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2金华食品药品检验所 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 目的:腹腔注射40%四氯化碳加食用白酒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30)和对照组(n=10)。模型组按2ml/kg剂量腹腔注射40%四氯化碳食用油溶液,每周2次,连续7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4周末和7周末检测模型组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至第7周时可观察到大鼠肝组织出现结节状增生的假小叶,为典型肝硬化病理表现。模型组动物成活率为75%,造模成功率为81%。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地建立大鼠肝硬化实验模型,可用于相关实验研究。
【关键词】 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大鼠;肝硬化;食用白酒
【中图分类号】R9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077-02
肝硬化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肝硬化致死人数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意外事故,居死亡原因第5位,在美国中年人中则为位居第4位的死亡原因。国内每年死于肝硬化及并发症的患者达50万,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导致[1-2]。四氯化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对肝、肾有严重损害作用,其可在体内转变为自由基,扰乱肝细胞膜上类脂质的代谢,引起肝细胞坏死,是经典的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所用外源性化合物。本实验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加食用白酒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以期为研究治疗肝硬化的药物提供实验动物模型。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清洁级,体质量200~250g,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浙)20140001),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30只,对照组10只;四氯化碳(上海化学试剂厂)、生理盐水(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金龙鱼食用调和油、市售品牌白酒等。
1.2 实验方法
取四氯化碳和金龙鱼食用调和油按体积比为4:6配制,充分摇匀,制备成浓度40%四氯化碳溶液。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开始造模,40%四氯化碳食用油溶液腹腔注射,每周2次,按2ml/kg标准给药,连续7周;同时稀释市售白酒作日常饮品,前2周用含乙醇5%饮品,以后每周乙醇浓度递增5%,直至第7周达30%浓度。对照组每周2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同模型组,自来水饮用。在第4周时,取模型组和对照组各2只,采用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开腹暴露肝脏,取一小块肝左叶,切下1小块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HE 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第7周末,随机抽取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各8只,眼眶取血1.5ml测定肝功能,处死模型组所有大鼠,HE染色检查成模率[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肝功能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造模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在造模第二周时即出现活动减少,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易激怒、暴躁、撕咬等现象,前期体重有所下降,后期体重增长缓慢。对照组大鼠活动如常,饮食量正常,反应机警,体重均明显增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共死亡7只,前2周共死亡4只,第3周时死亡1只,第5周时死亡2只。对照组均健康。
2.2 肝功能检查
7周末,模型组和对照组各8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肝功能检测,见表1。
2.3 HE染色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无纤维间隔形成,见图1。4周末模型组大鼠肝细胞部分区域早期假小叶形成或形成倾向,见少量纤维间隔,肝细胞无明显变性坏死,见图2。7周末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大量结节状增生的假小叶取代,小叶间纤维间隔形成明显伴慢性炎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硬化模型建立,见图3。
2.4 造模成功率
模型组大鼠一共30只,有2只在4周末作肝组织检查,至第7周一共死亡7只,模型动物成活率为75%,按肝硬化标准达到要求的大鼠有17只,造模成功率为81%。
3.讨论
肝硬化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四氯化碳法、二甲基亚硝胺法、硫代乙酰胺法、胆总管结扎法和乙醇性肝硬化模型等,其中二甲基亚硝胺法造模时间较短,可以相对缩短实验时间,但由于二甲基亚硝胺管控严格,购买困难,所以实验改由四氯化碳法造模[4]。
在模型制备预试验时,初始按照40%四氯化碳3ml/kg的标准给药,发现大鼠出现体重迅速下降、活动少,并相继死去现象,所以把给药剂量下调为2ml/kg。造模给药方法原来采用灌胃法,在造模过程中发现该法操作复杂,剂量不能严格把握,而且动物耐受性差,且易污染环境和伤害实验人员,因此采用腹腔注射给药,该法操作简单、吸收快、肝药物浓度高,且能够缩短造模时间,动物容易耐受,动物死伤也少[5]。
大鼠肝功能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四氯化碳可造成大鼠肝脏损害。但在整个造模期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而且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并未出现倒置,证明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硬化造模中,蛋白指标不宜作为是否成功的观察指标。
乙醇是肝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与四氯化碳联用造模能够提高成功率。乙醇经肝代谢后产生乙醛,乙醛与蛋白质结合会干扰正常代谢,对肝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4]。在造模实验中,原来采用10%乙醇溶液作为模型组大鼠饮用水,大鼠出现拒服现象,后用食用白酒替代后,大鼠饮水情况正常,在实验过程中,把含乙醇量逐步上升,由5%直至30%,大鼠饮用正常。
【参考文献】
[1]杨广栋,吕文良,陈兰羽,等.早期肝硬化的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99-1701.
[2]刘瑶,吴同玉.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6):171-173.
[3]蒋健敏,陈民利,实用医学实验动物学[M].第1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82-83.
[4]崔承虎,金世柱,韩明子.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动物模型的相关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28(09):910-914.
[5]于晓红,金博,邱慧彬等.四氯化碳皮下注射诱导兔肝硬化模型的建立[J].实验动物科学,2011,28(02):40-42.
基金项目: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2014-3-035)
论文作者:陈菲1,王建美1,盛柳青1,裘颖儿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0
标签:肝硬化论文; 大鼠论文; 模型论文; 腹腔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肝功能论文; 乙醇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