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江苏淮安223002)
【摘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发生率较低的一种胰腺囊性肿瘤,在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下,IPMN诊断率有明显提升。超声内镜对IPMN的敏感度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病变检查。其中,CT和MRI可以发现胰腺囊性病变,MR弥散加权成像可以确定不同类型IPMN。本文主要对不同影像学技术检查IPMN进行综述。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2-0153-0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一般多发于70-80岁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在IPMN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而且病灶一般是意外发现。当病变持续进展时,会转变为侵袭性病灶,进而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IPMN的唯一方式是手术,所以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IPMN根据细胞异型可分为三类[1]:(1)原位癌。细胞产生异型性,并与乳头融合。(2)腺瘤。通常由黏液柱状细胞构成。(3)浸润癌。浸润性胶样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对IPMN诊断率有明显增加。
1 超声内镜在IPMN诊断
超声内镜检查具有明显局限性,但敏感度较高。IPMN的形态学变化较为简单,主要从单房性病变到复杂囊性病变。在超声内镜的帮助下,可以检查出小囊性病变,这是超声内镜相对于其他检查手段的优势。用于IPMN的超声内镜检查被称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表现出黏液充盈缺损等现象。
2 CT在IPMN诊断
IPMN的病灶并不均匀,根据各组分分泌黏液情况变化即可得到正确检验结果。分支胰管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多发于人体胰腺钩突处,一般由10-20mm小囊构成,少数患者小囊会出现融合,且特征明显,呈现主胰管或侧支胰管的囊性扩张。主胰管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在CT扫描中显示出胰腺萎缩以及主胰管弥漫节段扩张。两种分支胰管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IPMN均是单房或多房囊性肿瘤,此外,还有混合型IPMN,随着研究深入发现,恶性肿瘤在混合型IPMN中发生率较高[2]。
3 MRI在IPMN诊断
3.1MRI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为壁结节、病灶内分隔以及病灶和胰管的关系。由于主胰管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会呈现十二指肠乳头肿大,造成该表现的直接原因是分泌浓厚黏液阻塞,进而使胰管扩张。对于MRI检查而言,能够清除检查出体积较大的结节病灶,据相关文献报道,MRI可以检查出结节>3mm的病灶。
三种类型的IPMN检查在MRI中表现不完全相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点[3]:(1)混合型IPMN具备其他两种IPMN的特征,既出现主胰管扩张,而且在囊性肿瘤中出现有壁结节,在比较中发现,与支胰管型IPMN关系更密切。(2)主胰管IPMN在MRI中呈现多个囊泡状肿瘤,当囊性肿瘤>30mm时,病灶周围会出现有壁结节,则出现恶性病灶的可能性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侧支胰管IPMN一般与主胰管具有相通性,主胰管扩张明显,也是该类型IPMN诊断优势所在。
3.2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
在相应研究中发现[4],MRCP检查优势在于无创,而且能够清楚显示病变和胰管系统之间的联系,也间接表明MRCP可以准确诊断IPMN、病变类型、病变范围等,此外,一些病灶较小的IPMN也可进行鉴别诊断。经过MRCP检查后,通过三维图像重建,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胰管观察。在MRCP图像中,呈现主胰管囊性扩张,并伴有有壁结节。混合型IPMN主要存在主胰管和多形性囊性病变关系,当主胰管扩张程度超过10mm时,并伴有囊性病灶不强化,出现少量软组织肿块,形成胆总管梗阻。MRI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IPMN良恶性,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3.3弥散加权成像(DWI)
DWI检查主要根据人体内水分子随机布朗运动辨别细胞内部特征,与普通囊肿对比,扩散系数有明显降低。对胰腺囊性肿块研究发现[5],普通囊肿的ADC相对较高。所以DWI的评估一般应用在区别囊性肿瘤中,ADC值的高低可以判断IPMN恶性能力,但由于DWI的局限性,在IPMN良恶性判断中无重要价值。DWI能够准确判断分支型发育不良IPMN,而且在IPMN发展过程中,DWI潜力巨大,具体应用价值还有待挖掘。
4 PET-CT在IPMN诊断
PET-CT是一种新型超声影像技术,可以在IPMN早期清除发现患者病灶,而且对于IPMN病灶良恶性,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PET-CT能够定量评价体内生化改变显像技术,这与IPMN本身有直接联系,IPMN较少出现转移,但对于出现转移的IPMN,PET-CT敏感度更高。
5 小结
综上所述,CT和MRI对于主胰管和囊性病灶有较好的检查效果,其内在关系可以充分被显示。此外,CT和MRI在检查中各自优势明显,对于一些病灶、壁结节较大,而且不存在厚壁间隔,主胰管明显扩张的患者,CT检查不仅简单,而且分辨率较高,可直接得到结果。MRI在诊断主胰管IPMN和侧支胰管IPMN中优势较大,尤其是MRCP,有助于图片质量提升,增加IPMN的检出率,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IPMN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云龙,戎龙,马永蔌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特征与手术指征及恶性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10):996-1004.
[2]钱海珍,林光武,嵇鸣等.高场强 M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5):812-814.[3]沈珊珊,钱雪恬,柳兴慧等.不同危险度分层后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恶性潜能及预后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12):866-871.
[4]陈雀芦,陈宇,胡文超等.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8,18(2):85-89.
[5]边云,李骁,陈炜等.CT和MRI对主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良恶性鉴别的价值[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5,15(3):182-186.
论文作者: 王海 林千早 陈万洪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胰腺论文; 黏液论文; 导管论文; 病灶论文; 乳头状论文; 超声论文; 较高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2期论文;