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祥 攀枝花市仁和区西路小学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0-189-01
2018年,我们学校几位教师组织了一个名为《“S+M+X”课程整合的课例研究》的课题。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们是想把数学、美术、信息技术三科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个整合为一体的尝试,想要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科融合(FOS-Fusion of subjects)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学科的融合需要学者经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更容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其实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了,早在十年前,我校已经有老师尝试将英语、音乐、美术课组合在一起,上了一堂课,当时看来效果其实还不错。后来,随着教材、教师的不断变化,也就没有了后来!
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尝试中,开始时的想法是将数学、美术、信息技术三学科进行一个平等、平行的推进,三学科不分主次、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学科融合虽然涉及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但却不是几个学科的大杂烩,也不是将几个不同的学科简单地相加,而是在坚持主导学科个性和特质的前提下,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 但是经过我们尝试后发现,在现行教学机制下,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我们现行的教学机制还是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在转,高考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需要的是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需要的是考高分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菜,而音乐、体育、美术不过是饭后的点心,可有可无!音、体、美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过是为语数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且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采用的40分钟一节课,而我们如果把数学、美术和信息技术的内容都装进这节课堂,那课堂的知识容量就会非常大,一堂课下来,就会数学的目标没达成、美术的任务没完成、信息技术的要求也没达到。学科融合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自然介入和参与,不应牵强为之。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使是简单的认知活动,仅仅单靠一门学科的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我们教学数学课《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尝试中,我们首先尝试了用欣赏美术中的《轴对称图形》来导入数学的对称概念,然后用数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强化概念,最后用电脑图形来巩固知识点,表面看来是把美术、数学、信息技术的都装到了一堂课中,但总体感觉只是一种拼凑,并没有找到三种不同学科的共同切入点,而且由于信息量太大,课堂节奏显得非常紧,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而效果也不太理想。在这堂课中,美术的制作技能和信息技术的电脑制作只是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且由于是在普通教室上的课,学生手中没有电脑,只能看美术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课前录制的视频,学生对于美术的技能和方法并没有时间进行创作,而对于电脑制作则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而且数学知识也并没有学懂。
我认为,学科的整合或者融合对我们来说还只是一种尝试,是不能这样简单地把几个学科拿来装在一个筐子里就行了的!我们应该把几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拿来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智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力等因素,将原教材的序列打乱重组,然后将相关学科(或各学科相关的课程内容)融合为一体,对课堂的结构进行重新分配,让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融入课堂的各个环节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课程,一节课也不再是一个老师一站到底,一节课的内容可以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一节课,可以是数学为主,美术和信息技术为辅,也可以上美术为主,数学和信息技术为工具。课堂不再是干巴巴的加减乘除,而是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游戏的乐园!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每一课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所有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在目标导向下,加入一些经过筛选的具有价值的内容。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
也许这对现行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它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全面的素质,极高的教学水平,但它必将推翻我们的传统课堂,如果设置得合理,将会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后我们还将尝试将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一下课程融合的尝试,告别是古诗词与国画、音乐因素的结合,也将会非常有意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多么充满韵律感!如果有教学这些古典诗词的同时,让学生尝试画出诗中的情景,让学生唱出词中的情怀,还用得着语文老师在那声嘶力竭地讲解诗词中的字词句,背诵那些让孩子们舌头打结的古文释文吗?还会有孩子会害怕学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吗?
论文作者:陈永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学科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美术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几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