阶段改革的难点,总成本会大幅度下降。在渐进式改革初期阶段,由于实施阻力较小的改革方案,在保留旧体制的基础上发展新体制,因此,经济增长不仅不会受到明显影响,而且由于新体制各种因素加入,部分克服了旧体制中的弊端,使经济增长出现加速趋势,改革的总收益会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体制运行效率下降,总收益增长开始缓慢,甚至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局面。这种状况要求实施新一轮改革方案,以便使渐进式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改革顺利进行的情况下,一般说来,后一轮改革收益总量要明显高于前一轮改革收益总量。当新体制完全建立时,总收益会大幅度增长。因此,渐进式改革总收益曲线呈“小波浪型”。

激进式改革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开始阶段阻力成本较大,随着改革的顺利进行,阻力成本逐渐下降,阻力成本是时间变量的反函数。另一方面,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时间较短,改革开始阶段存在摩擦成本较大的现象,但旧体制很快被新体制所代替,摩擦成本会急剧下降。需要指出的是,新体制运行过程中仍存在摩擦成本。在新体制占据统治地位后,旧体制的习惯势力还经常会与运行中的新体制发生矛盾。可见,激进式改革的初始阶段,由于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都较大,因此,一次性支付的总成本也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呈下降趋势。激进式改革由于对旧体制实行大手术,经济体制运行暂时失去连贯性,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经济增长会明显减缓、停滞,甚至负增长。一旦新体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理顺了经济关系,改革收益将大幅度增加。激进式改革总收益曲线呈“大波浪型”。

3.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成功条件

综上所述,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在于:渐进式改革中、后期总成本较大,而总收益增长缓慢;而激进式改革初期阶段总成本较大,总收益增长缓慢。渐进式改革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建立新体制,而激进式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达到改革目标。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改革方式,都有成功的可能性,也都有失败的可能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克服两种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即渐进式改革中、后期总成本增大和总收益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或负增长)的矛盾,激进式改革初始阶段总成本大于总收益的矛盾。这就进一步涉及到改革成功的条件问题。如果这些条件充分发挥作用,能够克服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改革就会成功;反之则反是。

不论渐进式改革还是激进式改革,其改革方案的实施都是分阶段的。一般来说,每一阶段的改革成本是一次性支付,而改革收益却是缓慢体现出来的,具有滞后性,因此,从实际过程来看,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每一阶段的初期都会出现总成本大于总收益的局面,即净收益为负数。渐进式改革每一阶段的初期总成本较小,而总收益较大,因此,成本和收益缺口较小;而激进式改革每一阶段的初期总成本较大,总收益较小,因此,成本和收益缺口较大。要使改革顺利进行,无论是渐进式改革还是激进式改革,都必须弥补这个成本和收益缺口,这是改革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弥补这个缺口能力的大小,是一国选择渐进式改革方案还是激进式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

弥补激进式改革成本和收益缺口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一是本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外援。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外援能及时弥补那些因改革遭到利益损失的社会集团,使全社会在改革初始阶段净收益下降的情况下,顺利渡过困难时期。二是市场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个基础能使改革尽早实现净收益大于零,并使人们对激进式改革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建立信心。三是政局比较稳定。执政当局应排除社会震荡和政治斗争的干扰,人们应对执政当局充满信心,相信政府会采取措施,补贴那些因改革(特别是改革初期阶段)承担成本的人们,不断调整改革受益者和改革受损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四是拥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他们能够及时理解政府的改革方案,并充分贯彻改革意图。

弥补渐进式改革成本和收益缺口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一是政局和社会稳定。这是实施渐进式改革方案的前提条件。二是正确安排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不断创造新的改革收益。在渐进式改革初期,依靠各项正确的改革措施,取得较大绩效,当改革向深层次推进时,应及时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达到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目的。三是有一个贤明的领导集体,善于积累改革成果,总结改革经验,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进程,尽快实现新旧体制转换。四是整个社会群体积极进取,有一种不断追求进步的良好素质,跟上不断发展的改革步伐。

