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在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探析论文_李丰

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在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探析论文_李丰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在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3 月脑膜瘤手术患者62 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1 例与对照组31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前纵裂入路,将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肿瘤手术切除有效率相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经前纵裂入路方法应用于脑膜瘤手术治疗中,其在保证肿瘤有效切除同时,避免或减少了对脑部正常组织损伤,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经前纵裂入路;翼点入路;脑膜瘤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357-02

脑膜瘤是指发生在脑膜细胞内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据相关资料报道[1]:脑膜瘤发病率在颅内肿瘤中约占15%左右。近些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由于其具有对脑部组织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经被医生与患者所接受。但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脑膜瘤治疗手术入路较多,常见有经纵裂入路、经翼点入路、经额下入路、经扩大翼点入路等。不同入路对患者预后效果影响临床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选取脑膜瘤手术患者62 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与经前纵裂入路方式行手术治疗,旨在探讨治疗该病症有效方法,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3 月脑膜瘤手术患者62 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1 例与对照组31 例。31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2 例,女19 例;年龄在32—76 岁,平均年龄为52.4±8.3 岁;患者病程在0.2—4 年,平均病程为2.5±0.9 年。31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0 例,女21 例;年龄在35—72 岁,平均年龄为52.9±8.7 岁;患者病程在0.5—3 年,平均病程为2.1±0.6 年。入选标准: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同院方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起源于嗅沟、前床突、蝶骨平台肿瘤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前纵裂入路:患者术中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手术台抬高,患者取仰卧位并将其头部后仰达10 度,右额处做弧形切口,将皮瓣翻向面侧并暴露出眶缘,于中线上钻两个骨孔;于鼻额缝附近与平眶上略向外侧各钻一个骨孔,充分暴露肿瘤后,患者头部恢复水平位,行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在耳前颧弓至中线处做一弧形切口,根据肿瘤体积大小可向各方延长切口,掀开皮瓣、打开硬膜后释放出脑脊液,将额颞叶牵开,在靶区组织间隙中行肿瘤切除术。

1.3 评价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2]:Ⅰ级切除:肿瘤及其累及硬膜与颅骨全部切除。Ⅱ级切除:肿瘤全部切除,对于肿瘤累及的硬膜行激光或电灼处理。Ⅲ级切除:肿瘤全部切除,对于硬膜未做处理。Ⅳ级切除:肿瘤部分切除。Ⅴ级切除:单纯行肿瘤减压术。切除有效率=Ⅰ级切除率+Ⅱ级切除率+Ⅲ级切除率。

(2)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在经过EACEL 统计数据库整理编码以后,输入SPSS13.0 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将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即:当P<0.05 时,说明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肿瘤手术切除有效率相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一:两组患者肿瘤手术切除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Ⅰ级切除 Ⅱ级切除 Ⅲ级切除 Ⅳ级切除 Ⅴ级切除 切除有效率

观察组 31 17 9 3 2 0 93.5

对照组 3114 10 4 3 0 90.3

χ2 0.079

P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二。

表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 尿崩 脑组织损伤 发生率

观察组 31 1 0 1 0 6.5

对照组 31 3 1 2 2 25.8

χ2 4.96

P P<0.05

3 讨 论

脑膜瘤中鞍区脑膜瘤是常见类型,其发生率高、钙化严重、水肿少、对手术要求高。随着瘤体增长,其可对视神经产生压迫,引发视觉障碍,少数患者还可诱发肢体活动障碍与癫痫症状等。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症最为有效手段。翼点入路是利用蝶骨嵴切除后所得到空间抵达胺区,可避免或减少对嗅神经及额叶部牵拉,但由于该入路手术视野暴露不够充分,常不能够清晰呈现对侧视神经与颈内动脉,易引发脑部组织及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对术者要求较高。经前纵裂入路方法可清楚辨认手术区域解剖学标志,不存在手术盲区,术中减压较充分,避免了对双侧视神经的损伤,更利于肿瘤完整切除及患者术后恢复[3]。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出:对于脑膜瘤患者采用前纵裂入路方法可减轻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对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新科,李军亮,张善义等.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5):436-439.

[2] 肖泉,梁有明,蓝胜勇等.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7):301-303.

[3] 吴雷,沈晓黎,郭华等.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25):72-75.

论文作者:李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  ;  ;  ;  ;  ;  ;  ;  

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在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探析论文_李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