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的新问题--兼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规则的呼唤_金融风暴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的新问题--兼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规则的呼唤_金融风暴论文

略论经济全球化中的新问题——兼谈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规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新问题论文,规则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全球化与自由化趋势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浪潮方兴未艾;跨国投资急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快速膨胀。各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多地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这种变革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然而,亚洲、俄罗斯、巴西金融危机无情地表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可能会汇成来势汹猛的洪流,冲向那些不设防或堤防不牢的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中不稳定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资本流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投机色彩加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出,网上交易等新手段层出不穷,使金融市场呈几何级数增长,金融活动相当程度上与生产、贸易等实际经济活动脱离。目前全世界每天金融交易约为5 万亿美元,其中与生产贸易活动有关的不足2%,98 %以上是以投机为目的的交易。全球资本流动的加快和投机的加剧,对一些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上有缺陷、监管力量不强、过早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或地区造成了严重冲击。

1997年以来主要出现在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商品市场的萧条以及需求减少所导致的通货紧缩压力的增大,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中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的前景越发不明朗。

(一)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壁垒明显增加

面对主要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加剧的金融危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可能对本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部分发展中国家针对金融危机国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压力,采取进口保护措施,提高关税,实行配额限制。发达国家在加强贸易保护过程中,则强化了非关税壁垒,包括质量标准壁垒、环境无害化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反倾销壁垒等。

(二)亚洲经济依然低迷

笼罩亚洲的货币和金融危机的阴霾至今未散。据说印尼90%的企业形同破产。马来西亚最大的联合企业玲珑集团负债超过年销售额的20倍,只能依靠政府的援助。亚洲国家很多企业被迫进行重组。企业重组的加快和破产的急剧增加,使得失业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企业裁员及降低工资,个人消费也不旺,零售行业不景气的状态似将长期持续下去。企业效益下滑导致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减少,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企业的效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1999年亚洲仍有不少国家的经济将继续出现负增长。

(三)俄罗斯经济继续恶化

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与1997年同期相比,俄罗斯1998年1至11月的工业产值下降5%,农业产值下降9%。1998 年不仅作为财政货币危机和银行系统崩溃的一年,而且作为外贸危机的一年载入俄罗斯经济史册。根据俄罗斯经济部起草的1998年预测报告,同前苏联地区以外国家的贸易额(包括国际倒买倒卖)不超过1050 亿美元, 比1997年减少17%。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下降得更多,其贸易额减少了17.5%,不超过300亿美元。毫无疑问, 俄罗斯对外贸易指标的急剧恶化首先是金融危机和卢布贬值造成的。

(四)巴西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缘起于巴西的金融危机乌云已开始笼罩世界经济的上空。危机将直接影响与之经济关系密切的美国,日本也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是令人深为忧虑的。因为巴西是美国巨额投资的对象国。1997年美国向巴西出口的计算机和飞机等商品143.43亿美元,是日本向巴西出口额的 4.9倍。而且巴西金融危机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也有可能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如果美国股票因巴西金融危机的余波而暴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日本就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五)欧洲“繁荣的孤岛”上笼罩着阴影

法国1998年9 月一期的《经济新闻》杂志自诩道: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的情况下,“欧洲是繁荣的孤岛”。然而,全球经济增长减慢正在使欧洲公司的利润受到损害。欧洲公司1998年上半年的丰厚利润到第三季度时已丧失殆尽。巴黎荷兰银行驻伦敦的分析家彼德·索恩说,贸易亏损、贷款贬值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不高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震惊的”。只要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欧洲就很难成为“繁荣的孤岛”。此外,欧洲货币联盟很可能使欧洲的痛苦更严重。

(六)美国经济未来走向不明

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在影响着美国的对外贸易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制造业。在化工行业及其他制造行业1998年7—9月各大公司的税后利润明显大幅减少。但由于从金融危机国撤退的资金大量涌入,使得在美国公司赢利开始下降之前,华尔街股票市场已经显得定值过高。由于人们对未来股市依然看好,美国居民消费十分旺盛。但美国1997年全年的储蓄率降到0.5%,降至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水平。

定值过高的股票市场、信用驱使的消费开支猛增和经常帐户赤字这三种情况都指向相同的结论:美国的经济扩张很难持久。

然而,也有诸多因素会刺激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势增长。首先,美国企业和家庭在高科技方面,特别在信息业方面的投资势头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美国近几年经济发展产生奇迹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次,美国人在消费方面的调节能力也是使美国经济得以发展的另一支柱。美国人的消费开支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68%。再者,合法移民得到了充分发展,它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还有来自俄罗斯、中国、印度甚至发达国家等的各种人才在美国的生物技术或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工作。最后,世界能源价格低,特别是汽油价格低,这样就刺激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并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从目前来看,由于影响美国经济的国内外多种因素并存及其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发展动向尚待观察,美国经济的前景不容过分乐观。