二、俄罗斯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的原因

在论述俄罗斯为什么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以前,有必要对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两种方式作一简单评价。首先,无论是激进式还是渐进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方案,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基本相同。概括起来包括: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实施经济自由化政策,建立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本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的行政方法调控为间接的经济方法调控。在培养市场体系的同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如上所述,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都有成功的可能性,也都有失败的可能性,关键取决于一国弥补改革过程中成本和收益缺口能力的大小,而弥补这个缺口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第三,如果一国同时具备实施两种改革方案的条件(注:一般而言,具备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的国家,同时,也就具备了实施渐进式改革方案的条件,但具备实施渐进式改革方案的国家,不一定就具备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的条件。),应优先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但如果一国不具备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的条件,贸然行事,就会出现较大的社会震荡和反复,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相反,如果一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选择渐进式改革方案,虽然改革的道路较长,进程较慢,但只要不断积累改革成果和经验,就会缩短时间,加快改革进程。两种改革方案选择的意义在于:以较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达到走向市场经济的目标。第四,人们对激进式改革所产生的问题看得比较清楚,而对渐进式改革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容易忽视。一般来说,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容易产生的问题有:物价失控、生产急剧下滑、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增加等,这些问题在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不久就会暴露出来;而渐进式改革由于时间拖得较长,长时间内的价格仍不是市场价格,不利于产权关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且,这种改革方式容易把矛盾掩盖起来,搞得不好,有可能使问题越积越多,使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波兰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的1990年,苏联曾就几个改革纲领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改革纲领之争,实质上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政治权利之争。1991年“八·一九”事件之后,苏联政治局势急转直下。该年年底,苏联解体,叶利钦对《500天纲领》、《总统纲领》,以及后来雅夫林斯基主持制定的《哈佛计划》都弃之不顾,鉴于当时国内紧急的政治经济局势,选择了激进的“休克疗法”。

俄罗斯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除希望在短期内防止卢布的崩溃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外,主要目标是尽快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具体原因(注:对俄罗斯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具体原因的分析部分参考了有关论文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被认为是:

1.激进式改革方案的选择是当时国内形势所迫。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市场供需极不平衡,赤字庞大,物价失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已开始崩溃,政府通过有效地、逐步地实行物价改革已不可能,采用激进式改革方案实为迫不得已。

2.激进的“休克疗法”是通货膨胀的克星,具有成功的经验示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玻利维亚经济极其严峻,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一是高通货膨胀率。与1984年相比,1985年的通胀率已高达11749%,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二是沉重的外债负担。1985年年底外债总额为40亿美元,而出口贸易不断萎缩,并且要用43%的出口贸易创汇支付外债利息。面对玻利维亚经济的严重局面,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萨克斯提出一条激进的、以遏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的新经济纲领:控制货币发行量,大大降低财政赤字,停止对亏损企业的补助,立刻停付外债利息,并与外国政府进行债务谈判等。激进的“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实施不到2年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通胀率从5位数下降到15%,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好转,财政赤字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国营企业开始转亏为盈,改革基本上取得了成功。正由于此,加上苏联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实施的渐进式改革方案的失败,俄罗斯便倾向于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

3.激进式改革方案的改革成本更低。新古典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由缺乏效率的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如果分步走,每一步都处于次优的无效率状态,每一步的结果很可能离效率最优状态更远,经济长期处于无效率状态,经济扭曲程度就可能更加严重。若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旧体制打破,按照目标模式的最优方式重新构造经济体制,在最初阶段成本可能要大一些,但由于经济结构能迅速到位,并处于最优状态,就能避免长期信号扭曲、资源配置无效率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总成本反而要小一些。

4.“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选择。“长痛”虽然一次受到的冲击较小,民众容易接受,社会震荡较小,但改革中后期难度加大,民众的忍耐力和信心容易受到影响。反之,“短痛”带来的一次性冲击很大,社会因此可能发生动荡,如果在社会的强烈反应下仍能坚持改革,渡过最困难的阶段后有可能取得成功。

5.激进式改革能避免“双轨制”的出现。激进式改革可以迅速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避免渐进式改革出现的双轨制,从而减少两种体制摩擦的成本,减少双轨制长期存在而造成的腐败现象。政府官员的整体廉洁形象,是政府树立领导权威,进行改革的重要条件。

