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开志“画云台山”与“身”词研究_顾恺之论文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到身”词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顾恺之论文,云台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晋顾恺之鼎鼎大名,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誉,亦精通画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文章行世,其中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画云台山记》与山水画创作关系密切,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些传抄的笔误,但文中对画面上山形岩势的布置、树石溪涧的处理、云气的盘曲与人物的安排,甚至各部位的用色之法,都做了仔细的记述,不但有助于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也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故历来研究者众,成果斐然。本文只就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的一个词——“到身”,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云:

可以说《画云台记》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关画理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文章中字句的错脱和衍误已经郭石沱、傅抱石、俞剑华等详细地校勘,把全文的句读弄清了,人名错字改正了。如把张道陵的弟子“王良”和“超升”改正为“王长”和“赵升”,个别的错字如“临下到身”的“到”改作“倒”,“室中清妙泠然”的“室”改作“空”等等,从而解决了一些阅读相对文意理解上的困难。①

他处不论,笔者对于“到”为错字的看法却不敢苟同。顾恺之原文此句是这样的:“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据涧指桃,回面谓弟子。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傅抱石在《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中确实持此观点:

至于“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我以不甚可解,应作“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倒)身,大怖,流汗失色。”这一点,那时我根据(1)此云台山固必有二幅以上,弟子中不止二人;(2)不居高临下,不致流汗失色;(3)“到”字为“倒”字之误。②

傅抱石对于句读的理解洞若观火,基本正确,然言“到”字为“倒”字之误,则有失详察。俞剑华认为“到”与“倒”通假,是为知言,然而他的意义阐释也值得商榷。他在《中国画论选读》第49页注释三云:

到:《中国画学全史》误作侧。到同倒。庄子《外物篇》说:“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卢文弨曰:“到,古倒字。”

第50页翻译云:

弟子中有两个人,伏倒身子往下边看,吓得汗流满面,面无人色。③

俞剑华认为“到”同“倒”,比较切合实际,但其解释为“伏倒”,“到身”即为“伏倒身子”,成为比较流行与认同的译法。比如袁有根云:“‘临下到身大怖’,‘到’,《画学全史》作‘侧’,按《神仙传》中说:‘于时伏而窥之者二百余人’,‘到’应作‘倒’,指扒着上面的树伏下身子看深涧中的桃树。”④这儿又随意演绎出扒着树伏下身子,与原文显然不符,顾恺之文中此处实在看不出有“扒着上面的树”这一意思的任何影子。著名美术史专家王伯敏和李霖灿亦是这样理解,这从下面展示的二人根据顾恺之文所拟的《云台山图》局部即可看出,二人所绘《云台山图》草图均作二人伏倒身体状:

陈传席在注释时赞同俞剑华先生的看法,认为“到”、“倒”通假,但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他似乎察觉到这里翻成“伏倒身子”有些问题,所以很聪明地简省带过,译成“倒身下看”,其实就是将顾文中的“临下到身”两个词倒过身来重新排列了一下,几乎未作任何现代意义上的阐释。⑤

那么,“到身”一词到底该作何解呢?我们还是先从“到”、“倒”两个字的本义说起。

先看“到”字。“到”字只有一个读音,去声dào,根据《辞源》的解读,有抵达、周到、欺惑等义,另有一义与“倒”字通假,即颠倒、反转。

再看“倒”字。“倒”字有两个读音:一念上声dǎo,意思有倒下、移动、更换等;一念去声dào,有这样几个意义,一是颠倒、倒转,二是倾出、斟出,三是违逆、不顺,四还可以作副词,表示相反。

显然,“到”字是可以与“倒”字通假的,故傅抱石所谓“到”字为“倒”字之误的说法,显然不对。既然“到”、“倒”通假,那么,作者在这里用“到”字的用意就显而易见了,读者在这里显然只能够读去声dào,因为“到”字并无其他读音,如果读成上声dǎo就肯定大错特错了。既然不能够读dǎo只能够读dào,那么其意义只能通假“倒”字读dào时的意义,否则不合逻辑。既然只能假借“倒”字读dào时的意义,那么就是倒转、倾出、违逆等义,而绝对不会是倒下、移动、更换等的意义,因此,将“到身”翻译成“伏倒身子”,根本没有道理,也不合文意。再说了,这也太违反寻常生活的规律了,有谁见过趴着身子往下看的日常境况?除非小儿调皮,有这种童真幼稚的行为,那还是可以理解的。

王伯敏先生拟《云台山图》局部

李霖灿先生拟《云台山图》局部

那么“到身”一词到底该怎样诠释呢?既然“到身”实为“倒身”,在目前尚未找到完全类似用法的情况下,了解到古人“倒身”的用法,即能明白“到身”在顾文中的确切含义。

先看这几个例子:

