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趋势和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趋势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 议,是一个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为了顺利完成这一宏伟目标,就要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此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趋 势及其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编者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 着决定性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将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 的全面转变,运用多国模型,对世界一批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 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其基本 特征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农业份额下降,按 不变价计算的服务业则呈缓慢上升;而在劳动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 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第三产业将吸收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的 大量劳动力。
我国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动 ,主要表现是:
1.1979~1993年,我国国民经济三个产业的比例关系,已由1978年 的28.4%:48.6%:23%,改变为1993年的21.2%:51.8%:27%。这 表明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构成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内容。
2.按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中的配置来衡量,在1979-1993年15年里, 第一、二、三个三产业社会劳动者人数占总数的比重,已分别由70.5% 、17.4%和12.1%,改变为56.4%、22.4%和21.2%。
3.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 56.9%先下降到1985年的52.8%后又回升到1993年的56%的发展过程。
4.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也有了巨大变化。其中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76.7%、3.4%、 15%和1.6%改变为1993年的54.6%、4.5%、27.4%和8%。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各国工业 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 多资源并不丰富,在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又同其它国家和 地区不同。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正常的,并已取得了 一定成果。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 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无论按增加值还是按劳动力分布,第一 产业的比重都明显偏高;农产品供给不够充裕,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作用在逐步下降。1993年在国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中,来自农业增长的贡 献仅占7.8%,比上年又减少了0.47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虽然大大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增长速度较快,但工业内部结构很不合理,主要是基础工业与 加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 高附加价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6%左右, 同发达国家 有很大差距。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第一个层次——包 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仓储业等的流通部门和第三个层次 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个部门数量少、 质量低。 1993年我国第三产业仅占GDP的2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 %-80 %的水平,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第四,产业素质低,组织结构不合理。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交通 运输企业和建筑企业,其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都比较陈旧落后,产品的 档次低,质量差。例如,1992年我国生产的钢材,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的 不到30%,在工业组织结构方面全能性企业约占现有工业企业的80%, 专业化程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
第五,人口与就业巨大压力和劳动力素质低下并存,加重了结构转 换的难度;等等。
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根据我们最近对我国未来16年经济发展趋势所做的预测,到2010年 ,中国的经济总量比1990年增长约5倍; 人均收入虽然仍处于发展中国 家水平,但可望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不同模型测 算都可得出以下相似的结果:1991~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将为8.25% 左右,2010年GDP总量将达到8600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2000年后年均人 口增长率低于7‰,人均GDP将达6000元以上;如果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 稳定,届时中国GDP总值将有可能位居世界前列。
支持这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即将出现的产业结 构重大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动因是需求(消费)结构的变动。改 革开放使我国进入了全面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大工业比 传统生产有着更高的生产率,刺激着新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较高的 收入水平又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购买力。随后,生产的发展 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在中国这样 一个有着广阔国内市场的大国里,正是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 造就了工业化阶段强劲的增长势头。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 明,这一增长规律在我国已经得到充分反映。
根据我们的预测,在未来的16年里,伴随并支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基本特征将是第二次产业增长仍将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由大工业及与之相伴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也将带动第三次产业更快的 发展,从而使整个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结构变动特征。我们通过模型计 算和定性分析,对1990~2010年我国产业的变动趋势作了如下预测(见 附表)。
上述结构转变之所以会出现,根本原因就是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 出现的需求结构的改变。首先是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变,这集中表现为恩 格尔系数的下降。预测它将由1978年的0.65左右下降为2000年的0.45~ 0.48和2010年的0.4左右。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 食品的需 求弹性开始下降,衣着类消费品需求弹性基本稳定,而对其他工业制成 品及住房、电力的需求弹性在迅速上升。这必然导致工业特别是消费品 工业的更快增长。其次,工业自身的发展使生产更具迂回性,急速地扩 大了对中间投入的需求,从而连锁式地扩大了现代工业的规模。再次, 大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支持系统——第三次产业,特别是其中基础设 施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货物,同样要求工业有更快的发展。
当然,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而且恩格尔系数也 比其他国家高得多,第二、三次产业的发展都要求提供更多的粮食、棉 花和各种经济作物,因此,农业的发展仍然对国民经济起着关键性的作 用。
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将会有比较显著的变化。一向在农业中占统治 地位的种植业,比重将有较大降低,林、牧、渔业将有较大发展,随着 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放,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局面将展 现在人们面前。第二次产业的内部调整将经历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双 重历程。轻、重工业都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重工业发展的速度略快 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比现在略有上升。各生产行 业中,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大型成套设 备制造业、电力工业、建筑业等有较大发展,并成为该时期国民经济高 速增长中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基本与第二产业增长同步,但 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稳步上升,到2010年预计将超过35%,其 中交通运输、通讯业经过艰苦的努力,将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信息、金融、旅游、商贸等产业会有迅速的发展;教育、科技、服务 、咨询等产业也将稳定发展。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又要由政府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发挥二种调节的作用。我国正在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都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必须首先进一 步发展和完善市场体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同时,要建立 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变政府职能,变政府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为主 ,为社会提供服务进行检查监督等等。
其次,扩大开放,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对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也有 很大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已为人所共识,同样,世界上任何一 个国家或组织也都不可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和影响。迎接挑战,积极参与 国际竞争,在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紧跟 国际市场的变化,制造出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并根据需方要求组织 生产,靠优质优价赢得信誉和市场,提高创汇能力,逐步改变靠增加出 口数量提高创汇水平的作法。
第三,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促使产业发展保持协调,并不 断优化。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很短的时期走完发达国 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必须使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一定程度 的重叠,阶段性特征不明显,因而要求制定的产业政策要更具有灵活性 、准确性和层次性。
第四,加速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应更多地依赖于科技进步,技术进 步应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改变过去粗放经营、浪费资源 的生产模式,应从提高生产率,节约资源的角度去看待、解决问题,实 行集约化生产,以保证做到高产出低消耗。
技术进步需要投入,鉴于我国目前财力物力相对有限,可采取“抓 住重点,加快改革”的方针,即在有限的高新技术领域内采取重点突破 的战略,对于大范围的产业技术进步,则应通过加快改革,依靠市场竞 争来加快其步伐。在引导技术进步,规范企业行为上,可采取“适度干 预,赏罚结合”的政策,通过制定各种有时效性的产业政策,促使企业 走集约化道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并通过行政的 、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低水平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组织 实行惩罚,迫使其重视技术进步。
附表1990年~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预测
*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