6.外国力量的影响。俄罗斯在改革过程中,经济大幅度滑坡,急需外国资金的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一些国家正是利用援助来促进其作出激进式改革方案的选择。例如,在俄罗斯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之初,西方国家制定了大约24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及计划。其中,60亿美元是稳定基金,25亿美元是延期支付,45亿美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110亿美元是“7国集团”提供的贷款。西方国家以不断援助为诱饵,要求俄罗斯将改革向不可逆状态推进。

三、俄罗斯激进式改革方案实施过程的分析

俄罗斯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分三步走:一是实施宏观经济稳定计划;二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项制度;三是调整经济结构。从时间上说,每一段时间以完成一个步骤为主。然而,每个步骤的实施过程又不是完全分离的,特别是第一、二步的实施过程,有时相互交织,相互发生影响。按照激进式改革方案的要求,第一步、第二步的实施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第三步的实施不能用激进的“休克疗法”的办法来完成。

1.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转轨,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一般来说,转轨时期会发生过高的通胀率。如何对待高通胀率,时任俄罗斯总统经济顾问的萨克斯认为,政府可采取一揽子彻底的全局性措施来加以控制,这一揽子措施就是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稳定计划,它包括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财政和货币信贷政策和措施[1]。稳定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具体措施:减少政府开支(通常包括减少政府补贴);增加税收;降低向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增加国库券的发行、国外借款总量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这些措施只有一个目标,即降低货币总量的增长速度,相应地减缓通货膨胀的速度。

假定国民收入总量(Y)和货币总量(M)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Y/M为货币流通速度(V),并规定V是一个常量;预算赤字对GNP的百分比用字母d来表示,这样我们可以建立下列重要方程式:

V=Y/M (1)

在这个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V)取决于国民收入(Y)和货币总量(M)的比例关系。

d=D/Y (2)

在这里D是预算赤字总额,d是预算赤字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M=D (3)

假设货币总量的增量等于预算赤字,又假设预算赤字由中央银行贷款来弥补,并且没有其他任何货币总量的增加来源。

通货膨胀率=△P/P=△M/M (4)

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上涨率等于货币总量增加的速度,这是在国民收入的实际量Y/P和货币流通速度V为常量的情况下发生的。

综合(1)、(2)、(3)、(4)方程式,可得出结论:

通货膨胀率=△M/M=D/M=(dY)/(Y/v)=dv

根据这一方程式可知,通货膨胀水平与预算赤字成正比例关系。

当然,为了简便起见,这一方程式可有一系列假定条件。我们假定货币流通和预算赤字不变,那么货币总量的增加就只有一个目标:弥补国家预算赤字。这些假设虽然不十分准确,但仍然可以使我们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它表明稳定的首要任务是:如要克服高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预算赤字,或者停止用中央银行贷款弥补亦字的做法。

