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焦李

(南京市浦口医院骨科 江苏南京 210031)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2例,分别给予传统人工假体治疗、骨搬运技术治疗。对比两组关节功能评分、骨缺损长度以及软组织缺损面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股骨骨折患者髋、膝关节功能(92.03±19.23)分、(85.44±16.00)分,胫骨骨折患者膝、踝关节功能(84.28±21.70)分、(91.02±14.00)分较对照组的股骨骨折患者髋、膝关节功能(76.00±18.13)分、(72.40±15.11)分、胫骨骨折患者膝、踝关节功能(71.77±20.40)分、(84.55±12.00)分明显升高;观察组骨缺损长度(0.38±0.13)cm、软组织缺损面积(0.68±0.19)cm2较对照组骨缺损长度(1.64±0.64)cm、软组织缺损面积(1.70±0.71)cm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后,关节功能、骨缺损长度等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关键词】下肢创伤;骨搬运技术;感染性骨缺损;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71-02

感染性骨缺损是较常见的骨科疾病,与高能量创伤有一定的关系;感染性骨缺损若处理不及时,很可能会导致软组织反复感染,患肢功能下降,甚至导致患者截肢[1]。临床上,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自体骨移植、人工假体移植、骨搬运技术等。因此本研究为了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研究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94例,收集相关资料,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进行治疗的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44例,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命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3岁~57岁,平均年龄(34.50±8.07)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2岁~57岁,平均年龄(34.02±8.18)岁。两组基线资料没有发现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人工假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骨搬运技术治疗:应用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冲洗骨缺损处,再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架,将其安装在感染的胫骨、股骨的两端,并将钉夹模板安装在支架轨道上,同时在其最近端拧入螺钉1枚,接着应用近端夹块固定后,调整肢体力线,并在远端纵轴中心放置远端夹块,然后通过其将将另一枚螺钉固定在骨骼上,并应用软组织分离器定位骨干中心置钉,最后拆除螺钉套筒,安装支架轨道、加压牵引器,闭合截骨间隙,复位骨膜,截骨部位拆线后,行骨搬运。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关节功能评分、骨缺损长度以及软组织缺损面积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6个月,观察组股骨骨折、胫骨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股骨、胫骨是人体下肢主要的承重长骨,当下肢发生创伤后,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很容易出现感染性骨缺损,此时若不进行有效的人为干预,很可能会导致患者下肢感染、截肢等,影响患者预后水平[2]。因此,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是十分关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骨搬运技术治疗后股骨、胫骨骨折患者髋、膝关节功能明显升高;骨缺损长度、软组织缺损面积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中有诸多优势。在骨搬运技术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架,将其安装在胫骨、股骨的两端,其会在患者骨折端产生有益的微动,对患者的骨折端产生一定的压力,进而促进患者下肢骨的愈合、生长、结构重建等,并且在加压骨折端时,能够使其接触更加紧密,进而减少患者骨端的裂隙,使固定更加牢靠[3];同时合适的外固定架还可以帮助患者尽早进行相关功能锻炼,提高了患者骨折愈合速度,改善股骨骨折患者髋关节、膝关节功能以及胫骨骨折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水平[4]。安装加压牵引器可以持续牵引患者的下肢骨折端组织,刺激骨细胞、软组织再生,提高骨组织成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感染组织的有效清除,进而显著减少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再加上骨搬移技术治疗能够弹性连接患者的骨折端,改善成骨细胞活跃程度,促进相对成熟再生骨的形成,有效改善了骨缺损长度,促进患者下肢结构与功能的重建。

综上所述,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中,骨搬运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应关节的功能,改善骨缺损长度、软组织缺损面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业东,王仁鹏.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骨运输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43-44.

[2]鲁先闯,黄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4):128-131.

[3]李军,毕龙,薛宝宝,等.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3):4477-4480.

[4]乔永军,张晓瑞,杨文学.骨搬运技术在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6,22(1):128,131.

论文作者:焦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焦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