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东 汕头 515000)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早产儿静脉营养外渗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早产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方式护理,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进行静脉注射时,给予一定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早产儿的痛苦症状,对于临床护理满意度有一定提高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静脉营养;早产儿;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313-02
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由于早产儿抵抗力弱,很容易发生疾病,并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于早产儿,需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来促进其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早产儿皮肤以及血管均未发育成熟,皮肤嫩而菲薄,血管小,通透性高,故在对其进行静脉营养支持时,营养液极易外渗,导致静脉注射部分出现局部肿胀,皮肤红肿[1]。严重者导致局部组织出现坏死现象。因此对于早产儿的静脉护理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早产儿实施一定预防性护理措施,现讲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9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孕周为28~30周之间,平均孕周为(29.1±2.4)周,按照出生重量分为1000g ~1200g 25例,1201g~1500g 23例,平均(1100±200)g。按照临床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部位分为手背、足背、头皮、腋下静脉依次为8例、10例、14例、16例。研究组患者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孕周为28~30周之间,平均孕周为(29.1±2.4)周,按照出生重量分为1000g~200g 24例,1201g~1500g 24例,平均(1100±200)g。按照临床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部位分为手背、足背、头皮、腋下静脉依次为9例、9例、13例、17例。所有早产儿在人口学基本资料、临床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医学上早产儿的诊断[2];②患儿的家长同意参加此研究,并对此研究的目的、意义有所了解,并与院方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早产儿者;②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发现患者出现营养外渗,立即停止输液,并将穿刺薄膜揭开,待穿刺点止血后用碘伏消毒。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①早产儿输液过程出现局部组织肿胀,皮肤发白时,应及时停止输液,拔针时要轻柔,防止患者在拔针时出现表层皮肤撕破,延迟愈合时间。②在选择穿刺血管时应优先选择暴露明显、易固定的上肢粗静脉血管。对于拔针后渗出处理方式,采用棉签从血管远端向近端穿刺处进行按压,让部分液体流出,应用50%的硫酸镁湿敷,使局部肿胀消失,避免局部坏死,在早产儿静脉注射局部肿胀消失后,采用药膏进行外涂按摩于患处。③对于渗出严重的患者可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做好安抚患儿的工作,避免患儿由于哭闹导致伤口再次摩擦[3]。
1.4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其中显效为:患儿在4小时内肿胀消失,局部皮肤恢复正常。有效为:患儿在8小时内肿胀消退,局部皮肤颜色发紫,未恢复正常。无效:患儿未达到以上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每组显效患儿例数++有效患儿例数)/每组总患儿数×100%[4]。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n(%)]
*
3.讨论
早产儿是孕周未到达37周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项器官均未发育完整,容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干扰,使得各个器官出现损伤,如器官衰竭,呼吸困难,脑损伤等。因此必须要注重对早产儿的治疗。但多数早产儿由于病情较重,需进行长时间静脉营养补充,从而导致静脉营养外渗的状况发生[5]。但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来防止这一现状发生。如:(1)对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穿刺技术,要求护士在下班时间进行反复练习,避免在同一地方进行反复穿刺,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与严格的无菌技术。此外还需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对于患者进行静脉输注时,要注意边推药物边抽回血,确定无漏针,并在进行推完药物后,采用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保证注射药物未在血管壁沉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血管的使用率。(2)选择合适的位置:选择穿刺血管时应优先选择暴露明显、易固定的上肢粗静脉血管。穿刺时应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的穿刺,减少对血管的损害。(3)改善药物作用:对患者进行加温输液时,可有效减少液体内结晶颗粒,当输液温度在35°以上时,可使药物的微粒数降到最低,对患者局部血管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害越低。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早产儿营养外渗进行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比较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根据临床实际经验制定了相应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在静脉输注时发生营养外渗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这一方式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喜荣,赵明明,吴旭霞,等.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致迟发性静脉炎2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63-164.
[2]邢晓华,洪爱莲,黄惠英.护理改进对预防新生儿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外渗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3,12(4):370-371.
[3]宛翠秀,张凤琴,王忠芳.两种早产儿静脉输注钙剂方式对预防钙剂外渗的效果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33(9):1063-1064.
[4]肖翠萍,万娟,张琴.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10(8):63-64.
[5]苏冬琳,温兰.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9(10):18-20.
论文作者:林秀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早产儿论文; 静脉论文; 患儿论文; 血管论文; 营养论文; 患者论文; 局部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