减少预算赤字,是降低高通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稳定计划(或纲领)的核心问题。减少政府补贴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政府开支,从而降低预算赤字。由于降低了国家预算赤字,货币总量不再以原来的速度增长,这就可以相应降低通货膨胀。萨克斯在研究了波兰(注:波兰1989年年底物价每月上涨约30%,1990年1月取消补贴的第2个月,1个月的时间物价暴涨了77%,然后通胀基本消失,到1990年年底月通胀率保持在5%的水平。)等国的经验后认为,减少补贴通常带来这样的结果:物价先迅速攀升,不久通货膨胀水平逐渐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稳定计划具有这样的特征,即一开始物价急剧上升(取消补贴所导致),之后通货膨胀迅速降低。减少预算赤字,无疑是保证宏观经济稳定计划得以成功的关键,但也必须辅之以其他措施。譬如,改变弥补预算赤字的资金来源就是其中之一,政府可以不向中央银行贷款,而向国内外债权人寻求帮助,这样,政府不增加货币总量就可以获得弥补开支的资金。又如,向居民发行短期国家债券,政府把获得的资金再重新投入流通,向国家工作人员支付工资等等。这样,货币总量不会增加,不再直接造成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另—个组成部分就是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政府可在稳定计划一开始就公开宣布把本国货币的汇率保持在一定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固定—个汇率。中央银行可以宣布从某一时刻起(至少应在几个月内)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稳定价格。按宣布的汇价,银行同意向任何企业和个人出售美元;同时,它也同意按照同样的价格向企业和个人购买美元,只要银行信守自己的诺言,汇率就会稳定。中央银行如要信守自己的诺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应当减少钞票的发行,如果银行过多增加货币总量,居民就会用这些新增发的货币按中央银行宣布的汇价大量收购美元,银行可能无力满足对硬通货的需求。第二,中央银行应当拥有一定量的美元,以防企业和居民“考验”其诺言的可信度。所以,银行应当拥有足够的坚实的外汇储备,作为稳定汇率的能力。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项制度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制度创新,这是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的第二大步。制度创新涵盖了产权制度、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俄罗斯在产权制度变革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施私有化计划。私有化被认为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手段。与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相比,俄罗斯私有化虽然起步并不早,但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俄罗斯实行私有化最初不是采取直接出售国企的方式,而是采取证券私有化形式,这种私有化形式在速度和公平性上具有优点,但不能对企业注入新的资金,不可能对企业实行大规模的机器设备的更新,在短期内,企业难以摆脱亏损低效的困境。俄罗斯政府放弃经济管理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变革原有的计划经济部门,建立一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部门,同时,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和立法形式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间接干预。但是,到目前为止,私有化对生产的发展还未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国企转轨中的许多做法反而对生产具有相当大的负作用,主要表现在转轨过程中无偿分割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问题。

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变革中,俄罗斯主要在价格、金融、财税和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1)在价格方面,俄罗斯采取一次性放开物价的做法,已从世界上物价水平较低国家逐步发展成为物价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生产连年下降、成本增长过快、卢布汇率大跌、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看涨),都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俄罗斯一次性放开物价,一方面使物价大幅度上升,人们的购买欲受到抑制,对商品的需求大大缩减;另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行政计划管理方法,国家开始放弃对价格的调节作用。但物价上涨也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放开物价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逐步陷入“经济衰退——物价上涨——经济再衰退——物价再上涨”的循环之中。俄罗斯通过实行通胀政策,吞噬了个人的大量存款。物价上涨使人们滋长轻货币重实物的观念,阻滞市场的正常发育。同时,物价上涨也导致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贫富悬殊有扩大趋势。(2)在金融方面,俄罗斯在不断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大批商业银行应运而生,二级银行体系已建成。银行资本集中趋势的加强,外资银行的出现,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并形成金融——工业集团,对银行体制的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体制剧变所产生的种种效应,在转轨之交银行体制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对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起了相当的促动作用。从商业银行看,商业银行数量过多,一方面造成金融业不正当竞争现象,为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导致过度的表外业务操作,而这直接触发了危机的导火索。商业银行体制本身带来的银行危机与随之引发的货币危机、债市危机产生了互促互发的互动效应。从中央银行看,中央银行缺乏对商业银行的强制性监管措施,面对危机四伏的各金融机构顾及不暇。在货币政策上左右摇摆,缺乏运筹帷幄的统领能力,这也促进了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后,整个金融体系陷入瘫痪。为了使金融体系恢复元气,重新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总的来说,俄罗斯金融体系恢复得还算不错,但由于旧体制和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依旧相当脆弱,仍然存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3)在财税方面,俄罗斯提出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这就是缩小联邦财政职能,扩大地区和地方财政职能;财政与银行分离;实行统一性、完整性、公开性、真实性和独立性的预算制度,实行预算联邦制;调整国家财政支出和收入。同时,俄罗斯又提出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实行分税制;逐步确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中的主体地位。目前,俄罗斯在财税体制改革中存在着三对矛盾:一是财政分权与宏观调控的矛盾;二是传统的财税体制和实行分税制的矛盾;三是实行分税制与违反财税纪律的矛盾。(4)在对外经贸方面,俄罗斯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废除国家垄断制,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规范关税制度;吸引外国投资,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限制易货贸易,扩大现汇贸易方式,同时,在经营方式、支付手段以及管理制度方面逐渐同国际通用的制度接轨。

俄罗斯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提出的基本方向是:取消高补贴,变“暗补”为“明补”;社会保障事业变国家管理为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失业保障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的改革等。目前,俄罗斯在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3.经济结构改革

