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中若干焦点问题的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管理论文,理论论文,焦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如何建立起适合
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这是经济工作部门和经济理论界普遍关心的
问题。现将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评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设定,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对其它焦
点问题展开讨论的前提和基础。对目标的看法统一了,对其它问题才可能达成共
识;如果对目标的看法不一致,对其它问题就更不可能达成共识。总览主要文献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因素的关系:宏观经济
运行的稳定性、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四个因素之间既有相辅
相成的关系,也有矛盾,如: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低一些,宏观经济运行的稳
定性踞高一些,但增长速度和通胀率低了,又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失业率,从而
也影详观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增长速度快一些,失业率会降低,但往往通货膨
胀率又升高,这也是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正是因为客观上它们之间的关
系难以处理,经济学界的争论也就难免了。第一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目
标就在于如何权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速度是由可以承受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率来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也取决于能否恰当地处理好这两个“率”
的关系。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通胀失业权衡论”。在这种观点中也还有分歧。
其中的一个分支是,主张通胀治理优先论,也就是说,在处理通胀率和失业率这
对矛盾时,应首先考虑通胀因素,因为通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影响面最大
,影响程度也最重。另一个分支是,主张失业治理优先论,即首先治理失业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通货膨胀问题,因为失业会直接影响一部分人的生活,不仅
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而通货膨胀对所有人的影响
都是均等的,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把宏观经济的稳
定性放在优先地位,或者说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的需要
来安排和权衡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一观点可以称之为“稳定
论”。第三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的稳定既有短期稳定更有长期稳定,长期稳定
要比短期稳定更为重要,如果单求宏观经济的短期稳定,把经济增长的速度压得
很低,那势必不利于长期稳定,从而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率是首要目标。持这种
观点的人还明确提出,通货膨胀两位数不要紧,增长速度两位数才过瘾。这种观
点可以称之为“速度论”。
在我们看来,在不结合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的情况下,一般地争论宏观经济
管理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不存在在任何经济运行环境下都适用的一成
不变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都是具体的,都是阶段性的。在
不同的阶段上,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不同,就应该相应确立不同的宏观管理
目标,当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发生了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也应该随之调整。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作为其中的操作性、实用性极强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就不
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短期性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只有从理论上确立一种不断变
化的、从而是短期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才能使这一具体的理论真正体现“经济
学作为致用之学”的精髓。有鉴于此,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相机抉择性的目标
。这就是说,在处理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率四个因素的关系上,应结合当时具体的经济环境来权衡轻重,做到有所侧重,
有所侧轻,甚至有所舍弃。具体说来,当增长速度较快、通货膨胀率较高时,相
机抉择的目标就应该把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放在优先地位;当失业率较高时,就可
以考虑适当加快增长速度,以增加就业;当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不存在什么威
胁时,适当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必要的。总之,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只有不断
地调整才有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稳定地实现经济
体制的转轨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二、关于间接调控手段的有效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进行宏观调控,这已基本达成共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应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这也基本没有异议。
但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现阶段,间接调控手段是否有效,这是当前的宏
观经济管理理论中争论的又一个焦点问题。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在现阶段基本无效。间接调控手段基本
分为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两大类,这两类手段的变动区间都是很有限的,从而也
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财政手段的作用机制就是靠政府收支的增加和减少、税率
的提高或降低,来刺激或约束社会投资,从而带动或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但是,
现在的财政状况是捉襟见肘,只能被动地应付吃饭的需要,不论是在经济过热还
是经济过冷时期,没有收缩和扩张的余地。间接调控的金融手段主要是利率,一
方面,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仍然是软的,资产约束机制更没有建立起来,由此决
定企业对利率的反应微弱;另一方面,利率的可能的变动区间也限制了其作用的
发挥。在经济过热的背景下,现实的和预期的投资回报率都高,尤其是在经济泡
沫形成以后,炒房地产、炒股票的收益成倍甚至数倍地翻,这时候即使成倍地调
高利率,也不足以阻挡投资热潮,扭转经济过热的局面;更何况利率的调幅不可
能以倍数来把握,而往往只有一、二个百分点而已。利率的变化和投资收益率的
变化之间的这种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的差别,使得利率发挥不了间接调控手段的
作用。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是因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基本无效就主张搞直
接调控,而是主张进一步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培育新的间接调控手段,如开展公
开市场业务等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现阶段,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已经