二、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对立尖锐化

经济全球化最近这些年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主要的促进作用。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也促进了那些经济崭露头角所谓“新兴市场”国家的出现。这些国家都出自“南部”国家,也就是穷国。这些国家先后走上了经济自由化的道路,它们在1997年以前实现的经济增长是很引人注目的,有人称之为“奇迹”。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至少有50来个,各大洲都有,其实力的增长使历来的南北对立,也就是穷国与富国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但对于南部国家中那些未能成为这一“新兴市场”大家庭成员的国家来说,新兴市场国家实力的增长也使这些国家进一步被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

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确实发挥了拨款中心的作用,南部国家已经从来自北部国家的大量资本中受益。然而,由于亚洲、俄罗斯及巴西金融危机,国际储蓄管理者们对新兴市场缺乏支付能力而产生的风险的反感情绪大大增加了。这些管理者损失了很多钱(当然,此前他们也赚了很多钱)。今天,他们认为这些“新兴市场”都是一些名副其实的陷阱。1997年以来,“资本向支付能力强的地方逃逸”的规律使资本向发达国家这样一些比较可靠的地方转移。

对于那些可能看到他们自己也许会出现金融泡沫的发达国家来说,这些大量流入的资本将是很便宜的。但南部穷国仍将很难得到这些资本。无论如何,穷国要想吸引这些投资就要支付越来越高的“风险溢价”。资本这堵墙又重新建立起来了,而随之而来的是南北对立重又出现了。很多专家认为有一种情况完全可能发生,即在未来数年内,富国的经济增长将继续下去,而世界其它地方将重新陷入“失落的年代”中。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并未改变世界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贫富差距十分惊人。1965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与占20%的穷人相比,前者为后者的30倍,1990年扩大到60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9月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享用世界财富的80%。而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到1%, 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已从20年前的0.8%降至0.4%,有可能更趋“边缘化”。在这个本应是繁荣和富裕的时代,饥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多。亚、非、拉和加勒比国家约有1/3的人口患有营养不良症。报告认为,造成世界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扩展。

在1999年1月28日至2月2日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 先后受到金融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它们,以使它们不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

三、经济全球化使东西关系复杂化

产值占全球产值2/3的西方富国在一段时间里可以依靠其消费和投资需求、依靠高新技术来支持自身的发展。例如美国,无论是在财政预算还是在货币金融方面,它都还是拥有一些活动余地的。但这些促进发展的动力并不是永远存在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富国在拥有上述优势的同时也会看到,他们以为最终已经消失的另一种对立关系重又出现了,这是一种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对立,即西方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包括亚洲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对立。传统意义上的东西关系是指冷战结束前基于不同社会制度基础上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现在这种“新型”的东西关系是亚洲、俄罗斯金融危机暴发后的产物,这是因为,西方富国,首先是美国,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一种反西方(主要是反美)情绪,这种情绪是在那些发生货币贬值的国家里引发的。即使这些西方富国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对象韩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的困难承担责任,但那些被卷入了这场金融风暴的国家仍然常常感到自己是在美国授意下进行的一场阴谋的受害者。这种印象特别在亚洲及俄罗斯是很普遍的。

同时,美国对待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8年的巴西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同态度也使亚洲国家颇有怨言。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很快作出反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墨西哥在较短时间内克服了债务偿还危机。巴西金融危机发生之初,美国就很快动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98年11月开始向巴西提供了一揽子高达415 亿美元的资金救助。然而,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则是隔岸观火,迟迟没有动作。当危机势头越来越猛,已引发香港股市动荡并冲击美欧股市大幅度下挫后,美国才表示愿意参加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进行的救援行动。这种态度与其对墨西哥、巴西金融危机的作法形成鲜明对照。

美国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拉美是美国的后院。而亚洲国家则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只要亚洲金融危机“城门失火”还未“殃及鱼池”,美国是不会“出手”的。

此外,有的国家认为,美国有时在欧洲的帮助下正力图利用金融危机这种形式咄咄逼人地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世界其他国家。这样,西方就使那种对他们不满的情绪在一些重新陷入贫困的国家里重又出现了。

在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里,继货币和金融崩溃而来的是社会危机,这场危机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日益增长的对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排斥情绪。

这样,在亚洲、俄罗斯等国家,西方特别是美国就为这些国家恢复民族主义和民众主义的最传统的形式、一种新型的“东方”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四、经济全球化需要国际规则

全球化经济是全球规模的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制是世界市场机制。而全球市场机制与一国国内市场机制相比,其力量更大,作用更强,盲目性也更大。这是因为,各国经济都有本国政府的某种宏观调控;而全球经济却不同,迄今还缺乏有力的全球宏观调控。正因为如此,全球经济的运行才呈现无序状况,风险才更多、更大,也才有更大可能在其生产和流通的各领域,发生种种失衡、动荡和危机。亚洲、俄罗斯、巴西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和广泛影响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地区)越来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这场危机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又暴露了各国经济政策及现行国际体制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世界经济形势。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调整政策、加快改革,同时对现行国际金融机构、体制、规则等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正如法国总理若斯潘所指出的:没有世界性的调节,就不可能有世界经济。对于总体性的问题,应当有总体性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对资本自由流动的适度控制

