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凯 文宝珠(云南广南县中医医院 663300)
【摘要】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因半夏、陈皮以陈者为佳而得名。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痰湿证效果显著,笔者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脘痛病、呕吐病、咳嗽病、头风病、慢喉痹病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二陈汤 中医药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366-02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因半夏、陈皮以陈者为佳而得名。笔者多年来使用二陈汤加味治疗胃脘痛病、呕吐病、咳嗽病、头风病、慢喉痹病等病临床效果显著,现小结如下。
1 胃脘痛病
郑某,女,因上腹部疼痛5年余于2011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诉近5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以空腹服为甚,时有反酸,恶心欲呕,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腻,脉细弦。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病,辩证为脾虚湿盛,胃气上逆,治疗以健脾化湿,和胃降逆,方用二陈汤加木香、佛手、砂仁、炒白芍、代赭石等,每日一剂煎水500ml分三次饭后温服,5剂后患者上腹部疼痛明显减轻,时有反酸,恶心欲呕止。上方去炒白芍、代赭石加白术、煅牡蛎治疗,先后共服10余剂后诸证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原方治疗,后经胃镜检查病情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胃脘痛病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恶心欲呕、腹胀、纳差等症,相当于西医学各种急慢性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等,西医治疗疗程长、且易复发,因此中医药治疗深受患者接受。本病中医认为多以外邪犯胃、饮食不和、情志失调、久病体虚所致。“胃脘痛病”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然而脾主升清降浊,喜燥恶湿。胃脘痛病是脾胃本病,笔者多年观察以脾虚湿盛,胃失和降者居多,是故每予二陈汤加味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疗获效。
2 咳嗽
肖某,女,38岁,于201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诉反复咳嗽咳痰5年余,每于气候变化时再发或者加重,其5年来到四处诊治,所到之处,医者均以支气管炎论治,并认为“炎”者“火”也,治之不外乎清肺泻火,清热化痰之品。本次因受凉而发,来诊时证见:咳嗽咳痰,咳嗽以晨起时为甚,咳嗽痰多色白,伴胸闷、呕恶,纳谷不香,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细滑。胸部DR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未发现实质性病灶。中医诊断咳嗽病,辩证为痰湿蕴结,治疗以健脾化湿、化痰止咳为主,方用二陈汤加白术、旋复花、炙枇杷叶、枳壳、厚朴、苏子、白芥子、生姜等,服3剂后,咳嗽咳痰,胸脘满闷明显减轻,效不改方,继服上方5剂告愈,于今年初因其子犯病来诊诉其母咳嗽未犯。
按:关于咳嗽的病因《素问?咳论》指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见咳嗽首先是肺脏受病,然而并非肺脏独病,往往跟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今常有医者惑于西医诊断上的支气管炎的“炎”字,望文生义,认为“炎”者火也,“火”者热也,于是把“消炎”、“清火”作为治疗气管炎的不二法门,结果久治不愈,变生他病。其原因在于,同样的炎症因各人体质、起病原因的不同而各异,绝非清一色的火热证,然不乏湿者,虚者。古人对治疗咳嗽多存戒心。张三锡言:“百病为咳嗽难医。”徐灵胎亦有《咳嗽难治论》的著述。究其原因,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刑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纵观本案患者乃久病四处投以,每以清肺化痰,宣肺止咳为治,久之脾胃受损,变生痰湿,脾肺同病,非疏风清肺,清热化痰,止咳能治。必以二陈健脾除湿治本,兼顾肺失宣降之标,从而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故效如桴鼓。
3 顽固性呕吐
陆某,男,32岁,于2009年8月21日到我院脾胃病科治疗。患者诉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呕吐物以为内容物为主,量多,初起时进食后呕吐,在当地卫生院对症治疗不效,病情反而加重,随时呕吐,呕吐黄绿苦水,苦不堪言,入院后完善了相关检查,头颅CT,腹部B超,腹部平片,胃镜检查均为发现异常,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正常,血钠、血钾偏低,其余氯、镁、钙均正常。由于诊断不明确,治疗以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经治3天后毫无转机,于24日邀余会诊寻中医治疗。证见:患者精神差,呕吐频频,呕吐黄绿苦水,口淡不渴,胸脘满闷不舒,头晕目眩,大便5日未解,小便尚调。舌淡胖大,脉细滑无力。中医诊断为呕吐病,辩证为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治疗以健脾除湿,降逆止呕为主,方用二陈汤和旋复代赭石汤加减治疗,患者服一剂呕吐减轻,效不改方,继服原方2剂,患者呕吐十去八九,时有恶心,仍疲乏无力,纳差,腻苔明显减退,脉细。治疗以健脾化湿为主,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服5剂后诸证悉除,长期随访未复发。
按:呕吐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有密切的关系。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病理演变: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该患者多种检查未果,考虑功能性呕吐,纵观舌脉证,以痰浊中阻,胃气上逆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初期治疗以二陈汤健脾除湿治其标,旋复代赭石汤降逆止呕治其标,达到标本兼顾的作用,后期标症逐渐消失,以本虚为主,故治以健脾为主而善后,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4 慢喉痹病
高某,48岁,女,于2012年5月11日初诊。患者诉咽部不适,似有物梗阻2年余,刻下证见:咽部不适,似有物梗阻,胸脘满闷,咳痰不爽,舌淡微紫,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慢喉痹病,辩证为痰瘀互结,治疗以化痰除湿,行气散瘀为治,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辅以薄荷,胖大海等利咽之品。患者服药5剂后症状大减,效不改方,继服上方5剂而愈,随访半年后未复发。
按:慢喉痹病临床上以虚者居多,其病因病机为肺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升、咽喉失养。治宜滋养肺肾、清热化痰、润喉利咽。实者主要是痰湿蕴结,痰瘀互结,肝郁气滞者,治疗多用燥湿化痰,行气解郁、活血。本案患者便是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之证。用二陈汤健脾除湿,桃红四物汤理气活血,同时辅以利咽之品共凑标本兼顾之功。
5 头风病
陈某,男,42岁,于2010年2月20日来诊。患者诉发作性头部疼痛10余年,以右侧为主,呈搏动性疼痛,每于情绪不遂,劳作时发作,四处诊治无效,病情反复发作。近月来疼痛较前加重,头痛如裹,伴头晕目眩,呕恶,胸脘不舒,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头风病,辩证为痰浊中阻,上扰清空,治疗以燥湿化痰,熄风通络为主,方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蜈蚣、僵蚕、白芷、胆南星、川芎,每日一剂煎水服,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不动继续服5剂,于28日患者第二次复诊,诸证悉减,舌淡苔薄白,脉细滑。由于患者痰浊渐退,现以久病痰湿蕴结,气血亏虚,治疗以健脾除湿、理气化痰、养血活血为主,方用二陈汤合四物汤加减,10剂而愈,之后常年随访未复发。
按:头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偏头痛、血管细头痛的范畴,头风一证首见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了外感与内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说明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本案患者本因肝气不舒、阻滞气机而发为头风。《内经》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风伤肝”之说,可见肝脏最易受到风邪的侵犯。风性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每易上扰清窍,或上达头面,阻碍清阳之气而见头痛。久病不愈,肝郁乘脾,脾虚生湿,痰浊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是其主要病机。使用二陈汤燥湿化痰,斩断源头治本,复加熄风通络之品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论文作者:陈国凯,文宝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患者论文; 汤加论文; 脾胃论文; 燥湿论文; 赭石论文; 咳痰论文; 邪气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