可以满足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它们都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这要取决于
人们是否充分地运用它们。如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它们的作用发挥不足,那是人
们运用的不够,而不是它们本身没有作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就得
把那些可以运用的经济手段放开、放活。譬如利率,首先要实现市场化,使其真
正成为体现资金市场行情的广义价格,随资金供需状况的变化而波动。当投资回
报率很高,资金的需求很旺的时候,政府也不必特别地去限制利率的涨幅,这样
就可以改变投资收益率呈几何级数变化,而利率只能呈算术级数变化的被动局面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进一步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金融工具不宜超
前发展,否则将会把大量资本引向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性炒作,而损害实业的发展。
关于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的有效性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具体阶段
来探讨,才更具科学性。在我们看来,在经济过热阶段和经济偏冷阶段,我国现
有的间接调控手段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在经济过热时期,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
的效力不足以治热;而在经济偏冷的时候,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的效力还是非常
显著的。即: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治冷不治热。它们之所以不能治热,除了它们
的变动区间有限,只能按“算术级数”上浮这一原因以外,我国经济在现阶段特
殊的波动型式也使得间接调控手段在过热时无能为力。改革至今,我国经济生活
中仍然没有摆脱一哄而上、一哄而起的弊病,致使在发展的呼声高涨时,经济在
短时间内就达到高潮,经济过热的形势很快就会形成。在经济过热到了“火烧眉
毛”的紧要关头,其作用具有时滞性、渐进性的间接调控手段则表现的无能为力
,大有“远水不解近渴”的局限性。在经济偏冷的情况下,大量资金在寻求利好
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我国现有的大约四、五千亿元的巨额游资,“苦”于无用“
武”之地,一直在蓄机待发,这时候有关的间接调控手段一旦向刺激投资的方向
调整,投资者会产生宏观经济政策趋于松动,经济形势反转的预期,从而会敏感
地作出反应,投资者的这种“集体行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经济偏冷的格
局。这就是说,在经济波动的偏冷阶段,宏观间接调控手段的投资弹性还是比较
高的,这是它们能够治冷的原因所在。上述第一种观点,仅以经济过热时间接调
控手段失效为根据,来一般地否认间接调控手段的作用,这显然有失公允。上述
第二种观点,其实就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主张,即只要把广义价格完全放开,它
自然就会有充分的弹性。这种观点偏离了我国体制转轨阶段双重体制并存的特殊
背景和具体的国情——作为广义价格的间接调控手段,在现阶段不可能被完全放
开,因而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如何看待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政策
在1995年末和1996年初,社会各界对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
控政策普遍关注,经济理论界也就这个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讨论的出发点是
如何看待1995年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截然矛盾的经济形势——宏观指标令人
满意,微观指标却令人失望。由此引出对今年宏观经济走势的两种相反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1995年的形势是问题胜过成就,微观层面产品积压、亏损增
加、效益下滑;宏观指标,诸如物价指数、经济增长速度十分接近预定目标,这
不值得乐观。主要理由是,第一,满意的宏观指标是以牺牲微观效益为代价的;
第二,没有满意的微观指标,何来满意的宏观指标?由此推断,满意的宏观指标
里边有一定的水份。另一种看法认为,1995年的经济成就是主流,宏观经济
指标已达到空前满意的水平,已基本实现了软着陆,企业的效益下滑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产品积压所致,产品相对过剩总比绝对短缺要好。
由于对1995年经济形势的看法不同,关于1996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也
就相应地出现了“悲观论”和“谨慎乐观论”的分歧,由此也导致了不同的宏观
经济政策主张。悲观论者认为,1996年极有可能出现滞胀,通货膨胀居高不
下,最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滑坡。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局面,宏观经济政策
就应该适度放松,刺激经济增长,并通过扩大有效供给,降低通货膨胀率。持这
种观点的人还批评现行的紧缩政策持续的时间太长,认为连续三年从紧是极不正
常的,1996年应该乘我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软着陆”和两个经济周期交替
之机,适度放松银根。谨慎乐观论者在正视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认为
,1996年的通货膨胀率能够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
不会因需求不足而滑坡,宏观经济政策的落脚点应放在防止再次出现经济过热、
抑制通货膨胀,继续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上,而不是刺激需求上,这样,宏观经
济政策的基调应该是适度从紧。
相比之下,我们更赞成谨慎乐观论。我们相信,1996年的中国经济仍将
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不会出现悲观论者所说的滞胀局面。
经济能否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会不会出现停滞,
这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拉力。经济增长的拉力来自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
口需求三个方面。1996年出口的增幅受出口鼓励政策调整的影响可能会有所
下降,但投资、消费两项需求可能会基本保持上一年的增长速度,即使下降,降
幅也不大。从投资来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将有一定程度的扩张。根据
上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以至整个“九五”期间中央将集中财
力建设一批大型项目,这除了直接增大投资总量以外,还将对投资市场产生导向
和信号作用。地方政府在“九五”计划的第一年里也不会让可能争得项目的机会
擦肩而过,投资的积极性将会异常高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一直很高,但近几年
一直处于受抑状态。在转变增长方式的政策背景下,企业会以增加技改投资和科
技投入的名目申请投资项目,由此可能会带动企业投资总量的增加。总之,19
96年各投资主体仍然保持比较强烈的投资意愿,原定20700亿元的投资总
量计划将难以打住,如果不从严控制象房地产等容易一哄而上的领域的投资,投
资总量再次失控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当然,投资需求在现阶段仍然是可控性比
较高的需求项目,今年最终实现的投资规模会不会大大突破投资计划,归根结底
还取决于银根控制的松紧程度。
从消费需求看,个人消费受非账面收入的拉动和名义利率可能下调而产生的
实际利率也相应下降幻觉的影响,增幅不大可能明显下降,估计可以基本保持去
年的增长速度。具体到消费项目来看,除了原有的吃、穿、用、住、行等项目基
本保持原有的增长速度以外,私人小汽车、家用电脑、商品房等新的消费热点将
会呈现出更猛的势头,成为消费需求的新的增长源。受压缩行政开支和加大反腐
败力度的积极影响,今年的集团消费可能会相对甚至绝对下降,但由其权重所决
定不足以导致消费总需求增幅的明显回落。
总之,1996年的中国经济仍有较强的拉动力,不会出现停滞的局面,对
宏观经济运行格局仍需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仍然存在着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可掉
以轻心;但与此同时也要正视企业面临着的许多困难,尤其是效益滑坡和有效的
生产没有资金保障的问题,改善“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政策,把它运用得更为成
熟和更为科学,使之更有利于结构调整。这些就是我们在评论近期宏观调控理论
观点基础上得出的政策主张。*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失业率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