至少在过去10年中,全世界的经济决策人的普遍看法是,资金应该在全球自由流动,让资本找到最能盈利和最能产生成果的投资。到1997年为止,新兴市场国家在这种安排下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这些投资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现在很清楚,这些国家为依靠外国资金的做法付出了代价。外国资金大多是短期投资,来得快、逃得快。外资抽选后,结果是被迫提高利率、降低汇率,最后引起非常痛苦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而一些拒绝采纳90年代资金自由流动观念的国家,如中国、印度、智利等,现在却成为目前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这一现象引起了各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对资本自由流动加以适当控制是必要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应当考虑控制,只要这种控制是为了阻止短期投资(例如银行贷款或短期货币交易)而不妨碍外国在工厂和基础设施中的投资。

有人认为,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金短期内大量流入,然后又像雪崩那样迅速流出。然后,许多国家金融体系脆弱、宏观经济政策不适当也是资金急剧流动的因素之一。因此,片面地把金融危机归于短期资金或脆弱的金融体系都是不充分的,因为金融危机是上述两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可见,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重任应由国际社会和国家经济实体共同承担。

在国际社会中,对金融危机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作用的表现来看,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关于经济恶化和危机的预警体制,进一步提高经济预警的准确度。第二,加强监管机制,遏制短期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作为全世界的“最后放款人”为私人机构承担国际风险,以迫使银行及其他放贷者和投资者承担损失,从而减少金融危机中的所谓“败德行为”。第四,增加资本金,增强其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的经济实力。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苛刻条件,应尊重受援国的国情和政策。

同时,各国(地区)加强自身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制定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短期资金的迅速流入加以细心的监视,使其总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讲,就是把短期资金的数额控制在可以灵活使用的外汇储备额以下。其次,强化金融体系是解决金融危机的另一对策。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体系非常脆弱,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结构改革,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监督框架、会计制度,实行风险管理等。此外,还要对融资进行严格审查,实行债权分类,制定偿还规则,适当且迅速地公开对金融机构监督检查的信息。在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上,还应推进企业管理体制的结构改革,公开信息,创造一个适合全球经济的成熟的资本市场。

(二)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货币区是一个可供考虑的办法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后,欧洲联盟11国正式实现了货币一体化。建成货币区后,就废除了多种货币并存的局面,从而除去投机性游资攻击的目标。在金融动荡的时代,人们或许认为,意大利里拉将是最先衰败的货币之一。然而,由于意大利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创始成员,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都控制在加入货币联盟的要求内,因而里拉成功地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目前,它与德国马克一样坚挺。

因此,在目前还无法实现世界单一货币的情况下,建立几个货币区是可供考虑的方法。由于货币区经济实力大增,区内实行严格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拥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加上各货币区之间协调的难度要小于一盘散沙下状况各主权国家之间的协调,因此抗击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将大大提高。由此看来,将来世界上可能会出现两到三个货币区。在拉丁美洲,明显的选择对象将是美元。在欧洲,欧元可能会扩大到东欧。同时,在亚洲,日元也许能处于统治地位。

然而,以单一国家货币作为区域货币会使其他非货币主权国家蒙受一定的损失,这早已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单一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所部分证实。第一,“铸币税”损失。用外国货币作为本国流通货币,使外国政府获得伴随货币发行权的铸币税收入。第二,失去了作为最终贷款人行使职能的灵活性。使用外国货币,中央银行在其货币管理制度上运用一些调节手段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第三,如果货币主权国奉行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会连累区内其它国家的经济。

可想而知,美元和日元区绝非短期内能建成。从长期来看,即使建立,也应像欧元区那样,有区内共同的货币及中央银行。

当前,现实的选择是各主要货币间保持相对稳定,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作为世界三大货币的管理者应当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更加积极地管理他们的货币及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以防止汇率的大幅度波动。

(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合作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实力,在全球争夺市场,竭力追求扩大本国利益。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它们可以利用人力和资源优势,在全球化中发展自己,但它们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在全球化中它们所得的利益仍是有限的,当国际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往往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然而,主要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深刻地说明了,在当今世界,不但发达国家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南北经济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形成了“地球村经济”。因而,加强南北合作符合南北国家的共同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命脉主要由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国际经济秩序中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北方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去改变这种状况。然而,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据经合组织在其1998年发展合作年度报告中说,官方发展援助在1992年以前各年同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率为0.33%,在1997年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点0.22%。而联合国给发展援助定的目标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 %。报告指出,从1992年到1997年,按实际数字计算,七国集团中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将其官方援助减少了29%。因此,发达国家不应只在口头上承认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而应采取具体行动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合作。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所写道:不可想象占全球人口的1/10 的美国人和欧洲人将能够作为繁荣的岛屿存在于一个贫穷和社会冲突的海洋中。

危机孕育着转机。一年多以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在政策上主动采取了旨在消除危机根源的措施,积极帮助企业界应付经济衰退和进入全球资本市场时遇到的困难。七国集团的主要工业大国也正力求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变成一个预防危机的机构,而不仅仅是危机爆发时的最后贷款人。展望21世纪,应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制定统一的国际规则,加强对全球经济进行有效调控的时代。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经济全球化的新问题--兼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规则的呼唤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