经济结构改革也是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的重要一步。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下来的是畸形的经济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落后、重轻工业结构比例失衡、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军事化等。俄罗斯经济结构的前期调整(1992-1996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三大产业关系的调整;二是对重轻结构的调整;三是军转民的调整。这次调整成绩并不显著,唯一使其发生变化的是,经济结构开始呈现二元特征,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另一方面重轻结构仍旧畸形,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基础工业,产业级次仍然停留在资本密集型阶段。1997年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结构改革阶段。俄罗斯政府认为,经济结构改革必须采用渐进式方法进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次经济结构改革不仅仅是指三大产业关系或重轻结构等一般意义上的结构调整,还要指适应市场、科技进步方向和国家产业政策需要而进行的部门、企业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即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结构。

任何国家的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理论上可以自我实现均衡的市场经济,在现实运行过程中却是令人失望的。为了实现经济的均衡,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最初的经济改革蓝图中,俄罗斯忽视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苦不堪言。面对整个国民经济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俄罗斯领导人决定调整经济改革方针,放弃单纯的货币主义方法,实行抑制通胀和稳定生产并重的方针,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俄罗斯从实践中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政府对市场具有三个功能:保护市场经济主体利益安全,保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功能;积极进行供给管理、调节生产结构的功能;介入金融活动领域,通过信贷手段调控经济的功能。现在,在俄罗斯的经济运行中,政府调节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俄罗斯激进式改革方案实施结果的分析

199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6%。1991年俄罗斯开始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经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发生了更加严重的衰退,1991年至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5%、14.5%和8.7%,其他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也非常糟糕,1992年基建投资额下降40%,职工实际工资下降14%,1994年虽对激进式改革方案作了一些调整,但仍未见效,1994年至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仍分别下降12.6%、4%和6%[2]。虽然1997年有0.4%的经济增长率,但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又下降了5%。由于原有的经济关系被打乱,新的经济关系和市场机制没有建立,大部分工厂实际上处于“只休克,不治疗”状况。激进的“休克疗法”成了俄罗斯经济衰退和超常通胀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激进式改革方案在俄罗斯实施的结果不能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被认为理论上完美的“休克疗法”竟会导致俄罗斯经济大倒退?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激进式改革方案在俄罗斯的实施。

首先,从实施结果看,宏观经济稳定计划本身存在内在矛盾。(1)稳定经济与减少赤字之间的矛盾。从上述可知,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内容之一就是实行减少赤字的财政政策。从实施稳定计划的结果看,要同时达到稳定经济和减少赤字的财政政策几乎是不可能的。1992年是实施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第一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4.5%,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10%,稳定经济和减少赤字的财政政策两个目标都没有达到。为什么两者之间会发生矛盾呢?因为要达到稳定经济、阻止生产下降的目标,就必须放松银根,增加投资,而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重要方法,又必须减少投资,压缩开支。可见,实现稳定经济和减少赤字财政政策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是相反的。(2)企业生产发展的动力与增加企业税收之间的矛盾。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增加税收。统计资料表明,在俄罗斯增加税收的结果是,企业70%以上的利润通过税收缴入预算,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达到减少国家预算赤字的目标,但企业发展生产的动力受到损害,对宏观经济稳定计划中经济目标(特别是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是极其不利的,也是相互矛盾的。(3)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与中央银行贷款剧增的矛盾。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不断扩大中央银行的贷款数额。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即独联体国家)纷纷向俄罗斯请求财政援助,而这时,俄罗斯正在实施抑制通胀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稳定计划。据统计,1992年俄罗斯提供给这些国家的贷款占到了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这是一笔不小的贷款。这些贷款强烈地刺激了俄罗斯的通胀。因为当时这些国家的商品十分匮乏,俄罗斯中央银行以贷款形式发放给这些国家的货币不久又大量流到俄罗斯境内购买商品,实际上造成俄罗斯货币的大量增加。另外,俄罗斯中央银行还向政府和商业银行大量贷款,1年内提供的卢布贷款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货币总量的迅速增加必然给通胀以巨大推动力,这就大大削弱了以抑制通胀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目标的实现。