唐韩愈《郑群赠簟》:“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⑥

元杨弘道《投邓州节副刘光甫祖谦》:“倒身枕臂天欲晓,头上肃肃飞严霜。”⑦

元王旭《晚宿山家》:“借屋眠来人幸许,呼灯餐毕夜将分。倒身未稳还思句,自笑诗翁有许勤。”⑧

这几个例子中的“倒身”的含义,均为“倒下身体”的意思。而有时未必真正倒在地上,而是表达和描述扑倒或倾倒身体的姿态,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正如习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喝一喝云,只今箭发也。看看师不觉倒身,作避箭势。忽大悟。”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五:“沙贞曰:‘此中岂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诡诈也。’以箭射之,遂鼓众喧闹杀某。其子锡在旁,倒身护之,乃并杀之。”

再看下面的例子:

明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撘脚进步高探马,左拳哄脸,右腿低弹,左腿右拳,飞拳上脸,倒身一蹖,倒插旛高探马,专打高探马。”⑨

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公自庚寅年定课税,所额每岁银一万锭。及河南既下,户口滋息,增至二万二千锭。而回鹘译史安天合至,自汴梁倒身事公,以求进用。”⑩

前一个例子中的“倒身”,意为“反转身体”,后一个例子是由此义引申出来的,比喻反水叛变的意思。而下面这一例子中,“倒身”之义则比较独特,意为“置身其中”的意思:

宋周谔《望春山》:“我来凌绝顶,倒身丘岛中。况当清秋时,气候清且融。穷幽心宇旷,眺望目光穷。缅彼沧海人,偕我蓬莱宫。”(11)

如此看来,“倒身”在使用的过程中,古人赋予了这样五个意义:一是倒下身体;二是描述扑倒或倾倒身体的姿态,未必倒在地上;三是反转身体;四是比喻叛变反水;五为置身其中的意思。那么,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与“倒身”通假的“到身”,在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我们先来使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倒下身体”的第一层意思,上文已经澄清,可以排除。第四层意思比喻叛变反水和第五层置身其中的意思,显然均不合适,都可以排除掉。那么就剩下两层意义,即描述扑倒或倾倒身体的姿态,未必倒在地上;还有就是“反转身体”。这里究竟哪一层意义适用顾文呢?

先看第一个,如果顾恺之文中是指描述扑倒或倾倒身体的姿态,即使未必真正倒在地上,似乎也不是太符合实际。在悬崖峭壁上扑身要倒,岂不就会坠落崖底而粉身碎骨么?不过有人会问了,不是往前要倒而是往后要倒,这不是挺符合因惊惧而往后倒身的道理吗?似乎这样的阐释有道理,因为害怕或恐高,一边往后倾斜身体,一边偷眼往悬崖下面看,的确符合现实情况。但是请注意关键一点,顾恺之文中使用的是通假字“到”而并非用的本字“倒”,因此正如上文所言,在这里只能够取其念dào时的意义,那么就是倒转、倾出、违逆等义,而绝对不会是倒下、移动、更换等的意思,因此即使未必真正倒在地上,但这还是“倒下”之义,所以这一种意义也不符合原文的原意也,在此也可以排除掉。

那么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意义了,就是“反转身体”。此义是否就是顾恺之原文的意思呢?

首先从读音来看,在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句中,“倒身一蹖”与“倒身事公”,根据上下文意思联系起来判断,“倒”字在读音上只能够读作dào,若念“dǎo”音显然在词义上不合文意。因为由“反转身体”才能衍生出“反水”、“叛变”这样的意义,而“倒下身体”则无论如何不能生发出这一类的词义来。如此看来,首先在语音上解决了问题,是符合顾恺之原文的要求的。

再次从词义来看,如果翻译成“反转身体”行不行呢?我们先来把原句完整地翻译一下:“画张天师形象清瘦而神气超远,据涧上指着涧中桃树,回头给弟子们讲话。弟子中有两个人,反转着身体往下面看,极其恐怖,流汗失色。”凡是登过高山绝涧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站在绝壁之处往下看是非常恐怖的,心里会极其害怕,担心自己是否会有掉下去的危险,这时身体就会产生一个自然的反应机制,想掉转身体跑掉,但又禁不住自然景色的诱惑想往下面看看,究竟山涧有多深石壁有多险,这时就会产生身体已经掉转或正在掉转之时,还要忍不住回首张望或下看的现象,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顾恺之所描绘的情形,恰好就符合这样的现象。因此,翻译成“反转身体”,在词义和语义上均无任何问题。至于句读标点,只要不将标点标注在“到”与“身”两个字之间,将两个字分开,从而使句子意思莫名其妙,点在其他地方,如“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均无不可,似乎对句意的理解并无大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一文中“到身”一词中的“到”通假“倒”,念dào,只能取“倒”字读dào时的含义“反转”,故“到身”一词应当阐释为“反转或反扭着身体”的意思,这才是顾恺之文中应有之义。

①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②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19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④袁有根《〈历代名画记〉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⑤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⑥韩愈《郑群赠簟》,《全唐诗(第33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8页。

⑦元杨弘道《小亨集(第2卷)》,《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⑧元王旭《兰轩集(第7卷)》,《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⑨明唐顺之《武编前集(第5卷)》,《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⑩元苏天爵《元文类(第57卷)》,《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四休堂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标签:;  ;  ;  ;  ;  

顾开志“画云台山”与“身”词研究_顾恺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