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四味——薛法根老师课堂结课艺术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老师论文,艺术论文,探微论文,结课四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功的结课对教学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语文课堂结课在教学中的意义不容忽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常常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而薛老师对结课艺术更是深有研究,他的结课匠心独运、充满智慧,细细咀嚼,令人回味无穷。现从薛老师的教学中撷取几例,由他的结课艺术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有“趣”味
结课一:《九色鹿》
(一组学生分工合作讲完故事后,老师做听故事的孩子状,对4名学生)
师:爷爷!(笑)说灵魂肮脏的小人是不是在说我呀?你不是经常说我是小人吗?
生:这里的小人是指灵魂很卑鄙的人。
生:灵魂很丑陋的人,是坏人。而你是年纪小的小孩子,不是故事里的小人。
师:哦,这样我就放心了。爷爷,我还有个问题,那个叫调达的人怎么会是一个小人?
生:他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做了坏事。
生:他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背信弃义,实在是人人痛恨的。
生:他经不起金钱的引诱,丢掉了做人的良心。没有了良心,就变成了小人。
(掌声)
师:看来,在金钱面前,最能检验出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啊!爷爷,我要做君子!
生:好!好!
(众笑)
评析:学生成了“爷爷”,老师成了“孙子”,这一巨大的角色反差,让课堂在收束时又掀起新的兴奋点。学生在与老师生动的表演对话中,身心放松,趣味盎然,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在浓浓的趣味中进一步把握了文本主旨,升华了思想内涵。这样的结课之趣,实质是促进学生深刻认识,内化理解,化枯燥的说教为趣味的交流,创造课堂新的亮点,可谓别开生面。
二、讲“情”味
结课二:《爷爷的芦笛》
师:“爷爷”的笛声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清脆悦耳,让人心旷神怡;在惊涛骇浪的日子里,在那令人恐惧的时刻,这笛声给予的是勇气,告诉了强强,一个人只有在经历磨难之后才能更好地成长。假如说想象当中的芦笛是梦中的芦笛,那么,五月苇叶葱茏的芦笛就是眼中的芦笛,在黑夜中的芦笛就是心中的芦笛。
(学生跟着老师说,老师板书:梦中眼中心中)
师:这心中的芦笛不仅仅是芦笛,它还给了强强成长的力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愿这芦笛声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课文的题目是“爷爷的芦笛”,下面我们来读这一句:“啊,爷爷的芦笛!”
(师板书“啊”,学生读)
师:“啊,爷爷的芦笛!”在强强的想象中,应怎么读?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应怎么读?在狂风怒涛里,应怎么读?
(学生读)
师:祝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经历风雨,茁壮成长。谢谢同学们!下课!
评析:语文不是无情物。一节好课,一定与情感相伴相生,由始至终。结课往往是学生情感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在学生对“爷爷”的芦笛拥有了感性的理解和个性化的品悟之后,老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全文内容,并创造性地在课题中加上一个重重的感叹词“啊”,使学生在铺陈朗读中,一遍比一遍动情,最后戛然而止,让人情感飞扬,回味无穷。
三、重“思”味
结课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列举的三个事例是——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这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只有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大家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评析:思维是课堂高效的总开关。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种方式,薛老师在这一课例中注重的是把视点聚焦在对文本写法的概括上。根据文本内容,提炼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这是促进学生“一思”。再巧做拓展,由文本引申至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文本学习的主题,这是促进学生“二思”。因为思考,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时刻处在活跃状态;因为思考,课堂节奏紧凑,结课干脆利落,饱含张力,充分彰显了语文课特有的魅力。
四、显“写”味
结课四:《槐乡五月》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来打个比喻:五月的槐乡似什么?五月的槐乡像什么?五月的槐乡如什么?你能把它比喻成一种美好的事物吗?
(学生思考)
师:想不出来,拿出笔来写一写。一句行,两句三句也行。
生:五月的槐乡似一幅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诗。
师:能不能具体些,似一幅怎样的画,像一首怎样的诗?
生:五月的槐乡似一幅活的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美丽的诗。
师:很好。还有吗?
生:五月的槐乡像一颗明珠,似绿水上漂着的一只小船。
师:像一颗宝石,像一艘小船,表达了你的喜爱。
生:五月的槐乡似春天美丽的花园,像孩子们的天堂。
师:多好呀,像快乐的天堂!
生:五月的槐乡是槐的世界,是香雪海,是令人如痴如醉的画。
生:五月的槐乡似孩子们的乐园。
师:走进这个乐园,所有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槐乡的美,都能体会到那种独有的乐趣。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读写结合,是薛老师在很多次结课中运用的方法。诚然,写是巩固,写是迁移,写是倾吐,写是放飞。写,让语文课展现了浓烈的学科特征。以上结课,在学完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写一写对槐乡的认识,这是内心倾吐的需要;用两个比喻句来写,这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写,是对槐乡印象的定格,是对槐乡情感的宣泄,更是课堂教学美丽的句点。
结课四味,只是笔者对薛法根老师教学结课艺术之管窥。其实,薛老师语文课的每一次结课,总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体会。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上结课案例提醒我们,只有像薛老师那样立足课堂、立足学生,讲究智慧,注重有效的策略运用,追求教学的艺术境界,我们的语文课堂方能游刃有余,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