其次,从实施环境看,俄罗斯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玻利维亚完全不同。从国内环境看,“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尽管是一项具有转折意义的经济纲领,但它毕竟只是在不触动现行政治、经济制度下的一种经济政策的变化;而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之时,正是其政治和经济体制急剧转轨之时,政治制度全盘西化,经济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种急剧变革的环境中实施“休克疗法”,不能避开社会震荡和政治斗争的干扰,其实施过程变得复杂化。从外部环境看,玻利维亚实施“休克疗法”的外部环境较为平稳,比俄罗斯好得多。苏联解体后,经过几十年经济建设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遭到破坏,这给俄罗斯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另一方面,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之时,经互会解体也不久,俄罗斯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已纳入经互会专业化分工体系之中,它们的供产销受制于经互会成员国。经互会的解体,使俄罗斯的这些企业销售无市场、原料无来源,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这对实施“休克疗法”也起着负作用。

最后,从引发通货膨胀的时间和原因看,俄罗斯和玻利维亚也有很大的不同。玻利维亚在未实施激进的纲领前已爆发了严重的通胀,并且通胀与债务危机联系在一起,解决外债后,自然大大缓和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俄罗斯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在实施了宏观经济稳定计划后爆发的。就通胀形成的原因看,玻利维亚较为单一,与债务危机联系在一起,而俄罗斯爆发通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作用,又有垄断价格等因素,另外,如前所述,俄不断给独联体其他国家货款,致使流通中货币总量剧增,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原因。而实施“休克疗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能部分消除通胀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推行“休克疗法”,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商品供应大量减少,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产生通胀的条件。因此,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呈起伏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达到稳定的状态。

五、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

1999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政府总理时,主张继续前几任总理已开始的改革。该年年底,普京发表了长篇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提出了一条新的改革和发展道路,并且制定和调整了相关的经济政策,这预示着普京将实施与叶利钦时代不同的改革道路,标志着俄罗斯经济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普京对俄罗斯总体经济形势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他指出,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中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俄罗斯经济结构畸形,国民经济中的关键行业仍然是燃料工业、电力工业、黑色和有色冶金工业;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设备陈旧,70%以上的设备使用期已超过10年;产业部门投资极少,技术落后,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使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大减少,在这一领域里,俄产品只占不到1%,而美国占36%,日本占30%;居民的实际收入不断减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3]。普京认为,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危机状态。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苏联经济模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造成的。普京尖锐地指出,“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搬到俄罗斯,使俄罗斯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机械照搬别国的经验是没有用的。”[3]很清楚,普京已认识到,俄罗斯经济长期衰退不能复苏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创新和改革模式的选择不符合国情。那么,俄罗斯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普京认为,俄罗斯不能回到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3]很清楚,市场经济、民主原则和俄罗斯现实三者相结合,就是普京的“改革之路”。

如何实现这一“改革之路”?普京提出了一些与叶利钦时代不同的政策措施。在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建立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区别于叶利钦时代所选择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确保市场的正常秩序,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创造条件;在宏观运行机制方面,主张国家财政迅速向公共财政转化,形成新的预算体制和税收制度,完善两级银行体制,形成合理的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循序渐进地实现俄罗斯经济同世界经济一体化。此外,为刺激经济的迅速增长,普京推行积极的工业政策,重点发展在科技进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那些部门;实施合理的结构政策,以确保不同的经济形式在经济发展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推行现代化农业政策,把国家的扶持和调控同农村及土地所有制方面所实行的市场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以确保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措施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并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

俄罗斯开始实施普京所确定的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2000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俄罗斯作为一个主要石油出口国,获得了机遇。此外,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时卢布贬值的效应还在释放,对2000年的出口仍起着刺激作用,再加上一系列有利于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近五年来俄罗斯经济呈上升趋势。在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上,2000年至200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别为7.6%、5.5%和4%,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仍很快,达到7%。[4]

我们应当看到,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俄罗斯近五年来的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很不错的指数,是世界上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但俄罗斯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有很多困难,1999年—2003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经济发展仍很脆弱,制约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很多,这里仅就制度因素作一分析。

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虽然俄罗斯私有化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很多做法具有比较大的负作用。俄罗斯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后,相当一部分政府主管部门为顺应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进程,利用拆并机构和部门的机会,组建各种联合公司和股份公司,将国有企业的财产和资源化为己有,成为国企转轨的既得利益者。俄罗斯传媒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称之为“官办私有化”,并尖锐地指出,如此的“私有化不过在为一部分人谋利益”[5],可见,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的过程是伴随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进行的,在私有化进程中,大量“新俄罗斯人”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不仅如此,在国有企业私有化前期(注: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划分为证券私有化和货币私有化两个阶段,这里指证券私有化阶段。),与捷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不同,俄罗斯不是采取直接出售国企的方式,而是采取证券私有化的形式,即平均的、无偿的分割国有资产,其结果无助于企业资产的重组及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并且,急风暴雨式的私有化运动,使原国有企业的许多痼疾继续保留下来,在已私有化的企业中,它将以更危险的方式发展。激进式改革的伤痛至今难以消除,它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

在宏观调控制度改革方面,俄罗斯已逐步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和价格体系,开始培育由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以及各种金融市场所组成的金融体系,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形成以外贸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体制。但不可否认,在宏观调控制度上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多年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金融自由化的不稳定因素,包括原生性和衍生性不稳定因素(注:这里将金融自由化政策本身蕴含的不稳定因素称为原生性不稳定因素,而将转型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与金融自由化政策相互交织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称为衍生性不稳定因素。),危及着俄罗斯金融体系的稳定。财税体制中的财税分权与宏观调控的矛盾,传统的财税体制和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要求实行分税制的矛盾,增加了俄罗斯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对外贸易中的经营方式、支付手段和管理制度还很落后,与国际通用的制度相比,仍相距甚远,严重制约了俄罗斯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俄罗斯自1992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使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居民就业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向市场经济过渡造成的社会后果。但是,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刚刚起步,还处于试验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俄罗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独立和分散进行的,不能对劳动者提供有效的社会保护;许多赢利的私人企业和农场主没有为自己的工作人员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进入养老基金,许多效益不好的企业拒交或拖欠医疗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款项;许多地方没有对养老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经常发生挪用现象,把部分基金用来发放工资、购买债券等;社会保障制度中劳动者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缴纳同样的社会保险费,而有些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行得较为艰难,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造成整个社会的不稳定,阻碍经济的顺利发展。

在经济持续五年增长后,俄罗斯开始讨论经济增长的前景问题,最近,普京总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目标[6],已引起俄有关专家和官员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应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应重视经济增长的潜在资源问题。俄罗斯政府已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发展前景问题,这是俄政府有远见的做法。

六、几点启示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少有以下启示:

1.从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实践看,任何国家的经济改革没有普遍的、现成的模式可循。任何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决定了各国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必须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外国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经济改革道路。

2.俄罗斯选择的是激进式改革道路,而我国根据国情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要使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关键是积极为这种改革创造条件。这里包括:(1)确保政局和社会稳定,这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2)正确安排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不断创造新的改革收益,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克服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使改革能够顺利地向纵深领域推进。(3)要有一个坚定推进改革,善于总结改革经验,与时俱进的贤明的领导集体。(4)经济改革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的参与和广泛的支持,这是确保改革成功的社会基础。

3.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要高度重视各项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市场化的改革有序进行。在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也要十分重视各项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所有制改革方面,要尽快建立起能够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关系,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方面,要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金融、财税和外经贸体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经济转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

4.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不论实施激进式还是渐进式改革方案,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必须采取渐进式方法来进行,因为一国的经济结构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必须采用渐进式的方法来调整经济结构,尤其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5.要重视政府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作用。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外部效应和公共品供应等因素,因此,市场经济在许多场合下是不均衡的。为了实现经济的均衡,需要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适度的干预。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也必须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一是政府要重视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措施等手段来调控市场;二是由政府来完成少数由市场体系所不能完成的某些任务,以弥补市场体系的不足;三是在收入分配时,实施向低收入阶层倾斜政策,以实现社会公平。

[收稿日期]2004-1

标签:;  ;  ;  ;  ;  ;  ;  ;  ;  ;  ;  ;  

俄罗斯12年经济体制变迁的分析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